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
课题
第一节
生物圈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
学目
标
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情感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重点难点分析
及教学措
施
教学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教学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教学措施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分析这些资料,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
备及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各种资料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板书设
计
生物圈一、生物圈的范围
水平面以上10千米水平面以下10千米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教
学
过
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表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导入新课: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生物。你是否知道在茫茫宇宙之中,哪些地方有生物呢?多少年来,人类登月球、探火星、入海底,寻找生命的踪迹……目前认为,只在生物圈中有生物!生物圈在哪里?它有多大?为什么生物只能在生物圈中“安居乐业”?在生物圈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物是怎么生活的?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本章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新授自主探究一、学习任务一: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1、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2、小组内讨论、讲解:生物圈的范围。3、课件展示:生物圈的三个圈层及相应的生物。思考:这三个圈层内的生物有什么不同呢?比较说明。二、学习任务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条件。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通过课件师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分析思考:月球、火星等星球上为什么没有发现生命?讨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对待这个所有生物的家,我们应当怎么办?三:系统总结引导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四:尝试应用:如果养花,应当提供怎样的条件?宇宙旅行应当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物质?五、诊断评价1、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地方叫(
)A
大气圈
B
生物群落
C
生物类群
D
生物圈2、在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A
森林和草原
B
陆生动物和人C
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
D
森林、草原、陆生动物、真菌和人类3、果农在移栽植物幼苗的初期,幼苗往往会出现萎蔫现象,是下列哪种条件缺乏引起的?A
空气
B
水分
C
阳光
D
营养物质4、生物圈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
)A
人
B
生活在岩石圈的生物
C
生活在大气圈的生物
D
绿色植物5、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
、
、
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
、
,还有
等微小的生物。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提到了那些生物?你能说出这些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吗?
教
学
后
记(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全球人口动态
【知识摘要】
1.当前世界人口数量
(学生发言)
2.人口增长的过程
我国人口现状:
(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
总人口:12953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例:男︰女=117︰100
(2)年龄组成:
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
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3.人口增长的原因
(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迁移引起的。
4.人口增长的后果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
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
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4、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
5、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
1.2003年1月8
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婚配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加上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升高,人口仍将持续增长
B.虽然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但是当前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稳定,不再增加
C.虽然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增加
D.虽然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但是由于当前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减少,缓解了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
3.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
A.a>b
B.aC.a—b
D.a≈b
4.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都在20~35岁,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得比35岁以上年龄段慢,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
(
)
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B.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
C.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下降
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5.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右图中“
”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O~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
A.93%
B.23%
C.13%
D.60%
1.D
2.C
3.B
4.B
5.B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
一、课前小测
(16分)
小测得分:(
)
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
;
(2)生物能进行
;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
;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
;
(5)生物能
和
;
(6)除
外,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基础题):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_____。它包括_____
的底部,
_____
的大部和
_____
的表面。
2、生物圈的厚度约为_____千米。
3、大多水生生物生活在水面下
___米以内。
4、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____。
5、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各个圈层的生物是____。
6、对于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___和___,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7、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定的______。
8、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____。
三、小组内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知识。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你能举例说明各个圈层里都生活着哪些生物吗?
2、大多数水生生物为什么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
3、每一种生物都能从生物圈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读课文中的资料分析,,对照课本P12—13页彩图讨论其中的问题
(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
(2)仙人掌与向日葵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4、得出结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
、
、
、
、
___、______等赖以生存的条件。
五、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B
生物圈是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
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D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2、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那儿缺少(
)
A适宜的温度
B阳光
C空气
D水分
3、浅根系的白菜和青菜在沙漠中难以成活,则决定白菜和青菜分布的条件是(
)
A温度
B土壤
C阳光
D水分
4、如果有一天太阳毁灭了,那么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是(
)
A只有人类
B只有人类和其他动物
C只有人类和绿色植物
D
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物体
5、池水中的微生物聚集在水面上方,最可能的原因在于(
)
A生活环境温度较高
B容易逃避敌害
C喜欢光照需要呼吸
D食物较多
6、收集资料是科学家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下不能作为资料收集的是(
)
A.书刊、报纸
B.图片、数据
C.猜想、假设
D.音像资料
7、课本P14练习1-3题。
六、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
2、拓展:课下自己查资料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活动的范围有多大?我们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及地位: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主要内容为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
(1)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已能说出很多生物的名称、并能简单描述一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等,也大致知道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还没有生物圈的概念,不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不知道生物对生物圈的依赖关系。
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枯燥的语言和文字,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但乐于观察、富于想象,喜欢讨论,也喜欢表现自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因此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2、教学策略: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变以往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自我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条件。
(3)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突出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上节课请同学们当了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在我们周围,生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而纵观整个地球,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其他星球上是不是一定有生物存在?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生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呢?天上有什么?水里有什么……在万米深的海底,是不是一定有生物的存在?在几千米的高空, 在地球上,生物是无处不在的吗?(地球上并非每个地方都有生物都适合生物生存,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层薄层,我们把这一层薄层就叫作生物圈。)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及教师展示幻灯片等活动,学习新知。
1.
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
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教师展示幻灯片)
⑵
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
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
关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我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教师在屏幕上投影探究内容(课本第12-13页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分析和探究。学生在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且让学生思考资料后面的讨论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讨论题: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些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的例子,培
养学生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从而保护生物圈。
4.
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5.
