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教案+学案(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教案+学案(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8 13:39:22

文档简介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塞翁失马”的故事;课文相关内容的文字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空前自由和活跃。各家学派为了让统治阶级接受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因此把这一时期的这些学派称为“诸子百家”。你知道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吗?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感知理解
一、老子
1.老子生平。请同学们从课本的描述中,概括老子生平的基本内容。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书,知识非常渊博。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而且对他评价很高。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留世。
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思想。
(1)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关于老子思想的描述找出来。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讲解:老子的思想,主要通过<道德经》反映出来。《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和无为。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子的这种思想会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不会。因为诸侯争霸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如果在当时主张清静无为,那就会被别国吞并。因此,老子的思想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3)老子哲学对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其著作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和社会人生辩证的奥秘。他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甚至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
(4)过渡:春秋时期,与老子同时代的还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那么,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他、评价他?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后又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门的最高领导。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的工作,编订了《春秋》等书。下面,我们就从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2.孔子的政治思想。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内容,说说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认为“仁”包含了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2)引导:孔子强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可他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这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缺乏“爱人”。统治者在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还因为西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开始争霸,西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和“爱人”的主张,企图恢复西周的分封制,重整统治秩序。我们从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方面看,可以把他的学说称为“仁”的概念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仁”包含了一切美德。它是“礼”的根本内涵,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依据,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过渡: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
3.孔子的教育成就。
(1)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孔子教育成就的内容,然后归纳一下。
孔子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2)总结: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古籍,还根据鲁国的历史编成《春秋》一书。孔子死后,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分成多个流派,孔子的学说被发扬光大。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到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过渡: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比较活跃的第一个时期便是春秋战国时期。说活跃,主要是针对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而言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
三、百家争鸣
1.引导:请同学们先找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然后找出各家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思想,并以表格的形式出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孟子
战国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自然
庄子
战国
《庄子》
“无为而治”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韩非
战国
《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
春秋时期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形成。②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陈劝说,相互抨击,取长补短。
3.下面我们讲一下“百家争鸣”的影响
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课堂小结: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为大。
教学反思:(共31张PPT)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
“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子思想是应该有回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是世界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
1985年美国出版了《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便被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二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
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
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1、老子
学派
时期
创始人
思想主张
道家
请根据下表提示,阅读课本P36内容,
做好标划。
请思考: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春秋后期
老子
无为而治
老子,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
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著有《道德经》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书影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大器晚成
功成身退
《老子》名言欣赏:
——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为而无不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孔子问礼于老子图
2、孔子和儒家学说
儒家
时期
创始人
核心
春秋后期
孔子
“仁”
请根据下表提示,阅读课本P36内容,
做好标划。
“至圣先师”
孔子
“至圣先师”
孔子
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论语》。
杏坛讲学
“至圣先师”
孔子
颜回(字子渊)
冉耕(字伯牛)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材料一
“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材料二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择可劳
而劳之;薄赋敛”。
材料三
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住学生子路去询问,
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既然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
(1)依据材料一回答:孔子提出什么思想
(2)依据材料二,孔子对“仁”做了哪些具体的阐述
(3)依据材料三,孔子要求统治者在实践中严禁哪些行为
(1)“仁”。
(2)主张“爱人”,爱惜民力。
(3)“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材料一
《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二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1)依据材料一,
孔子在扩大教育范围方面是怎么做的?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
(3)材料三中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持什么学习态度
(4)材料四中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掌握什么科学的学习方法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因材施教
老老实实,谦虚好学
“温故而知新”
《论语》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家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实事求是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案例分析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老子
温故而知新,学习和思考结合,学习上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等。
孔子
月考结束某同学考得不理想,很不开心。请你运用本节课内容如何对他进行劝说?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许多思想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到处游说,对这场大变革发表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
