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安全用药与急救
一、夯实基础
1.从安全用药的角度出发,以下对没有OTC标志药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比有OTC标志的药品安全
B.可按药品说明书自行服用
C.需凭医师处方才可购买
D.一定无任何副作用
2.当你的朋友或家人因病需要服药时,从安全用药的角度考虑,你应该提醒他们注意药品( )
①生产企业与日期、有效期
②是不是广告推荐的
③功能、用量
④不良反应、禁忌症
⑤口感良好,包装精致.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3.下列用药方式,合理的是( )
A.无病先吃药,预防疾病
B.有病先确诊,对症下药
C.多吃保健品,强身健体
D.有病多吃药,快速有效
4.某药厂为测试所生产的某维生素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让2000名健康的志愿者(男900名,女1100名)每人每日服用一颗该维生素,6个月后,药厂派出医务人员对全体志愿者进行检测.该测试方案最需要完善的是( )
A.增加志愿者人数
B.不同性别的人数应相等
C.安排一半志愿者服用一颗不含药物成分的“药片”
D.延长测试时间
二、能力提升
5.某人因溺水造成呼吸和心跳都暂时停止,最好的急救措施是( )
A.只进行人工呼吸
B.只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C.AB交替进行
D.进行C,并拔打“120”急救
6.下列关于“人工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要领,错误的一项是( )
A.挤压时,救护者要站在病人的左侧
B.救护者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用力向下按
C.应按压病人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
D.每做一次人工呼吸,就做一次心脏挤压,反复地进
7.骨折发生后,原则上不做的是( )
A.用简单有效的方法紧急救助
B.拨打“120”电话,把伤员安全、迅速地转移到医院
C.现场复位
D.如有伤口,先用现场最干净的布包扎伤口
三、课外拓展
8.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肺结核病有卷土重来的趋势.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播.年龄越小,对肺结核病的抵抗力越弱.请分析回答:
(1)抗生素已被列为处方药,以规范人们__________用药的行为,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使用之前都应该__________,避免滥用药物产生危害.
(2)肺结核病是传染病,从传染病的病因看,结核杆菌属于__________;而患者属于__________,应及时隔离治疗
9.2011年3月11
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
级大地震及海啸,给日本人民群众带来了灾难和巨大损失.但在赈济救灾中,中国也派出了救援人员及时赶赴日本,体现了来自邻国的温暖.假如你是一名救灾现场的志愿者,遇到下列现实问题,你能正确解答吗?
(1)如果发现某人受伤出血,血液呈鲜红色,喷出,请判断是______血管出血.
(2)给病人打针、服药前,一定要认真分析药品的____________,绝对不能盲目用药.
(3)当遇到紧急情况,病人生命垂危窒息的病人需要进行____________.原理是用人工方法使病人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功能.
(4)如果遇到失血过多的人,应及时给予输血救治,输血的原则是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10.(临沂)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因此,必要的用药知识和急救技能,对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或措施正确的是( )
A.遇到突然溺水者,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吹起法人工呼吸
B.遇到有人受伤时,若伤口出现喷射状出血,要压迫伤口的远心端止血
C.处方药适用于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D.遇到因触电而造成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立即拨打120求救,并在确保伤病员和救护者安全的环境中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11.(石家庄)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医生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下列哪一项是非处方药的标识缩写( )
A.QS
B.OTC
C.Rx
D.DNA
12.(岳阳)“良药苦口利于病”正确用药对于治疗疾病非常重要,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处方药可到医药超市随便购买
B.非处方药可自己到医药超市购买
C.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D.“是药三分毒”,药物要合理使用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C
二、能力提升
5.【答案】C
【解析】当你遇到某人因溺水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时,一定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急救车到达前,根据病情和伤情,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
因为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患者恢复呼吸,人工呼吸时要保证呼吸道畅通,人工呼吸的次数要与人体呼吸次数相同,大约16--18次/分.可见选项D是正确的.
