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课件(2课时,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课件(2课时,含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18 13:57:18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教案
备课时间:20161012
课题
《<论语>十二章》
授课时间
201610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朗读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好的学习和做人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阅读浅易文言文。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二、探究学习后六章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学生明确: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课堂小结1、文化常识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3、名言警句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明确: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4、重点语句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而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5、疑难点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积累文言知识,
传承民族文化。
环节时间5分钟7分钟15分钟13分钟5分钟
板  书  设  计
通假字
一词多义文言常识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业设
计 
必做:1.积累字词,背诵课文。选做:2.用词写话

学反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19张PPT)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分析文义
子曰:“学


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
按时
(名词作状语)
复习
同“悦”
顺承
转折,却
生气
也是
了解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


省吾身:为人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不习乎?”

每天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出主意
转折
转折
诚实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同“又”
顺承
顺承
顺承
迷惑
独立
顺承
自然规律
顺承
顺承
超过
规范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分析文义
子曰:“温

而知
新,


为师矣。”
复习
旧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
顺承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
可以
凭借
成为
分析文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转折
迷惑
转折
有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分析文义
子曰:“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品质高尚
忍受
乐于学
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前六章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找出相应语句。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
小组讨论,然后请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三方面有关的句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尚的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论语>十二章》教案
备课时间:20161012
课题
《<论语>十二章》
授课时间
201610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朗读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阅读浅易文言文。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孔子及《论语》的简介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二、新课教学:1、师范读课文,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自主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走近学生。三、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六、课堂小结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五.
总结: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环节时间5分钟7分钟10分钟20分钟3分钟
板  书  设  计
学习态度《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个人修养

业设
计 
必做:1.积累字词,背诵课文。选做:2.用词写话

学反

这节课我采用先让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再让他们自己讲述的做法,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共41张PPT)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分析文义
子曰:“知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分析文义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顺承
乐趣
正当手段
对于
分析文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分析文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
在其中
顺承
跟从、学习
分析文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分析文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逝

舍弃
分析文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
普通人
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学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
并列
坚守
恳切
仁德
并列
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尚的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小组讨论,然后请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三方面有关的句子。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进行巩固。
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合。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学习的乐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总结
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
1、“单”变“双”:
学——
朋——
温——
乐——
师——
知——
思——
见——
改——
择——
逝——
舍——
学习
朋友
温习
快乐
老师
知道
思考
看见
改正
选择
流逝
舍弃
2、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愉快
有:通“又”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3、古今异义:
时:常常,经常。按一定的时间
三:多次
可以:可以凭借
水:冷水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匹夫:普通人
3、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饭疏食饮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吃饭。
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3、词类活用:
日:名词-状语,每日
时:名词-状语,按时
传不习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词类活用: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5、语气词:
乎———
相当于“吗”
矣——
相当于“了”
也——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文中是“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6、虚词: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3、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字的用法有:
1、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2、表并列(前后结构相似,没有动作先后);
3、表承接(然后,就);
4、表修饰(状语后面,谓语动词前面)。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4)面山而居

(表承接)然后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并列)
(表修饰)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承接)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曲肱而枕之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转折)
(表修饰)
(表承接)
(表承接)
(表并列)
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当、做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折,却
承接,然后
并列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曾子杀彘(zhì)
课外拓展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母亲就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