巩固练习。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导学诱思
一、生物圈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范围: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最高可达离地面10
000
m处或更高,是副生物圈带,主要生物是细菌和真菌。最低可达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处。
3.热裂口处生物代谢特点:与地球表面生物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能量来源和代谢是地热和硫化氢氧化。
4.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生物的生存。生物圈中存在着上千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但是它们的DNA、RNA、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结构异常相似。
思考:近几年来,天气预报增加了一个指数,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这个指数就是紫外线指数,提醒人们注意出门时是否要预防紫外线的照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谁造成的?
提示:是由于大气层臭氧层的破坏,不能阻挡太阳强紫外线的照射,使强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可引起人类产生病变。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使用氟利昂等物质的空调、冰箱等,导致臭氧层的破坏。
二、全球人口动态
(一)人口动态
1.8
000年前:地球上人口不到1万人。
2.公元初:地球上人口增长到1.5亿人。
3.17世纪初:地球上人口增长到5亿人。
4.18世纪(1800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9亿人。
5.1900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16亿。
6.1965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35亿。
7.1977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43亿。
8.1987年7月11日:地球上人口增长到50亿。
9.1999年10月12日:地球上人口增长到60亿。
10.2025年:地球上人口将会增长到83亿。
11.世界人口最终达到110亿才会稳定下来。
(二)人类的出路:唯一出路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
合作探究
探究一:正确理解“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
外延: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内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特别提醒:①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②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是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系统,不是松散无序的集合体。③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不断趋向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物圈的“稳态”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表现:生物圈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稳态反应机制。例如:碳、氮等的输出和输入都有保持动态平衡、抵消波动的趋势。当二氧化碳显著增加,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含量显著增加的时候,生物吸收和沉积的碳酸钙也会增多,同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会增强,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趋于恢复正常。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
(4)生物圈的形成: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
(5)生物圈的发展: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
探究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水环境、水资源的破坏和水资源短缺以及对水的污染
(1)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
(2)盲目围垦造田,使湖泊面积和容积日益缩小。
(3)矿山排水造成的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4)不恰当的水利工程对区域水平衡的干扰。
(5)城市化对河流水土状况的影响
城市建筑和设施、道路等不透水地面比例的增加,会使雨水渗入地下的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结果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足够补给,径流的侵蚀作用加强,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城市化带来了耗水量的增加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这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6)水污染严重。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探究三: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1.对粮食资源的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耕地相对减少。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为0.15公顷,大大低于1975年的0.31公顷,我国人均只有0.08公顷,形势非常严峻。
2.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对生产能源和生活能源的需求大大增加。现在已出现世界性的能源短缺,为了满足能源的需求,人类在大力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尽管这样,人类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3.对其他资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人类无休止地开发矿藏、森林、淡水、海洋资源,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4.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向土地索取粮食,人类向环境施用大量农药、化肥,这种无节制的使用,造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也严重污染环境,滥开发资源引起资源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恶果。
综上所述,由于人口增加对粮食、能源和资源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又直接危及人类的生活。要解决以上问题,主要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把人口控制在环境负载量以下,与环境和谐共存。
题例领悟
【例题1】
2007上海卷,1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
A.优生
B.教育
C.计划生育
D.降低出生率
解析:目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基本国策。优生是我国人口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是其中一个方法,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才能降低出生率。
答案:C
领悟
控制人口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例题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是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不足,必然会开垦土地,土地的开垦带来的问题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带来的问题是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A
领悟
解决该类题型的规律是人口增长导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要使人类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课堂反馈
1.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生物之间的食物网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适应性
解析: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建立的基础是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C
2.
2025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亿(
)
A.1
B.1.5
C.83
D.60
答案:C
3.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不断趋向相对稳定,产生了臭氧层,阻挡了宇宙射线和强紫外线的辐射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生物的总和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最后趋向相对稳定。
答案:D
4.人口恶性膨胀,导致能源、粮食以及生态危机,所以人类的唯一出路是(
)
A.开荒种地
B.降低人口出生率
C.发动战争
D.围湖造田
答案:B全球人口动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举例说出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烈口,说出生物圈的特点。
②说出当前世界人口数量,说明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说出人口增长的后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的增长,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关注全球人口的动态变化。
②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认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生物圈的概念,副生物圈和深海热烈口的特点,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人口增长的后果。
2.难点:生物圈的特点,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
3.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课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在师生互动对话中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让A组同学汇报他们的资料收集结果:即
“世界环境日”的日期和历年主题。【提问】你觉得确立这些主题开展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A组学生代表根据搜集的资料展开介绍。思考,讨论,回答。
因为课前已经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文献查阅工作,学生的展示心理期待会非常激烈。
2.生物圈的概念
(1)列出三个概念区分题(答案分别为群落、种群、生态系统)(2)要求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列出三者的次序。(3)【提问】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4)帮助学生归纳出生物学在宏观方向的研究层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5)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生物圈的概念。
思考,回答阅读,回答
巩固旧知,建构知识框架,并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把“生物圈”这个新概念纳入其中,实现对新概念的同化。
3.生物圈的厚度和圈层
让B组同学介绍生物圈的圈层及内含的生物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生物圈的三大圈层:大气圈底层——岩石圈——水圈上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①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属于哪个圈层?②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的生物特点?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分析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的生物能生存的原因
B组学生代表介绍收集资料.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和教师的帮助,归纳总结构建旧知识框架,并促进了“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这两个新概念与旧知识的联系.
