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鸿门宴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讲+练+测)(基础+提高)

文档属性

名称 06鸿门宴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讲+练+测)(基础+提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6 21:52:49

文档简介

【本节要点】
1.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2.分析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课堂探讨☆
要点一: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活动】
本文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题目,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还要注意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区别。
【讨论明确】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人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千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
张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锐利的谋臣,但性格也有差别。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樊哙粗犷而又机智,宴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词,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表面上声色俱厉,严加指责,暗中却把项羽抬举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项羽骄横自大的心理,所以能为项羽所赏识,从而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又如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反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
要点二:赏析艺术手法。
【探究活动】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分析艺术特色的题目,注意材料作者,情节安排,人物刻画。
【讨论明确】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3)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出人物个性。《鸿门宴》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如项羽在本文中虽只说了几句话,却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而范增则老谋深算,急于事功;张良则足智多谋,外柔内刚;樊哙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这些人物所以性格鲜明,无不得力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此外,文中有些词句,如“秋毫不敢有所近”,化成今天成语“秋毫无犯”;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等,都成为成语流传下来,为人们所常用。
【课堂提升】
1.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小人的谗言
C.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去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
【答案】D
【解析】
2.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刘邦智谋的一项是(

①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是樊哙为刘邦找托词,⑤是张良替刘邦找借口,⑥是范增对项羽的责备。
3.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刘邦是有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纵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和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
人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有防范,害怕他逃跑”说法错误,当时项羽已没有防范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答案】(1)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2)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解析】
试题分析:(1)注意“‘虎狼’名词作状语”“举(尽)”“胜(尽)”“叛(背叛)”
等的翻译。(2)注意“督过(责备)”“去(离开)”“军(军营)”等翻译。(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姬(jī)
鲰生(zōu)
以飨士卒(xiǎng)
按剑而跽(jì)
B.樊哙(kuài)
卮酒(zhī)
瞋目视之(chēn)
目眦尽裂(cì)
C.玉玦(jué)
参乘(shèng)
切而啖之(dàn)
不胜桮杓(beī)
D.刀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骑(j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眦”读zì注意玦、俎、桮、骑的读音。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常用字字音。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卮酒
彘肩
遣将守关
秋豪无犯
B.目眦
白壁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C.瞋目
诛杀
劳苦功高
为人不忍
D.拜谢
有郤
人为刀诅
我为鱼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形。A项,“豪”应为“毫”,B项,“壁”应为“璧”,D项,“诅”应为“俎”。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12分)
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3.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
B.食不重肉
重:重叠
C.虽详与善
详:通“佯”,假装
D.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显扬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这里的“称”解释为说,整句意思是: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又缘饰以儒术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故人所善宾客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仁
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介词,“用”表因果,以致;B.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的处所”C.介词,相当于“于”(到)对D项:两个“因”都解释为“于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
)(3分)
A.天子以为谦让
B.淮南、衡山谋反
C.终无以报德塞责
D.遭遇右武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①是公孙弘的性格为人,⑤是讲他外表乐善好施,实则城府很深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 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葬:埋葬。
B.愿沛公且留壁
壁:营垒,军营。
C.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啖:吃,这里是以利引诱的意思。
D.不如因其解击之
解:通“懈”,松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葬”这里指厚葬。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沛公之从洛阳南出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C.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扣舷而歌之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运筹帷幄的一组是(
)(3分)
①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
