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1王好战,请以战喻检测含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语基落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
ɡǔ) 王天下(wànɡ)
B.庠序(yánɡ)
鸡豚(tún)
狗彘(zhì)
C.孝悌(tì)
饿莩(piáo)
浡然(bó)
D.洿池(wū)
衣帛(yī)
不可胜用(shēnɡ)
解析B项,“庠”应读“xiánɡ”;C项,“莩”应读“piǎo”;D项,“衣”应读“yì”。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
解析A项,“颁”同“斑”;B项,“由”通“犹”;C项,“涂”同“途”。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骄其妻妾
A.填然鼓之
B.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C.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D.去关市之征
解析C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A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为使动用法,D项为动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马之千里者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⑥填然鼓之
A.①②⑤/③/④/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⑤/③④/⑥
解析①②⑤为结构助词,的;③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④为代词;⑥为音节助词,不译。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B.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尽心焉耳矣
解析A项,古义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体。B项,古义指依靠、指望,今义指抬着头向上看或敬仰而有所期望。C项,古义指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孟子·梁惠王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苗浡然兴之矣 兴:生长。
B.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嗜:爱好。
C.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引领。
D.沛然谁能御之
御:抵挡。
解析C项,引:伸长。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之: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表转折/连接状语与中心语,表修饰关系。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参考答案(1)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看不出有什么让人敬畏的地方。
(2)(梁襄王)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 ”
(3)百姓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向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抵挡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9结合对文段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孟子在文段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2)梁襄王给孟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参考答案(1)残暴的统治会失掉民心;如果实行仁政,则民心归附,就能以此统一天下。
(2)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教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 ”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
( http: / / www.21cnjy.com )仓谓曰:“何哉 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 ”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节选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有改动)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嬖人臧仓谓曰 嬖:宠幸。
B.是邪说诬民
诬:陷害。
C.闲先王之道
闲:捍卫。
D.距杨、墨,放淫辞
距:抵制。
解析B项,诬:欺骗。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D项,均为连词,相当于“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A项,介词,表原因,因/连词,表目的,用来。B项,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向/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1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B项,前者表现孟子不为人理解,后者表现的是其得到任用,分别对应“穷”和“通”。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解析B项,无中生有。齐王并没有改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度。C项,“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项,“率兽”,像野兽一样;“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14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
下
之
言
不
归
杨
则
归
墨
杨
氏
为
我
是
无
君
也
墨
氏
兼
爱
是
无
父
也
无
父
无
君
是
禽
兽
也。
答案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②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参考答案①(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②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赏识接见呢!
参考译文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 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 您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 ”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办成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办不成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骗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 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三、表达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15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为入选的孟子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颁奖词是对人物事迹和精神的高度概括,写作时首先应对写作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力求用最俭省的笔墨,勾勒人物的主要事迹,彰显人物的精神。
答案示例你游说执政者,不忘一个“仁”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宣扬治国策略,不忘一个“民”字。辗转诸国,四处游说,只有仁你看得最重;唇枪舌剑,才思敏捷,要把民放在心中。在你的词典里,第一页是“仁政”;在你的路途中,永不踏上的是霸道。在你的路上,你走得艰难,是因为你背上有仁政,心中有人民。大哉!奔忙于天下,为的就是天下。一串串脚印,留下的是你的智慧;一阵阵风,吹不走的是你的精神。仁者无敌!
