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人与生物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物圈的组成
(2)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3)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2、过程与方法:
养成查阅资料和汇总信息的好习惯,体验个人总结的愉悦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生物圈的组成
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了解生物圈的组成
(2)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1)了解生物圈的组成
(2)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理化环境的变化影响生物的生存和进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地球理化环境,进而又影响生物进化。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讲授新课
1.人类和其他生物所共有的生物圈可以看做是一个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地球上的大气圈底部、全部水圈和岩石圈上部,包括地球上生存着生物的所有圈层。
2.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60亿。因此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把10月12日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旨在提醒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关注人口问题。
3.我国人口特点: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
4.我国主要资源情况与世界水平比较,人口多给自然资源造成压力,人均占有量少
总量
人均量
与世界水平相比
与其他国家相比
水资源
19.2万亩第4位
2400立方米第88位
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1/4
是美国的1/5加拿大的1/40
耕地
2.8万亿立方米第6位
不足2亩第67位
是世界平均水平
美国的1/6俄罗斯的1/8加拿大1/15
森林
第5位
人均不足2亩世界第121位
远低于世界人均12亩水平
草地
第2位
几十位以后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5
5.新增人口多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口多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多给就业带来压力
6.人口数量的剧增会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的骤减,导致粮食不足、能源危机
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如土壤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资源锐减等。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已经威胁到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影响到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
7.控制人口增长
严峻的人口形势,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
顺利实现。
8.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要求: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小孩。
9.计划生育的意义: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保护自然资源
10.防治环境污染
防治环境污染需要从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入手。同时建立监测站,对大气和水质进行定期检查,垃圾要分类处理,凡可回收的应重新利用,以减少垃圾的产量,对有危害的废弃物一定要进行专门处理,如医院的废弃物。
11.保护生物资源
我国特产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麋鹿
植物:银杉、金钱松、珙(gong)桐
(三)重难点精讲
(1)了解生物圈的组成
(2)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四)归纳小结
1.人类和其他生物所共有的生物圈可以看做是一个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地球上的大气圈底部、全部水圈和岩石圈上部,包括地球上生存着生物的所有圈层。
2.我国人口特点: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
3.人口数量的剧增会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的骤减,导致粮食不足、能源危机
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如土壤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资源锐减等。
4.如何保护生物圈
(1)控制人口增长(2)防治环境污染
(3)保护生物资源
六、板书设计
1.生物圈的组成
2.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3.怎样保护生物圈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分组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方法多样。
给出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校园或社区,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巩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14.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理解生物的活动能够影响环境
(3)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养成查阅资料和汇总信息的好习惯,体验个人总结的愉悦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理解生物的活动能够影响环境
四、教学难点
(1)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理解生物的活动能够影响环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生物也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二)讲授新课
1.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
生物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4个方面适应环境
(1)结构上的适应:
很多生长在沙漠的植物,它们的根十分发达,叶子却很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从结构上适应环境的例子。
(2)功能上的适应:
植物可以在很短的生长季节里完成它的生长周期,是一种功能上的适应性
(3)颜色的适应性
:
生物在颜色上适应环境共有三种类型: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如昆虫、北极狐、北极熊;雷鸟、蝗,
比目鱼、变色龙
作用: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对于躲避敌害或捕猎其他动物有利。
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
毒蛇体表的斑纹
作用: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拟态: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
似的状态。
如: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成虫、若虫等
3.
适应的相对性
(1)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
(2)适应之所以具有相对性是由于遗传基础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行为上的适应性多见于那些生活在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的动物们身上。同种:没有
4.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毁于蚁穴,等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所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与环境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重难点精讲
(1)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理解生物的活动能够影响环境
(四)归纳小结
1
.
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1)适应的普遍性:
普遍性: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
(2)适应的相对性:
相对性: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
2
.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毁于蚁穴,等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所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与环境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
六、板书设计
1.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性
2.分析普遍性和相对性的区别
3.解释生物活动和环境的影响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分组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方法多样。
给出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校园或社区,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巩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14.3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2)学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过程与方法:
养成查阅资料和汇总信息的好习惯,体验个人总结的愉悦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及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学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学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四、教学难点
(1)学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我们的课室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菜市场能不能算一个生态系统?