②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③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④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⑤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⑥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
A.①②⑥   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是说在沛公出雒阳的时候,张良所采取的行动,⑥是说张良平时的做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王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让沛公带兵攻击”不对,张良没有这样特别安排。只是提出了“趁敌方松懈而攻打”的建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3)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答案】
(1)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3)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呢?
【解析】
试题分析: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NF199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0分)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 樊郦滕灌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从百余骑
从:跟从。
B.项羽既飨军士
飨:犒劳。
C.项伯常屏蔽之
蔽:遮挡。
D.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A项,使跟从,率领。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①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①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3分)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说明樊哙“勇猛豪爽”。①句是介绍樊哙跟随刘邦进攻胡陵方与的事;⑥句是樊哙等人劝谏刘邦的恳切态度。所以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答案】D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3分)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3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分)
【答案】
(1)
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2)
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3)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辞、特、计事、顾、绝、所以、非常、因、敝、与、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我和樊哙的孙子樊他广有过交往,他和我谈的高祖的功臣们开始起家时的事迹,就是以上我所记述的这些。【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成五采
(2)距关,毋内诸侯
(3)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5)不可不蚤来
(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毛不敢有所近
(7)令将军与臣有郤
(8)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0)不者
(11)沛公奉卮酒为寿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籍吏民
(2)范增数目项王
(3)若入前为寿
(4)刑人如恐不胜
(5)道芷阳间行
(6)沛公欲王关中
(7)于是项伯复夜去
(8)吾得兄事之
(9)日夜望将军至
(10)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
(12)道芷阳间行
(13)项伯杀人,臣活之
(14)从百余骑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6)拔剑撞而破之
(17)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18)樊哙侧其盾以撞
(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1)素善留侯张良
(22)秋豪不敢有所近
(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4)君安与项伯有故
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此天子气也。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亚父者,范增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此亡秦之续耳。
(11)今日之事何如?
(12)大王来何操?
(13)沛公安在?
(14)客何为者?
(15)籍何以至此
(16)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17)贪于财货
(18)具告以事
(19)长于臣
(20)因击沛公于坐
(2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22)得复见将军于此
(23)若属皆且为所虏。
(24)吾属今为之虏矣。
【反馈矫正】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也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毛不敢有所近(“豪”通“毫”,细毛)
(7)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8)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10)不者(“不”通“否”)
(11)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
(1)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2)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3)若入前为寿(上前)
(4)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5)道芷阳间行(取道)
(6)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名词用作状语
(7)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8)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9)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10)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11)头发上指(向上)
(12)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3)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4)从百余骑(使……跟从)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16)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17)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18)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
(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行大礼)
形容词用作动词
(21)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22)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形容词用作名词
(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24)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亚父者,范增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此亡秦之续耳。
宾语前置
(11)今日之事何如?
(12)大王来何操?
(13)沛公安在?
(14)客何为者?
(15)籍何以至此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6)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17)贪于财货
(18)具告以事
(19)长于臣
(20)因击沛公于坐
(2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22)得复见将军于此
被动句
(23)若属皆且为所虏。
(24)吾属今为之虏矣。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起如厕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
乃令张良留谢


