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6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震撼人心的一句歌词。这首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了中华民族儿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的共同心声。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唱着这支高昂的战歌,同疯狂入侵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一、血战台儿庄
1.血战台儿庄的背景 为什么日军不直接进攻徐州而要先去进攻台儿庄?
2.血战台儿庄的概况
中国军队激战台儿庄 3.血战台儿庄的战果
台儿庄战役前后近一个月,中国守军以伤亡近两万人的代价,击溃了日军精锐部队对台儿庄的进攻,共歼灭日军一万一千九百九十四人,缴获坦克八辆,以及山炮、轻重机关枪、步枪等大量战利品。4.血战台儿庄的意义
“每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象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毛泽东(1938年5月)
在民族大义之前,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大家都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这就是我个人所特别强调的“台儿庄大捷的历史意义”。
——唐德刚:《台儿庄大捷的历史意义》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组织了三次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一系列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二、百团大战
1.百团大战的背景
八路军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
2.百团大战的概况
1940年,彭德怀副总司令在“百团大战”时,于山西省武乡县关家垴前线炮团哨所(距敌只有五百米)观察敌情,指挥战役。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129师第16团破袭正太路西段
芦家庄(山西榆次市东)至段廷段的铁路。3.百团大战的战果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反正11845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余千米,车站、桥梁、隧道260余处;缴获各种火炮53门,长短枪56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挺以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4.百团大战的意义
“华北出击大捷提高了抗日根据地与游击战的地位,在全国人民面前显示出它的伟大力量与作用,……粉碎了诬蔑游击队‘游而不击’的种种诳言滥调。”
——《新疆日报》社论 如何正确认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抗日战争中,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
强、不怕牺牲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三、众志成城
1.民族企业的内迁
2.科教界的抗日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中国化工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为发展小化肥工业做出贡献。曾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总工程师,兼任北洋大学教授、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化工部副部长。 3.文化界的抗日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邹韬奋(1895—1944),江西余江人,出生于福建永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并将其改编为《全民抗战》三日刊。武汉沦陷后,到重庆继续主编《全民抗战》。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 4.海外华侨支援抗日
陈嘉庚:爱国华侨领袖、南洋华侨实业家。1938年在新加坡建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当选为该会主席,积极推动南洋华侨抗日救国;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0年春,他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曾到延安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委与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1961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 5.国际友人支援抗日
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1893—1958),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 “驼峰航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贡献。 诺尔曼·白求恩 (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8年3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医疗队来到延安。1938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郑律成(1914—1976),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光州。后加入中国国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八路军进行曲》(后来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中国原国家副主席王震评价说:“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柯棣华(1910—1942),印度人,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病逝于河北唐县,年仅32岁。 汉斯·米勒(1915—1994),内科专家。生于德国。曾任延安和平医院门诊部主任、晋东南国际和平医院医生、第十八集团军卫生部流动手术队队长兼一二九师医务顾问、冀察热辽军区医院院长、第四野战军医院管理局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积水潭医院教授,北京医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