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人与生物圈
一、夯实基础
1.当前生态环境面临各种各样的威协,人们需要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下列描述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
A.
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
B.
大量捕食青蛙、野鸡、蛇等野生动物
C.
把森林、草原、荒山等都开垦成农田
D.
工业和生活废水不经过处理就向外排放
2.我国曾开展过一次“剿灭麻雀”运动,这种做法最主要的危害是
( )
A.
会破坏生态平衡
B.
会增加农作物的病虫害
C.
会影响农作物种子的传播
D.
减少了人类的朋友
3.多年来,生态灾难对生物圈中的生物造成了严重危害,以下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 )
A.
滇池人工引入水葫芦后,水葫芦疯长造成其他水生生物几乎绝迹
B.
某地区的工厂排放污水,导致附近村民癌症高发,成为“癌症村”
C.
冰岛火山灰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D.
偷猎造成藏羚羊濒临灭绝
4.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餐具是
( )
A.
不锈钢餐具
B.
淀粉餐具
C.
塑料餐具
D.
瓷器餐具
二、能力提升
5.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发生扬尘沙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B.
大气污染的结果
C.
植被遭到破坏的结果
D.
生活垃圾污染的结果
6.最近几年我国频繁发生地质灾害,导致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有
( )
①植被的破坏
②森林的锐减
③过度的开垦
④物种的灭绝
⑤人口的膨胀.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7.大面积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 )
A.
木材产量下降
B.
后续资源贫乏
C.
水土流失严重
D.
酿成洪涝灾害
三、课外拓展
8.如图是环境污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造成水污染的是C(指生活污水和工厂排出的废水),水污染对生物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
.
(2)造成大气污染的有________________(只填代号).假如你居住在一所化工厂附近,居民中有许多人患了支气管炎,有的甚至得了肺癌,你认为对该工厂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
9.2007年5月底,无锡太湖发生蓝藻大爆发,导致水体发臭,无法饮用.另据报道,近年来太湖流域某些河道水葫芦(一种水生
植物)过度繁殖,泛滥成灾,后又腐烂,导致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
(1)造成蓝藻爆发、水葫芦过度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
(2)而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
.
(3)要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除了在农田中施用适量的肥料并防止流失或人工打捞水葫芦外,还应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
.(举出一种即可)
(4)水葫芦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如何化害为利,加以利用,也是人们思考的问题.请举出利用水葫芦的方法
_____________
.
【中考链接】
10.(海南)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导致水质恶化,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给捕捞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的养殖业数亿元的损失.发生赤潮的人为因素有:( )
A.
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
B.
农业化肥流失进入水域
C.
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
D.
以上各项都是
11.(漯河)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
①喷药灭虫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
⑤养花种草.
A.
①②
B.
③⑤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12.(赤峰)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诸多影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提出“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倡导的出发点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B.
潮汐和大脖子病与环境污染无关
C.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厂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过多
D.
购买化学杀虫剂符合绿色消费的理念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B
二、能力提升
5、【答案】C
【解析】: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6、【答案】D
【解析】:题考查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有:①植被的破坏
②森林的锐减
③过度的开垦
④物种的灭绝
⑤人口的膨胀.
7、【答案】B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四大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湿地、农田)中占主导地位,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产量最大的生物库、碳储存库和绿色水库.地球上的生物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如果大面积砍伐森林使大量野生动植物因失去家园而濒临灭绝,同时也使森林工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的破坏还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后续资源贫乏.
三、课外拓展
8、【答案】::(1)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时还会使人中毒
(2)A.B,F;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关、停、并、转、迁
9、【答案】::(1)水中氮、磷含量偏高(或水体富营养化).
(2)水葫芦覆盖水面使当地植物丧失阳光和生存空间而死亡;以当地植物为食的当地水生动物随之死亡.
(3)生产或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4)用水葫芦制沼气或制饲料或制肥料.
【中考链接】
1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赤潮形成的原因.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排放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进入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据此作答.
