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学案教案素材)(打包21套)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学案教案素材)(打包21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9-19 09:55:56

文档简介

3.2特异性反应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由吴相钰和刘恩山主编的必修3
,教学内容属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中的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该节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接种。
(1)概念多。本课涉及到的免疫物质有:MHC、MHC分子、受体、抗原、抗原-MHC复合体、抗体、(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质、白细胞介素-2、抗原—抗体结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致敏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记忆B淋巴细胞等;涉及的免疫过程有: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等。可见,本学习内容涉及的概念繁多,体系庞杂。
(2)难度大。本学习内容难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深奥且有诸多未探明事项。免疫知识难度大,目前在学理上对免疫机制还并不完全清楚,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涉及了多种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如淋巴细胞的起源;程序性知识,如建构特异性免疫概念体系的方法;图式知识,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概念性知识,如抗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策略性知识,如学习免疫知识的知识线索。如此众多类型的知识一齐涌现,是难得一见的。三是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各种免疫概念(过程)、免疫细胞、免疫物质交织在一起,使本学习内容头绪繁多,要将这些知识结构化,难度是比较大的。四是生理过程抽象。不论是细胞识别,还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涉及了微观环境的多种物质变化及多种变化途径,加上课本静态的呈现方式,对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五是学科思想方法丰富。本教学内容涉及了系统分析的思想与方法,模型的思想与方法,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稳态的思想,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学习本教学内容的灵魂,对学生思维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与前后知识联系复杂。本学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着复杂的联系。与必修1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糖蛋白的种类与功能)、细胞质(溶酶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坏死与凋亡;与必修2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必修3的知识联系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功能异常。除免疫功能异常外,其它都是前备性知识。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教材2课时的教学任务分配如下,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细胞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第2课时学习内容为淋巴细胞的起源、免疫接种等其它内容。这种安排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1课时教学内容的。
二、学情分析
依据教材分析、教师经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情展开调查研究。以此明晰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指向、学习难点、学习期望,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切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化教学流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用专业术语概述特异性免疫对象,说出病原体与抗原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胞模型,用专业术语说出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效应细胞与记忆细胞的名称与作用,并区别MHC、MHC分子、抗原-MHC复合体、受体、抗体、抗原等物质及它们的功能。
3.通过观看动画、模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用比较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概述以巨噬细胞为核心的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以T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免疫过程,以B细胞为核心的体液免疫过程。
4.通过比较与讨论,准确说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意义。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的知识体系,认同特异性免疫知识体系的构建线索,体验合作、分享、尊重、互惠的学习意义。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细胞免疫。
2.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
难点:
1.细胞免疫的过程。
2.特异性免疫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课前准备
1.媒体。媒体是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手段。制作交互式动画,呈现细胞模型和过程模型,促进学生的理解。用实物展示仪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这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作用。
2.板书。板书是本课时的重要教学手段。板书起到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的总结、归纳、提炼的作用,对呈现并保持清晰的学习线索,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3.学案。学案是本课时的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是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提供图式信息和问题导引,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支架,对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我们今天要学什么?(新课导入)
媒体: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画面(图片,只有内环境、病原体)
学生:观看情境1。
教师:病原体突破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后进入了人体的内环境,人体若不能及时将它们清除,人体的内环境的稳态将被破坏而发生疾病。人体是如何清除这些侵入内环境中的病原体呢?
学生:靠免疫系统。
教师:你知道主要有哪些免疫细胞吗?
学生: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媒体:在情境中呈现巨噬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
教师:这些细胞都能清除病原体,但清除之前要完成什么过程?
学生:识别。
板书:如图3。
媒体: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如图4。
设计意图: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导入,意在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如何识别与清除?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再通过板书和媒体呈现,达到学习目标的强调与巩固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学习目标统领自己的学习,并据此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二:B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媒体:情境5——体液免疫(动画并配以解说,分步展示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B细胞依靠什么识别?识别什么?
学生:受体,抗原。
教师:B细胞依靠什么清除?清除什么?
学生:抗体,抗原,但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刺激致敏的B细胞,B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教师:B细胞不能清除什么?
板书:细胞内的病原体。
板书:如图9。
教师:抗原和抗体结合后,病原体有没有最终被清除?怎么办?
