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沸腾(fèi) 同胞(pāo) 谛听(dì)
响彻寰宇(huán)
B.御侮(wǔ)
殖民(zhí)
华裔(yī)
举世瞩目(zhǔ)
C.混淆(xiáo)
盛事(shèng)
洗雪(xuě)
鉴往知来(jiàn)
D.精髓(suǐ)
庇佑(bì)
蕴藉(jí)
巍然屹立(wēi)
解析A项,同胞(bāo);B项,华裔(yì);D项,蕴藉(jiè)。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濠江,大街小巷,彩旗招展,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全市沉浸于欢乐之中,神洲大地也沉浸于欢乐之中,全球凡有华裔之地,无不欢心雀跃,迎接澳门新纪元的到来。
B.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乐、自豪、震奋的感情。
C.他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以罕见的政治勇气、恢宏气度、高超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起到了巨大作用。
D.领土问题从来是最棘手的问题,而且脱延时间超过一个世纪和四个世纪,那就更难上加难了。
解析A项,洲—州,欢心—欢欣;B项,震奋—振奋;D项,脱延—拖延。
答案C
3.导学号5976004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时下,概括中国教育病症最流行的 莫过于“应试教育”。
(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太不礼貌了吧。
(3)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 。
A.词语 不免 无可厚非
B.词汇 不免 无可厚非
C.词汇 未免 无可非议
D.词语 未免 无可非议
解析“词语”指词和词组,字眼。“词汇”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也指一个人、一部作品或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第(1)句应该是所使用的词或字眼,应选用“词语”。“不免”的意思是“免不了”,只能用在肯定句中,不能用在否定句中。“未免”偏重于“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它是对别人做法的一种评价,用在肯定句或否定句中都可以。第(2)句为否定句,应用“未免”。“无可厚非”意思是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第(3)句强调事情办得有理,应用“无可非议”。
答案D
4.导学号5976004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解析A项,搭配不当,可将“管理岗位”改为“管理职务”。C项,表意不明,“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没有指明是生活中的他,还是银幕上的他。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掉“随着”。
答案B
5.导学号5976004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重庆市举行了一场“受助贫困生感恩话题”专题讨论会,参会人员达成了“受助者要签道德协议”的共识,以杜绝受助不感恩现象的发生。较之其他形式的捐助,“道德协议”暗含着某种可贵的平等意识,更接近于社会对待一名成年人的态度。受资助者在签订“道德协议”之时, 。
①已经在无形中确定了回报社会的意愿
②其人格尊严也得到了一次捍卫
③从而在道德层面上与“资助者”平起平坐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解析注意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先有“回报意愿”,而能“平起平坐”,“人格尊严”才得到“捍卫”。
答案B
能力提升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的节选内容,完成第6~8题。
在欢庆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们决不能忘记,为了这一天,中国人民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
——为了这一天,无数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御外侮、争主权,前赴后继,同殖民统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充分显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不可动摇的信念,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由于当时的祖国积弱积贫,由于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斗争是壮烈的,结局是悲哀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
——为了这一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庄严申明,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承认英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十分关心香港的前途,关怀香港同胞。在新中国建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了“暂不收回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和“1997年平稳交接”等一系列解决香港问题的战略决策,为保持和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为香港回归祖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作为一个最具发展活力的国家,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创造了决定性条件。
——为了这一天,中国政府以统一祖国的大局为重,以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大局为重,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实践表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符合香港的利益,符合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香港同胞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同。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伟大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的一个创举。
在欢庆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们深切怀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爱国者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毕生以祖国的解放、振兴、统一为己任。他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以罕见的政治勇气、恢宏气度、高超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起到了巨大作用。“一国两制”构想将作为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而功垂青史、光照中华。
在欢庆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祖国的日益强盛,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没有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没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香港回归。这就是一百多年历史写下的庄重结论。
6.中国人民为了香港的回归走过了哪些不平凡的道路
参考答案(1)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同殖民统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2)新中国政府及第一代领导人运筹帷幄,为香港的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党的政策得力,综合国力增强,为香港的回归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4)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的回归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7.这篇新闻有什么样的语言魅力
参考答案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写出了中华儿女由斗争、挫折到探索再到解决的艰辛历程,打破了一般社论呆板的格局,形成文章的气势,纵横捭阖,荡气回肠。
8.在欢庆香港回归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说“我们深切怀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
参考答案(1)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就不可能有今天香港的回归。(2)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祖国日益强盛,为香港回归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邓小平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香港的回归起了重大作用。
导学号59760047(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9.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B、C三项的表述均符合文字和图表的内容。D项,“是……主要原因”与原文不符,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之一。
答案D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项,有关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作用的评价错,原文主要从居民和政府两方的责任谈,并未涉及媒体。C项,原文没有否认“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说法,只是在材料二第三段中说,“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D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的是“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没有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
答案AE
11.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第2段明确把垃圾分类的责任分为居民和政府,答题时应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联系后两段文字,勾画有关内容,分要点概括。
参考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二、语言运用
12.导学号59760048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语言简洁,态度鲜明,不超过30字。
据报道,如今南京街头小商店林立,店名也千奇百怪,好多店主明确表示,为了增加商店的个性,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记忆力,进一步促进生产蒸蒸日上,他们在店名上着实花了一番工夫,有人给服装店命名“衫国演绎”,水果店叫“榴莲忘返”,饭店叫“食全食美”,游戏厅叫“一滴血”“死光光”“大屠杀”等等。
答案示例(1)对篡改成语、宣扬暴力的店名应该坚决予以取缔。
(2)篡改成语,混淆视听;宣扬暴力,玷污文明。依法取缔,势在必行。
13.阅读下面的一首词,根据词的内容,对画线语句加以扩写。要求:使用排比、夸张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长 相 思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答案示例菊花那多情的花蕊、那撩人的形态、那四溢的芬芳,还留在昨日记忆里,今天竟已枯黄。时间飞逝,却带不走三千丈愁思!
14.导学号59760049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① 崔永元老师在主持时说了一句话:语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乞丐和一个诗人晒太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语文是什么 ② ,在物理学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而在语文课堂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生命量。语文学习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的核心就在于阅读。而且,我认为, ③ 。因为中学生的时间是紧张有序的,中学生的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个时间很关键。
答案示例①语文的魅力在哪里 ②语文是富有生命力的一个场 ③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读书期/中学阶段应尽可能地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