4.生物圈的特点和意义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总结出生物圈的特点和意义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学生在生物圈的圈层生物特点的介绍和学习中肯定对生物圈的特点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时只需教师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表达出来
5.过渡
(1)人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那么生物圈作为最大生态系统,从历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稳定性如何?(2)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态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
6.当前世界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过程
要求C组同学汇报我国人口增长过程,要求D组同学汇报温州市人口增长过程,并都展示他们的坐标图。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提问】从这些内容看出,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属于种群的哪种增长方式
C组、D组学生代表介绍收集的资料,全班同学读图分析,讨论回答。
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主导。训练学生通过对图表展开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
7.人口增长的原因
让学生回顾种群的指数增长方式的形成原因,讨论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
自由讨论,发表观点。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8.人口增长的后果
(1)让学生讨论人口的增长的趋势能否一直以指数增长方式持续下去吗 (2)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方式最终也必定是逻辑斯谛增长方式。(3)讨论人口增长的后果,总结出控制人口是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的大事。(4)你如何看待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9.小结
四、板书设计
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
2.生物圈的厚度和圈层
大气圈底层——岩石圈——水圈上层
(副生物圈带)
(深海热裂口)
3.生物圈的特点
4.生物圈的意义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1.当前世界人口数量
2.人口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的原因
4.人口增长的后果
五、作业设计7.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模块的最后一章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知识,生态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影响、臭氧层变薄的原因及危害、酸雨的形成与危害和水体污染及治理;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对全球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个基本的认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关注身边的环境,关注社会生活。在知识体系上,起到总结本模块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对环境污染和破坏及环境破坏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作为高二的学生对引起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一些原因已有了感性认识,也有了一些环保意识,只是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环保意识还不够强,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见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措施。
②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并掌握酸雨、温室效应等问题。
②识记多样性的价值
3.情感目标
①形成环境保护需从我做起的意识。
②进行资料收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树立爱护环境、保卫家园、热爱美好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可以通过讨论和自学的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五、课前准备
学生:资料收集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教师:PPT课件的制作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播放录象片:地球像一艘遨游的飞船,我们与之结伴而行的相片。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1.同学们思考一下,目前全球面临哪些环境问题?①学生讨论回答。②观看图片,老师小结。2.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环境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总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一些古老的病毒释放;贫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贫血,水污染就是血污染,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公益广告词,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臭氧层的破坏患皮肤癌的机率增加;酸雨对生态的破坏;破坏植被引起的土壤风蚀和土地沙漠化,使大量的牧地、耕地减少,人类面临生存问题。面临众多的环保问题,我国在2008奥运会上提出“绿色奥运”的口号,以体育为媒介唤起全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提问]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在环保上有什么好的想法?[补充]
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建筑使用环保砖瓦;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塑料袋;大量利用太阳能,风能,开发使用新能源;大家多数是农村的孩子,多建议家人少用化肥、农药,尽量使用农家肥等等。[小结]
爱护我们的家园,在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爱护我们的校园做起,想一想我们个人有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同位之间相互提提意见。意见提出来了,就要下决心去改,对不对?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废旧电池乱扔,水笼头开掉不及时关,浪费粮食,长明灯等等,希望同学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落实到行动上。
学生准备各自收集的知识,准备发言。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列举并讲述同学们相互讨论并谈谈想法。
因为课前已经组织学生开展收集有关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我们在环保上要做的工作强化、巩固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过度引入]1.最近在网络上,各个媒体最热闹的一件事是四川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照片的真假我们且不争论,令我们深思的应该是为什么几张小小的华南虎照片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论,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仅仅是谁在造假吗?不,我国在80年代左右就再没有发现野生华南虎的足迹,许多科学家认为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所以人们更关注的是否出现的野生华南虎的踪迹,也体现了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心情,生物多样性,只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吗?2.生物多样性的内容:⑴我们看二个资料:同学们看题纲资料。⑵学生总结生物多样性概念,老师板书。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⑶老师解析:物种、基因、生态系统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引入:保护研究生物的多样性对我们有什么价值?⑴请大家看课本130页思考讨论,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⑵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小结:①实例一红树林对海岸防护作用,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实例二野生水稻的基因被袁隆平利用而得到高产的杂交水稻,这是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即生态功能,例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②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作工业原料等,这是生物多样性有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还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例如:珍惜古树,动物,森林、草原、大海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③生物多样性还有人们目前尚不清楚的其他重要功能——潜在价值。比方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利用了野生水稻的基因。
学生结合前面的资料作出回答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讨论回答
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小结
课堂总结:⑴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⑵老师总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供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让我们在周杰伦《梯田》这首歌里结束这节课。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物种
基因
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2)间接价值
(3)潜在价值7.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1.关注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
发展要求
进行“活动: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
说明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2.酸雨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一般称pH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建筑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成因:酸雨中的酸主要是二氧化硫(SO2)转化而来的硫酸和一氧化氮(NO)转化的硝酸。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我国通常是硫酸酸雨。
(2)危害:
①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
②酸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臭氧层破坏
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但位于地球上空25~40km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则是地球的一个“保护伞”,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将减少。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4.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
水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例如,有机氯农药(如DDT)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经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
陆生生物富集作用: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和化学农药。陆生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如汞、镉等),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进入动物体或人体后,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的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例如,日本的“镉米”事件。
5.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于进行细胞呼吸,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因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
6、生物多样性锐减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①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②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③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④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⑤无控制旅游;⑥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⑦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可能有三种情形:
①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②因为新环境中存在其天敌及竞争者而受到控制;
③因为缺乏天敌而失去控制,最终破坏原有生态系统,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控制的办法最好从本地寻找其天敌,一般不从原产地引进新物种,原因是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危机。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例1】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因为遗传多样性低,自然选择的对象就少,适应环境的能力就降低。
【答案】C
规律总结:多样性的归纳
(1)蛋白质的多样性: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
(2)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3)细胞的多样性:是变异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4)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5)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2】(2014·山东济宁一模)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为了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没有大型食肉动物。1993年以来,分三批从北京引进的94头糜鹿,自由生活在保护区内,完全以野生植物为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03年约为450头,目前已经超过800头,并形成了3个亚种群。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受制约的迹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就可以一直稳定不变
C.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没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没有环境阻力
D.由于出现生殖隔离,原来的一个麋鹿种群分化为3个亚种群