学生:巨噬细胞再次吞噬、消化。
媒体:呈现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概念图。
教师:为什么把这种免疫方式叫体液免疫呢?
学生:抗体在体液中,抗原也是体液中的。
媒体:呈现体液免疫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将体液免疫的过程逐步展示出来,这是解构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检测学生的对动画的理解情况,并通过板书把学习结果得以强化,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概念图需要学生将直观的细胞模型转换为更为抽象的过程(文字)模型,进一步起到巩固、提炼、结构化的作用。最终形成正确的体液免疫的概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落实了教学目标3和5。
教学环节三:你学会了吗?(总结与拓展)
媒体: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画面(图片,有内环境、各种免疫细胞、病原体有位于体液中的也有组织细胞中的)
教师: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讨论人体可通过哪些途径消灭这些病原体。
学案:[合作学习二]
呈现情境1的图片,并呈现所有可能的途径,①
巨噬细胞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将病原体彻底分解。②
巨噬细胞识别、处理病原体,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在细胞表面。③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④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之失去活性。学生按要求4-6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讨论各种可能性。
师生互动: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互评。以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的各种免疫途径为中心,厘清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关系,说明免疫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的各种免疫反应机制。
教师:还有什么问题呢?
学生:学生可能提出各种问题,如,记忆细胞有何作用?人体能否对所有的病原体都能免疫?若人体能对所有病原体都能免疫,人为何会得病?等。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师答或生答。
媒体:呈现课外学习资源:免疫学信息网、37℃医学网、生物谷网:医学免疫学、绿谷生物网。
设计意图:学习一个复杂的系统,解构是种好方法,可集中力量各个突破,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使知识处于“点”状,知识间的联系尚未建立,这不利于知识的存储和运用。设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复杂的系统进行建构,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一节课的内容学完了,也有必要对学情进行检测。因此,再次回到新课导入的情境1,提出问题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在模拟的情境中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为了使讨论更充分更长久,选择了学案作为学习的载体。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进一步问学生是否还有问题的目的,是想暴露学生更多的问题,也是想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免疫不是万能的,珍爱生命,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是健康的基础。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较好评价本节课所有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向学生推介课外学习资源,一方面是想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一种理念:学习是无止境的,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更好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七、板书设计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3
如何识别
病原体?
图4
如何清除
病原体?
巨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抗原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9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T细胞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细胞外病原体
B细胞
受体
抗原
细胞内病原体
体液免疫
抗体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识别
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T细胞
B细胞
依靠?
识别?
依靠?
清除?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细胞外的病原体
受体
抗原
抗体
细胞外病原体
细胞内病原体
图10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1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旧识回顾】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能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新知导学】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可分为      和     。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3、免疫
(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系统
(位于:


  

免疫活性物质:

4.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_________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疫 _____
_免疫
(第三道防线)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5.抗原和抗体
【反馈检测】
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2、在胸腺内发育的造血干细胞将成为(

A、淋巴细胞
B、B细胞
C、T细胞
D、记忆细胞
3、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机体和自身的组织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抗原一旦突破人体的由皮肤、粘膜以及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组成的防线就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3.2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着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健康生活的主题,且安排了调查活动,这样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前两节的抽象知识中激发和调动起来,使学生体会生物科学与现代人类的生存及发展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本章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因此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融会贯通,并更好地理解前面所学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
1、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各媒体经常报导艾滋病的疫情情况、预防措施及最新科技动态,因此学生或多或少能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2、初中的自然科学已学过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及预防措施。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容易地总结出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3、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在高中的生物中学到内环境的稳态、营养与健康、免疫机制等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过敏反应的概念、类型及致敏原的概念、种类。