6.【答案】D
【解析】A、救护者站在患者的左侧,正常人的心脏在胸部中央稍偏左,有利于用右手做胸外心脏挤压,故不符合题意;
B、救护者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带有冲击力地用力向下按,符合“人工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有利于引起患者的心脏跳动,故不符合题意;
C、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病人的胸骨下端,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3-4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故不符合题意;
D、人工呼吸时吹气的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而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因此胸外心脏挤压的次数是每分钟75次左右.故每做1次人工呼吸,应做4~5次胸外心脏挤压,反复进行.故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骨折发生后,应该马上把他送医院或立即向老师报告或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用简单有效的方法紧急救助,如有伤口,先用现场最干净的布包扎伤口,千万不能帮他现场复位,防止骨骼发生移位,不好医治.
三、课外拓展
8.【答案】(1)安全;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2)病原体;传染源.
9.【答案】(1)动脉
(2)说明书(使用说明)
(3)人工呼吸
(4)同型血
【中考链接】
10.【答案】D
【解析】A、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首先清除口、鼻内污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A错误.
B、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故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B错误.
C、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C错误.
D、当遇到因触电而造成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当人体能自主呼吸,但心跳停止时,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来帮助其恢复心跳,D正确.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药品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A、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不可以到超市随便购买,本选项说法有误;
B、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简称OTC,可自己到医药超市购买,本选项正确;
C、在使用药物之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D、“是药三分毒”,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乱吃、多吃会危害人体健康,用药要针对不同的病情,适当选用,本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第15章
健康的生活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免疫方式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①溶菌酶溶解病毒
②儿童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③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④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
⑤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可吸附细菌并排出体外.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2.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消化液将食物中细菌杀死
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
C.溶菌酶杀死细菌
D.白细胞吞噬病菌
3.5月29日,广东省惠州市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确诊病例,该患者已移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这种措施在传染病的预防上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消灭病原体
4.在“甲肝”流行期间,人们实施保护水源,消毒餐具等行为,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二、能力提升
5.小张前臂受伤,血流不止,李明对他实施急救.当用手按压伤口近肘一端时,血流仍不止;改为按压伤口近腕一端时,血流立即停止.由此推知受伤的血管是(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三种血管都有可能
6.在下列预防疾病或治疗疾病的措施中,人体一般不会产生抗体的是( )
A.注射麻疹疫苗
B.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
C.注射胰岛素注射液
D.注射乙肝疫苗
7.婴儿出生后,要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接种的疫苗以及接种疫苗的目的分别是( )
A.抗原、控制传染源
B.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D.抗体、切断传播途径
三、课外拓展
8.英国及西欧等地区曾多次暴发“口啼疫”,大批患病牛羊被宰杀并焚毁.“口蹄疫”暴发期间,我国政府宣布停止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畜产品及用作饮料添加剂的肉骨粉.
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
(1)英国等宰杀并焚毁患病的牛羊,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
(2)对此我国所采取的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切断___________.
9.请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7年4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回答问题:报告无发病、死亡的病种: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肺结核、乙肝、痢疾、梅毒和麻疹.
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狂犬病、肺结核、艾滋病、乙肝和流脑.
(1)上述属呼吸道传染病的有___________.
(2)采取对疫点3公里范围内的全部家禽进行捕杀、黄焚烧和深埋等措施预防禽流感大规模暴发,是运用了传染病预防中的哪项措施?___________.
(3)从报告死亡数居前几位的病种不难发现,艾滋病已逐渐成为危害我国的传染病,人感染艾滋病,说明病毒至少破坏了人体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
(4)狂犬病病原体的生活方式是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10.(百色)甲和乙是八年级同班同学.由于甲患了流感后使乙被传染也患了流感,那么乙在患流感前后的身份分别属于( )
A.易感者、传染源
B.传播途径、易感者
C.传染源、传播途径
D.易感者、传播途径
11.(春 龙海市校级月考)西非有近万人感染埃博拉病毒,此病毒引起人体出现埃博拉出血热,并且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导致大量人死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埃博拉出血热具有传染性
B.埃博拉病毒属于传染源
C.研制相应疫苗有利于保护易感人群
D.康复病人体内有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12.(春 临城县期末)在对出血进行抢救时,特别是对大静脉用止血带或绷带进行止血时,具体的部位是( )
A.在伤口的上方(靠近心脏一侧)
B.在伤口的上方(远离心脏一侧)
C.在伤口的下方
D.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二、能力提升
5.【答案】B
【解析】: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一样慢慢渗出.静脉出血在远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动脉出血在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小张前臂受伤,血流不止,李明对他实施急救.当用手按压伤口近肘一端时,即近心端,血流仍不止,表明不是动脉出血;改为按压伤口近腕一端即近心端时,血流立即停止,表明是静脉出血.由此推知受伤的血管是静脉.
