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诗两首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讲+练+测)(基础+提高)

文档属性

名称 02诗两首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讲+练+测)(基础+提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7 13:48:26

文档简介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彷(
)徨
寂寥(

惆怅(

凄婉(

颓圮(

青荇(

浮藻(

长篙(

漫溯(

斑斓(

笙(
)箫
2.解释下列词语。
沉淀
积淀
彷徨
倘佯
3.关于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反馈矫正】
1.Páng
liáoChàng
wǎn

xǐng
zǎo
gāo

lán
shēng
2.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意象。
【探究活动】
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教师释疑】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讨论明确】
一是雨巷。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二是丁香。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请结合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创设谈谈您的看法。
【答案】《再别康桥》七节诗,每一节诗都可以构成一个明美的画面。诗人用色彩绚丽的画笔在画布上淋漓挥洒,设色浓艳。“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青潭”、“斑斓的星辉”一一映如眼底。色调搭配明快,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构成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解析】
要点二:探究诗歌回环反复的形式的作用。
【探究活动】
《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释疑】
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内容的方面主要是强调某些情感,形式上主要是节奏鲜明和音韵美。
【讨论明确】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解析】(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河畔(pàn)
漪沦(qí)
青荇(xìng)
B.绮(qǐ)
浮藻(fú)
长篙(gāo)
C.荡漾(yàng)
笙箫(shēng)
发酵(jiào)
D.漫溯(sù)
相形见绌(chù)
锲而不舍(qi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漪”应读“yī”。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除了低迷的战绩影响士气,大环境欠佳也让球员对未来感到________。
(2)绿豆中的这些蛋白质能与汞、铅等重金属结合成________物排出体外。
(3)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使这片原本________的土地逐渐热闹起来。
A.彷徨 沉淀 寂寥   B.徘徊 积淀 寂寥
C.彷徨 积淀 寂寞
D.徘徊 沉淀 寂寞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彷徨”与“徘徊”都有“犹疑不决”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描写心理状态,后者侧重于描写动作。“沉淀”一般用本义,使用对象为具体事物。“积淀”一般用引申义,使用对象为抽象事物,如文化、知识、经验等。“寂寥”多用来形容环境。“寂寞”多用来形容心情。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戴望舒是一个善于借鉴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留心古今中外诗坛,深文周纳。
B.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徐志摩的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诗富于想象,意境清新,风格柔美飘逸。
C.学习新诗,就不能不注意到新诗的流派现象,从史料上看,新诗的流派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D.看过反映徐志摩爱情生活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后,我对才子徐志摩有了捉襟见肘的感觉。
【答案】 B
【解析】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默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答案】 (1)作别西天的云彩 (2)软泥上的青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题目。(10分)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1)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简要作答。(4分)
(2)以第一小节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本诗在艺术手法上的妙处。(6分)
【答案】
(1)(4分)时光流逝(2分)、人生易老(2分)的感慨。
(2)(6分)参考示例:①妙用拟声词,"匆匆匆!催催催!"既模拟出火车行进之声,又形象地表现出时光流逝的紧迫。②叠加意象,既形象地表现了列车飞逝而过时景物的迅速变换,又表现了窗外景色之美。(每点3分)
【解析】
人生易老的感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1分)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请简要概括诗中“雪花”的特点。(5分)
(2)自古在赏析诗歌时有“诗无达诂”之说,也就是说,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请你结合全文,对这首诗的主题进行个性化解读。(6分)
【答案】
(1)诗歌中的“雪花”潇洒、目标坚定、快乐、优美、清雅、轻盈、晶莹纯洁(答对5点得5分)。
(2)【示例一】诗人以“雪花”为意象,流露出一种坚定和执着的追求,既是对爱情的追求,也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直接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6分,酌情给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雪花舞,实是纯洁的灵魂脱离沉重的肉体的飞扬,是作者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的寄托,拥有极高的灵魂相吸相融之美。(6分,酌情给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答案可不唯一,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不同的答案。比如,可以认为,诗人以“雪花”为意象,流露出一种坚定和执着的追求,既是对爱情的追求,也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也可以这样认为:雪花舞,是作者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的寄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烦恼结
