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1-5题每小题3分,6-17题每小题4分)
1.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昳丽(yǐ )
羁縻(mí)
采桑葚(shèn)
B.
趿拉(tā)
蹩进(bié)
高档次(dǎng)
C.
数罟(cù)
气氛(fèn)
眼中翳(yì)
D.
胸脯(pú)
攻讦(jié)
汗涔涔(cén)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应借助字形和词性来分析读音。A项,没有错误的读音。B项,“高档次”应读“dàng”,是指事或物好坏的等级、层次。C项,“气氛”应读“fēn”,指的是气象,情势。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上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B.
最后侩子手用脚去踏轮盘,轮盘转动起来,伽西莫多在他的绳绑中发抖,他奇丑的脸上忽然显出的蠢笨表情更加引起了群众的一阵哄笑。
C.
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辐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
D.
城东铁匠铺的风景很多,抡锤子的有力的手臂,臂膀上凸起的健硕的肌肉,铁夹子,烧得通红的铁家什,坚硬铁锤以及沉稳的铁砧,总觉得这一切适宜用版画来表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主要应结合语境来分析。A项,“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意思是“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尚”,注重。B项,“侩子手”应为“刽子手”,意思是“行刑者”,自然与“刀”有关。“侩”,以拉拢买卖,从中获利为职业的人。C项,“辐辙”,应为“覆辙”,意思是“翻过车的路”。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
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
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
“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A.
运
拿
挂
促进
B.
运
揣
走
催进
C.
送
捧
挂
催进
D.
送
捧
走
促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运用。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选择。第一处,“送”,有主动的意味,且是“送”出去;而“运”只是一个动作,从语境来看,句中是说中国主动把古董送到巴黎,突出的是“送去主义”,故“送”更好。第二处,“捧”更能体现“大师”们媚颜把古画和新画送到欧洲各国的姿态。第三处,这是形容“画”,故用“挂”更为合适。第四处,“催进”,带有主观意味;“促进”,推动使向前发展,客观性更强。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宁静。
B.
自从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必须从故乡的记忆中汲取营养后,莫言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将童年记忆、民间文学和现代派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诡异而绚丽的艺术风格。
C.
一走进校园,放眼望去,桃林中片片桃花尽情绽放,煞是美丽,好一派生机盎然、万卉争荣的景象。
D.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历历可见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句中使用正确。B项,“一发而不可收拾”,就是坏到、乱到、溃败到不可整顿、不可挽救的地步,多指坏的情况。句中说的是莫言的创作,望文生义,可改为“一发而不可收”。C项,“万卉争荣”,春季很多种鲜花争相开放。常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景象繁荣兴盛。句中说的是“桃花”,哪来的“万卉”。D项,“历历可见”,看的清清楚楚。不合语境。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如“万卉争荣”,选项忽略了“万卉”的意思,“万卉”应是说花的种类。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B.
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C.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D.
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答案】B
6.
为使上下文通顺合理,应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
)
虽然下着细雨,天空还是像帘幕低垂,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
。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A.
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烟雨云融合作一处
B.
仿佛一只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掀动着翅膀欢叫
C.
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刚探出头就又匆匆下了窗帘
D.
仿佛一只触着珠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密密的丝缕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前后句出现的“雨”帘幕低垂”并不愉快的凉意”等词语作一番分析,如果选A.那么,“感觉”如张着“纱幕”,而后面的文字并不在陈述“感觉”,却转到其他意思上去了,显然A项不当。如果选B项,那么B项中“小鸟……掀动着翅膀欢叫”在感彩上和前后文不一致,显然也不当。如果选C项,那么用“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来形容“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则不大恰当,所以C项也不能选。只有D项,从文字上看,“密密的丝缕”既和上文的“下着细雨”相照应,也和下文“雨丝……扑到脸上”相照应,而且从感情基调上看也是相一致的。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7.
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理解文段结合理解古诗句的一道试题,这样的试题出的很新颖,主要考查考生对语意的理解。
这则故事主要的大意是苦思不得的情况下,由于偶然的事情而找到了答案。A
重在说对事情的执着,与故事内容理趣不符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人》《雷雨》——曹禺——现代——话剧
B.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美国——演讲词
C.
《巴黎圣母院》——雨果——英国——小说
D.
《离骚》——屈原——战国——骚体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C项,《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小说,选项中的“英国”一说错误。
9.