事实上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一根朽木、一块培养基等都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二)讲授新课
1.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都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一
块农田、城市的一片绿地等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3.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非生物环境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能源
4.生产者是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生物。
主要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硝化细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
消费者是以活体生物的现成有机物为食物获取能量的生物。
组成成分:主要是捕食动物,寄生植物如寄生菟丝子,寄生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病毒如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等
分解者是分解动植物遗体中有机物获取能量的生物。
主要指: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
5.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极为亲密的关系
6.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种生物所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总是差一级。 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7.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
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8.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形成的反复循环运动
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9.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的最终源头:太阳能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沿营养级逐级传递,每级都会散
失、遗弃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传递: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逐级递减:传递率为10%~20%
10.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能量可以多级利用,但不可循环利用,能量的利用率
可以提高,但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重难点精讲
(1)学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四)归纳小结
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3.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非生物环境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能源
4.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极为亲密的关系。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六、板书设计
1.生态系统有多种类型
2.
生态系统由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组成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4.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分组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方法多样。
给出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校园或社区,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巩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第14章
生物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2.过程与方法:
养成查阅资料和汇总信息的好习惯,体验个人总结的愉悦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生物圈的组成
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四、教学难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生物也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二)讲授新课
1.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水
水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
阳光
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光照时间影响花期
空气
大多数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命,人在无氧的环境中只能活几分钟。陆地上进行光和作用的植物需要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
温度
生物生存于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不同生物以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能够忍受的温度范围差别很大。温度也限制生物分布,温度影响生物行为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生物也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1)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2)
生物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4个方面适应环境(1)结构上的适应:
很多生长在沙漠的植物,它们的根十分发达,叶子却很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从结构上适应环境的例子。(2)功能上的适应:
植物可以在很短的生长季节里完成它的生长周期,是一种功能上的适应性。(3)颜色的适应性
:
生物在颜色上适应环境共有三种类型:警戒色,保护色,模仿色。(4)行为上的适应性: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如昆虫、北极狐、北极熊;雷鸟、蝗虫;
比目鱼、变色龙作用: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对于躲避敌害或捕猎其他动物有利。
3.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都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一
块农田、城市的一片绿地等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组成
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非生物环境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能源
4.
保护自然资源
防治环境污染
防治环境污染需要从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入手。同时建立监测站,对大气和水质进行定期检查,垃圾要分类处理,凡可回收的应重新利用,以减少垃圾的产量,对有危害的废弃物一定要进行专门处理,如医院的废弃物。
保护生物资源
我国特产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麋鹿
植物:银杉、金钱松、珙(gong)桐
(三)重难点精讲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四)归纳小结
1.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1)适应的普遍性:普遍性: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2)适应的相对性:相对性: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
3.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非生物环境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能源
4.如何保护生物圈
(1)控制人口增长(2)防治环境污染(3)保护生物资源
六、板书设计
1.
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
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
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4.
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分组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方法多样。
给出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校园或社区,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巩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14.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养成查阅资料和汇总信息的好习惯,体验个人总结的愉悦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掌握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就会死亡
热带植物适于生长在温暖的地方,移栽到寒冷的地方后,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它们也会死亡。生物生存的环境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会对生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讲授新课
1.想一想,影响东北虎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呢?
东北虎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栖息环境和活动空间。与东北虎一样,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都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物周围的一切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2.
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水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
4.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光照时间影响花期。
光照影响动物行为如鸟类迁徙、动物换毛、昼伏夜出
5.春兰秋菊,夏荷冬梅,不同的花开放的季节不同?
菊为短日照植物,喜凉爽、较耐寒,在每天14小时的长日照下进行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适于花芽发育。所以一般安排在秋天开放。
6.大多数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命,人在无氧的环境中只能活几分钟。陆地上进行光和作用的植物需要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
7.生物生存于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不同生物以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能够忍受的温度范围差别很大。
温度也限制生物分布
温度影响生物行为
8.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除非生物因素外,还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生物生存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也包括人类在内,生物之间存在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9.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2)种内斗争
10.种间关系
(1)种间互助
(2)捕食
(3)竞争
(4)寄生
(5)共生
(三)重难点精讲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归纳小结
1.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水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光照时间影响花期,光照影响动物行为如鸟类迁徙
、动物换毛、昼伏夜出;生物生存于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温度也限制生物分布,温度影响生物行为。
3.生物之间存在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4.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2)种内斗争
5.种间关系
(1)种间互助(2)捕食(3)竞争(4)寄生(5)共生
六、板书设计
1.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
生物之间存在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3.种内关系
4.种间关系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分组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方法多样。
给出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校园或社区,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巩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