( http: / / www.21cnjy.com )16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下面这则寓言的寓意。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 http: / / www.21cnjy.com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 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参考答案骗人的话往往有合乎情理的伪装。善良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小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检测含答案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语基落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①王语暴以好乐
②曰:“可得闻与 ”
③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④请为王言乐
A.yǔ yǔ wàng yuè
B.yù
yú
wàng
lè
C.yù
yú
wáng
yuè
D.yǔ
yǔ
wàng
lè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王之好鼓乐 鼓:击鼓。
则齐其庶几乎
庶几:近似、差不多。
B.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
顾:环视。
今王田猎于此
田猎:狩猎。
C.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攻:攻打,进攻。
举疾首蹙而相告
蹙安页:皱眉头。
D.畜君何尤
尤:过错。
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害丧:害怕灭亡。
解析A项,鼓:演奏。C项,攻:制造。D项,害丧:何时消失。害,通“曷”。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代词,相当于“那”/②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大概”。③介词,表被动/④介词,引出动词的支配对象,不译。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4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日,见于王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③不若与众 ④今王田猎于此 ⑤何以能鼓乐也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
解析①为被动句;②④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③是省略句;⑤⑥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 ’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责怪、非难。
B.春省耕而补不足
省:视察。
C.乐酒无厌谓之亡
厌:厌恶。
D.畜君者,好君也
好:喜爱。
解析C项,厌:满足。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顺承连词,可译为“就”/假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连词,可译为“如果”。
B项,介词,可译为“把”/介词,可译为“在”。C项,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的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文中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C.晏子在对话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出先王出游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百姓的需要,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D.文中孟子主要是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的。
解析本文是论辩文,不是记叙文,C项中“记叙生动,形象鲜明”的说法牵强附会。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3)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参考答案(1)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虑为忧虑。
(2)天子到诸侯国视察叫作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守卫的疆土。
(3)给我创作出君臣同乐的乐曲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
( http: / / www.21cnjy.com )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①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注①诐:偏颇。
( http: / / www.21cnjy.com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B.《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由孔子修订而成,成为经书晚于《诗》《书》《礼》《乐》。
C.所谓“处士”的意义,就是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于当时的清高代号。
D.“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是墨子针对道家“爱有等差”的说法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
解析D项,“兼爱”是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提出的。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危害大于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解析D项,应为“没有周公,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2)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3)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参考答案(1)别人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2)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3)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能彰显,这样邪恶的言论就蒙蔽了百姓,阻塞了仁义。
三、表达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① 。秦汉之后,统治者开始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② ,又有法制规范之用。这样,古人通过礼来劝世导人,使人们“止邪于未形”,也把礼当成法制规范,使人们“徒善远罪”。这种礼法并重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答案示例①而对礼的法律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②礼制既有教化功效
( http: / / www.21cnjy.com )14仿照下面的句子和比喻形式,本体不变,举两个例子。
示例: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漂流,那么家便是一条小船,在漂流中有了依托。
(1)
(2)
答案示例(1)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攀登,那么家便是一个支点,在攀登中有了后盾。
(2)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远航,那么家便是一个灯塔,在远航中有了方向。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3民为贵检测含答案
三、民为贵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语基落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牺牲既成,粢(zī)盛既洁,祭祀(sì)以时,然而旱干水溢(yì),则变置社稷
B.故为渊驱鱼者,獭(tǎ)也;为丛驱爵(jué)者,鹯(zhān)也
C.其何能淑(shū) 载胥(xū)及溺(nì)
D.天下诸侯朝觐(jìn)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sòng)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ōu)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解析B项,“爵”通“雀”,应读“què”。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诸:之乎。
B.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荐:推荐。
C.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显示。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
享:享受。
解析D项,享:享用。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非人之所能为也
B.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C.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D.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解析C项与其他三项不同,此处为动词,“到”。其他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B.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C.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解析C项,终身:一辈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A项,牺牲:古义指用来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损害某些利益。B项,然而:古义指这样,却;今义是连词,表转折,可是。D项,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文中指国都;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万章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谆谆然命之乎 命:命令。
B.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示:显示。
C.践天子位焉
践:登上、承袭。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
受:接受。
解析A项,命:任命,委派。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6与“天下诸侯朝觐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缚者曷为者也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石之铿然有声者