(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疾病的类型。
(3)艾滋病的全称、英文缩写及艾滋病病毒的名称、英文缩写。
(4)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致病原因。
(5)HIV病毒的生命周期。
2.能力方面:
(1)通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等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运用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但过敏反应涉及到一些微观、抽象的知识,本案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总结的方法,客观地、科学地介绍这一过程,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实践、分析、综合等能力,及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能力、情感目标。
(2)艾滋病是本节课的重点。本案采用《生命是如此脆弱》的图片,使学生发生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再精心设疑,指导学生正论、反辩,多向交流,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形成主动、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难点:艾滋病病毒(HIV)的生命周期。此过程涉及到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本案以边播放动画边总结的形式,加强直观性,降低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前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创设情境】播放2003年春,面对“非典”病魔的肆虐,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录象。【提出问题】:非典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能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播放】资料:据专家介绍,非典病毒侵入人体后,开始破坏器官正常的组织细胞。人体免疫体系发现外来的病毒,就开始紧急运作,产生大量的抗体。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人体自身的抗体能够有效地与病毒抗原结合,就可以引导白细胞将病毒杀死,患者症状就会逐渐减轻,直到痊愈。然而对于人体从未见过的非典病毒,抗体无法与病毒抗原有效结合,反而转向攻击其他的正常体细胞。按照科学家的说法,非典患者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破坏肺叶末端的微小肺泡,使组成肺泡结构的细胞坏死,就如同把一颗大树上的叶子都剥光,因此导致患者极度呼吸困难。【问题】:从资料中可得到那些结论?师生在自主学习的气氛中共同探究。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帮助、和启发学生。【过渡】
象非典就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发生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观察带有疑惑,积极思考,渴望解答。围绕主题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得出结论:1、通常情况下,白细胞能识别自身的MHC,不会攻击带有自身MHC的细胞。2、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巨噬细胞就会吞噬病原体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启动免疫应答,实现康复的目的。3、当外来抗原异常时,就可能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造成对自身的正常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导致疾病的产生。
联系生活,
启迪思考诱发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处理并寻找问题的认知环节。承上启下引出主题
一.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1.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概念2.致敏原3.类型
【交流、讨论】请学生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进行交流。(见附一、附二)【小结】在调查的各病例中有两种原因引起的: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及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其中过度反应常见的是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概念: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一些人对一种或多种物质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而这些物质对大多数人是无害的。【问题】调查结果中有哪些是过敏反应?这些反应分别是什么引起的?2.致敏原【小结】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致敏原。帮助学生总结出致敏原的种类。教师对学生调查的过敏反应进行分类:3.类型:过敏反应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速发型过敏反应是指当机体遇到过敏原刺激后的数秒钟或数分钟即刻发生的反应,在数小时后可能趋向缓解。但有些过敏反应强烈,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死亡。迟发型过敏反应:此型的过敏反应并非在接触抗原后立刻发生,而是要延迟至24-72小时。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结果并分析。其他同学积极补充、各抒己见。
归纳、整理、交流。总结出常见的致敏原大致可分为:吸入性致敏原:花粉、动物的毛发皮屑、室内尘土、尘螨、霉菌、羽毛等。食入性致敏原:某些药物、食物、特别是鱼、蛋、奶及坚果类等。接触性致敏原:羊毛、染料、化妆品、乳胶手套、镍
制品。注入性致敏原:昆虫叮咬毒液及某些药物。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能力,及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现象的复杂性
过渡
【过渡】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使机体产生各种疾病,而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将直接使人缺乏免疫应答能力,很容易因感染病原体而致病,甚至死亡。
承上启下
二.免疫系统功能减退(一)先天性免疫缺乏病(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如艾滋病1.名称2.病原体3.传播途径4.艾滋病患者的3个发展时期5.艾滋病病毒(HIV)的生命周期6.致病原因7.预防措施与正确态度
【创设情境】展示两幅图片
图1
图2总结免疫缺乏病分两类:(一)先天性免疫缺乏病:如图1,此类是与生俱来的,由于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很容易致病甚至死亡。(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常见的是艾滋病,如图2,他是由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1.名称:艾滋病是AIDS的音译,AIDS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病原体:HIV是艾滋病病毒的缩写。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见书P59的图,并总结。【提问】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3.传播途径教师帮助总结爱滋病的传播途径并解释:①性传播;②吸毒传播;③血液传播;④母婴传播。【置疑】与艾滋病人同在一个公共场所里,会感染艾滋病吗?为什么?【解释】HIV传播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①有大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②
排出的病毒要经过一定方式传递给他人。③
有足量的病毒进入体内。所以,下列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食物、饮水、空气;公共场所的一般日常生活接触。
礼节性亲吻和拥抱;
(4)双方手部皮肤完好时的握手;(5)公用马桶、浴缸;
(6)蚊虫叮咬;【置疑】一个艾滋病患者经感染后是否马上到死亡?4.艾滋病患者的3个发展时期(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3)艾滋病发病期: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置疑】艾滋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5.艾滋病病毒(HIV)的生命周期观看艾滋病病毒(HIV)的生命周期[动画]教师边播放边解释:【置疑】