6.【答案】C
【解析】:A、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该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因此会促使人产生抗体.A错误.
B、给小儿服用的小儿麻痹疫苗糖丸(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B错误.
C、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对患糖尿病的人,可以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因此糖尿不是病原体引起的,不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C正确.
D、乙肝疫苗是由病原体乙肝病毒制成的,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因此注射的乙肝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能抵抗乙肝病毒,保护人体不被乙肝病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D错误.
7.【答案】B
【解析】: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疫苗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由于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并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进行预防接种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在传染病的预防上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三、课外拓展
8.【答案】:(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
9.【答案】:(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麻疹、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脑;(2)控制传染源;(3)三;(4)寄生.
【中考链接】
10.【答案】A
【解析】:甲和乙是八年级同班同学.由于甲患了流感后使乙被传染也患了流感,因此乙在患流感前属于易感人群,乙在患流感后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属于传染源.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A、埃博拉出血热属于一种传染病,具有传染性,A正确.
B、埃博拉病毒属于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体,B错误.
C、研制相应疫苗有利于增强体质,保护易感人群,C正确.
D、感染过以上疾病的人康复后不会再次感染此病毒,体内就会产生抵抗该病毒的特殊物质,叫做抗体,D正确.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一样慢慢渗出,在远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动脉出血在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因此,在对出血进行抢救时,特别是对大静脉用止血带或绷带进行止血时,具体的部位是在伤口的上方(远离心脏一侧).
故选B15.1传染病
一、夯实基础
1.乙肝是乙肝病毒所致的传染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肝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B.
乙肝病毒是乙肝的传染源
C.
注射到人体的乙肝疫苗属于抗体
D.
注射乙肝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2.正在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属于(
)
A.
传染源
B.
病原体
C.
传播途径
D.
易感人群
3.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
)
A.
病原体在人体内的感染途径
B.
病原体在动物体内的感染途径
C.
病原体从一代到另一代经过的生活环境
D.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的途径
4.下列对传染病和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病毒性肝炎的人属于易感人群
B.
儿童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是控制传染源
C.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D.
有抗体参与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二、能力提升
5.一只患狂犬病的狗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属于(
)
A.
传播途径
B.
传染源
C.
易感人群
D.
病原体
6.能够散播麻疹或甲型H1N1流感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做(
)
A.
抗原
B.
传染源
C.
传播途径
D.
易感人群
7.下列哪种行为可能传播艾滋病?(
)
A.
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卫生间
B.
与艾滋病病人握手
C.
患艾滋病的母亲哺乳婴儿
D.
与艾滋病病人拥抱
三、课外拓展
8.请根据以下调查分析回答
肝炎患者用的碗筷要同家人分开,否则容易使家人染上肝炎,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否则容易使顾客染上肝炎,流感、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
(1)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肝炎患者属于_________
,肝炎患者用的碗筷要同家人分开,其目的是切断_________
.
(2)患过甲肝或接种过甲肝疫苗的人,能够抵抗甲肝病毒的再次侵袭,但对乙肝病毒却不起作用,此种免疫的特点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叫做
_________免疫.
9.近日墨西哥及美国的部分地区暴发猪流感疫情,4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对外宣布,墨西哥因感染猪流感致死的人数已经达到68人,全国范围内的确诊病例有1004人.据专家称,此次的猪流感病毒代号为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新毒株,它包含人流感病毒、北美禽流感病毒和北美、欧洲、亚洲三类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现过混合了人、禽和猪三种流感病毒的毒株,但从未见过这种跨洲组合的猪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警告称,此次流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患者多为身体强壮的年轻人,而非一般流感容易感染到的老人和儿童,人可能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1)请你分析,猪流感的病原体是_________
,它的结构是由_________
组成.传染源是_________,传播途径是_________.易感人群是_________
.