解析D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定语后置。A项为介词结构后置,B项为宾语前置,C项为省略句。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2)天子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参考答案(1)让他主持祭祀而百神享用了祭祀,是天接受了他;让他主持事情,事情处理得很好,而百姓安于他的治理,是百姓接受了他。
(2)前来朝拜的天下诸侯,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这里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8文中说舜有天下,不是尧给的,也不是篡夺的,而是天给的。从全文内容看,舜的天下实质上是谁给的 请用原文句子证明。
参考答案实质上是人给的。“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9从本文看,孟子理想的天子应具备怎样的才干 (用文中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邹与鲁哄。穆公①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穆公:邹国国君。②转:“弃尸”的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与鲁哄 哄:争斗,交战。
B.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疾:痛恨。
C.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反:背叛。
D.君无尤焉
尤:责怪,怪罪。
解析C项,“反”通“返”,返回,文中指报复。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穆公感到不解的是,面对长官被杀,为什么百姓不愿意去救援,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的关系。君主要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其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仓廪充实,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要让邹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解析C项中,“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的说法有误,原文中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2)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参考答案(1)灾荒年岁,您的百姓中年老体弱的饿死弃尸于沟坑里,强壮的逃散到四面八方的,有几千人。
(2)要谨慎啊,要谨慎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4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
暮
叩
人
之
门
户
求
水
火
无
弗
与
者
至
足
矣
圣
人
治
天
下
使
有
菽
粟
如
水
火
菽
粟
如
水
火
而
民
焉
有
不
仁
者
乎 ”
(《孟子·尽心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1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答案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 http: / / www.21cnjy.com )14从选段来看,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先使老百姓 ,才能让老百姓 。(用原文中的词回答,每个空只填一个字)
答案富 仁
三、表达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15议论文举例论证中有一种“列举法”,即用简短的语句连续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证明同一个观点。这样的论证,气势和力度兼而有之。请以“有梦想才会有奇迹”为论点,补写两个事例。(100字左右)
袁隆平梦见水稻大到可以让人在稻穗下乘凉,怀揣这份梦想,他孜孜以求,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
。
答案示例印象派大师雷诺阿坚信“美会留下”,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着这份梦想坚持绘画,最终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褒奖 巴尔扎克说“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执着于这份梦想,他数十年如一日,完成了皇皇巨著《人间喜剧》
( http: / / www.21cnjy.com )16仿照示例,从“橡皮人”“考碗族”“奈特尔家庭”三种职场现象中选择一个,做劝勉或警醒式的点评。(不超过40字)
【示例】
软实力:相对于知识、文凭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人在职场中会唱歌、字漂亮、有气质等各种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点评:软实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全面提升软、硬实力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职场现象】
①橡皮人:在职场上我行我素,不接受新生事物,对表扬、批评无所谓,荣辱观淡薄的人。
②考碗族:到处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捧到“金饭碗”决不罢休的一群人。
③奈特尔家庭:专心事业,收入丰厚,却很少有时间享受生活的职场人家庭。
答案示例点评①(橡皮人):多与同事交流,增强团队意识,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点评②(考碗族):对自己职场的规划可以多种多样,各行各业都有“金饭碗”。
点评③(奈特尔家庭):事业不是生活的唯一,感受生活,享受亲情,人生会更美好。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检测含答案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语基落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恻隐
策略 测量 侧目而视
B.裨将
自卑
庇护
稗官野史
C.估计
辜负
金箍
青旗沽酒
D.庶人
述职
束缚
说话算数
解析B项,分别读“p픓bēi”“b씓bài”;A项,全读“cè”;C项,全读“gū”;D项,全读“shù”。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发端,萌芽。
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铄:从外部给予。
C.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竭力、尽力。
D.苟为不熟
熟:熟悉。
解析D项,熟:生长成熟。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而: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递进,而且。于:③介词,引出动词支配的宾语,不译/④介词,向,在。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4对下列句子中“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有事焉,而勿正
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B.盘盘焉,囷囷焉
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C.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解析D项,“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此”,翻译为“比这”。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接纳。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解析D项,然:同“燃”,燃烧。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6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B.
C.
D.
解析A项,这/对,正确。B项,不是/无。C项,介词,到/介词,给、向。D项,残害、损害。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7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解析C项,“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参考答案(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②,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a)能至否乎 ”
(b)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c)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从孟子学习。②采薪之忧: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 http: / / www.21cnjy.com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如就见者也 如:应当。
B.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得:能够。
C.使数人要于路
要:要挟、威胁。
D.君命召,不俟驾
俟:等待。
解析C项,要:通“腰”,拦腰,“半路拦截”的意思。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10文中a、b、c三处有无省略 下列对省略的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a无省略 b孟仲子 c孟子
B.a孟子
b孟仲子
c孟子
C.a孟子
b齐王派来的人
c孟子
D.a孟子
b齐王派来的人
c孟仲子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他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孟子认为国君的尊贵不应该表现在地位的优越上,臣子对国君的恭顺不应该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C.孟子还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了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国君应该表现出尊德乐道的风范。
D.景丑氏认为孟子对齐王不恭敬,孟子本来要见国君,可是一听到齐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了,景子觉得孟子这种做法与《礼记》上说的不相合。
解析对原文“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的理解错了。这句话应理解为:(国君)怎么能凭他的爵位高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2)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参考答案(1)(孟仲子)派遣几个人分别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拦截孟子,说道:“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一定得上朝去!”