11、【答案】B
【解析】:解答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使生态平衡失调;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以及烟气中的二恶英类剧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喷药灭虫会直接破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残留的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剧毒不易降解的农药还会沿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因此这些活动都会对生物圈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植树造林、养花种草可以提高绿化面积,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12、【答案】D
【解析】: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冬暖夏凉,这样它又起到了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14.3
生态系统
一、夯实基础
1.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草←田鼠←兔←鹿
B.蝗虫→麻雀→
鹰→狼
C.虾→鱼→海豹→北极熊
D.绿藻→虾→鱼→鳖
2.某生态系统地处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当食草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后,将看到( )
A.竞争强度增加,植物种类增加
B.竞争强度减小,植物种类增加
C.竞争强度增加,植物种类减少
D.竞争强度减小,植物种类减少
二、能力提升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慢慢消失,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有关(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6.玉米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村广泛种植.玉米农田中( )
A.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B.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生物成分少,自动调节能力弱
D.病虫害是影响其动态平衡的主要原因
7.下列关于岳阳南湖的叙述,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清澈透亮的南湖水
B.美丽怡人的千亩湖
C.湖水中灵动的鱼儿
D.岸边摇曳的杨柳树
三、课外拓展
8.果果同学依据对自家水稻田的实地调查,绘制了如图食物网简图.请你判断: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稻属于生产者.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___________
(3)图中麻雀与青蛙之间是竞争关系.___________
(4)若爆发鼠害虫灾,生态平衡会被破坏,说明稻田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___
.
9.下图的南极生态系统中
(1)包括______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生物属于三级消费者,_____________生物占有两个营养级。海豹与小鱼是_____________关系,磷虾与浮游动物是_____________关系.
(2)此图若添上_________可以构成群落;再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中考链接】
10.(烟台)春天来了,烟台市境内的昆嵛山、磁山、艾山、招虎山、罗山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它们属于(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11.(石家庄)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草原生态系统
C.麦田中的小麦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
D.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赤峰)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鱼缸内的一群金鱼
B.麦田中的小麦
C.坝上繁茂的草原
D.街道旁的两排杨树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C
二、能力提升
5、【答案】C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6、【答案】C
【解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7、【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三、课外拓展
8、【答案】:(1)√(2)√(3)√(4)×
9、【答案】:(1)5
虎鲸、企鹅、海豹
虎鲸、海豹
捕食
竞争;
(2)分解者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中考链接】
10、【答案】A
【解析】:烟台市境内的昆嵛山、磁山、艾山、招虎山、罗山等地分布在比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峰峦绵延,林深谷幽,古木参天,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属于森林生态系统
11、【答案】B
【解析】: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考查生物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12、【答案】C
【解析】:
A、“鱼缸内的一群金鱼”,只有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B、“麦田中的小麦”,只有生产者,没有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C、“坝上繁茂的草原”,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D、“街道旁的两排杨树”,只有生产者,没有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的是“坝上繁茂的草原”.第14章
生物与环境
一、夯实基础
1.将死亡的动物埋入地下一段时间后,尸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 )
A.尸体被溶于水中
B.尸体被土壤颗粒吸收
C.尸体被腐生细菌分解了
D.尸体被狗吃掉了
2.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
A.植物中的化学能
B.食物中的化学能
C.太阳光能
D.热能
3.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分解者,那么( )
A.动物和植物将会越来越繁盛
B.生态系统依旧能够维持稳定
C.生态系统将会越来越大
D.动物和植物的遗体残骸会堆积如山
4.真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 )
A.吸收代谢产物
B.能分解有机物,使之变为无机物,提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D.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二、能力提升
5.不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小池塘
B.一条河流
C.一群羊
D.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活环境
6.蝉(知了)在夏天正午鸣叫的厉害,当温度降低的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影响蝉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7.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包括( )
A.使植物腐烂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B.摄取有机物,在体内分解,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
C.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D.将遗体和粪便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三、课外拓展
8.菹草又叫虾藻、虾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池塘、湖泊、溪流中,可做鱼的饲料或绿肥,但如果数量过大,则会与水中生物争夺氧气.2003年在长春市南湖公园水面上第一次出现了小面积的菹草,随后几年菹草迅速生长,2007年,南湖的菹草进入爆发期,侵占湖面面积达60%~70%,今年夏天菹草入侵南湖将更为疯狂,面积将更大.据专家分析,南湖湖水为死水,主要靠降水和一些排污口的水补给,污水富营养化严重,为水草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请结合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菹草对于长春南湖来讲属于__________
物种(填“外来”或“本地”).
(2)菹草在南湖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
(3)过多的水草在夜晚会消耗水中的__________
气,造成鱼类缺氧,导致死亡.
(4)请你为控制南湖菹草的疯长提出建议(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
.