【解析】由于环境的变化,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也并非一直稳定不变,故B错误;“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受制约的迹象”,这个信息告诉我们,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同样存在环境阻力,故C错误;3个亚种群间麋鹿并没有发生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故D错误。
【答案】A
【例3】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A.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C.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
【解析】间接价值指的是生态功能。大自然生物的观赏价值、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都是直接价值。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是潜在价值。
【答案】B
规律总结:
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分类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尚不清楚,但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野生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
五、布置作业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2.造成臭氧层破坏的物质主要是
(
)
A.氟利昂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3.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有
(
)
①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海洋②污染物通过空气进入海洋
③轮船泄露的石油④直接倾倒的污染物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盐酸
D.磷酸
5.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全球气温上升
B.全球性水资源短缺
C.植被的破坏
D.频繁的沙尘暴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个体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7.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它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B.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它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方面的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方面的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大小是由生物数量的多少决定的
8.下列各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属于就地保护措施的是
(
)
①建立植物园和动物园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建立动植物繁育中心④建立风景名胜景区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对自然资源适时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保护野生生物最好的方法是易地保护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的有效方法
参考答案:
1.A
2.A
3.D
4.B
5.C
6.B
7.A
8.C
9.B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合作探究高中生物
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
课堂探究
探究一:正确理解“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
外延: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内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特别提醒:①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②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是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系统,不是松散无序的集合体。③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不断趋向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物圈的“稳态”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表现:生物圈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稳态反应机制。例如:碳、氮等的输出和输入都有保持动态平衡、抵消波动的趋势。当二氧化碳显著增加,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含量显著增加的时候,生物吸收和沉积的碳酸钙也会增多,同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会增强,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趋于恢复正常。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
(4)生物圈的形成: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
(5)生物圈的发展: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
探究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水环境、水资源的破坏和水资源短缺以及对水的污染
(1)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
(2)盲目围垦造田,使湖泊面积和容积日益缩小。
(3)矿山排水造成的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4)不恰当的水利工程对区域水平衡的干扰。
(5)城市化对河流水土状况的影响
城市建筑和设施、道路等不透水地面比例的增加,会使雨水渗入地下的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结果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足够补给,径流的侵蚀作用加强,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城市化带来了耗水量的增加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这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6)水污染严重。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探究三: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1.对粮食资源的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耕地相对减少。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为0.15公顷,大大低于1975年的0.31公顷,我国人均只有0.08公顷,形势非常严峻。
2.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对生产能源和生活能源的需求大大增加。现在已出现世界性的能源短缺,为了满足能源的需求,人类在大力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尽管这样,人类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3.对其他资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人类无休止地开发矿藏、森林、淡水、海洋资源,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4.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向土地索取粮食,人类向环境施用大量农药、化肥,这种无节制的使用,造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也严重污染环境,滥开发资源引起资源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恶果。
综上所述,由于人口增加对粮食、能源和资源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又直接危及人类的生活。要解决以上问题,主要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把人口控制在环境负载量以下,与环境和谐共存。
题例领悟
【例题1】
2007上海卷,1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
A.优生
B.教育
C.计划生育
D.降低出生率
解析:目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基本国策。优生是我国人口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是其中一个方法,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才能降低出生率。
答案:C
领悟
控制人口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例题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是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不足,必然会开垦土地,土地的开垦带来的问题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带来的问题是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A
领悟
解决该类题型的规律是人口增长导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要使人类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课堂反馈
1.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生物之间的食物网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适应性
解析: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建立的基础是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C
2.
2025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亿(
)
A.1
B.1.5
C.83
D.60
答案:C
3.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不断趋向相对稳定,产生了臭氧层,阻挡了宇宙射线和强紫外线的辐射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生物的总和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最后趋向相对稳定。
答案:D
4.人口恶性膨胀,导致能源、粮食以及生态危机,所以人类的唯一出路是(
)
A.开荒种地
B.降低人口出生率
C.发动战争
D.围湖造田
答案:B7.1、2生物圈、全球人口动态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安排两个教学内容:《生物圈》和《全球人口动态》,各占0.5课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和前面三章教材内容一起完善了生物在宏观方向的研究层次,也完整地向学生展示了本模块的主线:“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生物圈”,所以本课时内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续。另外,人类、生物、环境共处于生物圈,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物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因此本课时内容又是后一节内容《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和选修3中《生态工程》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层、岩石圈和水圈的上层,在地球表面占有20千米的厚度,但从未接触过“副生物圈带”、“深海热裂口”这两个概念,生物圈的特点比较难的概括。在初中还学习过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学习过种群的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又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各种媒体,对人口增长的后果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时的教学注重落实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科学地分析和处理搜集资料,选取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坐标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举例说出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烈口,说出生物圈的特点。
②说出当前世界人口数量,说明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说出人口增长的后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的增长,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关注全球人口的动态变化。
②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认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生物圈的概念,副生物圈和深海热烈口的特点,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人口增长的后果。
2.难点:生物圈的特点,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
3.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课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在师生互动对话中突破重、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分成A、B、C、D四个小组,布置他们课前分别收集四方面的内容
(1)
“世界环境日”近几年的主题及其开展的意义。
(2)生物圈的圈层及其内含的生物特点。
(3)近几年我国的人口增长信息并绘制成。
(4)近几年温州的人口增长信息并绘制成坐标图。
拟定小组负责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简报的形式在班级进行交流,并将关键人口信息数据转换成坐标图。
2.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资料查阅情况,并做出适当的指导。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让A组同学汇报他们的资料收集结果:即
“世界环境日”的日期和历年主题。【提问】你觉得确立这些主题开展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A组学生代表根据搜集的资料展开介绍。思考,讨论,回答。
因为课前已经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文献查阅工作,学生的展示心理期待会非常激烈。
2.生物圈的概念
(1)列出三个概念区分题(答案分别为群落、种群、生态系统)(2)要求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列出三者的次序。(3)【提问】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4)帮助学生归纳出生物学在宏观方向的研究层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5)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生物圈的概念。
思考,回答阅读,回答
巩固旧知,建构知识框架,并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把“生物圈”这个新概念纳入其中,实现对新概念的同化。
3.生物圈的厚度和圈层
让B组同学介绍生物圈的圈层及内含的生物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生物圈的三大圈层:大气圈底层——岩石圈——水圈上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①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属于哪个圈层?②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的生物特点?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分析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的生物能生存的原因
B组学生代表介绍收集资料.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和教师的帮助,归纳总结构建旧知识框架,并促进了“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这两个新概念与旧知识的联系.