(2)如果研制出疫苗接种可以使体内产生相应的_________,从而提高机体对猪流感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_(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3)试写出个人防护措施(至少写两点)
【中考链接】
10.(娄底)蚊子不仅能吸人的血,而且能够传播一些传染病,下列传染病的传播共有三个基本环节,其中属于传染源的是(
)
A.
痢疾病人的粪便
B.
结膜炎病人用过的毛巾
C.
已经出过麻疹的健康儿童
D.
患有狂犬病的狗
11.(绥化)正在患病毒性肝炎的人,属于(
)
A.
病原体
B.
易感人群
C.
传播途径
D.
传染源
12.(南通)小王同学不慎患上流感,并传染给了小刘同学.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小刘同学在患病前和患病后分别是(
)
A.
传染源、传播途径
B.
易感人群、传染源
C.
传播途径、传染源
D.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D
二、能力提升
5、【答案】B
【解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群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病的人群.一只患狂犬病的狗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属于传染源.
故选:B
6、【答案】B
【解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故选B
7、【答案】C
【解析】: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毒感染的血液传染病,艾滋病毒一般存在于患者和带毒者的血液、精液、乳汁等,其传播的途径有:①血液传播,例如输血时感染、输入污染的血或血液制品、使用注射过的注射器械未经消毒再作疫苗式治疗注射等.
②性传播,和一般性病相同;
③母婴传播,母亲有爱滋病则其产下的婴儿有很大几率感染爱滋病等.
三、课外拓展
8、【答案】(1)传染源;传播途径
(2)特异性
【解析】:(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在此题中发病的肝炎患者能够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餐具等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或把肝炎患者用的碗筷要同家人分开,这样做的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
(2)题中叙述的打疫苗产生的甲肝抗体能够抵抗甲肝病毒的再次侵袭,但对乙肝病毒却不起作用,此种免疫的特点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抵抗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叫做特异性免疫.
9、【答案】:(1)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蛋白质和遗传物质;受感染的生猪或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接触或飞沫;身体强壮的年轻人.
(2)抗体;特异性
(3)对生活环境进行消毒,注意环境卫生;注射猪流感疫苗
【解析】:(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分析可知,猪流感的病原体是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传染病要想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该病的传染源是受感染的生猪或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人可能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也可通过飞沫传播,因此传播途径是接触或飞沫.易感人群是身体强壮的年轻人.
(2)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某种病原体起到抵抗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
(3)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如:对生活环境进行消毒,注意环境卫生.注射猪流感疫苗等..
【中考链接】
10、【答案】D
【解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是指患病的人或动物,如患有狂犬病的狗;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或方式,如痢疾病人的粪便、结膜炎病人用过的毛巾;易感人群即对某种传染病免疫力低下或缺乏,不能抵御某种病原体的入侵而染病的人或动物,如已经出过麻疹的健康儿童.
11、【答案】B
【解析】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本题传染源应该是患病毒性肝炎的人,因为其携带了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并能散播该病原体,符合传染源的概念.
12、【答案】B
【解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15.5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夯实基础
1.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对心血管的影响是( )
A.心肌发达,收缩有力
B.减缓血液循环
C.输送血液的功能减弱
D.导致运动过度,损伤心脏的功能
2.下列不属于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
①患了感冒,加倍用药可以提前康复
②用喝果汁、可乐等饮料代替饮水
③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
④青少年吸烟不会影响智力发育
⑤符合献血条件的人应自觉参加义务献血
⑥低碳生活:3月27日世界“地球一小时”活动日-家庭自愿熄灯一小时,跟我关系不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
3.科学研究证明,烟草燃烧时,烟雾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包括( )
①尼古丁
②焦油
③二氧化碳
④一氧化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哪些习惯很可能导致感染蛔虫病?( )
①喝白开水
②喝生水
③睡懒觉
④随地大便
⑤不勤洗手.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二、能力提升
5.下列各项做法中,有利于调节不良情绪的是( )
①大哭一场
②到公园散步
③吸一枝香烟
④进行体育活动
⑤喝一点酒解闷
⑥向家人大发脾气.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①③⑤
6.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常酗酒
②长期吸烟
③高脂肪的饮食
④经常运动
⑤长期精神紧张
⑥缺乏运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⑥
7.医学研究表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从青少年起应该避免( )
A.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B.积极锻炼身体
C.偏食、厌食,生活无规律
D.营养均衡,不吸烟、不喝酒
三、课外拓展
8.了解自己,增进健康.请写出你认为能科学评价健康状况的三条标准: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另外,请教给我们你如何保持愉快心情的两种有效方法:(4)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
9.第64届世界卫生大会于2011年5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本次会议的议题包括流感疫情的防控、流感病毒和疫苗的共享、慢性病的防治等.其中慢性病(指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仅我国每年就有370万人因慢牲病死亡.为了远离疾病,专家建议禁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请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中提及的“健康”主要是指__________.(选填“生理健康”或“心理健康”)
(2)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可能导致__________分泌不足,诱发糖尿病.