9.目前,我市己建成了多处湿地公园,既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旅游场所,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请回答:
(1)湿地中的所有生物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芦苇、绿藻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某同学欣赏了湿地公园中绿苇环抱、鸟语花香的美景后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使用价值.
(3)少量生活污水流入湿地会造成轻度污染,一段时间后湿地可恢复正常,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能力;大量污水流入会使湿地公园变成污水湾并难以恢复,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中考链接】
10.(秋 潮州校级期末)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是哪个生态系统(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11.(秋 铁岭县校级期末)香蕉在北方地区不能很好地生长,影响它在北方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降雨少
B.温度低
C.土壤酸碱度不适宜
D.光照强度不够
12.(茂名模拟)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下列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兔→狐
B.小麦→鼠→蛇→鹰
C.鼠→蛇→鹰→腐生细菌
D.草籽←麻雀←鹰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B
二、能力提升
5.【答案】C
【解析】:A、一片小池塘,包括了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一片小池塘属于生态系统,A正确;B、一条河流,包括了河流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一条河流属于生态系统,B正确;C、一群羊,只有了消费者动物,没有生产者、分解者等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一群羊不属于生态系统,C不正确;D、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包括了地球上的环境,又包括了地球上的所有的生物,因此地球属于生态系统,D正确.
6.【答案】B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7.【答案】B
【解析】:A、微生物使植物腐烂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动物不能,A错误;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动物不能,C错误;D、微生物细菌、真菌将遗体和粪便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动物不能,D错误
三、课外拓展
8.【答案】:(1)外来;(2)水质富营养化严重;(3)氧;(4)净化水质、放养鱼虾等
9.【答案】:(1)不能;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2)生产者;直接;(3)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中考链接】
10.【答案】D
【解析】:A、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B、森林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因此没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排毒”、“解毒”的功能,B不符合题意;C、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C不合题意;D、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D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香蕉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忌霜冻.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要求气温在24℃以上,夏季不超过35℃.冬季不低于15℃.气温降至10℃时,植株生长缓慢,果实发育期延长,品质差,香蕉喜高温,通常生长温度20~35℃,最适温度24~32℃.因为在东北地区,温度达不到香蕉的生长的适宜温度.故B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组成未包括非生物部分,故不符合题意;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小麦与消费者鼠、蛇、鹰它们四者的关系,故符合题意;C、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腐生细菌是分解者,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故不符合题意;D、食物链的箭头指向消费者,该选项把食物链的箭头方向弄反了,故不符合题意.14.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夯实基础
1.海洋的上层多绿藻生长,较深处生长许多海带,影响植物如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水温度
B.含盐量
C.含氧量
D.阳光
2.我国南方地区的阔叶林比北方的多,导致这种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生物因素
3.下列有关生物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钟乳石、生石花都是非生物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时,没有看到叶绿体,由此判断它不是植物细胞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制造氧气,所以室内应多放栽培的绿色植物,这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4.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现此生理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种生态因素造成的( )
A.空气
B.水分
C.光照
D.温度
二、能力提升
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雨露滋润禾苗状”
C.“草盛豆苗稀”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是指土壤、水、阳光、空气和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让生活污水渗入地下既能节省资金又能避免污染地表水体
D.湖北洪湖的撒围,大九湖的湿地恢复表明人类对生物圈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7.在生长着许多水生植物的池塘中养鱼,经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其原因是( )
A.池塘表层水比较温暖
B.鱼喜欢到水面上觅食
C.池水中含氧量降低
D.鱼喜欢阳光的刺激
三、课外拓展
8.如图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可以分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图中的阳光、空气、水等是_________
,鱼、树、鸟等是_________
.
(2)在图中影响树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
、_________
、阳光等因素.
(3)若河塘中的水的温度过高,鱼则会死亡,然而湖水也会被污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考链接】
9.(淄博)我们当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与原产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10.(日照)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一山不容二虎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螳螂捕食,黄雀在后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昆明)2016年初,春城昆明寒潮来袭,造成小叶榕等部分行道树枝叶“枯死”.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非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
D.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A
二、能力提升
5、【答案】C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6、【答案】D
【解析】: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生存的生物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7、【答案】C
【解析】:水生植物能够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但是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反而使水中氧气减少,而鱼类则能进行呼吸作用.
三、课外拓展
8、【答案】:(1)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2)水;温度(3)生物体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解析】:(1)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可以分为
生物因素和
非生物因素,图中的阳光、空气、水等是
非生物因素,鱼、树、鸟等是生物因素.