1922年前后,对于日后在诗坛上负有盛名的徐志摩来说,是一个痛苦的年代。其时,他正被“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处于种不可解脱的感情缠绕中。
他是于1918年8月离开北京大学,转而到国外留学的。
想当初,在他颇有实业家气度和才干的父亲徐申如先生教海影响下,聪慧有余而深沉不足的少年徐志摩也曾雄心勃勃,立志振兴实业,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他少年豪兴正浓,喜欢发议论,十四岁作论,纵谈唐朝时哥舒翰潼关之败的原因;十五岁后入杭州府中学,“聪明冠全班”,和他同学的郁达夫说,每次作文,他“总是分数得最多的一个”。想那时的生活,真是寸寸生光辉,少年陶醉在虹彩四射的梦里。
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后,徐志摩选择的专业是社会学。行前,他曾作《徐志摩启行赴美文》分送亲友,以表示自己此去要学古人万里觅封侯的雄心壮志。文章漂亮夸饰,是地地道道的“徐志摩风格”:
“耻德业之不立,遑恤斯须之辛苦,悼邦国之殄瘁,敢恋晨昏之小节,刘子舞剑,良有以也。祖生击楫,岂徒然哉!”“摩少鄙,不知世界之大,感社会之恶流,几何不丧其所操,而入醉生梦死之途,此其自为悲怜不暇,故益自奋勉,将悃悃幅幅,致其忠诚……”
文情跌宕,一波三折,就文章说,确属上品,无怪乎当时就脍炙人口,到处传咏。但太夸太露,就有失坚实。太热烈了往往是不能持久的。不见自然界中吗,最活跃的生命,瞬间便消灭,而永远沉默的东西才能保持永恒。
初到美国时,徐志摩非常努力。他给自己规定了日程:“六时起身,七时朝会,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曰问勤学而外,运动跑步阅报。”完全是一个规矩学子剔励自重的样子。
修完社会学课程,装满了一脑子的相对论、民约论,他又在美国按照规定的步骤学习银行学、经济学、政治学。徐申如先生舍得花大钱,把独子送出国外,是准备要儿子将来在金融界、政治界讨出身的。这期间的儿子也的确没有辜负期望,努力上进,学业优良,还如一切青年志士一样,关心政治,喜欢讨论各种政治学说,后来出了名,被人称作“鲍雪微克”(即布尔什维克)。
两年后,雄心勃勃的徐志摩放弃博士学衔的诱惑,转而到了英国。直到此时,他的志趣仍很专一。到英国来,他是想入剑桥大学跟哲学家罗素学习。那时的留学界有一种风气,作兴各自抱一个外国名人做牌号。如胡适之于杜威,梁实秋之于白壁德。好像是一种荣耀。老师出名,学生也跟着叨光。可以相信,徐志摩并不全是出于这种念头。他对罗素,崇拜的成分更多,称之为“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即伏尔泰),他只想跟罗素“认真念一点书”。
没有料想到,徐志摩被迎头浇了一瓢冷水。到英国后,罗素刚刚因为政治主张及私生活方面的原因,被剑桥大学除了名。这样,徐志摩想择师而学的计划也就落了空。
要说,这也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徐志摩像是遭到天大的打击似的。自怨自艾,颓伤、消沉、无聊,犹如一只渴望飞翔的鸟,猛地被折断了翅膀,匍匐在地上,望着无边无垠的长空,再也鼓不起劲头。
生活失去了追求,精神也就失去了平衡。经过一番周折,他在剑桥大学挂了一个学籍,但往日那种精进不懈的劲头再也没有了。他苦闷、寂寞,孤苦伶仃地漫步在康河(今译为剑河)两岸。美丽的夕阳、田畴,益增他惆怅、迷惘之情。太孤单了!孤单得心里发冷。他渴望慰藉、渴望温情,渴望心和肉体的贴近。
(1)作者引用徐志摩那篇“启行赴美”的文章,这对塑造传主形象有何帮助?(6分)
(2)在外国留学有着很好的环境,徐志摩却遇到了哪些“苦恼”?请结合文本作简要陈述。(6分)
(3)徐志摩后来为什么会出现文中画线句子所描述的那种心境?请简要分析。(6分)
(4)像徐志摩那样,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烦恼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遭遇”此情此景时该怎么办。(7分)
【答案】
(1)这能表现徐志摩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传主想效仿古代(南北朝)祖逖他们闻鸡起舞,收拾当时动乱的局面。同时也表现了他锋芒毕露的个性,这也与后文其烦恼形成映衬。(3分)引用这些内容,能直接增加传记作品的真实感并展示传主的才华。(3分)
(2)①有雄心壮志,想振兴实业,却没有如愿。②才华横溢,雄论迭出,却没有得以施展。③有很好的口才,有雄厚的家庭资本,却没有在金融界或政治界成功。④想跟哲学大师罗素学习,大师却被除名。(每要点2分)
(3)留学美国时,思想进步,雄心勃勃;转而留学剑桥,本来想要有所作为的,导师罗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让他很不理解。(3分)这样的描述,既解释了专注内心的烦恼,又照应了标题。(3分)
(4)①徐志摩成长时定位较准,“只想念一点书”,如果我们也能如此,烦恼就会少一些;②既要关心“窗外事”,又不能过多地将心事付诸“窗外”,老师罗素被除名是与徐志摩无关的,如果他能及时调整心情,就不触景生情,导致烦恼之“结”解脱不了;③心理承受能力要强,不能看到到打击这么重,就感觉到“遭到天大打击”那般沉重,而是想到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以疏解“倾恼结”。(答出两点4分,3点7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引用某种文学作品或者某句话的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文体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在内容上,要结合着传主的形象特点,从有助于刻画传主的形象角度分析作答;在结构上,可从与下文表现传主的烦恼相映衬的角度作答;在文体特点方面,可以从增加文章的生动性、真实性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徐志摩的性格特点“思想进步,雄心勃勃”来分析他转而留学英国剑桥的目的是为了想跟哲学大师罗素学习,想要有所作为的,而导师罗素的被除名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不理解。所以才会产生文中那句画线语句的心境。而这处描写既从内容上表现了徐志摩的烦恼,又与标题烦恼相照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题时,可以结合着文章中关于描述徐志摩的烦恼的具体内容,从自己的理解角度来阐述看法。如学习徐志摩的专心,遇到烦恼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心理承受能力要强,不能因受到打击就一蹶不振等。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意象。
【探究活动】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含义的题目,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的主旨的写作背景。
【讨论明确】
“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课堂提升】
四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点绛唇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答案】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雨巷》的成功,除了上边提到的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探究活动】
《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释疑】
注意明确“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从三美的角度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
【答案】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
“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析】一般说来,一首诗能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继而透过文词感知其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彷(
)徨
寂寥(