根据艾滋病致病原因,分析为何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6.致病原因教师点拨、引导、鼓励、并概括7.预防措施与正确态度预防措施:根据防止传染病的方法,要求学生总结出防止艾滋病感染的预防措施。正确态度:艾滋病是一种传播性强、危害严重的疾病,但在不少中国人看来,它同时又是一种“很不光彩”的疾病,由此导致了人们对艾滋病的极端恐慌,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极度歧视,给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展示图片】截止2005年8月,卫生部公布的最新艾滋病疫情的图解。图中可看出:从2004年底到今年2005年8月共增加25555例,估计现存感染者84万,其中吸毒感染者占41.6%,经血液感染者23.5%,经性传播仅占9.1%。也就是说,许多人患上艾滋病都是无辜的,即便患者自身有过错,但他们已经如此不幸,社会岂可坐视病魔疯狂肆虐?因此要大力普及有关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帮助公众建立起对艾滋病的科学观念。社会各界也非常重视,如濮存昕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艾滋病义务宣传员。还有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2005年10月14日,卫生部公布了2005年12月1日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发生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带疑看图、识图、表达见解:
酶踊跃讨论分析、讨论、交流学生正论、反辩。多向交流,实现学生优势互补观看动画过程。(动画过程可参考http://www./)着重观察病毒内的RNA进入宿主细胞后的变化。分析讨论,得出结论1.艾滋病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2.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预防措施:1、注意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的性关系,使用避孕套。2、远离毒品,切勿共用针筒注射毒品。
3、减少血液接触,输血严格,
4、防止母婴感染看图,产生惊叹、怀疑、感慨、惋惜、深思等
创设一个学习情景,寓教学于生活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生物学知识、社会热点问题与生活有机结合,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变灌为导,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加强直观性,降低难度,提高教学效率。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周围的生理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进行道德观教育,把学知识与重修身、学做人有机结合。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范,对社会有一份的热心、爱心、宽容心。
【小结】
现代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又是与人类休戚相关,它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的疾病作出卓越的贡献,因此,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许多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还不能被人们所了解,有待于在座每个同学的努力,希望同学们现在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为全人类作出贡献。
七、板书设计
1.免疫失调
免疫功能过强: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功能过弱:艾滋病
2.免疫学的应用
HIV病毒
识别并结合辅助性
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
进入细胞
逆转录酶作用
互补DNA(前病毒)
长期潜伏
辅助性T淋巴细胞激活
复制新的HIV病毒
循环往复,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HIV病毒
蛋白质:如核心蛋白质、逆转录酶
两条病毒RNA第三章
第2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旨在改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旨在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巨大的空间,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根本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力求实现基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现标准、教科书、教学评价、课堂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
1.通过分解标准和探明学情制定表现性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国家对相关年段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水平的期望,但内容标准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因其在教学上不具有操作性。因此,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是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出建议以及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基石。本节课运用“一对多”
[1] 的拆解法分解课程标准。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与价值观念。
本教学设计将依据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与格兰伦的“ABCD表述法”,整合三维课程目标,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获得路径、发展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最终形成可观察、可测量的教学目标。这是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关键。
2.基于教学目标开展符合逻辑条件的目标导引教学
“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是将课堂教学引向优质高效的关键途径和逻辑条件 [2] 。本教学设计将实施“目标导引教学”:基于教学目标统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过程;基于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支架,发展学科思维;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及时调适学习过程,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由吴相钰和刘恩山主编的必修3《稳态与环境》(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8月),教学内容属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中的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该节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接种。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规定教学时数为2课时。本学习内容的特点是:
(1)概念多。本课涉及到的免疫物质有:MHC、MHC分子、受体、抗原、抗原-MHC复合体、抗体、(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质、白细胞介素-2、抗原—抗体结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致敏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记忆B淋巴细胞等;涉及的免疫过程有: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等。可见,本学习内容涉及的概念繁多,体系庞杂。
