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每个远离故土的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得意时想他,失意时想他,逢年过节,触景触情时也想他。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就要随着萧乾老先生的笔触走近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老人,走近他“剪不断,
理还乱”的思乡愁绪。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正音:
蹊跷(
qī
qiāo
)
嫣(yān
)红
掀启(
xiān
)
倘若(
tǎng
)
山坳(
ào)
镶嵌(qiàn
)
释义:
(1)同窗:
同在一个学校学习;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2)风烛残年:
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3)故弄玄虚:
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迷惑。
(4)嫣红:
鲜艳的红色。一般用来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3.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
(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课文讲解: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可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开头第一段中“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用途却很蹊跷”设置了悬念,引起下文,激
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于知道朋友为何要让“我”带枣核。
2.“她托在掌心”能不能改为“她放在手中”?
【答案】本题可运用关键词语能否删除(替换)答题法进行分析。“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枣核珍贵。改后的句子,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3.作者描写沿途美丽的风光和朋友家优裕的生活环境,目的何在?
【答案】一是再次造成悬念:这么优越的生活条件要几颗枣核干什么?二是为下文作暗示:丰富的物质生活冲淡不了朋友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衬托出思乡爱国之情在朋友心中的位置,显示了枣核的分量。
4.“她劈头就问”,句中的“劈头”一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劈头”乃直接之意,同窗与“我”相别数十年,相见后没有客套寒暄,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其思乡之切。
5.“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分析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答案】这句话表现了友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几十里以外”突出了买这些石头的不易;“一块块”写出了挑选石头的认真仔细;“论公斤买下”表现出友人为了建设花园中的“北海”不惜花费巨大代价的执着。综合起来,所体现出的都是友人的思乡之情。
6.朋友月夜追忆与老伴“北海泛舟”,为什么?
【答案】在月夜追忆“北海泛舟”,感受“荷塘佳色”,借典型环境和特有感受,表达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文章的爱国思乡之情在此处达到高潮。
7.课文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段话画龙点睛,深化题旨,而且呼应开头,从更深的层次上解开了悬念。
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难点探究】
“枣核”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作品开头就出现了“枣核”,一句“用途却很蹊跷”给人留下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我”把枣核交给朋友时,她如获至宝的表现和故弄玄虚的话更加强了悬念。枣核的用途仍未“明白”交代,进一步紧紧吸引读者,增添了文章魅力,推动故事的继续发展。作者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对课文中心的表达也起到了衬托作用。“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到这里,才解开了枣核的悬念。“枣核”像一条线,把国内、国外、车站、路上、住地、花园贯穿起来。它是本文的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2.【难点探究】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核,她已到了风烛残年,有可能看不到枣树长大,种枣树有必要吗?
【答案】有必要,老人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的枣核上,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课堂总结:
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对友人索要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
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
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主题。
2.文章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其次,还表现在用“枣核”做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枣核是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3.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抒彩。如“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这是叙述语言,兼具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是人物语言,语句简短,一连串的“想”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近于排比而又富于变化。
五、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枣核》同步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蹊qī
跷qiāo 故弄lōng玄虚
B.嫣yān红 圣诞dàn
C.机械jiè
草坪pín
D.卵nuǎn石 感慨kǎi
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蹊跷:奇怪。B.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C.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D.踏访:步行去探访。
3.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就”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⑴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⑵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⑶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⑷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的是什么 为什么
5.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
古往今来,有无数游子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请默写两句相关的诗句。
⑴
⑵
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一)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的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里的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棵种子,试种一下。”
1.
“她”为什么要栽垂柳?她几十年前就种了,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的“没出息”是指_________。
3.
托带枣核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
。
4.
“游子的心境”是指什么样的心境?请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①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②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③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5.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匀称(
)
草坪(
)
卵石(
)
小径(
)
6.
“真是个细心人呢”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句表现美籍华人朋友的思乡之切?她又采用了哪些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画线句①中说“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到底缺点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画线句②中加点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画线句③中是实写还是虚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C
2.D
3.⑴表现了旧时同窗急不可耐地想拿到那几颗生枣核的心态。
⑵用“就”字,是为了向来自祖国的老同学表露并倾诉思乡心切之情。
⑶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⑷这里用“就”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把“仿佛”这本来是联想到的虚景变成了亲眼看到的实景,从而凸现了海外游子强烈思恋故土之情。
4.缺的是故乡的温暖。因为虽然在国外生活优裕,事业如意,但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是无法弥补的,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表达了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意近即可)
5.表现朋友急切的心情。(意近即可)
6.略
课后能力提升
(一)
1.
思念故土。说明依恋故土时间之长,感情很深。
2.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3.
寄托自己对故乡、故土的思念之情。
4.
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时刻挂念故乡。断肠人在天涯。
(二)
5.
yún
píng
luǎn
jìng
6.
