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沁园春·长沙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讲+练+测)(基础+提高)

文档属性

名称 01沁园春·长沙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讲+练+测)(基础+提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6 21:53:34

文档简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chì)  
遒劲(qiú)  
橘子洲(jú)
B.逶迤(yí)
看守(kàn)
沁园春(qìn)
C.磅礴(pánɡ)
中肯(zhōnɡ)
怅寥廓(chànɡ)
D.遏止(è)
当初(dànɡ)
岁月稠(chóu)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看”应读“kān”;C项,“中”应读“zhònɡ”;D项,“当”应读“dānɡ”。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思想内含”应写为“思想内涵”。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A。
3.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答案】B
【解析】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4.对《沁园春 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考点: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飞起了,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起来来的动态美。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反映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课文回顾
在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手迹中,下片结尾句是“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现在这一句已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了。“向”和“到”哪个更好?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一般认为“到”比“向”好。(1)内容上,“到”有“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从江岸击水未到江心,效果就差了。(2)从诗词节奏感伤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等和谐一致,动感强烈,而“向”是介词。(3)从词人性格看,“到”比“向”更贴切。毛泽东一生都在风口浪尖上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引发他长久的回忆。
美文赏析
长征之初,毛泽东四十岁。他双颊深陷,憔悴消瘦,黑发长得几乎齐肩,两眼炯炯发光,颧骨高耸,看上去很难受。他患疟疾,经常复发,一病数月。尽管教会医院出身的傅连暲医生使尽浑身解数,他还是处在半恢复状态,感到虚弱和乏力。
自桐梓经良村至赤水县之土城,均系大路,地势均向上,间有几段筑有汽车路基。但此种汽车路,确为中国最难行之汽车路。如值下雪,路上湿而且滑,行路之难莫甚于此。毛泽东亦手提竹杖,步行上山,两脚污泥及膝,且满身沾泥,系滑跌于污泥中所致。
毛泽东,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似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
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医生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
当红军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毛泽东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当时毛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红军在遵义修整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曾亲至总卫生部之病房,慰问伤病兵,与参加乌江战役的红军受伤兵士谈话,嘱他们安心静养。
马海德医生回忆朱德在会宁会师时的情景:“他瘦得像个精灵,可是身体强壮结实,长得满脸胡须,穿着一身破烂皮袄。”“朱德最令人惊异的是,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军事指挥员,倒很像红军的父亲。他两眼锐利,说话缓慢、从容,总是露出和蔼的笑容。他随身带着一支自动手枪,枪法精良。烟抽得很厉害。满脸皱纹;但他动作有力,身体结实。”又回忆当时对张国涛的印象:“政治委员张国焘是个又高又大的胖子,满脸红光。我真不了解,人人都瘦下来,他怎么还能那样胖。”
刘伯承元帅回忆说,朱德涵养好,度量大。长征当中,张国焘再三再四逼朱总司令反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呢,不管你张国焘说什么,他总是不动气。总司令说:北上的方针,我是举了手的。朱毛、朱毛,朱是不反对毛的。
毛泽东对于每个决定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力图使自己的观点占上风。周恩来偶尔表示反对意见,但他不是固执地坚持己见。他在1934年夏也曾提出从中央苏区突围的建议,但因“三人团”中的多数——博古和李德——表示反对,他就让步了。
长征中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二六二团二营教导员的周纯麟回忆首次见到周恩来、毛泽东的情景说:周恩来穿着破旧灰军装,脸上长着浓密的大胡子,拄着木棍,后面跟着牵着马的警卫员。周恩来自我介绍说:“我是周恩来!”即问:“你们很辛苦!你们是哪部分的?”“你们部队现在粮食怎么样?”周纯麟说,周恩来和蔼可亲,话语坚定有力。毛泽东身材魁梧,头发很长,脸庞瘦削,穿着灰色旧军装,也拄着根棍子。他显得有些疲劳,后面警卫员拉着马匹,还跟着挑子。毛主席伸了大手来,同周纯麟握,并简单地问了一些战士们的情况。
周恩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对人和蔼可亲。长征途中,他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的手用力太重。
1936年10月10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任荣将军回忆说:在此期间,周恩来骑马到“红大”看望学员。他精神抖擞,满脸大胡须,是名副其实的美髥公。我们自动站在路旁欢迎他进村。他一下马就向我们问好,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来迎接你们。大家热烈鼓掌。
选自《新华文摘》【学习要点】
1.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橘(
)子
漫(
)江
百舸(
)争流
怅寥廓(