4.生物圈的特点和意义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总结出生物圈的特点和意义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学生在生物圈的圈层生物特点的介绍和学习中肯定对生物圈的特点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时只需教师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表达出来
5.过渡
(1)人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那么生物圈作为最大生态系统,从历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稳定性如何?(2)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态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
6.当前世界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过程
要求C组同学汇报我国人口增长过程,要求D组同学汇报温州市人口增长过程,并都展示他们的坐标图。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提问】从这些内容看出,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属于种群的哪种增长方式
C组、D组学生代表介绍收集的资料,全班同学读图分析,讨论回答。
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主导。训练学生通过对图表展开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
7.人口增长的原因
让学生回顾种群的指数增长方式的形成原因,讨论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
自由讨论,发表观点。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8.人口增长的后果
(1)让学生讨论人口的增长的趋势能否一直以指数增长方式持续下去吗 (2)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方式最终也必定是逻辑斯谛增长方式。(3)讨论人口增长的后果,总结出控制人口是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的大事。(4)你如何看待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9.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
2.生物圈的厚度和圈层
大气圈底层——岩石圈——水圈上层
(副生物圈带)
(深海热裂口)
3.生物圈的特点
4.生物圈的意义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1.当前世界人口数量
2.人口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的原因
4.人口增长的后果第一节生物圈
学习目标
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说出生物圈为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生物圈所存在的生物现象。
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重难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学法
自学为主,小组讨论、老师讲解为辅。
自学提示(预习课本第11页到第13页,完成以下问题,20分钟。)
生物圈的范围
1、地球表面适合
的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包括
的底部、
的大部和
的表面。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
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
千米左右的深处。
3、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
(1)大气圈里主要是能够飞翔的
和鸟类,还有
等微小生物。
(2)水圈中生活着很多生物,但大多数分布在水面以下
米以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中主要是
的“立足点”。除了森林、草原外,还有五颜六色的
,种类繁多的
,以及大量的
、
。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
(1)资料的来源:查阅
、访谈、
等。
(2)资料的形式:文字、
、图表和
等。
(3)资料的处理:对获得的资料进行
和
,寻找
,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
、
、
、
,还有适宜的
和一定的
。
达标检测(10分钟)
1、生物圈是指:(
)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地球上层大气圈中分布有生物的范围;
C.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地点;
D.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一薄层。
2、生物圈为绿色植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
A水
B阳光
C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D二氧化碳
3、从太空上看地球,可见地球呈现出绿、蓝、白三种色彩构成的美丽图案,它们依次是(
)
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B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C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4、收集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下不能作为资料收集的是(
)
A书刊、报纸
B图片、数据
C猜想、假设
D音像资料
5、人类及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
)
A水圈
B岩石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6、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B生物圈包括所有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人类及人类生活的环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7、珠穆朗玛峰生物稀少,在那里,生物生存主要受什么的制约(
)
A温度
B水
C营养物质
D阳光
8、不借助任何工具,可以生活在生物圈各个圈层的生物是(
)
A细菌B鱼类C鸟类D人类
9、我们通常认为,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
)
A海平面以上10千米的范围
B海平面以上10千米的范围,海平面以下约20千米的范围。
C海平面以上10千米的范围,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的范围。
D生物圈的厚度约占地球厚度的绝大部分
10、我们吃的蒜黄的叶片呈现黄白色而不是绿色,是因为缺少下列哪种生存条件所导致的(
)
A温度B空气C营养物质D光
11、如果有一天太阳毁灭了,那么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是(
)
A所有的动物
B所有的植物
C所有的细菌和真菌
D以上所有的生物
六、合作探究(10分钟)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兴建了“生物圈Ⅱ号”,模拟与地球——“生物圈I号”相似的生态环境,8名科学家在其中生活了一年多。无独有偶,日本在北部沿海也建造了“迷你地球”——一个全封闭的人工生态环境,2位科学家于2005年入住“迷你地球”,开展科学研究。
请问:研究者在设计“生物圈Ⅱ号”和“迷你地球”时,需要为里面生活的科学家考虑哪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生物圈
学习目标: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学习重难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自学引导:
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____________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____________千米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____________千米的圈层,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
1、什么是生物圈?
2、在生物圈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各个圈层里,分别生活着哪些生物?为什么大部分水生生物生活在水深150米以内的范围中?哪个圈层是人类的“立足点”?