下列对作品的解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拿来主义》针对处于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人们对于强势的西方文化的错误态度,提出了对待异质文化,要以“我”为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并提出拿来了以后处置的原则和方式。文章笔锋凌厉,用形象化的说法示意。
B.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段用“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讳饰的手法表述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表达了作者的悼念之情。文中专门提到马克思是在安乐椅上去世的,旨在说明马克思去世时是很安详的没有痛苦的。
C.
《辛德勒名单》利用电影语言的优势,多线并进的结构,震撼人心的情节,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以及耐人寻味的道白,展示了辛德勒解救犹太人的全过程,表现了人性在他身上的复苏。
D.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外形丑陋,但内心纯真善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作品的解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以书本为本,力争吃透书本的内容。B项,“停止思想”,“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体会手法。用讳饰的修辞手法,不忍心面对他战友的死,沉痛、委婉含蓄的哀悼。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10.
下列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违背劳动规律,山谷中就有不可胜数的食物。
B.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晋国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C.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D.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因为宾客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把握情况。要特别关注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等文言现象。A项,“谷”,指的是“谷物”,“食”是“吃”,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C项,“尔是过”是宾语前置句式,应为“过尔”,责备你。D项,“因”是文言虚词,此处应解释为“通过”。
11.
下列对《氓》(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A.
每句四字,两字一顿,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B.
以“桑之落矣”比兴,让人联想到女子年华老去、备受冷落的不幸。
C.
“女也不爽”四句暗示女子的过错:耽于爱情,终被抛弃。
D.
女子感叹斑鸠贪食桑葚,痛悔遇人不淑,落到悲惨境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氓》(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C项,“四句暗示女子的过错……”错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12.
对《雷雨》(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A.
“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用了反复,表现了鲁侍萍长久压抑后的愤怒、自责。
B.
“低头”“叹一口气”这些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
C.
周朴园真傻,对侍萍的思念,对过往的追忆,现在提起于事无补,徒添伤感。
D.
看似简单的对话中,人物情感复杂多变,情绪推动曲折有致,戏剧语言魅力无穷。
【答案】C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同“忌”,忌惮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参谋,谋士
C.
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D.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特别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拔剑切而啗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以其无礼于晋
C.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不如因善遇之
D.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1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的西楚霸王乍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无端喜爱,不仅称其为“壮士”,而且赏给他酒和肉。
B.
在司马迁的笔下,樊哙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足智多谋的智者。
C.
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
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难怪项羽愿听。
【答案】13.
C
14.
C
15.
B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是需要考生结合语境及语法来分析。A项,“项王按剑而跽曰”中,“跽”,挺直上身两膝着地,这是一种防备进攻的姿势。B项,“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D项,“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今异义,此处应为“不一般的情况”“非同一般的情况”。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语法。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把握。C项,两个“因”都是“趁机”之意。A项,第一个“而”表修饰或者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B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个“因”,连词,表原因,因为。D项,第一个“且”,尚且;第二个“且”,将要。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足智多谋的智者”有误,从文中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来看,应是突出其勇和忠。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B项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出对樊哙的描写,根据这些描写再来分析人物形象就变得简单多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节选)
①1868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令后世赞叹和瞻仰的遗迹和文物。
②李希霍芬的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③平心而论,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腓尼基人航抵山东”、“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中国青铜工艺西来”的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样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④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走的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的文物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⑤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6.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的发现,曾引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
B.
1868年李希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直到1910年历史学家赫尔曼才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
C.
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
D.
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后发现,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17.
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的结果,否则,实际的丝绸之路要短得多。
B.
随着对考察和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也慢慢加长,逐渐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C.
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丝绸之路比人们认识到的要长,它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D.
如果不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丝绸之路就不会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答案】16.
D
17.
C
【解析】
16.
试题分析:“东方文明源自西方”的说法并不是在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根据原文内容,欧洲学术界之所以提出丝绸之路,就是为了指明东方文明源于西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C因为丝绸之路是现实存在的,考察和组织只是让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而已,所以A.B.D三项的表述都不够准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名句默写,文言文断句题(共9分)
18.
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
(2)《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阐释了“________,________”的邦交原则。
(3)______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在《离骚》一诗中,表现诗人艰辛探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亦以明死生之大,
(2).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
(2)(故)远人不服,
(4).
则修文德以来之
(5).
(3)
数罟不入洿池,
(6).
鱼鳖不可胜食也
(7).