岁月稠(

峥嵘(

方遒(

浪遏(
)飞舟
万户侯(

2.根据拼音写汉字。
màn(
)山遍野
无比Chóu(
)怅
jié(
)石
qìn(
)人心脾
轻歌màn(
)舞
未雨chóu(
)缪
jì(
)子
分mì(
)物
wàn藤(

一chóu

)莫展
è(
)止Bì(
)阳县
3.辨词填空。
(1)寥廓 辽阔

)的天空

)的山川
(2)峥嵘 狰狞

)岁月
面目(

(3)激扬 激昂

)士气
群情(

(4)意气 义气

)风发
讲究(

(5)独立 独力

)经营
经济(

4.相关诗词的知识(知识积累)
(1)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徐徐跟音乐离散,为诗的一种,以是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格式是固定的,以是写词叫“填词”。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2)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此处词牌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
(3)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反馈矫正】
1.qìn

màn
gěChàng
liáo
kuòChóu
zhēng
róng
qiú
è
hóu
2.(1)漫


(2)惆


(3)碣


(4)沁


3.(1)寥廓、辽阔(2)峥嵘、狰狞(3)激扬、激昂(4)意气、义气(5)独力、独立解析:(1)“寥廓”和“辽阔”都是形容词。“寥廓”的意思是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
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究义气。
(5)“独立”指①不依靠别人②单独地站立。如经济独立、独立寒秋。“独力”侧重于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等。如独力经营。2.《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走着施耐庵。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内容。
【探究活动】
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教师释疑】
这部分的要点是概括诗歌的内容,首先对诗歌进行大致的分解,然后加标题,标题首先要概括概部分的内容,然后做到尽量有文采。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从山上选取了“林”,从江面选取了“舸”,从天空选取了“鹰”,从水中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写景由上到下,层次分明。
(2)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①诗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②“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词语含义和主旨的题目,注意结合全诗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探究活动】
(1)上阕中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是由哪个字领起的?试分析该字的作用及整个句子的作用。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教师释疑】
这部分内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从诗歌的结构上探究,注意诗句在诗中的位置,在开头有统领全诗、渲染气氛、铺垫等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是总结全诗,卒章显志等作用。
【讨论明确】
(1)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2)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3)“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课堂提升】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焘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1)“西风烈”三字开首,渲染了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
(2)李白的《忆秦娥》结尾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而毛泽东主席的这首《忆秦娥》结尾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你是怎样理解这八个字的表达效果的?请用简要的文字,写出你的理解。
【答案】
(1)“西风烈”三字开首,渲染了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
(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八字,大气苍茫,不仅准确体现了毛泽东主席高远的视野,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平添了一种英豪气概,流露出一种悲壮色彩。
【解析】【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内容。
2.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内容。
【探究活动】
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师释疑】
这道题的探究对象是诗歌的内容,注意上片写景和下片叙事之间的关系,注意“词”上下片之间的过渡。
【讨论明确】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课堂提升】
阅读下列的元曲,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分)
(2)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6分)
【答案】
(1)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分)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
(2)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手法1分,分析2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手法1分,分析2分)。
【解析】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探究活动】
(1)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在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手迹中,下片结尾句是“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现在这一句已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了。“向”和“到”哪个更好?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到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探究的角度是写景的方式,主要是写景的着眼点,着眼点主要是绘声、绘形、绘色。第二道题是探究诗歌的炼字,炼字的探究角度主要是炼境、炼意、炼结构和炼手法。
【讨论明确】
(1)诗词中的景皆为情而来,而不是自然实景的全版扫描,诗人所写万山、层林、雄鹰、游鱼皆是作者所“看”,全都充满勃勃生机,给人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足以表达作者此时的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如果再加以听觉描写,会打乱景物的整体感,也因无法由“看”引起而导致思路凌乱。所以这种说法没有道理。