(2)我看见齐王对您很尊敬,却没有看见您对齐王怎么恭敬。
三、表达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13将下列各句排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
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⑤但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
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
解析可依据孟子从幼年至晚年的顺序来排列,另外注意人物介绍的常规顺序。
答案⑥②④③⑤⑦①
( http: / / www.21cnjy.com )14“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公益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来寻找背景、思想相契合的古代名人,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哪一个 请说明理由。
①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②请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
③请李白代言“祖国山川颂”。
④请魏徵代言“执政为民”。
参考答案最不恰当的组合是②。
理由:(示例)庄子愤世嫉俗,远离官场,亲近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李白诗篇多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祖国山河;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忠臣,身居高位却心系天下百姓;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并非“自由”。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检测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语基落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孳孳为善(zī) 孟轲(kē) 千乘(shèng)
B.徒弟(tú)
迁徙(xí)
跋涉(shè)
C.薄荷(bó)
耀目(yào)
万籁(lài)
D.滂沱(tuó)
青霭(ǎi)
夜宿(xiǔ)
解析B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
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徒:弟子。
解析D项,徒:类。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孟子遇于石丘
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B.而相泣于中庭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良人未之知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先生将何之
D.孟子遇于石丘
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 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言!欲可言乎 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 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 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
(宋·李觏)
( http: / / www.21cnjy.com )5甲、乙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孟子的态度是 ,其理由是 。
李觏的态度是 ,其理由是 。
参考答案利不可言 言利会误国 可以言利 谋利是人之常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6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 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则达到了 的说理效果。
答案陈其利害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使其自相矛盾)
( http: / / www.21cnjy.com )7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 )
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D.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解析B项,意思是天下人为了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这与孟子的“后利先义”不符。C项,意思是修正自己的内心,等待时机;保持自己的节操,约束自己的物欲。讲的不是“义利”观。
答案AD
( http: / / www.21cnjy.com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参考答案(1)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2)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生活),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0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2)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参考答案(1)人性好比湍急的水流,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
(2)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10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 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孟子主张性本善。
参考译文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流,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 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 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三、表达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1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③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尽心上》)
注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
(1)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
(2)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 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求学应谦虚,充满诚意。(意思对即可)
(2)不违背。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属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招收学生的原则,指的是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而孟子“不答”滕更属于教学方式,是“不教之教”,是“因材施教”中的一种。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对任何人都可以有所教诲,没有种类的限制。”
②孟子说:“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呢。”
③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在您以礼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
孟子说:“依仗自己地位高贵来发问,依仗自己贤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来发问,依仗自己年长来发问,依仗自己有功劳来发问,依仗自己有老交情来发问,都属于我不回答的范畴。滕更占了其中的两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是① ,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② ,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③ ,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解析第①处根据“并非……的专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可知每个人都可能得;第②处根据“一般人……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则”等内容,可知此处观点与上面“一般人”的看法不同,由后文“大脑对于……药物使用问题等”可概括出“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第③处根据前文可知不单纯是“心理问题”。
参考答案①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 ②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 ③心理问题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5人和检测含答案
五、人 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语基落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解析A项,“畔”通“叛”,背叛。B项,“刑”通“型”,楷模,这里做动词。C项,“反”通“返”,返回、回归。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环绕。
B.与禽兽奚择哉
择:选择。
C.舜为法于天下
法:榜样。
D.礼人不答
答:答应。
解析A项,环:围。B项,择:区别。D项,答:回应。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连词,假如/代词,他;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C项,介词,给/介词,在;D项,均为介词,拿、用。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解析B项,一辈子。古今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相同。A项,古义指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古义为“……的原因”。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D项,古义是两个词语。“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今义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解析D项,是故:因此,所以。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②臣请为王言乐 ③仰足以事父母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请: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以:连词,用来/介词,用。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7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②⑥
