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六单元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第23课 文化教育的进步一、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新闻业的发展
“印刷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印刷的文献,即仅为印刷而设计并且仅能通过印刷得到的文献,尤其是报纸和期刊,却只见于西方。”
——马克斯?韦伯
阅读材料,概括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阅读表格内容 ,分析近代早期中文报纸的特点。 与古代邸报“但谈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屑”不同,近代报纸, “传述各国国家之事,上自朝廷,下及闾里,一行一言,一器一物,无论美恶精粗,备书于纸”,“故每遇事,可以尽情议论,直陈无隐”。在内容构成上由新闻、广告、言论、副刊四大部分组成。报纸阅读对象广泛,内容丰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了社会发展。
想一想,近代报纸与古代的邸报有什么不同?近代报纸有什么作用? “若本报之开馆,余愿有直言不讳焉,公道终必先露。本馆唯执公道,亦所不惮也。”办报虽要得利,但必要时经济之需,下知小民 稼穑之苦。”
依据材料概括《申报》办包宗旨。 申报创办了中国历史上诸多个第一。如第一次战事特别报道和前线记者。1874年日本侵台和1884年的中法战争,申报都派遣战地随军记者进行新闻报道。在对待社会现象时,申报也予以颠覆性的报道,如反对缠足,主张在过外白渡桥时华人与洋人一样对待,主张取消码头工人的把头制度等。
依据材料分析《申报》的作用。2.出版业的发展
(以商务印书馆为例)
(1)根据右图提供的时间,描述商务印书馆创办之时中国的社会形态。
(2)根据右图提供的时间,商务印书馆本年应该庆祝成立多少周年?这说明了什么?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部分书籍 活动1:搜集当今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书籍, 进行简单的展示。
活动2:根据教师提供的近代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书籍和当代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书籍,对商务印书馆的印刷书籍进行总结分类。
活动3:评价商务印书馆在近现代的作用,进而认识出版社的作用。1.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二、新式教育的兴办1872年首批到美的留学幼童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讨论一: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有什么区别?
讨论二:为什么近代会出现新式教育?2.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1)新式学堂的兴起与发展
(2)留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3)怎样评价近代新式教育?新式学堂 留学教育留学教育
(3)怎样评价近代新式教育? 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也看到新式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请想一想,你怎样看待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三、科举制度的废除 1.科举制度的废除
2.清末对科举制度的批评及废科举的努力
3.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1.科举制度的废除 着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5年9月2日清廷谕旨 1905年8月31日,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端方及盛京将军赵尔翼、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等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2.废科举的原因 “惟变学校变科举,因之以变官制,下以实献,上以实求,使贤才登庸而在位之人心以正。且由此进变养民卫民教民一切根本之法,而天下之人心亦以正。根本既立,枝叶乃得附之。”
——谭嗣同
思考:谭嗣同对科举制的态度是什么? 中国最弊之积习而深入人心者,莫若人人以科名为荣,官爵为重,尽国中之四民而悉使之为士,父兄对子弟的期待,师长对生徒的祝愿,无非以状元、宰相为品题。至农学、工学、商学,则二千年来未之闻也。
科举制度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科举制下,中国的人才仅为入仕一途“专以备程试之用、进取之资,而不知中国今日无农务之人才,则垦牧决不能兴; 无工务之人才,则制造决不能精; 无商务之人才,则贸易决不能盛。凡此种种人才,实为中国富强之基础,而不必命诸于朝,使之驰骤于功名之路,而后为千城之选也”
思考: 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度?3.废科举的评价 “盛矣哉!革千年沉瘤之积弊,新薄海臣民之观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起精神财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1905年9月7日《时报》 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跟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
——《万国公报》1905年10月号《中国振兴之新纪元》
思考:以上报纸对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什么态度?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废科举兴学堂后,四书、五经不再是决定士人命运的考试内容,年轻的士子转而学习现代的数、理、化、工、医、法、师范、实业、外语等知识,形成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技术型知识。这些在传统社会曾被视为‘奇技淫巧’的知识,在清末民初却成为由传统士绅蜕变而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首选的学业。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 1368—1911 年) 》
思考:废科举后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朱峙三日记》
世变至此,殊可畏惧。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无一可以垂之永久。
——《刘大鹏日记》
小结 本节课学习内容
一、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二、新式教育的兴办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
思考:以上的内容为什么可以称之为文化教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