(2)难度大。本学习内容难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深奥且有诸多未探明事项。免疫知识难度大,目前在学理上对免疫机制还并不完全清楚,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涉及了多种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如淋巴细胞的起源;程序性知识,如建构特异性免疫概念体系的方法;图式知识,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概念性知识,如抗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策略性知识,如学习免疫知识的知识线索。如此众多类型的知识一齐涌现,是难得一见的。三是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各种免疫概念(过程)、免疫细胞、免疫物质交织在一起,使本学习内容头绪繁多,要将这些知识结构化,难度是比较大的。四是生理过程抽象。不论是细胞识别,还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涉及了微观环境的多种物质变化及多种变化途径,加上课本静态的呈现方式,对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五是学科思想方法丰富。本教学内容涉及了系统分析的思想与方法,模型的思想与方法,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稳态的思想,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学习本教学内容的灵魂,对学生思维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与前后知识联系复杂。本学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着复杂的联系。与必修1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糖蛋白的种类与功能)、细胞质(溶酶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坏死与凋亡;与必修2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必修3的知识联系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功能异常。除免疫功能异常外,其它都是前备性知识。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教材2课时的教学任务分配如下,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细胞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第2课时学习内容为淋巴细胞的起源、免疫接种等其它内容。这种安排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1课时教学内容的。
三、学情分析
依据教材分析、教师经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情展开调查研究。以此明晰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指向、学习难点、学习期望,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切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化教学流程的基础。
本次对学情的了解,主要采用访谈法。访谈对象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前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预习。访谈的几个问题及探明的学情如下:
问题1: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就是消灭病原体,经历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阶段。
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就是识别病原体,并消灭它们。
③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是先产生淋巴细胞,通过先进行细胞免疫后进行体液免疫消灭病原体。
……
可见,学生认为特异性免疫过程就是消灭病原体的过程。从广义上说,这也不错,但学生无法说出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是先识别后清除,这说明学生不清楚特异性免疫的机制。认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两个阶段,更是错误的认识,或者说,对特异性免疫的途径不清楚。
问题2: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识别病原体的物质是什么?免疫细胞的识别能消灭病原体吗?若病原体有数百万种,则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也有数百万种吗?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是用MHC来识别病原体的。
②巨噬细胞用MHC识别,T细胞和B细胞有受体和抗体识别。
③识别能消灭病原体。
④识别不能消灭抗原。
⑤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可能有多种,也可能只有一种。
……
可见,学生不能区分MHC与MHC分子,对病原体与抗原的关系也不清楚。对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识别机制不清楚,对识别与清除的关系不理解,对不同免疫细胞的识别特点不理解。
问题3:细胞免疫涉及了哪些细胞和物质?这些细胞和物质有什么作用?说说细胞免疫的顺序?细胞免疫有什么作用?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细胞)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毒性T细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质)MHC、多种蛋白质。
③(主要涉及了)MHC、受体、多种蛋白质。
④巨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多种蛋白质,毒性T细胞能与被感染的细胞结合。
⑤受体能与巨噬细胞结合,多种蛋白质刺激毒性T细胞。
⑥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巨噬细胞与T细胞接触→毒性T细胞分裂产生效应毒性T细胞→效应毒性T细胞与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结合→消灭病原体。
⑦细胞免疫消灭病原体。
……
可见,学生对细胞免疫涉及的物质有了解,对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有大致了解。遗漏抗原-MHC的产生及作用,说明对巨噬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很不清楚;对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也不很清楚;对各种细胞的名称叙述不准的根本原因是不了解这些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和特点不清楚。
问题4:体液免疫涉及了哪些细胞?哪些物质?体液免疫有什么作用?说说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能消灭任何病原体吗?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细胞)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质)MHC、抗体、白细胞介素-2。
③体液免疫能消灭病原体。
④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巨噬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B细胞→B细胞分裂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抗体消灭病原体。
⑤(体液免疫)能消灭任何病原体。
……
可见,学生对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有大致了解。但对B细胞获得抗原信息的过程、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的条件、效应B细胞的作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巨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都不很清楚,对体液免疫的功能和特点不很清楚,不了解记忆细胞的作用。
问题5:特异性免疫的“特异”体现在哪些方面?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联系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异性免疫的“特异”体现在它们能消灭了特殊的病原体。
②特异性免疫能消灭抗原不能消灭的病原体。
③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一起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④先细胞免疫,再体液免疫。
⑤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同时进行。
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巨噬细胞参与。
⑦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都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
……
可见,学生对这些问题只有大致的模糊的了解,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从学生的回答看,他们不能说清楚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对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和特点不清。对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说明,关键是对识别与清除的机制不理解,更谈不上找出学习特异性免疫的线索。
问题6:你还希望老师能提供哪些学习帮助?