3、每一种生物都能从生物圈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阅读课文P12中的资料分析,讨论其中的问题。
(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请你根据前面3个问题总结一下,生物圈能给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基本条件?
4、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随堂检测:
1、以下哪项不是仙人掌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有机物
2、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
A、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地球及生物
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功绕地球飞行20小时,你认为“神舟五号”的太空仓中,应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
)
空气
B、食物、水
C、空气、食物、水
D、水
生物圈的范围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分
C、岩石圈的表面
D、岩石圈的全部生物圈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能举例说出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通过本节的教学,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1)分好小组
(2)准备好相应的阅读材料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本课:
(1)在什么环境中见到过什么生物,它们在做什么?
(同学的发言有起到互相启迪的作用,学生能列举出许许多多的实例,教师把握时间。)
(2)还可以先播放录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出生物圈的概念。每一种生物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月球上据说没有生物。为什么?——没有空气、没有水、温度很低等,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其他的星球人类还没有登陆)。生物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地球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生存吧!所有的生物都生存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这个小小的范围就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阅读课本11-12页上
3.小组讨论,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在各个圈层中常见的生物种类。选出记录员和发言人。
教师可参与小组的讨论。
4.可以请一组或两组汇报,其他组发表不同意见和补充。最后将生物圈的范围总结出来。
以上内容可以利用课本P12页上面的内容,学生和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内容。
5.引入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为什么生物只能生活在生物圈内?
6.分析书上的资料,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小组学习和研讨。
分教师帮助学生,成几个专题,各小组自选题或抽签决定题目,研究生物圈与生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要求展开思路,并用充分的事实论证。
题目:
葵花朵朵向太阳;
长颈鹿在喝水;
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荒漠与仙人掌;
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
牛吃草;
生物的生存空间等。
7.各小组研究讨论,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并适时进行引导。
8.分专题进行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1)葵花朵朵向太阳: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光能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为自己制造了有机物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阳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适宜的温度。地球上的温度适宜生物的生存。阳光还能为人类和一些动物照明等。
(2)长颈鹿在喝水: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人类也需要水,其他生物也需要水,研究证明:人类可以一周不吃东西,但一周不喝水,人就要死去,水是组成细胞的成分。水生生物需要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无法生存。地球提供了水源。迄今为止地球是唯一具有水源的星球。
(3)牛吃草:生物的生存需要营养物质,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自己制造的,其他大部分生物是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而这些营养物质都在地球上。无一跑到生物圈的外面去。
(4)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住所、洞穴、捕捉的食物等等。
用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原因,说明生物的生存不能离开生物圈。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生物圈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
本课小结: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我们人类也是生物圈的成员之一,但是人类掌握着高度的科学技术,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人类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对各个圈层起到破坏作用。这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板书: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理解资料对学习或研究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了解收集资料的各种途径:譬如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书本、报纸、杂志等,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等。了解资料的各种形式,譬如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了解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究的线索。
教学点评:
本节课以阅读、研究、讨论为主。可以集思广益,教师要做好的是组织工作,并作为一成员适时发表意见。研究讨论的范围可以不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只要围绕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就可以。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某个人对某方面的知识可能知之较深,但未必广泛,互相补充,可大大的丰富知识。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
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层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表面。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它包括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1000米处,其中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100
m厚的范围内。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由此可见,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O2、CO2、N、C、K、Ca、
Fe、S(氧气
二氧化碳
氮
碳元素
钾元素
钙元素
铁元素
硫元素)等,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或中介。
总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属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环境,环境发生了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的适应性,这种反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的变化。
生物圈究竟有多大呢?
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1000米处,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里繁衍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支持生命活动,在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俗语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简单的关系。但是,要维持整个庞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动,这么简单的关系显然是不行的。生物圈自有它的解决办法。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按其在物质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人当然也包括在内)。有的动物直接以植物为生,叫做一级消费者,比如羚羊;有的动物则以植食动物为生,叫做二级消费者;还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动物,被称做三级消费者。至于人,则是杂食动物。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三类生物与其所生活的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从无机环境中摄取能量,合成有机物;生产者被一级消费者吞食以后,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一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被捕食后,再将能量传递给二级、三级……最后,当有机生命死亡以后,分解者将它们再分解为无机物,把来源于环境的,再复归于环境。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当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各种生物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生产能力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才能达到平衡;反过来,只有能量达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才能相对稳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坏,否则,就会打乱整个生态系统的秩序。请大家善待所有的动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我们必须明白,人也是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关心爱护你身边的生态环境吧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全球人口动态
一、教材分析
另外,人类、生物、环境共处于生物圈,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物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因此本课时内容又是后一节内容《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和选修3中《生态工程》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层、岩石圈和水圈的上层,在地球表面占有20千米的厚度,但从未接触过“副生物圈带”、“深海热裂口”这两个概念,生物圈的特点比较难的概括。在初中还学习过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学习过种群的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又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各种媒体,对人口增长的后果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时的教学注重落实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科学地分析和处理搜集资料,选取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坐标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举例说出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烈口,说出生物圈的特点。
②说出当前世界人口数量,说明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说出人口增长的后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的增长,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关注全球人口的动态变化。
②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认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生物圈的概念,副生物圈和深海热烈口的特点,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人口增长的后果。
2.难点:生物圈的特点,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
3.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课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在师生互动对话中突破重、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分成A、B、C、D四个小组,布置他们课前分别收集四方面的内容
(1)
“世界环境日”近几年的主题及其开展的意义。
(2)生物圈的圈层及其内含的生物特点。
(3)近几年我国的人口增长信息并绘制成。
(4)近几年温州的人口增长信息并绘制成坐标图。
拟定小组负责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简报的形式在班级进行交流,并将关键人口信息数据转换成坐标图。
2.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资料查阅情况,并做出适当的指导。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让A组同学汇报他们的资料收集结果:即
“世界环境日”的日期和历年主题。【提问】你觉得确立这些主题开展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A组学生代表根据搜集的资料展开介绍。思考,讨论,回答。
因为课前已经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文献查阅工作,学生的展示心理期待会非常激烈。
2.生物圈的概念
(1)列出三个概念区分题(答案分别为群落、种群、生态系统)(2)要求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列出三者的次序。(3)【提问】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4)帮助学生归纳出生物学在宏观方向的研究层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5)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生物圈的概念。
思考,回答阅读,回答
巩固旧知,建构知识框架,并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把“生物圈”这个新概念纳入其中,实现对新概念的同化。
3.生物圈的厚度和圈层
让B组同学介绍生物圈的圈层及内含的生物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生物圈的三大圈层:大气圈底层——岩石圈——水圈上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①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属于哪个圈层?②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的生物特点?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分析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的生物能生存的原因
B组学生代表介绍收集资料.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和教师的帮助,归纳总结构建旧知识框架,并促进了“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这两个新概念与旧知识的联系.