沛公军霸上
②从此道至吾军
③为击破沛公军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妇女无所幸
②故幸来告良

①亡去不义
②相去四十里

①当是时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故遣将守关者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①刑人如恐不胜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①为击破沛公车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①客何为者
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
④我为鱼肉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⑥为击破沛公车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⑧何辞为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⑩军中无以为乐
因:
①因言曰:……
②不如因善遇之
③因击沛公于坐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①具告以事
②籍何以至此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且为之奈何

①长于臣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

①然不自意
②不然
③项王默然不应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
【讨论明确】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
——《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特意,副词)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
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wéi,做,干,动词)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
④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
⑥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
⑧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
wéi,动词,成为)
⑩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
因:
①因言曰:……(趁机)
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①长于臣(介词,比)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②不然(这样,代词)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熟读课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释疑】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
【讨论明确】
可以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顺序讲述。给每个情节拟小标题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千篇一律。下列小标题可参考: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
【探究活动】
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试简要分析。
【教师释疑】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
【讨论明确】
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
【课堂提升】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心意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停止
C.头发上指
上:向上
D.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止:阻止,使……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皆叛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B.以待大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
C.拔剑切而啖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怀王与诸将约曰欲呼张良与俱去
【答案】 D
【解析】 
3.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拔剑切而啖之 ④项王未有以应 ⑤樊哙从良坐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①体现的是“忠”,⑤与“勇”和“谋”无关。
4.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答案】 C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叔父)
沛公起如厕(去,往)
窃为大王不取也(私下里)
B.乃令张良留谢(感谢)
其意常在沛公(神情,神态)
大王来何操(品德,品行)
C.若属皆且为所虏(辈,群)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亡去不义(逃跑)
D.度我至军中(估计)
不胜杯杓(能承担,能承受)
孰与君少长(和……相比,哪一个……)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谢:辞谢
意:目的
操:拿,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勿内诸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令将军与臣有郤D.杀人如不能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距:通“拒”,内:通“纳”;B.倍:
通“背”;C.郤:通“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沛公军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3)籍吏民,封府库
(4)刑人如恐不胜
(5)素善留侯张良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沛公欲王关中
(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吾得兄事之
A.(1)
(2)(3)
(4)
(8)/
(6)
(7)
(9)/
(5)
/(10)
B.(1)
(2)(3)
(4)
/
(6)
(7)
(9)/
(5)
/(8)
(10)
C.(1)
(2)(3)
(4)
/
(6)
(7)
(8)
(9)/
(5)
(10)
D.(1)
(2)(3)
(4)
/(5)
/
(6)
(7)
(9)
(8)
/(10)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樊哙覆其盾于地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B.客何为者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或师焉
,或不焉
D.寿毕,请以剑舞
籍何以至此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 项羽本纪》)
【注】 ①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D.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领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将:动词,统领军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封于项
长于臣
B.梁以此奇籍
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C.独籍知之耳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答案】 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组是(  )