(4)
路曼曼其修远兮,
(8).
吾将上下而求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社稷”“罟”“洿池”等。
19.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答案】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这段话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句话的含义是“(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可以根据固定句式“岂……乎”断开一处,然后再依据对称的句式断开“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最后再依据本文整体的句式特点断开其他几处。
三、阅读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古董
韦延长
“好东西!好东西!”任大川连连叫道。他把那件青花瓷器凑近灯光前,双手慢慢地将它翻转,目不转睛地看着。这看似普通的小碗,是不久前儿子任小格到山里“意外”淘到的。
那天任小格走累了,就敲开一户农家的门。三间低矮的瓦房,孤零零地坐落在山腰上,房子四周是用山石垒成的矮墙,墙上爬满了牵牛花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藤,院里有两株上了年纪的龙眼树,几只公鸡悠闲地吃着食,几只老母鸡“咕咕”地叫着。房子的主人和他的老伴、儿子坐在门前的小木凳上,每人手里端着一碗粥,一家人正在吃午饭。
主人热情地招呼他,给他搬来一只小凳子。他坐下来,和主人聊起天来,“大爷,您老贵姓 ”“姓夏。”话没说几句,地上装鸡食的一个小碗引起他的注意。凭着多年对瓷器的研究,他觉得那个小碗有些年纪了,便若无其事地上前几步,拿起小碗看了看,这一看不打紧,任小格差点惊叫起来……
“是清代的吧 ”任小格问父亲。任大川摇了摇头,“是明初期的。”
“能卖什么价钱 ”任小格脸上的亢奋抑制不住地流露出来。“按现在的行情,它的价格应在五万左右。你花了多少钱 ”“二十元。”任小格喜形于色地说。
那天他问老夏,能不能把这个碗卖给他,老夏想也没想,说:“装鸡食的碗,喜欢就拿去。”
任小格还是给他留下了二十块钱。
第二天一大早,任大川把还在睡梦中的任小格叫醒,说:“我们再去一趟山里。”“干吗 ”任小格揉着惺忪的眼睛问。“我想老人家那里八成还有古董。”任大川说。任小格想想也是,这么老的古董他们都拿来装鸡食,家里说不定还有古椅古镜什么的。
快到老夏家时,任小格说:“爸,你还是自己去吧。”任大川不解地看着儿子。任小格见父亲一脸的疑惑,就说老夏他们若知道当初他买走的小碗是价值不菲的古董,可能父子俩就走不出这村子了。
“为啥 ”
“穷山恶水出刁民呀。”
任大川想想也是,就让任小格在山下等他,按照任小格的指点,他独自去了老夏家。走进院子,任大川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正在给鸡喂食,他想那应该就是老夏。
任大川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落在装鸡食的碗上。直觉告诉他,那是一只普通的小碗,但那些搅拌的谷糠已把碗弄得面目全非。任大川还是想亲眼看看,亲手去摸摸这个碗,如果错过了一件宝物那就可惜了。
任大川拿起那碗,一看底部,知道它没什么价值。正想把碗放回地上,一个公鸡见他夺去了它们的午饭,扑闪着翅膀朝他扑了过来,老夏见了大喝一声。不知任大川是被凶恶的鸡吓着了,还是听了老夏的喝声,碗“啪”地掉到地上摔开了花。
对于突然发生的一切,老夏显然意料不到。他看了眼任大川,略带责备地说:“怎么把碗摔坏了。”看着分成几块的小碗,任大川急忙说道:“大伯,碗摔坏了,我赔你。”
“赔,赔……”老夏磕磕巴巴地说,“你赔多少 ”
任大川看着老夏,说:“你说值多少呢 ”
“你是城里的 住在什么地方 ”老夏问道。
“老大爷您就放心吧,我不会跑的。您说赔多少钱吧。”任大川急于脱身,连忙问道。
老夏伸出两个手指:“两,两……”
“两千,好,就给你两千。”任大川给老夏丢下两千块钱,没再说什么就走了。
几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这天,任大川一早就到古董市场去了,转了大半天,听说不久前拍卖市场上明青花瓷器的拍卖品已经到了十几万元。家里的那个小碗价格肯定比以前又翻了几番,而且还有看涨的势头。他兴奋地往家走,在市场的一个出口,忽然看到一个身影,好像是在哪里见过,可一时又想不起来了。
到了家门口,他忽然想起了什么,不禁一愣,“原来是他 会不会是来讨要那明青花瓷小碗 ”任大川连忙走进屋,发现任小格正在把玩那件从山里淘来的明青花瓷器,连忙叫任小格把那小碗藏起来。
“爸,出什么事了 ”
这时,门“笃笃”地响了几下,任大川打开门,眼前的人果然是山里的老夏。
“你怎么找到这里的……”任大川顿时紧张起来。
“我找了你好长时间了。刚才在市场上路过,真凑巧,见个人像你,就一路跟过来了,没想到还真是你,哈哈……”
任大川把老夏请进客厅。老夏到屋里,从内衣兜子里取出一个红色塑料袋,解开层层的包裹,拿出两千块钱,递给任大川,说:“当初那个喂鸡的碗摔了,我讹了你两千块,那时实在没办法,孩子他妈得了急病,要住院,一时筹不到钱,我就动了这个邪念,真是对不起。”