(2)一般认为“到”比“向”好。内容上,“到”有“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从江岸击水未到江心,效果就差了。从诗词节奏感伤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等和谐一致,动感强烈,而“向”是介词。从词人性格看,“到”比“向”更贴切。毛泽东一生都在风口浪尖上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引发他长久的回忆。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简要分析“犹有花枝俏”中“俏”字的表达效果。
(2)请分析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的主要表现手法。
(3)在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前有一句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请分析这两首词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1) 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凸显了在恶劣环境中梅花傲岸挺拔的精神气质。(2)反衬:上片主要用恶劣的生存环境来反衬梅花的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拟人:下片一个“笑”字赋予梅花人格化的特征,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3)毛泽东的词:表达了词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陆游的词:词人借孤高寂寞的梅花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和高洁的傲骨。(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阕,架,B.寥飘,C.凌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湘江/镶嵌 染色/点燃 飞翔/享受
B.沉浮/符合 寥廓/括号 峥嵘/征兆
C.茂盛/藐视 挥斥/钥匙 僧侣/鲁莽
D.舟船/周详 遒劲/追求 遏止/碣石
【答案】B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
3.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表达方式的特点。不少于40字。(6分)
(1)用描写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声、色、动态等)
(2)用议论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答案】 (1)一只矫健的苍鹰,奋力挥动着翅膀,翱翔在清晨的碧空,它在这阴森荒凉的山谷间盘旋、盘旋,陡然冲过冈峦重叠的高峰,飞向远方。
(2)雄鹰振翅高飞,划过天空。那一片蓝天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美丽。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语句扩展”类题目要注意分析题干的要求,第一问要用描写的方式扩写,可以将鹰的外形、声音、动态、特点作为修饰语,加入到句中,应重点扩展“击”的具体动态。第二问要用议论的方法,观点要明确,既可赞美雄鹰,也可赞美天空,支撑观点的句子不可太空泛。解答这两问都要注意语言有文采,不超过规定字数。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4分)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6分)
(2)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3)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答案】
(1)“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每处2分)
(2)诗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2分)这样写,使诗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3分)
(3)A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2)试题分析:“赋”往往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直接抒情、叙事。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有营造气势,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诗词表达效果。
(3)试题分析:A项,“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中没有体现,诗人独立在寒秋中是对革命形势的沉思。可以从“谁主沉浮”的疑问中体会。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本诗前六句写景,描写山泉的平凡、色彩和声音,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追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埃德加 斯诺
我于1913年入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
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我一共用了160元——连所有学费在内。在这个数目里面,一定有1/3是用在报纸上面的,因为经常订阅,书报费每月约需一元,此外我还时常向报摊购买书籍和杂志。父亲责备我说是浪费,他说这是在废纸上花钱。不过我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而且从1911年到1927年,当我和中国最初的红军中坚分子爬上井冈山时,我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是夏,我决定到北京去。当时,许多湖南学生都计划到法国去工读。我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计划。不过,虽然我帮助他们实现这个计划,并且他们受新民学会的帮助,但我本人并没有到欧洲去。我认为我对于本国还未能充分了解,而且我以为中国可以更有益地花去我的时间……
我是向朋友借钱去北平的,所以一到就得找事。那时湖南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杨昌济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帮助我找事。他将我介绍给北大的图书馆长,这人就是李大钊。李大钊给我工作做,叫我做图书馆佐理员,薪俸每月8块大洋。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为有几个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敬仰的人。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但是,我并不因此而丧气,我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借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不过当时我还彷徨,还在“找出路”。我读了几本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和一个常来看我的北大学生时时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可能性。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1919年初,我到上海去,和准备赴法的学生一起。我又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也不知道怎样可以走下去。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同学借了10元钱给我,使我能买票到浦口。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车,访孔子墓。我去看了孔子和门徒濯足的溪水、圣人幼时所居的小村。我看见孔子所植的树。我又访问颜回的住处和孟子生地。在旅途中,我还登游过泰山。