(3)吸烟是一个慢性致病的过程,它直接影响__________的功能.
(4)流感病毒和疫苗作为__________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_____.
【中考链接】
10.(青岛)下列关于健康地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药是化学合成制剂,有副作用;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没有副作用
B.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要先判断有无呼吸和意识后,立即拨打120
C.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D.小刚上肢受伤,血液呈暗红色并缓慢而连续地从伤口流出,可指压远心端止血
11.(宿迁)下列哪组疾病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地降低发生的风险( )
A.冠心病、癌症
B.近视眼、色盲
C.心血管疾病、白化病
D.糖尿病、先天性聋哑
12.下列有关人体健康生活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要有充分的睡眠
②高蛋白食品吃得越多越好
③酗酒主要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④吸烟可诱发肺癌
⑤青少年可以利用网络获取知识
⑥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A.①④
B.③⑤
C.②③
D.②⑥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二、能力提升
5.【答案】B
【解析】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紧张、生气、烦恼等.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方法一:当情绪不好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外出跑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方法二: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方法三: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吸烟、喝酒对身体不利,向家人发脾气也不礼貌,综上所述可以知选项B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以下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冠心病高发:1.吸烟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如果吸烟和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存在,还有明显的协同危害作用.
2.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激动、压抑和焦虑的情绪,A型性格即好斗、好胜心强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均比较高.
3.不良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酒精摄入过多,体力活动过少,对冠心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
预防:饮食上尽量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吸烟喝酒都可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心肌的损害程度.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
7.【答案】C
【解析】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体育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血管健康,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长期酗酒和吸烟,都会损伤心脏和血管导致心血管疾病.不吸烟、不喝酒就会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偏食、不厌食、不暴饮暴食,即做到合理膳食,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为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青少年健康发育需要合理摄入多种营养,不宜偏食、厌食,生活无规律.
三、课外拓展
8.【答案】(1)身体方面保持健康;(2)心理方面保持健康;(3)社会适应能力强;(4)转移注意力;(5)宣泄烦恼或自我安慰.
9.【答案】(1)生理健康;(2)胰岛素;(3)呼吸;(4)抗原;特异性(或:后天性);
【中考链接】
10.【答案】A
【解析】A、“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副作用的,根据病情需要,恰当选择药物,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错误.
B、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要先判断有无呼吸和意识后,立即拨打120,正确.
C、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正确.
D、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的特点是静脉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某人上肢受伤,血液呈暗红色并缓慢而连续地从伤口流出,因此判断是静脉出血.故应首先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止血,同时紧急拨打120送医院,正确.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A、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冠心病.癌症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合理的饮食可以预防和降低癌症的发生,A正确;
B、色盲是遗传病,不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B错误;
C、白化病是遗传病,不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C错误;
D、先天性聋哑是遗传病,不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C错误.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①要有充分的睡眠,因为睡眠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①正确.
②蛋白质是青春期发育的重要物质,但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多余的蛋白质作为“燃料”给燃烧掉了,并且会产生酸性物质,导致身体更加疲劳,因此并不是高蛋白食品营养丰富,吃的越多越好,②错误.
③喝酒会严重损害人的神经系统而不是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长期酗酒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脂肪肝以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③错误.
④香烟产生的烟气含有许多强致癌物和有害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焦油,会损坏人体的呼吸系统,吸烟可诱发肺癌,④正确.
⑤青少年不沉迷网络游戏,利用网络这个大众传媒了解时事热点、获取知识的做法是正确的,⑤正确.