①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④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⑤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⑥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A.①②⑤⑥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D.②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是写项羽缺乏坚持的精神;④是太守说的话。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中“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错误,应为项梁带领项籍,也不是立即起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2)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3)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直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项氏世代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于是请蕲地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平息。项梁杀了人,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避仇。吴中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待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其中有一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二、课文回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美文赏析
《霸王泪》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霸王冷峻的脸上露出了酒后少有的疲倦。
“虞姬呀虞姬,你听是楚歌,是你曾经魂牵梦萦的楚歌呀,虞姬,你说难道……我们的楚地已经……啊哈哈,不会的……”霸王留下了几行寂寞无声的灼泪,霸王从未留下过眼泪,但这次的泪水我懂,霸王他……不甘心,不甘心呀。
我用我的粉帕擦干了霸王的眼泪,霸王依在了陪了他数年的卧榻脚边,左手饮酒,右手舞弄宝剑。我看得出他累了,他倦了,“大王您该休息了,以近三更了……”霸王轻轻的伸出手捂住了我的粉唇,流着泪说:“虞姬呀,这是天亡我也,不是我项羽在战术上输给了那贼人刘邦,是天亡我也……”霸王就这样含着泪感叹着,饮完了整整一坛子酒,倒在了我那柔弱的身躯上睡着了,我抱着大王,心中有万分的感慨,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如今竟落到了这般地步,我的心不知怎么的——好痛。
天还未亮,我们却要赶路了,霸王说要趁夜色突围,我不肯“大王,您才睡了近一个时辰,现在又连饭都没吃,怎能……”“虞姬,你知道吗,我曾经错过了在鸿门宴刺杀那贼人的良好时机,让那贼人有了反击之力后,使我痛失亚父,而现如今呢,那贼人刘邦更是变本加厉,悬赏千金购我头啊,我怎能坐以待毙,再次错过时机?”一翻惜别后大王还是去了
,骑着他那最爱的乌骓马去了,就这样随从八百人及大王,如燕雀般的消失在我的视线。
“啊”在这密密从从的幽深寂静的森林,我从马背上一个趔趄,滚到了有些阴凉的湿湿的泥土上,我知道我遭人暗算了,果然我抬起头看到了一张张满弓待发的箭,和那让我生平最恨的汉旗。毫无疑问我成了俘虏,但我不怕,因为此时我的心中只有大王,我默默地拿出了昨晚擦干霸王泪的香帕,一遍遍的抚摸,眼前又浮现出了大王昨日的辉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七十多场战役无一不胜,这才成就了天下无双的西楚霸王。“哈哈,哈哈,我的大王。”我不禁笑出了声,看看汉贼们那一张张惊讶的面孔,我笑得更得意了,我笑的更大声了。我祈祷着,愿大王可以骑着他那神勇的乌骓,有惊无险的渡江,回到老家后东家再起。
转眼间,太阳已洒下了余晖,身为俘虏的我也已赶到了江边,远远的我看到了疲惫的大王,看到了伤心的乌骓马,和八百随从,不对,只有大约二十人,这远远的我依稀的听到大王对亭长说:“请你代我向江东父老请罪,告诉他们西楚霸王无颜过江东!”“不,大王,不……”我拼命的喊向大王,我要告诉他,江东有几十万热爱他的民众,江东此地虽小却依然可以称王,依旧可以东山再起,大王看到了我,冲我浅浅的一笑,让我等他来世,在狂风中我拼命的点头,大王他长发飞舞,战袍飞扬,满腔的热血与豪情都被点燃了,他歇斯底里的向汉军喊道:“汉贼刘邦,你看清楚了,我西楚霸王项羽在此,所有的箭都向这射,所有的恩仇就让我们今天作个了断吧!”说吧,大王又挥动起了他的大刀,英勇的砍向了入洪水般的敌人,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隐约中我又看到了一滴霸王泪的流过,这滴泪我也懂,这类中充满了悔恨,充满了自责。
我也知道这是最后一滴霸王泪了,大王此时您可明白您的过错?您那荒谬的过错?不是天要亡你,而是大王您居功自夸,不听旁言,失败是您以武力经营天下的结果,但我愿陪您,我掏出粉帕,拿出佩剑,无悔的抹向了自己的粉颈,我要永远的和大王在一起。此时我听到了大王如雷般的吼叫,我知道我很快就要与大王相见了。从此千年后便留下了后人这样的感叹:“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基础知识(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说(shuì)
不可不语(yǔ)
美姬(jī)
飨士卒(xiǎnɡ)
B.鲰生(zōu)
从百余骑(jì)
戮力(lù)
奔驰(chì)
C.卮酒(zhī)
按剑而跽(jì)
刀俎(zǔ)
参乘(shènɡ)
D.瞋目(chēng)
目眦尽裂(zì)
彘肩(zhì)
樊哙(kuài)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语”应读yù;B项,“驰”应读chí;D项,“瞋”应读chē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是(
)(3分)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D.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7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
B.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C项解释有误,“活”是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答案】D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请用斜线(/)给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5处)(2分)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
【答案】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翻译下列句子(9分)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答案】(1)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地对待他。(2)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为”作介词,可译为“替、给”;“得”可译为“应该、要”;“兄”作“事”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第(2)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尊称,译为“先生”;“是”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是)”;“过”即过错。第(3)句中的“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应译为“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白衣冠”活用作动词,译为“穿戴着白色衣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崤山以东
B.具告以事
具:详细
C.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故交,老交情
D.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活:使……活,此题考核的是一道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高考经常涉及的内容,有时在选择题,有时在翻译中出现,要对课本的内容归纳整理,注意寻找规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B.为击破沛公军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
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曲解文意,事件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将《鸿门宴》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




