不过,当我到达浦口时,钱用光了,而且车票也没有。没人有钱借给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不过最倒霉的就是一个贼偷去了我仅有的一双鞋子!可是,我的运气非常好。在车站外面,我碰到了一个湖南的老友,他借给我足够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到了上海后,我知道有了大笔款子帮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
回长沙以后,我就在政治上做更直接的活动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我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这个报纸对于湖南的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新文化和政治趋向的团体,这个社和新民学会都激烈反对当时的湖南都督张敬尧。新民学会更是厉害,领导了一次学生大罢课来反对张,要求将他撤换,同时派遣代表到北平和西南去,去煽动反对张敬尧。当时孙中山在西南活动,张为报复起见,就禁止《湘江评论》出版。
这件事过后,我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去,并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反军阀的运动,新民学会将反张的斗争扩大而为普遍反军阀的运动了。在北平我做了一个新闻社的社长,来推动反军阀工作,在湖南,这个运动得到了相当的成功。张敬尧被谭延阉打倒,并在湖南成立了一个新政府。
1919年,我第二次到上海,在那里我又一度的碰到陈独秀。我和他第一次相见是在北京,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那时我也见过胡适,访问他,要他援助湖南的学生斗争。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过后我回长沙,开始组织这个协会。我在那里得到一个教员的位置,同时继续我在新民学会里的活动,那时协会有回湖南“独立”的计划。
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我第二次到北平时,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儿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过动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以中文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摘编自埃德加 斯诺的《毛泽东自传》)
相关链接:①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后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他被编入第八班。湖南师范第一学校,创建于1903年,前身是湖南师范馆,最初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拭创办的城南书院,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比肩。学校的教育思想先进,聘请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的教师任教。与毛泽东几乎同时的一批进步青年有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和陈章甫等,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堪称是“新青年”的摇篮。(摘编自<毛泽东传》)
②张敬尧(18811933),当时的军阀,1918年3月率北洋军进入湖南,任督军:他驻湘期间,曾纵兵抢劫,滥发纸币,盗押矿产,强种鸦片,钳制舆论,勒索军饷和伪造选举等等。湖南人民当时即有“张毒不除,湖南无望”的呼吁。1920年,张在一片声讨声中逃离湖南。同年7月9日,毛泽东在给胡适的信中兴奋地说:“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摘编自“百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毛泽东把大部分的学费都用在了购买书籍上,并因此养成了习惯,但他父亲并不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反而责备他是在废纸上花钱。
B.由于毛泽东对当时的中国还未能充分了解,所以,当湖南师范学校的许多学生计划到法国去工读的时候,毛泽东选择了留在中国。
C在北大做图书馆佐理员的那些日子,由于职位低,很多人都不把毛泽东放在跟里,但他并不丧气,仍然参加研究会和不断读书学习。
D.在生活困苦的时候,李大钊给了毛泽东一份工作;在思想彷徨的时候,陈独秀给了毛泽东一个方向,可以说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影响毛泽东极大的人。
E.1920年,毛泽东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领导他们;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毛泽东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2)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和学习活动有哪些?(6分)
(3)毛泽东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4)在不断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答案】
(1)C项3分,B项2分,D项1分。A.E项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则给0分。
(2)①师范学习期间养成读报的习惯,1911年-1927年,毛泽东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②北大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参加哲学和新闻学研究会,借此旁听大学的课程;③第二次到北平,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每点2分)
(3)①编报纸;②帮助成立文化书社;③在上海与陈独秀计划组织湖南建设协会。④1920年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领导他们。(每点2分,答出任三点即可)
(4)①为追求真理,不断读书学习;②为了解中国现状,主动放弃法国留学;③组织开展各种革命活动,百折不挠;④生活简朴,乐观面对贫困生活。(每点2分)
【解析】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和学习活动,然后分条概括作答。例如,答题区间第2段“不过我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而且从1911年到1927年,当我和中国最初的红军中坚分子爬上井冈山时,我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可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与毛泽东在革命方面的工作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答题区域,筛选出关键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例如,答题区间从第10段毛泽东回长沙以后开始查找,“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第12段“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第13段“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可根据这些语句分条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与青年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学习、工作、人品等方面的语句内容,然后加以概括作答,例如在花钱买书订报,勤奋学习;放弃留学法国;组织革命活动等。然后再根据联系生活现实,结合自己切身实际,阐述自己对此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廖廓(kuò)
分外(fèn)
浪遏飞舟(è)
挥斥方遒(qiú)