墨家——墨子
墨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作《墨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
翻译: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不正义的战争。
儒家——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代表作《孟子》。
孟子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道家——庄子
庄子:战国时期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代表作《庄子》。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庄子》
翻译:无为,能利用天下,而闲暇有余;有为,被天下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战国末期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中央集权”。其思想指导秦始皇统一六国,代表作《韩非子》。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翻译:治理人民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够把百姓管理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韩非子》
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2、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3、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儒家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道家
老子
《老子》
庄子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墨子》
“仁”“礼”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法治”“中央集权”
“兼爱非攻”
百家争鸣
小组讨论:选择你支持的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分组讨论“是否应该上晚自习”?
儒:以礼治国
道:无为治国
法:以法治国
链接中考,归纳方法:
3.历史助学第31页1—7题
【1】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思想
B.每个人生活的国家不一样
C.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
D.社会制度的变革第8课 百家争鸣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老子
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___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知识点2 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_____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影响: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知识点3 百家争鸣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_______”。
代表思想家
思想家
地位
思想主张
墨子
墨家的创始人
主张“________”“________”,要求人民互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孟子
儒家的代表
主张实行“________”;“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________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________”,明确尊卑等级
庄子
道家的代表
强调治国要________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韩非
法家的集大成者
强调________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________专制统治
  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
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老子
1.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韩非子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知识点2 孔子和儒家学说
3.古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说明“官风”“官德”对“民风”“民德”起着重要的教化和示范作用。春秋时期倡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韩非
4.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5.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孔子的智慧”被整理成(  )      
A.《尚书》
B.《论语》
C.《道德经》
D.《左传》
知识点3 百家争鸣
6.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改革”“法治”
7.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战国时期,下列哪一人物曾经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
A.墨子
B.荀子
C.孟子
D.庄子
8.在校园文化节的主题演讲会上,小刚同学引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9.“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其中强调用“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0.假如中央电视台举办挑战主持人节目,你认为最适合担当《法制时空》栏目主持人的是(  )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韩非
03  能力提升
11.儒家学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期影响极大,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包括(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墨子 ④荀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本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违法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时期,社会制度急剧变化,许多社会问题有待解决,各个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试图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孟子、庄子和韩非各自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2)在战争方面,孟子、墨子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非常繁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1)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及其思想的核心。古时候儿童入学堂都要先拜孔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材料二:与孔子影响有关的图片(魏照每天为老师洒扫庭除)
(2)材料二内容是东汉时童子魏照每天为老师郭泰洒扫庭除(打扫庭院)。对魏照的做法,你怎么看?
04  直击中考
15.(茂名中考)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知道老师引用了哪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6.(泰安中考)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句话,此名句出自(  )
参考答案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识管理
1.道家 顺应自然 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道德经 2.仁 以德治国  有教无类 道德 文化知识 儒家 论语 3.诸子百家 兼爱 非攻 仁政 非正义 礼治 顺应自然 以法 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
基础过关
1.A 2.B 3.A 4.C 5.B 6.B 7.A 8.D 9.C 10.D
能力提升
11.B 12.A 13.(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2)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墨子: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14.(1)学派:儒家。思想核心:“仁”“礼”。原因: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被奉为圣人和先师,教师的楷模。(言之成理即可) (2)肯定:做得好,尊师重教的优良品德值得发扬。否定:师生不平等,封建糟粕不值得提倡。(言之成理即可)
直击中考
15.B 16.B(共30张PPT)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东周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前2070年——前1600年)
(前1600年——前1046年)
温故知新
中国封建制度确立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的修筑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
生产技术的改进
春秋战国时期
大变革?
温故知新
我国封建社会的是如何形成的?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了一个繁荣的局面。
——历史学家
郭沫若
“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子思想是应该有回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是世界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
1985年美国出版了《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便被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
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
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第8课
百家争鸣
历史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思想: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主张“无为而治”。
学说记录:
《道德经》
一、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地位:
历史贡献:
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大思想家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后期鲁国人)
第8课
百家争鸣
历史贡献:
大教育家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历史影响:
《论语》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后期鲁国人)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整理古籍
编定《春秋
》、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言论记录
文化成就
五经:
四书:
《孟子》、
《中庸》、《大学》
《论语》、


