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游记》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提防(tī) 悚惧(sǒng)
嗔喜(chēn)
半晌(xiǎng)
B.尸骸(hái)
皈依(guī)
模样(mó)
剿除(jiǎo)
C.盘诘(jí)
晦气(huì)
伫立(zhù)
劫掳(luǒ)
D.猕猴(mí)
虔诚(qián)
拯救(zhěng)
三昧(mèi)
解析A项,“提”应读“dī”,“晌”应读“shǎng”;B项,“模”应读“mú”;C项,“诘”应读“jié”,“掳”应读“lǔ”。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兜缰 笼罩 做手脚 明火执仗
B.驰聘 圣僧 战战兢兢
肉眼凡胎
C.悔气 捽下 泼猴头
进退唯谷
D.蟒蛇 撇下 小畜生
有始无终
解析A项,没有错别字;B项,“聘”应为“骋”;C项,“悔”应为“晦”,“唯”应为“维”;D项,没有错别字。
答案C
3下列词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孙悟空在乌鸡国刚降了青毛狮怪,马上又遇到了小妖精红孩儿,又是一场 ……
(2)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 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
(3)行者道:“你等既受他 ,常在他洞下,可知他是那里妖精,叫做甚么名字 ”
A.灾难 归顺 管辖
B.劫难 皈依 节制
C.劫难 皈依 管辖
D.灾难 归顺 节制
解析(1)“劫难”,灾难;灾祸。在佛家,战争和灾难叫作劫难。“灾难”,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2)“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此处指本意。“归顺”,归附顺从;向敌对势力屈服。(3)“节制”,指挥管辖;限制或控制。“管辖”,管理;统辖。主动性强。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法律。
B.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改变所致。
C.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提出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及和谐文化。
D.政府部门既要明确其与慈善组织的关系,也要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管理,这样才能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解析A项,搭配不当,“填补……法律”不搭配,应在法律后加“空白”。B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是……所致”杂糅。C项,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倡导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却说那孙大圣抬头再看,只见那红云又散,复请师父上马前行。三藏道:“你说妖精又来,如何又请走路 ”行者道:“这还是个过路的妖精,不敢惹我们。”长老又怀怒道:“这个泼猴,十分弄我!正当有妖魔处,却说无事;似这般清平之所,却又恐吓我,不时的嚷道有甚妖精。虚多实少,不管轻重,将我扌刍着脚,捽下马来,如今却解说甚么过路的妖精。假若跌伤了我,却也过意不去!这等,这等!……”行者道:“师父莫怪。若是跌伤了你的手足,却还好医治;若是被妖精捞了去,却何处跟寻 ”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紧箍儿咒”,却是沙僧苦劝,只得上马又行。