①帮我们找一些有关免疫的学习资料,看不太懂课本。
②重点讲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最好有动画让我们看看。
③知识很多很乱,教我们整理方法。
④怎么记住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⑤概念很多,帮我们整理一下,能否做个概念图帮我们总结。
⑥很多细胞的名字和作用都记不住,有什么方法。
……
可见,学生还是有兴趣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的。他们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学习资源,拓展课堂学习空间。多采用媒体等教学手段,让他们能身临其境地直观地学习。希望老师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大的和小的学习线索,帮助他们形成知识结构。
四、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可对内容标准“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 进行如图1的分解。
根据以上分解,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通过比较,用专业术语概述特异性免疫对象,说出病原体与抗原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胞模型,用专业术语说出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效应细胞与记忆细胞的名称与作用,并区别MHC、MHC分子、抗原-MHC复合体、受体、抗体、抗原等物质及它们的功能。
3.通过观看动画、模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用比较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概述以巨噬细胞为核心的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以T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免疫过程,以B细胞为核心的体液免疫过程。
4.通过比较与讨论,准确说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意义。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的知识体系,认同特异性免疫知识体系的构建线索,体验合作、分享、尊重、互惠的学习意义。
五、重点和难点分析
依据学情调查结果以及特异性免疫概念体系结构看,特异性免疫过程处于核心地位,也最为抽象难懂。以特异性免疫过程为基点,向下看,免疫物质和免疫细胞是学习理解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知识基础;向上看,只有理解了特异性免疫过程,才能理解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意义。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各类免疫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对象和特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特异性免疫知识体系的建构。
六、教法与学法
1.动机激发。学习心态的积极维持是保持学生课堂关注度的关键。本课时,将通过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动画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水平加工,激发内部动机,维持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化,形成符合学科逻辑的知识体系,促成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模型方法。模型有提供观念和印象的作用。通过模型的抽象、概括、组合和再组合的功能,为学生深刻理解识别与清除的过程及特点提供支持,发展学科思维;并让学生体会模型方法是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合作学习。本课时内容概念众多、体系复杂、抽象难理解,借助同学间的智慧,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合作学习的评价反馈三个方面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系统分析的方法。按照“识别—清除—稳态维持”的逻辑实施教学,实质是引领学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开展学习。即先对特异性免疫进行解构,找出知识要素,然后再进行建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
6.板书结构化。通过板书结构化,使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程序、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板书中达到艺术性和科学性上的高度统一,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在教学中起导向和过渡的作用。
七、教学手段
1.媒体。媒体是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手段。制作交互式动画,呈现细胞模型和过程模型,促进学生的理解。用实物展示仪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这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作用。
2.板书。板书是本课时的重要教学手段。板书起到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的总结、归纳、提炼的作用,对呈现并保持清晰的学习线索,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3.学案。学案是本课时的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是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提供图式信息和问题导引,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支架,对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八、教学过程
1.设计流程。
如图2(见下页)
2.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一:我们今天要学什么?(新课导入)
媒体: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画面(图片,只有内环境、病原体)
学生:观看情境1。
教师:病原体突破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后进入了人体的内环境,人体若不能及时将它们清除,人体的内环境的稳态将被破坏而发生疾病。人体是如何清除这些侵入内环境中的病原体呢?
学生:靠免疫系统。
教师:你知道主要有哪些免疫细胞吗?
学生: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媒体:在情境中呈现巨噬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
教师:这些细胞都能清除病原体,但清除之前要完成什么过程?