解析B项,分句间关系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社会理想的核心。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
解析B项,“教”与“养”的关系颠倒了。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谏论(下)
[宋]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 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 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
( http: / / www.21cnjy.com ),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 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 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 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嘉祐集》,有删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之论备矣 备:完备。
B.谁欲以言博死者
博:换取。
C.要在以势驱之耳
要:关键。
D.不亦鲜矣
鲜:新鲜。
解析D项,鲜:少。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B.《书》即《尚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C.“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嘉祐集》中的“嘉祐”是苏洵书斋的名字。
解析“嘉祐”是宋仁宗在位时的年号,苏洵《嘉祐集》正是取自于此。
答案D
( http: / / www.21cnjy.com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B.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C.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D.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解析注意利用语气、虚词并结合文意来推断。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
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D.作者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做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解析A项,本文没有从臣子的角度论述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2)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参考答案(1)君主能够接纳谏言,却不能够使臣下一定进谏,这不是真正能够接纳谏言的君主。
(2)一会儿,回头看见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怯懦的人不等(别人)告诉,就跳过这条深谷去,好像(走过)平
坦大道那样了。
三、表达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14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1)这两个语段,孔子和孟子都用了 的方法来倡导自己的主张。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参考答案(1)推己及人(意思对即可)
(2)要点:孔子侧重于帮助他人践行仁德,追求人生目标;孟子侧重于从自身做起,推行仁德。(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15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右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试根据这一标志,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该标志。
(2)请描述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参考答案(1)“中国青年志愿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志的构图,总体上是一个“心”的图形。“心”中间有一个既似手、又似鸽子的图案,大拇指像鸽头,其余四指像鸽翅。
(2)标志的寓意深刻:“心”象征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心,“手”象征着援助,“鸽子”象征着美好。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心献给世界,将美好撒满人间,世界将会更加和谐。2017-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检测含答案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语基落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敢问夫子恶(wū 表疑问,何)乎长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sè 充满)于天地之间
B.行有不慊(qiàn 快心、满意)于心,则馁(něi 丧气、萎靡不振)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 枯干)矣
C.宋人有闵(mǐn 同情)其苗之不长而揠(yà 拔起)之者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yún 除草)苗者也
D.行拂(fú 违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 同“增”)益其所不能
丈夫之冠(guān 行加冠礼)也,父命之
解析B项,“慊”应读“qiè”。C项,闵,忧虑。D项,“冠”应读“guàn”。
答案A
( http: / / www.21cnjy.com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岂不诚大丈夫哉
C.所以动心忍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C项,动心,这里是“使他的心受到惊动”的意思。今义指思想、感情发生波动,多指产生某种动机、欲望等。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则:表已然,相当于“原来已经”/与下句的“则”照应,表示对比关系。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4文中使用“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养成正大刚直之气,只管“集义”,只管使自己做每一件事都合乎义。
B.要养成正大刚直之气,做事要顺其自然。
C.说明教育孩子,要符合孩子自身特点,不要超前。
D.从反面说明,要养成正大刚直之气,不要急切地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
解析C项,这不是孟子的意思。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举荐,选拔。
B.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来。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经过。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奋起。
解析C项,过:过错,此处用作动词,犯过错。
答案C
( http: / / www.21cnjy.com )6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参考答案治理国家 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7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这样的方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以选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画横线的部分文字以“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句,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8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解析B项,谈的是鉴别人才;C项,谈的是做人的思想境界。
答案A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有改动)
注①幽、厉:谥号名。指周幽王、周厉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伦之至也 至:最高标准。
B.尽君道
尽:完结。
C.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法:效法。
D.贼其民者也
贼:残害。
解析B项,尽:用尽全部。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副词,就/连词,那么;C项,介词,用/连词,因为;D项,代词,自己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尺和圆规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孟子由此引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的观点。
B.人们行事是否做到“敬”“爱”,孟子认为应以“君”“臣”为标准。
C.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治国如果实行的不是仁政,就是不仁之政。
D.得到“幽”“厉”之类的谥号,就“百世不能改”,因此君主应施仁政。
解析B项,孟子认为应以尧、舜为标准。
答案B
( http: / / www.21cnjy.com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
(2)《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参考答案(1)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和方式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
(2)《诗经》上说“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在夏王桀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表达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13(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参考答案(1)浩然之气
(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 http: / / www.21cnjy.com )14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请简要介绍漫画内容:
(2)此漫画的寓意:
参考答案(1)画面上有一棵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树,只剩下唯一一根“学习”的树枝,其他的如“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树枝都被“某些学校教育”这把锯子锯掉了。
(2)讽刺现在有些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完全忽略学生的其他能力,限制了学生兴趣和特长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