还未曾坐得稳,只听又叫“师父救人啊!”长老抬头看时,原来是个小孩童,赤条条的,吊在那树上,兜住缰,便骂行者道:“这泼猴多大惫懒!全无有一些儿善良之意,心心只是要撒泼行凶哩!我那般说叫唤的是个人声,他就千言万语只嚷是妖怪!你看那树上吊的不是个人么 ”大圣见师父怪下来了,却又觌面看见模样,一则做不得手脚,二来又怕念“紧箍儿咒”,低着头,再也不敢回言。让唐僧到了树下。那长老将鞭梢指着问道:“你是那家孩儿 因有甚事,吊在此间 说与我,好救你。”——噫!分明他是个精灵,变化得这等,那师父却是个肉眼凡胎,不能相识。
5如何理解大圣“低着头,再也不敢回言”
参考答案大圣怕师父再生气念“紧箍儿咒”而自己吃亏,但并不说明大圣就胆怯了,只是在另找机会。
6唐僧为何一再责怪孙悟空
参考答案(1)悟空一会儿说妖怪来了,一会儿说妖怪走了,害得他上马下马不得安生。
(2)悟空不肯救那“小孩童”。
7从“师父莫怪。若是跌伤了你的手足,却还好医治;若是被妖精捞了去,却何处跟寻”这句话可以看出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他处事机智灵活,说话幽默风趣。虽然无端受责怪、受委屈,对师父依然敬重。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那呆子拉着马,有草处且不教吃草,嗒嗒嗤嗤的,赶着马,转到后门首去。只见那妇人,带了三个女子,在后门外闲立着,看菊花儿耍子。他娘女们看见八戒来时,三个女儿闪将进去。那妇人伫立门首道:“小长老那里去 ”这呆子丢了缰绳,上前唱个喏,道声:“娘!我来放马的。”那妇人道:“你师父忒弄精细。在我家招了女婿,却不强似做挂搭僧,往西跄路 ”八戒笑道:“他们是奉了唐王的旨意,不敢有违君命,不肯干这件事。刚才都在前厅上栽我,我又有些奈上祝下的,只恐娘嫌我嘴长耳大。”那妇人道:“我也不嫌,只是家下无个家长,招一个倒也罢了;但恐小女儿有些儿嫌丑。”八戒道:“娘,你上复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丑自丑,有几句口号儿。”妇人道:“你怎的说么 ”八戒道:“我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若言千顷地,不用使牛耕。只消一顿钯,布种及时生。没雨能求雨,无风会唤风。房舍若嫌矮,起上二三层。地下不扫扫一扫,阴沟不通通一通。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那妇人道:“既然干得家事,你再去与你师父商量商量看,不尴尬,便招你罢。”八戒道:“不用商量:他又不是我的生身父母,干与不干,都在于我。”妇人道:“也罢,也罢,等我与小女说。”看他闪进去,扑的掩上后门。八戒也不放马,将马拉向前来。怎知孙大圣已一一尽知,他转翅飞来,现了本相,先见唐僧道:“师父,悟能牵马来了。”长老道:“马若不牵,恐怕撒欢走了。”行者笑将起来,把那妇人与八戒说的勾当,从头说了一遍。三藏也似信不信的。
少时间,见呆子拉将马来拴下。长老道:“你马放了 ”八戒道:“无甚好草,没处放马。”行者道:“没处放马,可有处牵马么 ”呆子闻得此言,情知走了消息,也就垂头扭颈,努嘴皱眉,半晌不言。又听得呀的一声,腰门开了,有两对红灯,一副提壶,香云霭霭,环珮叮叮,那妇人带着三个女儿,走将出来,叫真真、爱爱、怜怜,拜见那取经的人物。那女子排立厅中,朝上礼拜。果然也生得标致,但见他:
一个个蛾眉横翠,粉面生春。妖娆倾国色,窈窕动人心。花钿显现多娇态,绣带飘飖迥绝尘。半含笑处樱桃绽,缓步行时兰麝喷。满头珠翠,颤巍巍无数宝钗簪;遍体幽香,娇滴滴有花金缕细。说甚么楚娃美貌,西子娇容 真个是九天仙女从天降,月里嫦娥出广寒!
那三藏合掌低头,孙大圣佯佯不睬,这沙僧转背回身。你看那猪八戒,眼不转睛,淫心紊乱,色胆纵横,扭捏出悄语,低声道:“有劳仙子下降。娘,请姐姐们去耶。”那三个女子,转入屏风,将一对纱灯留下。妇人道:“四位长老,可肯留心,着那个配我小女么 ”悟净道:“我们已商议了,着那个姓猪的招赘门下。”八戒道:“兄弟,不要栽我,还从众计较。”行者道:“还计较甚么 你已是在后门首说合的停停当当,‘娘’都叫了,又有甚么计较 师父做个男亲家,这婆儿做个女亲家,等老孙做个保亲,沙僧做个媒人。也不必看通书,今朝是个天恩上吉日,你来拜了师父,进去做了女婿罢。”八戒道:“弄不成!弄不成!那里好干这个勾当!”
