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晏子使楚》(苏教)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课件】《晏子使楚》(苏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8 10:0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晏子使楚10 当年,一名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
周总理机智地回答说:“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机智精妙的语言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晏子使楚》来感受机智善辩的语言的魅力。课文导入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
的精神。1.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情节。(重点)(难点)学习目标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杂下》。晏子何时使楚,史无具体记载。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其后为齐相,使楚当在早年。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楚国自从楚庄王一鸣惊人之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怪的。背景资料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著作,是后人搜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每章由一则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作品的记述带有较多的文学色彩,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虚构,增强了故事性和戏剧性。书的语言简洁明快,幽默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讥讽效果。本书还善于以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周围环境的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风貌,又常常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晏子春秋》背景资料字词积累(一)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
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字词积累(二)古今异义
1.齐之习辞者也 
古义:熟练;今义:学习
2.谓左右曰 
古义:手下的人;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3.王曰,何坐? 
古义:犯罪;今义: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
他的物体上,支撑身体重量字词积累4.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辱;今义:疾病
5.其实味不同 
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字词积累(三)一词多义
1.使:晏子将使楚 出使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让
2.为:曷为者也 做,动词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变为,动词字词积累(四)词类活用
齐人固善盗乎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于,擅长字词积累(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何以也?
“以何也”,宾语前置
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缚一人诣王”,定语后置
2.省略句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后面省略了“于”,属于介词省略字词积累3.固定结构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得无……耶”,即“莫非……吗”
4.判断句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者也”表判断字词积累(六)成语积累
南橘北枳: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
枳树。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生变异。字词积累(七)名句积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字词积累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精彩的话语用横线。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朗读课文原文: ①晏子将使①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②:“晏婴,齐之习辞者③也,今方④来,吾欲辱之 ,何以⑤也?” 左右 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⑥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⑦?曰,坐盗⑧。”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译文: 课文翻译①使:出使。②谓左右曰:对手下的人说。谓……曰,对……说。③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习,熟练。辞,言辞。者,……的人。④方:将要。⑤何以,即以何。以,用。何,疑问代词,什么办法。⑥何为者:做什么的人。⑦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⑧盗:偷窃。注释: 课文翻译原文:②晏子至,楚王赐①晏子酒。酒酣② ,吏二缚一人诣③王。王曰:“缚者曷④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 晏子曰:“齐人固⑤善⑥盗乎?”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译文: 课文翻译①赐:赏赐。 ②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③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④曷:同“何”,什么。
⑤固:本来。 ⑥善:善于,擅长。注释: 课文翻译原文:晏子避席⑦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⑧相似,其实⑨味不同。所以然者何⑩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罢了。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译文: 课文翻译⑦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⑧徒:只。
⑨实:果实。
⑩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所以……者,……的原因。
?得无:莫非。
?圣人:才德极高的人,这里指晏子。
?熙:同“嬉”,开玩笑。
?病:辱。注释课文翻译1.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两段的内容 。【答案】第一段:写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
第二段:写晏子机智地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内容理解2. 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维护齐国的尊严。内容理解1.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本题可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进
行分析。表面看,是因为晏子善辩,名气很大,
楚王“欲辱之”,实际是想通过羞辱晏子,来羞
辱齐国,一显楚国的威风。疑难探究2.楚国君臣事前周密的谋划,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里对时间、地点、人物、场合都谋
划得周到细致,按情理推论,晏子似乎已经没
有退路。为下文情节发展作好铺垫。疑难探究3.“王视晏子曰”句中的“视”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可运用品析字词表达效果法进行分析。“视”在这里是“瞟”的意思,从“视”中可见挑衅,目光中充满了对齐国尊严的蔑视和对晏子的挑战。显示出楚王把戏得逞后的得意。疑难探究4.“齐人固善盗乎?”如何理解楚王这句话的言外
之意?
【答案】楚王直接就说“齐人”,明显是偷换概
念,把矛头指向了齐国,一个“固”字更是对齐
国人的极大的污蔑。疑难探究5.“晏子避席对曰”,如何理解晏子的“避席”?【答案】“避席”这一动作,显示了晏子作为齐国使节的郑重庄严的态度,对楚王君臣以礼相待。体现了晏子作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家的庄重冷静的态度。疑难探究6.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的栽赃的?【答案】晏子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澄清事实,只能退一步,假设以楚王的说法为事实,在此基础上,举出南橘北枳的事实,类比推理之后,点出楚地水土使原本“不盗”的齐民,成为楚地的盗民。这一类比推论,十分巧妙,片言只语之间,让楚王陷身自己的诡计中,无法反驳。疑难探究【答案】晏子:机智勇敢,聪明善于应变,懂得礼节,时刻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能屈能伸。
楚王:狭隘自大,目中无人,野蛮不知礼节,待人不友好,仗势欺人自作聪明。1.试分析文中晏子和楚王的人物形象。人物分析【答案】既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又没有影响两国的正常关系,且让不可一世的楚王自取其辱。2.人们常说:“外交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场“斗争”中,晏子大获全胜,说说他取得了哪些胜利。人物分析晏子使楚以“礼”相待——避席
以“理”相辩——橘和枳
以“利”相争——民生长于齐不盗
以“力”相去——入楚则盗善辩之才
爱国情怀板书设计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身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讽刺了楚王的自作聪明,自讨没趣。课文主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在说话时,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而损害两国的关系。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艺术特色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并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