4.生物圈的特点和意义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总结出生物圈的特点和意义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学生在生物圈的圈层生物特点的介绍和学习中肯定对生物圈的特点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时只需教师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表达出来
5.过渡
(1)人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那么生物圈作为最大生态系统,从历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稳定性如何?(2)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态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
6.当前世界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过程
要求C组同学汇报我国人口增长过程,要求D组同学汇报温州市人口增长过程,并都展示他们的坐标图。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提问】从这些内容看出,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属于种群的哪种增长方式
C组、D组学生代表介绍收集的资料,全班同学读图分析,讨论回答。
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主导。训练学生通过对图表展开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
7.人口增长的原因
让学生回顾种群的指数增长方式的形成原因,讨论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
自由讨论,发表观点。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8.人口增长的后果
(1)让学生讨论人口的增长的趋势能否一直以指数增长方式持续下去吗 (2)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方式最终也必定是逻辑斯谛增长方式。(3)讨论人口增长的后果,总结出控制人口是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的大事。(4)你如何看待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9.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1.当前世界人口数量
2.人口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的原因
4.人口增长的后果
八、作业设计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一、生物圈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范围: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最高可达离地面10
000
m处或更高,是副生物圈带,主要生物是细菌和真菌。最低可达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处。
3.热裂口处生物代谢特点:与地球表面生物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能量来源和代谢是地热和硫化氢氧化。
4.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生物的生存。生物圈中存在着上千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但是它们的DNA、RNA、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结构异常相似。
思考:近几年来,天气预报增加了一个指数,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这个指数就是紫外线指数,提醒人们注意出门时是否要预防紫外线的照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谁造成的?
提示:是由于大气层臭氧层的破坏,不能阻挡太阳强紫外线的照射,使强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可引起人类产生病变。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使用氟利昂等物质的空调、冰箱等,导致臭氧层的破坏。
二、全球人口动态
(一)人口动态
1.8
000年前:地球上人口不到1万人。
2.公元初:地球上人口增长到1.5亿人。
3.17世纪初:地球上人口增长到5亿人。
4.18世纪(1800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9亿人。
5.1900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16亿。
6.1965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35亿。
7.1977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43亿。
8.1987年7月11日:地球上人口增长到50亿。
9.1999年10月12日:地球上人口增长到60亿。
10.2025年:地球上人口将会增长到83亿。
11.世界人口最终达到110亿才会稳定下来。
(二)人类的出路:唯一出路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本章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2)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 (3)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4)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复习的难点和重点 通过复习,主要是要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课的重点。 3.复习方略 先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互动探究训练,寻求解题规律,强化自身能力。 二、补弱深化,供你自主研学,构建网络 同学们,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就象人体的各个器官和肢体一样,请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建构本章的知识网络。你一定能行喔! 1.你复习可温习或获得的知识: (1)你还记得什么是生物圈吗?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生物圈为她的所有家庭成员“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生存条件?(第一节) (2)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举出你生活中遇到的例子吗?针对探究实验你了解多少?(第二、三节) (3)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组成是怎样的?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你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多少了解?(第四节) (4)生物圈是生态系统吗?你知道生物圈中还有哪些生态系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5)关于生物圈II号,思考:(教材33页“科学.技术.社会) A.生物圈II号模拟的是什么?生物圈I号是什么? B.设想科学家们是怎样维持“生物圈II号“的? C.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伴你整理要点(知识网) 请同学们以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例如表格、概念图等)构建你对本章所掌握的知识网络: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及其功能关系的总和。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1)存在价值强调生物体的“活着”就是一种价值表现,生物个体的活着并不只是为了自己,同时也在为其它物种提供食物来源。2)选择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一种潜在的进化优势,当自然选择的进化驱力偏向某一方向时,必然能够找出适宜这种进化驱力的个体,即“选择”出某种生物体完成自然进化。3)维持价值强调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都在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着维持作用。某一物种的灭绝往往导致食物链断裂,从而引发生态系统的动荡和裂变。
人类活动会给生物多样性带来较大影响。人们不断地进行畜牧业育种、野生动物驯养、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种子改良,这些工作为人类自身谋取了极大的利益,也创造出了许多动植物新品种。但是,人类的活动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这一点却是为人们的伦理观念所忽略的。
人类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念改变物种多样性的数量分布。人们常常是把生物体对人类是否有用作为衡量标准。凡是有益于人类的动植物都是“经济动植物”,凡是给人类生活造成不便和损害的则统统归入“害虫、杂草”。结果往往是对那些属于“害虫、杂草”的物种进行毁灭性清除。
人类活动中的“责任推卸”和“损害不维护”行为影响生物多样性。人类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时往往采取“头痛医头”的方法。为获得粮食高产而施用化肥,为防止虫害而喷洒农药;由此所带来的增产增收归人类所有,而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板结和污染则交给生态系统去处理。此外,人们对于污染往往心存侥幸,以为自然界具有“自净”能力。殊不知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一旦自净的速率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就会形成局部物质富集。残留在农田中的DDT,会经过食物链的不断积累、浓缩和放大,最终危害人类自身。
人类偏面追求经济效益会耗竭生物多样性资源。受利益所驱动,往往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市场上羊绒的升温意味着藏羚羊的一场“浩劫”。麝香、虎骨、犀角、象牙等等商品的获取,就有相应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只因沙棘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便有成千上万的人奔赴沙丘去连根采挖这种固沙植物,更有那些只收不种、滥捕滥杀的做法,使得很多物种沦为濒危甚至灭绝。