⑥吸毒的危害极大,尤其是对神经系统有很大的损害,可使人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⑥正确.
综上所述,有关人体健康生活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C.15.3当代主要疾病及其预防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中传染源的是( )
A.携带有病菌的苍蝇
B.结膜炎患者用过的毛巾
C.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D.已完全康复的“非典”患者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H7N9禽流感诊断标准: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例的调查,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免疫角度看,甲型H7N9流感病毒是一种抗体
B.H7N9禽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C.对已确诊的甲型H7N9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控制传染源
D.通过注射H7N9流感疫苗使人获得的免疫,属非特异性免疫
3.下列关于防控手足口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手足口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因此,做好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②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定期消毒,这样做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③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易感者
④学校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做到早报告.早诊治.早隔离,这是为控制传染源
⑤人类对手足口病有特异性免疫,因此,患过本病后没必要采取防控措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4.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量消灭蚊子、苍蝇,对于预防传染病起到的作用是(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消灭害虫
二、能力提升
5.2009年5月11日,我国四川省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它的病原体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据此回答.为了有效防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研制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传染病,这种措施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6.传染病的特征是( )
A.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死亡率极高
B.有传染性,但无关紧要
C.有流行性,无传染性
D.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7.春夏之交,温度高,湿度大,是传染病容易爆发和流行的季节.当急性传染病突然爆发时,下列哪一种措施最能够迅速且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
A.积极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B.及时进行大范围的杀菌消毒
C.尽快调集大量医生诊治病人
D.及时隔离病人
三、课外拓展
8.英国及西欧等地区曾多次暴发“口啼疫”,大批患病牛羊被宰杀并焚毁.“口蹄疫”暴发期间,我国政府宣布停止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畜产品及用作饮料添加剂的肉骨粉.
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
(1)英国等宰杀并焚毁患病的牛羊,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
(2)对此我国所采取的措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
9.某人感觉身体不舒服,到医院看病,经多个医生确诊患了某种病.于是医生马上做了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①将患者立即隔离治疗;②为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打预防针;③对患者的房间和用具进行消毒;④在患者住院期间,不让家属去探望.分析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是一种______病,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医生所做的措施中,①是为了____________;②④是为了____________;③是为了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10.(鄂尔多斯)急性传染病突然暴发,下列哪一措施最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
A.加强体育锻炼
B.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C.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D.隔离病人
11.(青岛)为了预防甲型H7N9禽流感的发生,各地相继进行了H7N9禽流感疫苗接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从传染病防治措施上讲,注射疫苗属于控制传染源
C.接种了H7N9禽流感疫苗后,终生不会患禽流感
D.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12.(南平)要及时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切断传染病流行的( )?
A.全部三个环节
B.任何两个环节
C.至少两个环节
D.任何一个环节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二、能力提升
5.【答案】C
【解析】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其中,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传染病,这是为了保护一些身体免疫力较弱,容易被传染的人群,故此措施为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C
6.【答案】D
【解析】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同时具备了以上三个环节,就可以传染和流行.
故选:D
7.【答案】D
【解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题干中宣传卫生保健知识、进行大范围的杀菌消毒、尽快调集大量医生诊治病人都能预防传染病,但是不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蔓延;病人属于传染源,“急性传染病突然爆发”,最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蔓延的是“隔离病人”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故选:D
课外拓展
8.【答案】(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因此,英国等宰杀并焚毁患病的牛羊,其目的是控制传染源;对此我国所采取的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
9.【答案】(1)传染;传染性和流行性(2)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1)根据医生采取的措施可以判断,该病是一种传染病.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2)传染病的流行必需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患者属于传染源,对患者进行隔离,是针对传染源所采取的措施,①将患者立即隔离治疗应该属于控制传染源;②为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打预防针,能增加健康人的抵抗力、较少被传染的机会,④在患者住院期间,不让家属去探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③对患者的房间和用具进行消毒、灭菌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中考链接】
10.【答案】D
【解析】ABC、“加强体育锻炼”、“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都能预防传染病,但是不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蔓延;
D、病人属于传染源,“急性传染病突然爆发”,最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蔓延的是“隔离病人”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A、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A正确.
B、从传染病防治措施上讲,注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错误.
