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60分
时间45分钟)
1.将下列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要求语言通顺,语意不变。可适当增删词语。(6分)
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
②烛之武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
③烛之武维护了国家安全。
④烛之武的行为体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
⑤《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⑥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赞扬。
【答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烛之武退秦师》对郑伯这一人物着墨不多,但他的思想性格却比较鲜明。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对这一人物进行点评,80字左右。(6分)
【答案】郑伯是一个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2分)佚之狐荐烛之武,他立即同意;面对烛之武的牢骚,他诚恳地承认错误;然后又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使烛之武难以拒绝。(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郑伯有一个总体的评价,郑伯作为一国之君,能在臣子面前承认错误,的确难能可贵。注意评价时要用精练的语言,然后结合他对烛之武所说的话再进行个体点评,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夜间行动,深入敌营,慷慨陈词,顷刻之间,郑国转危为安。《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拟出下联。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第一声或第二声。(6分)
上联:捐弃嫌怨,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
下联:
。
【答案】申明利害,慷慨陈词,一番宏论退雄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即为对对联,实则也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对联的一般策略为:词性相同;结构相近;平仄相对;语意相关;不能犯字。本题中上联的几个动词如“捐弃”、“受”、“纾”;数量词“几多”应引起学生的关注。
考点:表达应用能力层级D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20分)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9.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3分)
A.亟请于武公
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图也
图:对付
D.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焉辟害
将焉取之
B.国之害也
君之所知也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曰
其真无马邪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这些话都是公子吕说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填空:(4分)
多行不义,
【答案】必自毙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名句。提醒同学对《左传》《论语》《孟子》《墨子》《管子》等经典名著的名句进行必要整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翻译下面三句话。(7分)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3分)
②厚将得众
(2分)
③公伐诸鄢(2分)
【答案】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③庄公到鄢攻打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的能力,包括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句式的把握,对语气的理解等等。重点词语:①“蔓草”、疑问语气;②“厚”、“众”;③“诸”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趋灭亡,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氾(fàn)南
佚(yì)之狐
逢(pánɡ)孙
B.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ù)
贰(èr)于楚
C.共(ɡònɡ)其乏困
缒(zhuì)而出
阙(jué)秦
D.杨孙戍(shù)之
夫(fū)晋,何厌之有
许君焦、瑕(xi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与”应读“yǔ”;C项,“共”应读“ɡōnɡ”;D项“夫”应读“fú”。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壮:身体结实。
C.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D.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壮,壮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共”通“供”;C项,“说”通“悦”;D项,“知”通“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连词,表因果,因为,B.C.D项为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B.①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C.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亦去之
D.①君之所知也
②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6.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分)
【答案】介词,于;烛之武;烛之武;代词,之;代词,之;介词,以;代词,晋军。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实就是要结合句子,把省掉的成分补充完整,一般是主语和宾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邑,边邑,这里用作动词;ABC三项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凭;③连词,表示修饰;④连词,表示转折。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AB两项都是“怎么“义;D项是哪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
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文中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四层意思(文中已标明序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中间两层的内容。(4分)
第一层:消除戒心,引起好感。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晋忘恩负义、言而无信、贪得无厌,暗示秦将受晋侵犯。
【答案】灭郑于晋有利,于秦无益有害
存郑于秦有益。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两句话加以概括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烛之武为了说服秦伯退兵,摆出了保存郑国可能对秦国的好处,这好处是__________(4分)
【答案】行李之往,共其乏困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话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答案】B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答案】(1)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急”“是”“过”各1分,大意2分;(2)“因”“敝”“其”各1分,大意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本节要点】
1.探究文章的细节。
2.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细节。
【探究活动】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教师释疑】
答题时注意分析烛之武说话的方式和所讲的内容。
【讨论明确】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t三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
【探究活动】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题干,注意文章的结构组织,说话的艺术和情节的安排等特征。
【讨论明确】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日”,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课堂提升】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
【解析】注意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的作用的分析。
2.试比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异同。
【答案】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解析】注意语言艺术的分析。
3.用自己的话给下列人物写一句话的评说。(可多角度、有创意地评论)一、基础知识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秦伯说,与郑人盟
(6)失其所与,不知
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古今异义的题目,注意古今词义的转移、范围的变化。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
(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C.共其乏困
(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厌: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否定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文学常识填空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
》《
》并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
春秋B《公羊传》《榖梁传》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课文回顾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答案】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美文赏析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本节要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秦伯说,与郑人盟
(6)失其所与,不知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贰于楚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2)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
②与郑人盟
(3)
①既东封郑
②阙秦以利晋
③越国以鄙远
(4)
(5)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
①若不阙秦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烛之武退秦师
(7)
①越国以鄙远
②臣之壮也
③今老矣
④共其乏困
(8)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邻之厚,君之薄也
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佚之狐言于郑伯
【反馈矫正】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4)
(5)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6)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7)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8)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4)以其无礼于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佚之狐言于郑伯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许
①许君焦、暇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阙
①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
②诣阙上书,书久不报
③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④有驰慢之阙
⑤若不阙秦
⑥若阙地及泉
4.微
①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②微言大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8.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9.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10.之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辍耕之垄上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之”要注意区分代词、助词和动词的区分,代词注意是人称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还是只是代词。
【讨论明确】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边远的地方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庸俗,鄙陋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看不起,轻视
2.许
①许君焦、暇
答应,听从
②杂然相许
赞同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处所
3.阙
①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
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诣阙上书,书久不报
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③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quē
通“缺”
,缺少,空缺
④有驰慢之阙
quē,缺点,过错
⑤若不阙秦
jué侵损,削减
⑥若阙地及泉
jué
挖掘
4.微
①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卑贱
②微言大义
幽微,精妙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隐蔽,不显露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
5.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坏,破旧
②敝人
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惫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
损害,衰败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7.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8.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9.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10.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教师释疑】
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就容易了。
【讨论明确】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予,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予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课堂提升】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越国以鄙远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
郑既知亡矣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
且贰于楚也
②
且君尝为晋君矣
D.①
无能为也已
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答案】C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
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答案】A
【解析】(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
逢孙、杨孙戍(s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
不知(zh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汜”读“fàn”,B项“共”读“gōng”,D项“逢”读“pán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雅虚词的题目,注意用法和意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言虚词的题目,注意意义和用法的区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课文回顾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
美文赏析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