人类与动物“争地”导致动物因栖息地丧失而灭绝。人类的生存需要有住宅来构成生活空间。动物也是如此。然而,人们在经营活动中,以农田、城市、公路、铁路将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割裂,使整片的栖息地被划分成许多“生态岛屿”和碎片状环境。生活在各个“岛屿”中的物种由于隔离而丧失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得很多基因型因漂变而丢失。此外,碎片状环境增加了单位周边面积,使得特定物种遭受天敌捕食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种人与动物之间“你进我退”的关系在“保护区”中较为突出。常年封山育林,会使动物迁移到以前不能进入的人类活动区域。而一旦这个自然保护区以生态旅游的名义对外开放时,人流的涌入往往带来动物的逃离和隐匿。
农作物和单一品种营林决定着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现代农业和林业都是以特定品种为主导的单元化经营,大面积的水稻、小麦,单一品种的松树林、杉木林和经济林。然而,单一品种对于特定气候的灾变无法形成错落有致的抵御态势,在面临疾病传播时,单一种群就会变得十分脆弱。这样看来,湿地、沼泽、荒漠等人类较少活动的区域,经过自然竞争形成了一个同时由许多生态片层叠加而成的群落,则能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违背科学规律的生产方式无端地引起生物资源的空耗和浪费。价格上涨时大量捕捉野生蚂蚁、蝎子,随后造成产品积压,最终成批成批地淘汰这些品种。捕捉穿山甲、巨蜥和娃娃鱼只是为了饱餐一顿。人们常常为了眼前“可用可不用”的经济理由去无端地残杀某种在将来可能是十分有价值的生物。
综上所述,人类的活动会影响到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当人类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时,其活动会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反之,当人类偏面追求单一因子的效益,并且利用一切手段来强化这种效益时,其结果会损害生物多样性并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从这一点上来分析,在处理人与生物的关系时,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保留供生物体生存的最大空间,并尽量不去干扰它们,任其自然选择的结果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现行国家政策强调经济发展要建立在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遵循节制、再生的原则,在生产环节则应该提倡高效、多层次重复利用的原则,对于环境污染则提倡消费者维护责任。此外,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还应该强调“代际公平”的原则,要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我们这一代所消费的一样多的资源。因为,一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存量是这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和潜力。这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深层次意义所在。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它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23
km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2
km的深处,其中包括流层的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沉积岩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100
m厚的范围内。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由此可见,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O2、CO2、N、C、K、Ca、
Fe、S等,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或中介。
总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属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环境,环境发生了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的适应性,这种反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的变化。生物圈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学生的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3.重点:1.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4.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
1.
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
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⑵
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
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
关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12-13页的图片资料,教师除了用课本上的6幅图片外,可多展示一些学生在课下收集的图片资料,并且思考资料后面的讨论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收集和分析资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应加以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
4.
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第一节
生物圈
学习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学习难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学习过程:
情境引入
展示有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的资料,共同讨论各星球生命存在的状况,确认存在生命的星球是不是地球?根据前面所学我们知道:地球上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生物圈的范围: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现象回答问题:你认识的生物生存在地球的哪些地方?
自学指导一
默读课本11、12页,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生物圈与
生物圈的范围。
2、生物圈的每部分生存着什么生物?
3、岩石圈是什么生物的立足点?
一种生物仅能在一个圈层中存在吗?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思考: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请说明理由。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自学本部分内容:
认真观察课本12、13页的图片资料,讨论下列问题:
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
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3、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4、生物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拓展延伸:
1、当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宇航员携带的维持生命的物质有哪些
2、生物圈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物圈?
当堂训练:
1.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
A.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
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地球及生物
2
、在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
A
森林和草原
B
陆生动物和人
C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
D
森林、草原、陆生动物、细菌、真菌和人类
3、下列不属于生物圈的是(
)
A、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
C、岩石圈的表面
D、地壳
4、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
A、水
B、阳光
C、土壤
D、空气
5、海洋深处没有绿色植物的生存,是因为那儿缺少(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6、不借助任何工具,可以生活在生物圈各个圈层的生物是(
)
A.细菌类
B.鱼类
C.鸟类
D.人类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生物圈中的哪种因素(
)
A.季节
B.水
C
.生物
D
.空气
8、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它的生活环境是指(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C.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
9、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是________,它包括________
的底部、________的大部和
的表面。
10、一切生物的“立足点”是________。
1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还有适宜的________和一定的________。
12、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资料的形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