表意深切,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赞赏之情。
7.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栽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
8.
身在异国他乡,心永远系着故土,虽然事业和家庭“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弥补心上的缺憾,这就是所谓的缺点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的原因也在于此。
9.
删去加点部分,不足以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眷恋故土的深情,因为这一连串的动作,都表示了人物的思乡之切。
10.
虚写怀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想着家乡的点点滴滴,深忆着故乡每一美好事物的情感。
11.
最后一句是文章的宗旨所在,因为它是在说,从国籍上看他们不再是中国人,但是怎么也改变不了“一颗中国心”,他们忘不了自己的根,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心,怀念故土之情。
基础知识达标
课后能力提升(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
爱国情怀
枣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每个远离故土的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得意时想他,失意时想他,逢年过节,触景触情时也想他。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就要随着萧乾老先生的笔触走近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老人,走近他“剪不断,
理还乱”的思乡愁绪。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生于北京,蒙古族,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相关资料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本文选自《美国点滴》。1979年8月,已近古稀之年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了赴美征程,参加30年来大陆与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并应邀赴几所大学做巡回讲学,参加文化团体座谈。1980年初,萧乾回到大陆,将这一次出访的见闻写成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共10篇。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叙事性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所以,阅读叙事性散文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理清线索。叙事性散文的情节虽不完整,但很有条理。阅读时,我们不妨首先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叙述的。二、巧借联想。充分展开联想是散文叙事抒情的重要表现手法,为此,我们阅读叙事性散文最重要的是抓住联想的结合点及形与神的结合点,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情,领悟散文的意境美。
学习目标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3.
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依恋故土之情,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1.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通过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写法,联系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字词积累
蹊跷(
)
嫣
(
)红
倘若(
)
山坳(
)
掀启(
)
镶嵌(
)
qī
qiāo
yān
tǎng
ào
xiān
qiàn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字词积累
1.同窗:
同在一个学校学习;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2.风烛残年:
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3.故弄玄虚:
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迷惑。
4.嫣红:
鲜艳的红色。一般用来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初读课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初读课文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案】枣核。
2.围绕枣核,文章写了哪些事?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第一部分:(1)索枣核
第二部分:(2-4)见枣核
第三部分:(5-10)话枣核
第四部分:(11)议枣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可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开头第一段中“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用途却很蹊跷”设置了悬念,引起下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于知道朋友为何要让“我”带枣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2.“她托在掌心”能不能改为“她放在手中”?【答案】本题可运用关键词语能否删除(替换)答题法进行分析。“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枣核珍贵。改后的句子,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3.作者描写沿途美丽的风光和朋友家优裕的生活环境,目的何在?
【答案】一是再次造成悬念:这么优越的生活条件要几颗枣核干什么?二是为下文作暗示:丰富的物质生活冲淡不了朋友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衬托出思乡爱国之情在朋友心中的位置,显示了枣核的分量。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4.“她劈头就问”,句中的“劈头”一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劈头”乃直接之意,同窗与“我”相别数十年,相见后没有客套寒暄,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其思乡之切。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5.“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分析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答案】这句话表现了友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几十里以外”突出了买这些石头的不易;“一块块”写出了挑选石头的认真仔细;“论公斤买下”表现出友人为了建设花园中的“北海”不惜花费巨大代价的执着。综合起来,所体现出的都是友人的思乡之情。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6.朋友月夜追忆与老伴“北海泛舟”,为什么?
【答案】在月夜追忆“北海泛舟”,感受“荷塘佳色”,借典型环境和特有感受,表达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文章的爱国思乡之情在此处达到高潮。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7.课文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段话画龙点睛,深化题旨,而且呼应开头,从更深的层次上解开了悬念。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疑难探究
【答案】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作品开头就出现了“枣核”,一句“用途却很蹊跷”给人留下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我”把枣核交给朋友时,她如获至宝的表现和故弄玄虚的话更加强了悬念。枣核的用途仍未“明白”交代,进一步紧紧吸引读者,增添了文章魅力,推动故事的继续发展。作者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对课文中心的表达也起到了衬托作用。“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到这里,才解开了枣核的悬念。“枣核”像一条线,把国内、国外、车站、路上、住地、花园贯穿起来。它是本文的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1.【难点探究】
“枣核”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疑难探究
【答案】有必要,老人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的枣核上,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2.【难点探究】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核,她已到了风烛残年,有可能看不到枣树长大,种枣树有必要吗?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板书设计
民族感情深厚
枣
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得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
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
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作者独具慧眼,
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主题。
2.文章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其次,还表现在用“枣核”做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枣核是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3.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抒彩。如“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这是叙述语言,兼具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是人物语言,语句简短,一连串的“想”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近于排比而又富于变化。
写作特色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对友人索要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