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增数目项王
数:shuò
屡次
B.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班人。若,你们
C.刑人如恐不胜
刑:用刑
D.还军霸上
军:驻扎,驻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D项,部队,军队。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答案】A
【解析】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C.鸿门宴会上,范增反复提醒项羽控制刘邦未果,紧急招呼项庄进帐舞剑,寻机杀掉刘邦。
D.樊哙闯帐引起了项羽的警觉,他手握剑柄跪直身子,头发直坚起来,瞪眼看着樊哙,眼眶都要裂开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D项,对象搞错了。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答案】(1)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的进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2)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时常用自己的身子,像鸟展开翅膀一样地掩护刘邦,项庄终究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籍吏民
(2)范增数目项王
(3)若入前为寿
(4)刑人如恐不胜
(5)道芷阳间行
(6)沛公欲王关中
(7)于是项伯复夜去
(8)吾得兄事之
(9)日夜望将军至
(10)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
(12)道芷阳间行
(13)项伯杀人,臣活之
(14)从百余骑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6)拔剑撞而破之
(17)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18)樊哙侧其盾以撞
(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1)素善留侯张良
(22)秋豪不敢有所近
(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4)君安与项伯有故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
(1)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2)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3)若入前为寿(上前)
(4)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5)道芷阳间行(取道)
(6)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名词用作状语
(7)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21)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22)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形容词用作名词
(2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24)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鲰(zōu)生
美姬(jī)
飨(xiǎng)士卒
要(yāo)项伯
B.玉玦(qué)
瞋(chēng)目
目眦(cī)尽裂
孰与君少长(cháng)
C.戮(lù)力
刀俎(zǔ)
与臣有郤(xì)
按剑而跽(jì)
D.樊哙(kuài)
姓靳(jìn)
置车骑(jì)
奉卮(zhī)酒为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玦jué瞋Chēn
眦zī
长zhán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句子与“为击破沛公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得复见将军于此B.吾属今为之虏矣
C.竖子不足与谋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例句和C选项都是省略句,“为(吾)击破沛公军”,“竖子不足与(之)谋”;A.状语后置句;B.被动句;D.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子中与“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的“因”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C.为山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题目。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
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5.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请以剑舞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请允许我”谦词②“请求”动词③“举起”动词④“尽”副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谢罪项羽,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暗示项王下决心杀刘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课文回顾
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试简要分析。
美文赏析
《霸王泪》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霸王冷峻的脸上露出了酒后少有的疲倦。
“虞姬呀虞姬,你听是楚歌,是你曾经魂牵梦萦的楚歌呀,虞姬,你说难道……我们的楚地已经……啊哈哈,不会的……”霸王留下了几行寂寞无声的灼泪,霸王从未留下过眼泪,但这次的泪水我懂,霸王他……不甘心,不甘心呀。
我用我的粉帕擦干了霸王的眼泪,霸王依在了陪了他数年的卧榻脚边,左手饮酒,右手舞弄宝剑。我看得出他累了,他倦了,“大王您该休息了,以近三更了……”霸王轻轻的伸出手捂住了我的粉唇,流着泪说:“虞姬呀,这是天亡我也,不是我项羽在战术上输给了那贼人刘邦,是天亡我也……”霸王就这样含着泪感叹着,饮完了整整一坛子酒,倒在了我那柔弱的身躯上睡着了,我抱着大王,心中有万分的感慨,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如今竟落到了这般地步,我的心不知怎么的——好痛。
天还未亮,我们却要赶路了,霸王说要趁夜色突围,我不肯“大王,您才睡了近一个时辰,现在又连饭都没吃,怎能……”“虞姬,你知道吗,我曾经错过了在鸿门宴刺杀那贼人的良好时机,让那贼人有了反击之力后,使我痛失亚父,而现如今呢,那贼人刘邦更是变本加厉,悬赏千金购我头啊,我怎能坐以待毙,再次错过时机?”一翻惜别后大王还是去了
,骑着他那最爱的乌骓马去了,就这样随从八百人及大王,如燕雀般的消失在我的视线。
“啊”在这密密从从的幽深寂静的森林,我从马背上一个趔趄,滚到了有些阴凉的湿湿的泥土上,我知道我遭人暗算了,果然我抬起头看到了一张张满弓待发的箭,和那让我生平最恨的汉旗。毫无疑问我成了俘虏,但我不怕,因为此时我的心中只有大王,我默默地拿出了昨晚擦干霸王泪的香帕,一遍遍的抚摸,眼前又浮现出了大王昨日的辉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七十多场战役无一不胜,这才成就了天下无双的西楚霸王。“哈哈,哈哈,我的大王。”我不禁笑出了声,看看汉贼们那一张张惊讶的面孔,我笑得更得意了,我笑的更大声了。我祈祷着,愿大王可以骑着他那神勇的乌骓,有惊无险的渡江,回到老家后东家再起。
转眼间,太阳已洒下了余晖,身为俘虏的我也已赶到了江边,远远的我看到了疲惫的大王,看到了伤心的乌骓马,和八百随从,不对,只有大约二十人,这远远的我依稀的听到大王对亭长说:“请你代我向江东父老请罪,告诉他们西楚霸王无颜过江东!”“不,大王,不……”我拼命的喊向大王,我要告诉他,江东有几十万热爱他的民众,江东此地虽小却依然可以称王,依旧可以东山再起,大王看到了我,冲我浅浅的一笑,让我等他来世,在狂风中我拼命的点头,大王他长发飞舞,战袍飞扬,满腔的热血与豪情都被点燃了,他歇斯底里的向汉军喊道:“汉贼刘邦,你看清楚了,我西楚霸王项羽在此,所有的箭都向这射,所有的恩仇就让我们今天作个了断吧!”说吧,大王又挥动起了他的大刀,英勇的砍向了入洪水般的敌人,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隐约中我又看到了一滴霸王泪的流过,这滴泪我也懂,这类中充满了悔恨,充满了自责。
我也知道这是最后一滴霸王泪了,大王此时您可明白您的过错?您那荒谬的过错?不是天要亡你,而是大王您居功自夸,不听旁言,失败是您以武力经营天下的结果,但我愿陪您,我掏出粉帕,拿出佩剑,无悔的抹向了自己的粉颈,我要永远的和大王在一起。此时我听到了大王如雷般的吼叫,我知道我很快就要与大王相见了。从此千年后便留下了后人这样的感叹:“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