任大川不禁一愣,“不,这是你应该得的。”边说边把钱往老夏身上推。老夏摇了摇头:“那只碗是我从圩上买的,只值五毛钱。”“我知道这个碗不值钱。”任大川看着老夏说,他把任小格拉到跟前,“真对不起,这是我儿子,他此前买你的一只碗是古董,只给了你二十块钱,他骗了你。这钱就当是给你老人家的补偿吧。”
老夏摇了摇头:“愿买愿卖。再说了,宝物只跟有缘人。”老夏说完,把两千块钱放到桌子上,就匆匆离开了。
任大川父子急忙追出去,任他俩怎么叫喊,老夏头也不回。看着老人的背影,任大川的眼里涌出愧疚的泪水。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20.
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1.
任大川几年后遇到老夏时两次“不禁一愣”(见划线处)的描写,刻画了任大川当时怎样的心理?
22.
小说中的老夏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3.
小说为什么以任大川父子追赶、叫喊、流泪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0.
(1)交代任小格“意外”淘到明青花瓷器“小碗”所在“山里”的具体地点及景况。
(2)渲染强调“山里”人家的僻远古朴,为古董明青花瓷器的存在提供合理的依据,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3)以景衬人,用“山里”人家古朴的环境衬托出老夏淳朴热诚的性格特点。
21.
第一次是惊奇中有害怕,怕老夏来讨要那明青花瓷小碗;第二次是惊奇中有感动,被老夏的诚信感动。
22.
(1)热情招呼陌生人任小格,给他搬来一只小凳子,表现了他的淳朴热情,心地善良。
(2)当老夏得知“那只碗是古董”后,说“愿买愿卖”,不反悔,表现了他的豪爽慷慨,信守诺言。
(3)拿出两千块钱,一定要还给任大川,并且说“我讹了你两千块”,表现其为人诚实,勇于改过。
23.
(1)思想内容上,由一般的批判金钱的罪恶和人性的迷失扩展到赞扬人性的回归、歌颂人性的善良这一层面,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2)人物塑造上,以任大川父子的转变来衬托老夏善良淳朴、信守诺言等品质的高贵,人物形象更显丰满。
(3)情节结构上,以任大川父子的愧疚与开头的贪财形成对比,情节更具波澜,结构更显紧密,启人深思,耐人寻味。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先找到这段景物描写,明确描写的中心以及景物的特点,“三间低矮的瓦房,孤零零地坐落在山腰上,房子四周是用山石垒成的矮墙,墙上爬满了牵牛花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藤,院里有两株上了年纪的龙眼树,几只公鸡悠闲地吃着食,几只老母鸡‘咕咕’地叫着”,开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淘到瓷器的地点以及老夏家的家庭境况,偏远古朴的环境为古董的出现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同时古朴的环境对这一家人起到衬托作用。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比如本题中,开头的景物描写主要突出环境的僻远以及古朴,一是让故事情节更为合理,二是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任大川几年后遇到老夏时两次‘不禁一愣’(见划线处)的描写,刻画了任大川当时怎样的心理”,这是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的反应应与当时的情境与他此时的心理有关,故考生应到文中找出“不禁一愣”的语境,第一处,“‘原来是他 会不会是来讨要那明青花瓷小碗 ’任大川连忙走进屋,发现任小格正在把玩那件从山里淘来的明青花瓷器,连忙叫任小格把那小碗藏起来”,从他的心理活动以及对儿子的吩咐可以知道,此时应是担心和害怕,担心老夏来要回瓷器;第二处,“愣”是因为听说老夏来送还2000元钱,这一反应说明任大川被感动了,从后文任大川的反应中也可以得知这一点。
2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中的老夏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老夏”是一个普通的山民;然后找出描写“老夏”的言行举止等的内容,当任小格走累到老夏歇脚的时候,老夏“热情地招呼他,给他搬来一只小凳子”,表现出山民的善良热情,当任小格问他“能不能把这个碗卖给他”,老夏想也没想,说:“装鸡食的碗,喜欢就拿去”,山民的淳朴可见一斑;当老夏知道碗是古董后,老夏的反应是“愿买愿卖。再说了,宝物只跟有缘人”,信守诺言;最后老夏拿出任大川给他的两千元钱,说自己“讹了两千块”,非常诚实。