惆怅(

凄婉(

颓圮(

青荇(

浮藻(

长篙(

漫溯(

斑斓(

笙(
)箫
1.Páng
liáoChàng
wǎn

xǐng
zǎo
gāo

lán
shēng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斑斓
安然无恙
高瞻远瞩
罗网
B.猝然
长逝湛蓝
眼花缭乱
挑衅
C.脍炙人口
恻隐之心
略胜一筹
竹蒿
D.戛然而止
颀长
风靡一时
虚张声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竹蒿”应为“竹篙”。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朗诵。B项应该是“在我的心头/荡漾”。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填空
(1)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是
派代表诗人,代表诗集


【答案】新月
《志摩的诗》
《猛虎集》
《翡冷翠的一夜》
(2)那河畔的金柳,

,在我的心头荡漾。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答案】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软泥上的青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一些字的书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5.阅读《雨巷》一诗的一、二、七节,完成(1)——(4)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雨巷》的第一节选用了哪些描绘情感的词语来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独自”“彷徨”“寂寥”“希望逢着”“愁怨”。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在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描述了这位姑娘的形象——“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调整。从内容和层次上看,由外在的表象到内在的情绪,逐层深入;从音韵上看,这首诗的每一节的第3.6句押韵,调整后,音韵就不协调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在诗的第七节中,诗人把第一节中的“希望逢着”改成了“希望飘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把“希望逢着”改成了“希望飘过”,表达了自己理想的飘忽不定和自己心绪的迷惘茫然,也暗示了这种“丁香一样的”理想的可望而不可即。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在结合整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逢着”和“飘过”的含义,即一个表“追求”,一个表“幻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诗的第一节和第七节,内容上几乎相同,这样写是不是重复多余?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重复多余。①在诗歌中,这叫“反复”,或者叫“重章复唱”,能加强诗歌的抒情性。②诗的第一节和第七节的反复,使诗歌首尾相合,浑然完整。
【解析】 
试题分析:在诗歌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抒情手法,可以从抒情上和结构上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课文回顾
《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2)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美文赏析
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
林徽因
今天是你走脱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们这次拿什么来纪念你?前两次的用香花感伤地围上你的照片,抑住嗓子底下叹息和悲哽,朋友和朋友无聊地对望着,完成一种纪念的形式,俨然是愚蠢的失败因为那时那种近于伤感,而又不够宗教庄严的举动,除却点明了你和我们中间的距离,生和死的间隔外,实在没有别的成效;几乎完全不能达到任何真实纪念的意义
去年今日我意外地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我想起你的:
火车禽住轨,在黑夜里奔
过山,过水,过……
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地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你应当相信我不会向悲哀投降,什么时候我都相信倔强的忠于生的,即使人生如你底下所说:
就凭那精窄的两道,算是轨,
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坠!
就在那时候我记得火车慢慢地由站台拖出,一程一程地前进,我也随着酸怆的诗意,那“车的呻吟”,“过荒野,过池塘,……过噤口的村庄”到了第二站————我的一半家乡
今年又轮到今天这一个日子!世界仍旧一团糟,多少地方是黑云布满着粗筋络往理想的反面猛进,我并不在瞎说,当我写:
信仰只一细炷香,
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
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朋友,你自己说,如果是你现在坐在我这位子上,迎着这一窗太阳:眼看着菊花影在墙上描画作态;手臂下倚着两叠今早的报纸;耳朵里不时隐隐地听着朝阳门外“打靶”的枪弹声;意识的,潜意识的,要明白这生和死的谜,你又该写成怎样一首诗来,纪念一个死别的朋友?
此时,我却是完全的一个糊涂!习惯上我说,每桩事都像是造物的意旨,归根都是运命,但我明知道每桩事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里面烙印着!我也知道每一个日子是多少机缘巧合凑拢来拼成的图案,但我也疑问其间的摆布谁是主宰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转,昨日和昨日堆垒起来混成一片不可避脱的背景,做成我们周遭的墙壁或气氲,那么结实又那么缥缈,使我们每一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候里都是那么主要,又是那么渺小无能为!此刻我几乎找不出一句话来说,因为,真的,我只是个完全的糊涂;感到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