B.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风华正茂(mào)
C.岁月稠(chóu)
苍茫(cāng)
百侣(lǚ)
橘子洲头(jú)
D.怅寥廓(chàng)
颓圮(qǐ)
沉浮(fú)
激昂慷慨(kāng)
【答案】D
【解析】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所以D项是错误的。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默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
(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粪土当年万户侯 (3)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4)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字和书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4.把下面的长句改为几个短句。(4分)
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中华人国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作出的“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科学预言必定实现。
【答案】: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作出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科学预言,这个预言必定能够实现。
【解析】
试题分析:语意分层法: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现在请你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答案】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解析】
试题分析:引用的毛泽东的诗词要与朗诵会内容衔接连贯,又要富有激情,有激励性。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11分)
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5分)
(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6分)
【答案】
(1)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2)“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就是问“上阕”的艺术手法,但要求两种即可,降低答题难度。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同时还要抓住下片中的“长恨”“何时忘却”“夜阑风静”“江海寄余生”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毛泽东传 序曲
(美)罗斯 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知识分子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口袋般的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三十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自密苏里州的记者艾德加 斯诺,早在三十年代就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从欧洲借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表明了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
B.本传记在评说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开。
C.跟自甘居于毛泽东之下的周恩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爱戴。
D.传记写了跟毛泽东有过接触的多位外国人各自对毛泽东的评价,这些外国人的“一面之词”,汇聚起,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毛泽东的多个侧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毛泽东的“复杂”。
E.毛泽东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1—2自然段是如何描写毛泽东的?有何效果?
(6分)
(4)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家”“诗人”“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有以下几方面表现:①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②既有“虎气”,又有“猴气”;③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④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火暴的一面。(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3)正面描写:肖像和神态描写(1分)表现了毛温和持重、悠然自得的形象特点。(2分)侧面描写:通过引用其他人的评价(1分)客观真实地表现了毛泽东慈祥宽厚、器宇轩昂的特点。(2分)
(4)观点一:他是一位农民造反者。①“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②他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③他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取得了抗战胜利。观点二:他是一位军事统帅。①他富于自制力,能眼观六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②他出击从不错过目标。③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④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观点三:他是一位诗人,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①毛泽东的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出了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②毛泽东的诗歌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气势雄浑,境界开阔。③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热情的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斗争。观点四:他不是一个帝王。①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②他被万人景仰,被看做救星,被看做是典型的中国大人物。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筛选整合信息,组织答题语言主要途径是提炼概括、转换说法、语言重组。作答时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勾画出议论抒情性的词语或句子,并总结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分层合并。本题答题区间是3至8段,勾画议论评价的词语,即可总结出性格的两面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 ”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 ”,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一、基础知识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橘(
)子
漫(
)江
百舸(
)争流
怅寥廓(