点睛: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本文中对于“老夏”的言行举止的描写,有对老夏的行为的描写,也有对其语言的描写;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包括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为什么以任大川父子追赶、叫喊、流泪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可以从情节结构、形象塑造、主旨表达上考虑。“任大川父子急忙追出去,任他俩怎么叫喊,老夏头也不回。看着老人的背影,任大川的眼里涌出愧疚的泪水”,任大川父子的表现说明他们的内心满是愧疚,这与开头父子二人表现出的贪财形成对比;从形象来看,任大川父子的转变与老夏分不开,父子二人的形象对老夏起到衬托作用;从主旨来看,父子二人的转变让文章的主旨从简单的批判人性的贪婪上升到人性善良的歌颂上。
四、作文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刘亮程在《对一朵花微笑》中写道:“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花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事实上,花儿的笑,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花儿的笑,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花儿的笑,是一种风雨之后见彩虹的自在……像花儿一样生活,不畏风雨,心怀幸福,充满希望,应该成为我们毕生的追求。
请以“像花儿一样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可以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③不得套作。
【答案】像花儿一样生活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的征程如花般短暂,素年锦时,花落花开,像花儿一样生活,像花儿小学六年级作文大全一样感受世界。
“花落花开花满天”,花的一生从土里来,到土里去,太短。也许来不及细品这陌生的世界,就要回归故土的怀抱,也许来不及接受雨露的洗礼,就得带着遗憾香消玉殒,但它的生命绝不孤独,绝不单调。
也许轻风托着它在陌生的土地生了根,发了芽,它便惊喜有机会展示芬芳;也许悉心的呵护能让它在温室里分外妖娆,但它也不忘生命的使命,默默散去它的芳香;也许土壤的滋润让它留恋,但它也不忘旅行,不忘搭着风的顺路车,去窥探那陌生的世界。
像花儿一样生活,冲破环境的束缚,再苦再累也要一展芬芳;像花儿一样生活,不迷恋优越的环境,不忘记自己的使命,懂得舍弃,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索取;像花儿一样生活,像花儿一样去旅行,学会独立,学会探索,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拓展属于自己的天空。
当最美的繁华落幕,当逝去的青春不再,当夕阳再一次映照在它的脸上,花知道,该谢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它开始分泌脱落酸,开始肢解自己的身体,那该是怎样彻心的痛啊!落花一瓣一瓣,它仍在享受着在这世上的最后时光,即便这样,它们也展示着美,展示着生命。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飘零的花瓣将身体交予土地,继续滋润哺育更多的花!像花儿一样生活,我看到了生命的本质:不是春日里的争奇斗艳,不是凡尘里的留恋,而是飘落里那最后的一抹温情,更是土地里最动人的返璞归真!
像花儿一样起始于微小的尘埃,像花儿一样冲破花苞的束缚,像花儿一样展示最美的舞姿,像花儿一样回归清香的泥土。
像花儿一样生活,像花儿一样感受世界……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加命题作文,材料是对命题的阐释,故考生立意的时候,应先分析材料。所给的材料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中的内容,一是对“花儿的笑”的阐释,“花儿的笑,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花儿的笑,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花儿的笑,是一种风雨之后见彩虹的自在……像花儿一样生活,不畏风雨,心怀幸福,充满希望,应该成为我们毕生的追求”,“像花儿一样生活”,可以写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生活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经历风吹雨打后的自在淡定,不畏惧风雨,对未来充满希望。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先立足材料分析“花儿”的特征,从材料来看,花儿表现出对自我的认识,对风雨的姿态,对生活的姿态,“像花儿一样生活”可以写人在生活中所持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