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二单元9《晏子使楚》(课件+教案+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二单元9《晏子使楚》(课件+教案+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7 09:59:33

文档简介

《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
习辞(cí)者
缚(fù)一人
酒酣(hān)
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附:
一、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二、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二)重点实词
晏子将使楚:出使
谓左右曰:对……说
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辞,言辞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王:到,到尊长那里去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叶徒相似:只
(三)一字多义(之、为)
1.之
(1)代词,它
楚王闻之:代指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婴闻之:代指下文“南橘北枳”这件事
(2)代词,他
吾欲辱之:代指晏子
(3)结构助词“的”
齐之习辞者也:的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
2.为
wèi(1)介词
为其来也:相当于“于”
wéi(2)动词
何为者也:做
缚者曷为者也:做
(3)表判断
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
3.其
(1)代词,他
为其来也:代指晏子
(2)代词,它们的
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四)古今异义(坐、并、其实、所以)
4.使
(1)出使
晏子将使楚
(2)让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四)古今异义
1.谓左右曰:
古: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今:表示方位的词
2.其实味不同:
古:两个词,表示它们的果实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何坐
古:犯罪
今:表动作,与“站”相对
4.寡人反取病焉
古:辱
今:疾病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译: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析:……,……者也;……者也;……也;……,……也,都表示判断。
2.宾语前置句
(1)何以也
译:用什么办法呢
析: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古代汉语常见语法,对应的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也”。
(2)何为者也
译:“为何者也”,做什么的人
(3)何坐
译:“坐何”,犯了什么罪
(4)缚者曷为者也:
译:“为曷者也”,做什么的人
3.固定词组
(1)所以然者何
译: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共25张PPT)
语言的魅力
1、魏晋时期文学家孔融小时候很聪明。有个傲慢的大官很瞧不起他,说:“小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你知道孔融是怎么回答的吗?
“看来你小时侯一定很聪明.”
2、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你能替周总理回答这个问题吗?
“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
《晏子春秋》
晏子
( ——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才能和朴素作风闻名诸侯。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检查预习:一读音
赐(
)晏子酒
酒酣(

缚者曷(
)为者也
吏二缚(
)一人诣(
)王
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
枳(


hān



huái
zhǐ
检查预习:二释义
何坐(

习辞者(

缚一人诣王(

避席(

反取病焉(

固善盗乎(

叶徒相似(

犯罪
熟练

离开

本来

检查预习:三朗读
1、划分节奏。
A、橘生淮南则为橘
B、所以然者何?
C、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请问下列句子各应该读成哪种语气?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齐人固善盗乎?
3、所以然者何?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疑问语气
责问语气
设问语气
反问语气
检查预习:四翻译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5、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课文赏析
1、翻译课文,掌握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和特殊句式。
2、楚王是如何戏弄晏子的?晏子用什么方法怎样回击的?
3、根据课文,说说晏子、楚王的人物形象?你能从晏子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的东西?
课文翻译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手下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曷(
)通____译:______
2)熙(
)通____译:_____

“何”
什么

“嬉”
开玩笑
2.古今异义词:

古:
__
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

古:
____________
今:
____________
其实
古: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
古:___________
今:
___________
所以
犯罪
如:坐盗
坐下,动词
座位
如:避席
席子
它们果实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相当于“实际上”。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多义词:

橘生淮南则为橘(
)
为其来也(
)

所以然者何?(
)
吾欲辱之,何以也(
)
变成,成为动词
于、在,介词
“以”同“所”组成…的原因
用,介词
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这件事

他,指晏子
下面所说的话

在本课里“之”字的意思?
4、特殊句式
A、判

句:
1、
晏婴,齐




也。(……是……)
2、圣人

所与

也。
(……不是……)
B、宾语前置句:
1、何

也?
(以何:用什么)
2、何


也?
(为何:干什么
)
3、王
曰,何
坐?
(坐何:犯了什么罪)
C、固定格式:得无
……

(莫非
……

难道……吗 )

生于淮南
生于淮北


水土异也
(
)

生长于齐


不盗

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事物的改变
类比推理:根据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别的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类比推理。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形象分析:
勇敢、机智善辩、维护齐国的尊严
趾高气扬、傲慢自大、聪明反被聪明误
晏子
楚王
总结:
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
故事一:
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___________。"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
而我恰恰相反
再品语言魅力
故事二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
故事三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长得很胖,又爱穿黑衣服。一次,一位贵族看到他在散步,便冲着他大叫:“你看,来了一朵乌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克雷洛夫看着雍肿的贵族答道。
怪不得蛤蟆开始叫了!
说话和事业的
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别人的同情、合作和帮助。
——富兰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