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虽然四年了你脱离去我们这共同活动的世界,本身停掉参加牵引事体变迁的主力,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地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文艺创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面间接地你任凭自然的音韵,颜色,不时的风轻月白,人的无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断悠续地仍然在我们中间继续着生,仍然与我们共同交织着这生的纠纷,继续着生的理想你并不离我们太远你的身影永远挂在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样的飘忽,爱在人家不经意时莅止,带来勇气的笑声也总是那么嘹亮,还有,还有经过你热情或焦心苦吟的那些诗,一首一首仍串着许多人的心旋转
…………
我认为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面所说那么简单愚诚;因在某一时,或某一刻敏锐地接触到生活上的锋芒,或偶然地触遇到理想峰巅上云彩星霞,不由得不在我们所习惯的语言中,编缀出一两串近于音乐的句子来,慰藉自己,解放自己,去追求超实际的真实,读诗者的反应一定有一大半也和我们这写诗的一样诚实天真,仅想在我们句子中间由音乐性的愉悦,接触到一些生活的底蕴渗合着美丽的憧憬;把我们的情绪给他们的情绪搭起一座浮桥;把我们的灵感,给他们生活添些新鲜;把我们的痛苦伤心再揉成他们自己忧郁的安慰!
我们的作品会不会再长存下去,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处互相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的,这种事它自己有自己的定律,并不需要我们的关心的你的诗据我所知道的,它们仍旧在这里浮沉流落,你的影子也就浓淡参差地系在那些诗句中,另一端印在许多不相识人的心里朋友,你不要过于看轻这种间接的生存,许多热情的人他们会为着你的存在,而加增了生的意识的伤心的仅是那些你最亲热的朋友们和同兴趣的努力者,你不在他们中间的事实,将要永远是个不能填补的空虚……
(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北平(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荇(xìnɡ)   
长篙(hāo)    
漫溯(sù)
B.笙箫(shēnɡ)
撑开(chēnɡ)
哀怨(āi)
C.寂寥(jì)
彷徨(pánɡ)
彳亍(cì)
D.凄婉(wǎn)
斑斓(lān)
笙箫(xiāo)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长篙”中的“篙”应读“ɡāo”;C项,“彳亍”中的“彳”应读chì;D项,“斑斓”中的“斓”应读“lá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3分)
(1)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2)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______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3)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测
D.品味   贯注   揣摩
【答案】A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3.下列选项中关于《雨巷》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雨巷》的重要意象之一,就是“雨巷”,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使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B.《雨巷》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令人惆怅。
C.《雨巷》首尾的两节,除了“逢着”和“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D.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常常以此立意,丁香也成了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丁香,往往用来象征孤高、美丽、忧愁,《雨巷》的作者徐志摩却反其道而用之,写出了自己的理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雨巷》的作者是戴望舒,不是徐志摩。而且,“反其道而用之”也不恰当,本诗无此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秋天的梦”:“牧羊女的梦”和“我的梦”。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B.牧羊女的梦是“牧女之恋”,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我的梦”也是“有关恋情的”。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
C.“牧羊女的梦”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我的梦”,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捷而又有蕴藉。
【答案】A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下面的诗句节选自戴望舒的《雨巷》,阅读后合理想象,根据要求写一个面画。(6分)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要求:(1)写出“她”的神态,“我”的心理;(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语言优美,富有意境;(4)不少于200字。
【答案】蒙的春雨轻轻地亲吻着大地,迷茫的春烟温柔地拥抱着小镇,小巷任由青石板安静地向两头弯曲地延伸。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像梦一样,梦一样地从我身边飘过,洒下丁香一样淡淡的幽香。她的眉头就像大雨中紧闭的丁香那样地紧蹙,她的双眼就像雨打后微张的丁香那样的哀婉,那写在脸上的忧伤就像丁香花的开落。她为什么这么愁怨,这么凄楚?她从哪里来,她要到哪里去?期待着在这悠长悠长的雨巷里,丁香花儿再一次开放;我期待着在这悠长悠长的雨巷里,她那银铃般的笑声在旷亮的天空下飘荡。
【解析】