(2)在图中影响树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水、温度、阳光等因素.
(3)若河塘中的水的温度过高,鱼则会死亡,然而湖水也会被污染,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中考链接】
9、【答案】A
【解析】: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旺盛,积累的有机物多,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昼夜温差大可以使植物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新疆的昼夜温差大,哈密瓜特别甜,而我们当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昼夜温差小,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也多,因此与原产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这种现象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10、【答案】D
【解析】:A、“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B、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
C、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1、【答案】C
【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2016年初,春城昆明寒潮来袭,造成小叶榕等部分行道树枝叶“枯死”,主要是环境温度过低造成的.是低温导致细胞液凝固,再有细胞膜(磷脂双层结构)破裂以至于植物细胞内容物流出,胞间连丝通路阻断,另外低温可能造成植物代谢(主要呼吸和光合)所必需的生物酶失活,以上都可以是植物冻死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说明非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14.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一项是(
)
A.
仙人掌的叶变化成叶刺,大大降低水分的蒸腾
B.
鱼的身体左右侧扁,呈梭形
C.
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
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
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
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3.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成语是
(
)
A.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大气湿度,这说明(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植物生长需要蒸腾作用
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大气能影响植物的生存
二、能力提升
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
A.
环境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B.
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作用
C.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
D.
生物的生存会导致环境的破坏
6.关于蚯蚓对环境的影响中错误的是
(
)
A.
蚯蚓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B.
蚯蚓可以改良土壤
C.
蚯蚓的活动会造成植物根系的破坏
D.
蚯蚓可以清除土壤中的垃圾
7.美丽的珊瑚由珊瑚虫的外壳堆积而成.珊瑚虫体内生活着某些藻类,它们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珊瑚虫和藻类之间的关系是
(
)
A.
捕食
B.竞争
C.
寄生
D.
共生
三、课外拓展
8.例举你熟悉的例子,说明生物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9.分析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蹿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在百草园中影响蝉生存的因素有(
)
和(
).
(2)下列哪项不是蝉、云雀的基本特征(
)
A.自己制造有机物B.呼吸C.生长和繁殖D.排出废物
(3)黄蜂的体色与菜花的颜色相似,这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二者没有关系
(4)在“树→蝉→云雀”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树
,云雀和蝉之间是捕食
关系.属于消费者的有(
).
【中考链接】
10.(潮州)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初到拉萨后,经常出现头晕、乏力等一系列高原反应.主要原因是
(
)
A.
血液中红细胞减少
B.
紫外线辐射太强
C.
气温偏低,保暖不足
D.
空气稀薄,供氧不足
11.(绥化)近几年,由于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
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12.(南通)“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认为影响山上桃花迟开的因素是什么(
)
A.
光
B.
温度
C.
水分
D.
土壤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二、能力提升
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回答.解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如橘子主要分布在南方;生物影响环境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6、【答案】C
【解析】: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可以清除土壤中的垃圾起到分解者的作用,表明生物对环境是有利影响,使环境越来越好,蚯蚓的活动会造成植物根系的破坏,是不正确的.
7、【答案】D
【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因此,美丽的珊瑚由珊瑚虫的外壳堆积而成.珊瑚虫体内生活着某些藻类,它们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珊瑚虫和藻类之间的关系是共生.
三、课外拓展
8、【答案】(例如,鱼的身体左右侧扁,呈梭形;体表覆盖有鳞片;躯干部和尾部有鳍;等等.这些特征都是对水生生活的适应.又如,仙人掌的叶变化成叶刺,可以大大降低水分的蒸腾,这是对干旱的荒漠环境的适应.
【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例如: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由于鲤鱼的卵是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所以成活率极低,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利于需要产下很多卵,来保证后代的成活.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9、【答案】:(1)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2)A;
(3)B;
(4)树;捕食;蝉、云雀.
【解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在百草园中影响蝉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2)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不是蝉、云雀的基本特征的是A、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蝉、云雀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
(3)黄蜂的体色与菜花的颜色相似.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者才能生存.
(4)在“树→蝉→云雀”这条食物链中,树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扮演生产者;云雀吃蝉,云雀和蝉之间是捕食关系;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消费者,属于消费者的有蝉、云雀.
【中考链接】
10、【答案】D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组织细胞缺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减少,因此出现高原反应.为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增多,增大对氧的运输能力,因此过一段时间后高原反应消失.
11、【答案】A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2、【答案】B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