行者道:“呆子,不要者嚣。你那口里‘娘’也不知叫了多少,又是甚么弄不成。快快的应成,带携我们吃些喜酒,也是好处。”他一只手揪着八戒,一只手扯住妇人道:“亲家母,带你女婿进去。”那呆子脚儿趄趄的,要往那里走。那妇人即唤童子:“展抹桌椅,铺排晚斋,管待三位亲家。我领姑夫房里去也。”一壁厢又吩咐庖丁排筵设宴,明晨会亲。那几个童子,又领命讫。他三众吃了斋,急急铺铺,都在客座里安歇不题。
(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三回,有改动)
8文中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三位“女儿”的美貌
参考答案(1)对偶。如“妖娆倾国色,窈窕动人心”“花钿显现多娇态,绣带飘飖迥绝尘”。
(2)衬托。用美貌的楚娃、娇容的西子来衬托三位“女儿”的美色绝伦。
(3)比喻。把三位“女儿”比喻成下凡的仙女、月宫的嫦娥。
9见到这么美丽的女子,唐僧师徒四人各有什么样的反应 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心态
参考答案见到这么美丽的女子,三藏合掌低头,孙大圣佯佯不睬,沙僧转背回身。那猪八戒,眼不转睛,淫心紊乱,色胆纵横,扭捏出悄语低声要跟几个女子去。可见八戒尘心未绝,好色冲动,贪心不足,意志力薄弱。而其他三人意志坚定,尘心已绝。
10八戒为做上门女婿做了哪些工作 从中可以看出八戒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八戒直接把“那妇人”叫“娘”,先入为主,赢得未来丈母娘的好感;当丈母娘站在女儿的角度嫌他丑时,他先是贬低师父,抬高自己,再来一番自我表白,把自己的优势毫不保留地展示出来;当那妇人让八戒和其他人商量时,他马上自作主张,说不用商量,因为这件事肯定商量不成。从中可以看出八戒的可恨:为达目的不惜贬损师父,有些大逆不道;当被悟空揭露真相时,说话前后矛盾,很不诚实。也有可爱的一面:直来直去,略显“狡猾”。
11八戒自我表白的一段文字有什么特点
解析主要分析语言风格的多样性。这段文字既有概括性较强的句子,也有通俗易懂的词语,注意区分。
参考答案内容上:揭示了八戒优秀之处,凡是家务活,无论脏活累活都能干好,且毫无怨言。
形式上:语言朴实通俗,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三、表达交流
12某校在读书节期间举办文学作品讨论会。会上,大家对《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应该怎样反驳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经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
解析答题时应针对正方观点提出相反的看法,能言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他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迷惑。他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13(2015·安徽高考)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① ,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文字都是色彩;② ,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千姿万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疾进,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的心态又有何异
解析补充句子,关键是要读懂语段内容,尤其是上下句的内容,所补充的句子大多能从上下句中推测出来。如①处,侧重于下句“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据此可推测出应该是“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文学是连续活动的画面”之类的句子;②处的推断亦然。
答案示例①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 ②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写作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父,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父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父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 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只是逗大家开心而已,“取经”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的担惊受怕,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 敝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施惠后人。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意蕴 阳光总在风雨后啊!
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 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
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 没有住过高老庄,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 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 人性中的恶性如何摆脱 至性如何养成 高僧如何修炼 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怎可获得真经
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感叹“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所以今天我们还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冒伪劣。
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取经之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磨难,迎接考验;倘若每个人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掌声围绕的“豹尾”,更祈求一个丰富多彩的“猪肚”,那我们得到的又岂止是那几句赞美之词呢
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品读提示这是一篇有着杂文“由头”的规范的议论文。三个分论点——患难见真情、出门长见识、征程即真经,层层递进,很有见解,很有力度。结尾处,笔锋一转,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作者构思巧妙,文笔洒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时大词小用,有时举轻若重,有时粗俗,有时典雅,和谐交融。什么是上好的议论文 此文可为榜样——有识,有趣;有板,有眼;有开,有阖。后来者不妨也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