试题分析:具体联想时,一方面要设想当时的场景,有对雨、小巷等的环境描写,营造烟雨迷蒙的意境,在描写中融入修辞手法;另一方面在环境描写的背景之下进行对姑娘的神态描写,根据原诗,可刻画姑娘的容颜、眼神、甚至雨伞衣袖等,这也是“我”之所见,最后写“我”的心理,这样才层次分别,富于意境。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表达的对象,为所给下联写一句上联。(5分)
康桥
洞庭湖
雨巷
兰亭
岳阳楼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橘子洲头风华青年喜看万类霜天
【答案】
示例1:康桥河边多情学子作别西天云彩
示例2:岳阳楼上失意诗人忧虑天下百姓
(符合对联形式之美得2分,符合对联内容之美得2分)
【解析】
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注】 1925年,作者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正是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流露的思想感情的深层根基。
(1)诗的第一节和第五节都有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疾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分别补一笔“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或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诅咒鞭挞,毫不留情,可谓大快人心。
【解析】 
试题分析:“绝望”一词是用来修饰“死水”的,即表明作者对死水的认识,也是作者的情感所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都是美的事物,它们与“死水”有什么关系?(4分)
【答案】 丑恶的事物(死水)尽情美化自己,将丑恶写得很美,则显得更丑,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对比鲜明,写出了死水不可救药。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解析】 
试题分析: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本首诗的第四节使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了死水的沉寂和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的憎恨。
【解析】 
试题分析:“青蛙耐不住寂寞”是理解艺术手法的关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根据注释所提供的相关背景,结合诗歌,说说《死水》中“死水”的象征意义和诗人可能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死水》是诗人处于思想迷茫时期的心灵袒露。以“一沟死水”象征那个黏滞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一沟绝望的死水”是诗人对现实的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立场。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
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我觉得林徽因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用一句话概括林徽因让人敬佩的原因。(5分)
(2)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6分)
(3)文中将林徽因与张爱玲对比,她们之间有哪些不同?(6分)
(4)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从她身上你学到了哪些?请结合自身经历简要叙述。(8分)
【答案】
(1)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2)“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2分)具体体现:
①作为母亲的林徼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
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微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每点1分)
(3)①生活足迹不同: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她家的文学沙龙里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她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张爱玲的文学才华深得人们的喜爱,但爱情生活并不美满。(4分)②精神境界不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而张爱玲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2分)
(8)①求知好学,“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执着坚毅的事业追求③顽强不屈的直面人生困境
④追求至真至纯的人生境界。(每点2分,共8分。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赋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根据文中“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一句话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此题从文中第⑤段加以比较概括归纳分析即可。注意找出二人的不同点加以分析,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注意此题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所以回答时,要先归纳概括文中对林徽因的叙述和介绍事迹,一次加以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荇(xìnɡ)
 长篙(hāo) 
漫溯(sù)
B.笙箫(shēnɡ)
撑开(chēnɡ)
哀怨(āi)
C.寂寥(jì)
彷徨(pánɡ)
河畔(bàn)
D.凄婉(wǎn)
斑斓(luán)
浮藻(zǎo)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篙读“ɡāo”C.畔读“pàn”D.斓读“lán