岁月稠(

峥嵘(

方遒(

浪遏(
)飞舟
万户侯(

【答案】qìn

màn
gěChàng
liáo
kuòChóu
zhēng
róng
qiú
è
hóu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可按照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只要熟练掌握各种修辞的用法,即可得出答案。需要逐项加以分析即可。B项,一般疑问句。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像染过一样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水浅的江底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游泳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本题中,C项,浅底:江水清彻见底,并非真浅。
考点: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概括此部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
【答案】写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由高到低,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解析】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课文回顾
上阕中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是由哪个字领起的?试分析该字的作用及整个句子的作用。
【答案】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美文赏析
长征之初,毛泽东四十岁。他双颊深陷,憔悴消瘦,黑发长得几乎齐肩,两眼炯炯发光,颧骨高耸,看上去很难受。他患疟疾,经常复发,一病数月。尽管教会医院出身的傅连暲医生使尽浑身解数,他还是处在半恢复状态,感到虚弱和乏力。
自桐梓经良村至赤水县之土城,均系大路,地势均向上,间有几段筑有汽车路基。但此种汽车路,确为中国最难行之汽车路。如值下雪,路上湿而且滑,行路之难莫甚于此。毛泽东亦手提竹杖,步行上山,两脚污泥及膝,且满身沾泥,系滑跌于污泥中所致。
毛泽东,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似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
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医生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
当红军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毛泽东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当时毛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红军在遵义修整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曾亲至总卫生部之病房,慰问伤病兵,与参加乌江战役的红军受伤兵士谈话,嘱他们安心静养。
马海德医生回忆朱德在会宁会师时的情景:“他瘦得像个精灵,可是身体强壮结实,长得满脸胡须,穿着一身破烂皮袄。”“朱德最令人惊异的是,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军事指挥员,倒很像红军的父亲。他两眼锐利,说话缓慢、从容,总是露出和蔼的笑容。他随身带着一支自动手枪,枪法精良。烟抽得很厉害。满脸皱纹;但他动作有力,身体结实。”又回忆当时对张国涛的印象:“政治委员张国焘是个又高又大的胖子,满脸红光。我真不了解,人人都瘦下来,他怎么还能那样胖。”
刘伯承元帅回忆说,朱德涵养好,度量大。长征当中,张国焘再三再四逼朱总司令反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呢,不管你张国焘说什么,他总是不动气。总司令说:北上的方针,我是举了手的。朱毛、朱毛,朱是不反对毛的。
毛泽东对于每个决定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力图使自己的观点占上风。周恩来偶尔表示反对意见,但他不是固执地坚持己见。他在1934年夏也曾提出从中央苏区突围的建议,但因“三人团”中的多数——博古和李德——表示反对,他就让步了。
长征中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二六二团二营教导员的周纯麟回忆首次见到周恩来、毛泽东的情景说:周恩来穿着破旧灰军装,脸上长着浓密的大胡子,拄着木棍,后面跟着牵着马的警卫员。周恩来自我介绍说:“我是周恩来!”即问:“你们很辛苦!你们是哪部分的?”“你们部队现在粮食怎么样?”周纯麟说,周恩来和蔼可亲,话语坚定有力。毛泽东身材魁梧,头发很长,脸庞瘦削,穿着灰色旧军装,也拄着根棍子。他显得有些疲劳,后面警卫员拉着马匹,还跟着挑子。毛主席伸了大手来,同周纯麟握,并简单地问了一些战士们的情况。
周恩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对人和蔼可亲。长征途中,他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的手用力太重。
1936年10月10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任荣将军回忆说:在此期间,周恩来骑马到“红大”看望学员。他精神抖擞,满脸大胡须,是名副其实的美髥公。我们自动站在路旁欢迎他进村。他一下马就向我们问好,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来迎接你们。大家热烈鼓掌。
选自《新华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