C、从免疫的角度来说,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抗原.因此注射流感疫苗使人体产生抵抗该流感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只能该种流感病毒有效,对其它病毒无效,
C错误.
D、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目前还没研制出疫苗,还不能通过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D错误.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传染病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病人,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消灭媒介生物,加强检疫,封锁交通.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不与传染源接触.
以上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故选:D15.2
免疫
一、夯实基础
1.如图中生动形象的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
B.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
C.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
D.该免疫细胞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
2.列选项中与人体抵抗疾病无关的是( )
A.皮肤和粘膜
B.体液和吞噬细胞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D.毛发和眼睑毛
3.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人与麻疹患者接触过,而没有患麻疹,说明他的免疫是生来就有的
B.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C.只有在病原体的刺激下,淋巴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D.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不一定是特异性的
4.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的特殊蛋白质及所属的免疫类型分别是( )
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二、能力提升
5.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免疫器官主要有( )
A.胸腺、脾脏和淋巴结
B.皮肤、肌肉和骨骼
C.血液、淋巴和心脏
D.垂体、肝脏和黏膜
6.下列哪种疾病会促使人产生抗体?( )
①甲亢
②色盲
③呆小症
④夜盲症
⑤糖尿病
⑥乙型肝炎.
A.①③⑤
B.②④
C.只有⑥
D.全部都会
7.在一次体检时,发现小王体内没有乙肝抗体,医生建议他注射乙肝疫苗.注射的乙肝疫苗和产生的免疫方式分别是( )
A.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B.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C.抗体、特异性免疫
D.抗原、特异性免疫
三、课外拓展
8.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人人____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的____,而是对多种____都有防御作用.
9.法国一科学家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把供实验用的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病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体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进行注射.10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进行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后,甲组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这一现象属于____免疫,其原因是_________
(2)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的是毒性削弱的炭疽病原菌,它进入羊体作为_____起作用,使体内产生具有免疫力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化学成分是______.
(3)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______.
【中考链接】
10.(青岛)下列关于人体内抗原和抗体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C.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
11.(威海)根据免疫的定义判断,下列属于抗原的是( )
①流感患者体内的流感病毒
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疫苗
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
④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自己腿部的皮肤.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潍坊)给儿童注射相关疫苗使其具有了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这在免疫类型和传染病预防措施上分别属于( )
A.非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源
B.非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C.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D.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A
二、能力提升
5.【答案】A
【解析】:解: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抗体是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脾脏、扁桃体、淋巴结、胸腺等.
故选:A
6.【答案】C
【解析】:解: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甲亢是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形成的激素异常症;色盲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遗传病;呆小症是幼年时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形成的激素缺乏症;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营养不良疾病,傍晚时看不清;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形成的激素缺乏症;甲亢、色盲、呆小症、夜盲症、糖尿病都不是病原体引起的,不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因此乙型肝炎会促使人产生抗体.
故选:C.
7.【答案】D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给小明注射的乙肝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乙肝的病原体乙肝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D.
课外拓展
8.【答案】:生来;病原体;病原体
【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9.【答案】(1)特异性;第一次处理后,体内已产生了抗体;(2)抗原;蛋白质;(3)对照.
【解析】: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1)实验中甲组绵羊用病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体注射,它进入羊体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表明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并且抗原已被消灭,在第二次注射时,炭疽病的病原体已侵入,抗体立即与之结合,从而消灭抗原,因此没有发病,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2)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的是毒性削弱的炭疽病原菌,它进入羊体作为抗原起作用,使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具有免疫力的物质即抗体,这种物质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3)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中考链接】
10.【答案】C
【解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具有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抗原失活,抗原被消灭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正确;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正确;
C.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不是由吞噬细胞产生的,不正确;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正确.
11.【答案】A
【解析】:①流感患者体内的流感病毒、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疫苗,都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相应的抗体,因此都属于抗原;
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④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自己腿部的皮肤,都是自己的成分,一般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因此都不属于抗原.
因此,属于抗原的是①流感患者体内的流感病毒、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疫苗.
12.【答案】A
【解析】:
由分析可知给新生儿注射的乙肝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体内产生的特殊蛋白质)只对引起乙肝的病原体乙肝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可见A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