”。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
A.“夕阳下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操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草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永远记在心上”不对,应是作者对此感到激动陶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诗人对自己深爱着的康桥选择了哪些物象进行讴歌?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试分析诗的最后一节的作用。
(4)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体现的?
【答案】
(1)岸边的柳树、河中的水草、榆荫下的清潭。(3分)
(2)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4分)
(3)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悄悄”中表现了出来。(6分)
(4)《再别康桥》主要表现在: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8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二、课文回顾
《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美文赏析
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
林徽因
今天是你走脱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们这次拿什么来纪念你?前两次的用香花感伤地围上你的照片,抑住嗓子底下叹息和悲哽,朋友和朋友无聊地对望着,完成一种纪念的形式,俨然是愚蠢的失败因为那时那种近于伤感,而又不够宗教庄严的举动,除却点明了你和我们中间的距离,生和死的间隔外,实在没有别的成效;几乎完全不能达到任何真实纪念的意义
去年今日我意外地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我想起你的:
火车禽住轨,在黑夜里奔
过山,过水,过……
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地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你应当相信我不会向悲哀投降,什么时候我都相信倔强的忠于生的,即使人生如你底下所说:
就凭那精窄的两道,算是轨,
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坠!
就在那时候我记得火车慢慢地由站台拖出,一程一程地前进,我也随着酸怆的诗意,那“车的呻吟”,“过荒野,过池塘,……过噤口的村庄”到了第二站————我的一半家乡
今年又轮到今天这一个日子!世界仍旧一团糟,多少地方是黑云布满着粗筋络往理想的反面猛进,我并不在瞎说,当我写:
信仰只一细炷香,
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
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朋友,你自己说,如果是你现在坐在我这位子上,迎着这一窗太阳:眼看着菊花影在墙上描画作态;手臂下倚着两叠今早的报纸;耳朵里不时隐隐地听着朝阳门外“打靶”的枪弹声;意识的,潜意识的,要明白这生和死的谜,你又该写成怎样一首诗来,纪念一个死别的朋友?
此时,我却是完全的一个糊涂!习惯上我说,每桩事都像是造物的意旨,归根都是运命,但我明知道每桩事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里面烙印着!我也知道每一个日子是多少机缘巧合凑拢来拼成的图案,但我也疑问其间的摆布谁是主宰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转,昨日和昨日堆垒起来混成一片不可避脱的背景,做成我们周遭的墙壁或气氲,那么结实又那么缥缈,使我们每一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候里都是那么主要,又是那么渺小无能为!此刻我几乎找不出一句话来说,因为,真的,我只是个完全的糊涂;感到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
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虽然四年了你脱离去我们这共同活动的世界,本身停掉参加牵引事体变迁的主力,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地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文艺创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面间接地你任凭自然的音韵,颜色,不时的风轻月白,人的无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断悠续地仍然在我们中间继续着生,仍然与我们共同交织着这生的纠纷,继续着生的理想你并不离我们太远你的身影永远挂在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样的飘忽,爱在人家不经意时莅止,带来勇气的笑声也总是那么嘹亮,还有,还有经过你热情或焦心苦吟的那些诗,一首一首仍串着许多人的心旋转
…………
我认为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面所说那么简单愚诚;因在某一时,或某一刻敏锐地接触到生活上的锋芒,或偶然地触遇到理想峰巅上云彩星霞,不由得不在我们所习惯的语言中,编缀出一两串近于音乐的句子来,慰藉自己,解放自己,去追求超实际的真实,读诗者的反应一定有一大半也和我们这写诗的一样诚实天真,仅想在我们句子中间由音乐性的愉悦,接触到一些生活的底蕴渗合着美丽的憧憬;把我们的情绪给他们的情绪搭起一座浮桥;把我们的灵感,给他们生活添些新鲜;把我们的痛苦伤心再揉成他们自己忧郁的安慰!
我们的作品会不会再长存下去,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处互相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的,这种事它自己有自己的定律,并不需要我们的关心的你的诗据我所知道的,它们仍旧在这里浮沉流落,你的影子也就浓淡参差地系在那些诗句中,另一端印在许多不相识人的心里朋友,你不要过于看轻这种间接的生存,许多热情的人他们会为着你的存在,而加增了生的意识的伤心的仅是那些你最亲热的朋友们和同兴趣的努力者,你不在他们中间的事实,将要永远是个不能填补的空虚……
(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