筋:
材料研读:
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为政以德”: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道之以德”:用道德来引导、约束老百姓,用礼法、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那么老百姓就会知道什么是耻辱并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
(1)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
(2)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三、“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了一个繁荣的局面。
——历史学家
郭沫若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百家争鸣”
的含义: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兼爱”、“非攻”;
主张顺其自然和民心。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筋:
材料研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富贵不能淫”,表现了富贵后,仍然节俭朴素,洁身自好,不奢侈淫靡的精神。
“贫贱不能移”,表现了在穷困中,矢志不移,意志坚定,正直高洁,不阿谀奉承的精神。
“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对不怕强权,勇敢无畏,不卑不亢,一往无前的精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筋:
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老子
春秋末期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本课小结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兼爱”、“非攻”;
主张顺其自然和民心。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本课小结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家
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社会大
变革
社会制度的变革
思想领域的争鸣
三变
生产力是根本原因
难点突破
春秋
本课小结
1.请说出下列孔子的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筋:
孔子的语录,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筋:
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
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分清主次,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应当从小就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只要从人生的取舍、选择、意义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1.
多项选择题:
(1)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A.政治家
B.思想家
C.外交家
D.教育家
(2)下列人物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BD
ABC
课堂练习
A
课堂练习
2.老子的学说记录在
  A.《道德经》  
B.《尚书》
  C.《论语》  
D.《春秋》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韩非子日:“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孔子、韩非子的治国方针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时期为什么各国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西方有许多政治家提出借鉴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来治理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中国正朝着有序的法治社会轨道前进。针对材料中两种情况,你认为他们的学说有哪些值得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
(2)因为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长期争霸,实力决定国家的存亡。孔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法家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
(3)孔子学说中关于“德政”“礼治和仁治”强调道德感化值得借鉴;韩非子学说中关于执法的主张也值得借鉴。当前人们的道德观点、道德行为有所淡化退化,因此强调“德”“仁”有它的现实意义。随着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一味追求,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大法治力度,也有它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与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七年级历史教学案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对立中相互辩驳与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
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
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量
激趣导入,明标入进
1分钟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一)、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学派人物主要主张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荀子“人定胜天”墨家墨子“兼爱”“非攻”,选举贤能,倡节俭,反浪费道家庄子鄙视权贵,痛恨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人不能战胜自然,乐天安命法家韩非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改革、君主集权、法治兵家兵家强调战前做好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2、孔子名(
),春秋时期(
)国人,(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整理了(
),还根据鲁国史籍编订了(
),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了(
)一书。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二)深化探究1、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C

A
私学的兴盛
B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
社会大变革
D
士人的解放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3、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C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你应该查阅(
C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5、1913年7月1日,上海《时报》刊登了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学生崇拜的人物中,崇拜孔子有157人,孟子61人……从材料看,你认为当时中小学生主要崇尚的思想是(
C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道家思想6、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学说是:(
D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7、你认为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在现代最有希望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B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8、某电视台要招聘一批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合适担当《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的是(
D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9、后被秦始皇所采用的学说是:(
B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10、鄙视权贵,批判和嘲笑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不合理现象的是( D)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12、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的著作是
(
A
)A《孙膑兵法》
B《孙子兵法》
C《论语》
D《道德经》综合思维导航13.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此人是谁?⑴
孔子

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什么学说?他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在哪部著作里?⑵
儒家学派;提出“仁”的学说;《论语》

他还是大教育家,请你总结他在教育上的成就。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学生有三千;“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哪一位军事家的话?他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1)孙武
春秋晚期
(2)这句话出自他的哪一部著作?(2)《孙子兵法》(3)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的人,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三)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四)查找自己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
课前发放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学案。
课前预习完成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学案,对不懂之处互相帮助,对新发现的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好分工,准备展示。
小组巡视,进行引导,及时点拨。
10分钟
分组展示,班级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完成的学案,其他各组认真听取,可以质疑,也可以进行补充。
一、对各组回答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分析。二、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新疑问。三、对小组进行恰当的评价。
30分钟
归纳总结,构建提升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及时贯彻情感教育,巩固深化知识。
1分钟
适时练习,反馈迁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分钟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对立中相互辩驳与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习重点
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学习难点
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明标入进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一)、阅读教材。1、完成表格。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2、孔子名(
),春秋时期(
)国人,(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整理了(
),还根据鲁国史籍编订了(
),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了(
)一书。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二)深化探究1、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
私学的兴盛
B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
社会大变革
D
士人的解放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3、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你应该查阅(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5、1913年7月1日,上海《时报》刊登了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学生崇拜的人物中,崇拜孔子有157人,孟子61人……从材料看,你认为当时中小学生主要崇尚的思想是(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道家思想6、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学说是:(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7、你认为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在现代最有希望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8、某电视台要招聘一批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合适担当《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的是(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9、后被秦始皇所采用的学说是:(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10、鄙视权贵,批判和嘲笑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不合理现象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12、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的著作是A《孙膑兵法》
B《孙子兵法》
C《论语》
D《道德经》综合思维导航13.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此人是谁?

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什么学说?他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在哪部著作里?

他还是大教育家,请你总结他在教育上的成就。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哪一位军事家的话?他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2)这句话出自他的哪一部著作?(3)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三)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四)查找自己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学案,对不懂之处互相帮助,对新发现的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好分工,准备展示。
分组展示,班级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完成的学案,其他各组认真倾听,进行质疑、补充。
归纳总结,构建提升
适时练习,反馈迁移
文化方面:①整理和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如《诗经》。②根据鲁史编写了《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③孔子的言行,被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教育方面: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②给后世留下丰富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不同的法纷纷著书立学,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活跃时期的思想成就,主要是讲孔子的思想成就和“百家争鸣”,思想史的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都非常大,因此,主要的思想观点及各派代表人物的活动还是要以讲解为主,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2.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评价孔子、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孔子、老子本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2.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二)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二)素材准备
孔子等思想家的画像图片,涉及思想家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中国历史,除了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外,我们还要学思想史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曾经有三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一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为明朝晚期。这三个时期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在思想界会出现活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何?这都是我们将要学到的内容。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个思想活跃期的内容。
(板书)第11课
孔子和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板书)一、孔子
投影或展示孔子的图片,教师讲述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失去了贵族的地位。孔子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后又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门的最高领导。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的工作,编订了《春秋》等书。下面,我们以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板书)1.孔子的政治思想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目下关于孔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请学生根据课本作答,教师投影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讲解:孔子强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教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反面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缺乏“爱人”。统治者在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又,西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及“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相对于西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下列内容,以老师讲述为主。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军事上也不受制于周天子。反过来,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开始争霸,西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苛政,任意刑杀,各种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根本谈不上“仁”,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重要性。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爱人”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重整统治秩序。
教师总结:所以,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
(板书)2.孔子的教育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8—59页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的内容,并进行归纳。然后,教师为主,做好引导,板书归纳的内容。
(板书)①创办私学
教师讲解:春秋以前的教育状况是“学在官府”,即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孔子创办的学校,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也不论贫富贵贱,想来学习的都不加拒绝。他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板书)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讲解: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学生向他提问的问题,他往往是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以不同的回答。教师举例讲述课本59页的孔子因材施教的小故事。
(板书)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教师讲解:孔子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启发式,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课本59页,读一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板书)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教师讲解: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才算作真正的聪明人。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习要经常复习,只有掌握了旧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拥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即“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你们怎样看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呢?在平常的学习中你做到了吗?教师请几位同学发言,鼓励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渡: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比较活跃的第一个时期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只有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成就,那也不能叫思想活跃。思想活跃,主要是针对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而言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
(板书)二、百家争鸣
请同学们先把“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找一下,教师讲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拥有文化知识的人到处游说讲学,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而且,各学派之间还互相辩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重点讲解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张,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归纳各家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思想,然后,教师画出表格或者预先制作好课件显示。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板书)1.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姓名
时期
著作
代表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的原则;主张“温故而知新”。(儒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墨家)
孟子
战国
《孟子》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税收,反对兼并战争。(儒家)
庄子
战国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
韩非
战国
《韩非子》
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针对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孔子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创办私学
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二、百家争鸣
1.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