学生:识别。
板书:如图3。
媒体: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如图4。
设计意图: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导入,意在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如何识别与清除?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再通过板书和媒体呈现,达到学习目标的强调与巩固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学习目标统领自己的学习,并据此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二:巨噬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媒体:情境2——巨噬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动画,巨噬细胞、自身细胞、无抗原的病原体、有抗原的病原体,将巨噬细胞与另三种细胞的识别与清除过程做成动画,并配以音乐和轻松诙谐的解说)。
学生:观看情境2。
教师:指令学生阅读课本中有关MHC分子标志的简介。阅读提导:①MHC分子的名称?②化学本质?③位置?④作用?
学生:阅读课本。
师生互动:师生就上述4个问题进行交流,检测自主阅读的成果。
教师:巨噬细胞是如何识别病原体的?
学生:依靠自己的MHC识别对方的MHC。
教师:MHC还是MHC分子?对方都有MHC分子吗?
学生:观看屏幕(巨噬细胞识别与清除)模型,自己的MHC分子,对方不一定有MHC分子。
教师:MHC是基因,MHC分子是糖蛋白,有些病原体没有MHC分子。MHC与MHC分子有区别。
板书:如图5。
教师:巨噬细胞识别病原体后,靠什么清除病原体?都清除了吗?
学生:溶酶体中的酶,有些清除不了。
教师:清除不了的,巨噬细胞有没有处理?产生了什么?这有什么意义?
师生互动:围绕上述问题师生展示互动,明确呈示了抗原的概念,呈现了抗原-MHC复合体,明确巨噬细胞把它呈现在细胞膜上的意义。
板书:如图6。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将静态的复杂的识别与清除过程,直观又略带搞笑地呈现出来,意在引起兴趣,抛出问题,解决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本,能带着问题阅读,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师生互动以及板书的结构化和强化,落实教学目标2。
教学环节三:T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媒体:情境3——T细胞的识别(动画,展示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MHC复合体的过程,并配以音乐和轻松诙谐的解说)。
教师:两种T细胞依靠什么识别?识别什么?
学生:受体,抗原-MHC复合体。
教师:这种识别有什么特点?体现在哪里?
学生:有特异性,一种T细胞表面只有一种受体,受体与抗原-MHC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教师:这样人体内应该有许多种T细胞。
板书:如图7。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呈现出两种T细胞的识别过程,为学生提供T细胞识别的观念和印象。在此基础,通过教师的设问,驱动学生深度思考:谁来识别?识别对象?识别特点?并通过师生互动以及板书的结构化和强化,从而解决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2。
媒体:情境4——细胞免疫(动画并配有解说,分步展示细胞免疫过程)。
教师:T细胞依靠什么清除?清除了什么?不能清除什么?
学生:依靠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清除了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不能清除细胞外的病原体。
板书:如图8。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将细胞免疫过程分步呈现,通过过程的解构为学生提供T细胞识别的观念和印象。通过教师的设问,驱动学生深度思考:谁来清除?清除对象?清除特点?并通过师生互动以及板书的结构化和强化,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教学目标3。
学案:[合作学习一]
构建细胞免疫的概念图。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小纸片(红色的小纸片上印有细胞免疫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细胞,白色小纸上印有连接两个细胞的关连词)发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生4-6人一组,在学案上用小纸片合作构建细胞免疫的概念图。
教师:不断巡视、参与各小组的学习,并收集一些学习小组制作的概念图用摄像头拍下来,作为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
师生互动:教师组织生生互评,得出正确的模型。
教师:为什么把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免疫?
师生互动:免疫的是细胞,被免疫的也是细胞。媒体呈现细胞免疫的概念。
教师: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有抗原-MHC复合体的巨噬细胞的去向,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MHC复合体是否相同等问题。
设计意图:动画直观易懂,但极易流于肤浅,学生是否真正懂了呢?动画是对细胞免疫过程的解构,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掌握了细胞免疫的过程呢?要探明学生的掌握情况,无疑合作学习和模型建构不失为好方法。通过学生的集体智慧相互启发,在动手做模型、相互评价模型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细胞免疫的过程,掌握细胞免疫的概念。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水平加工,还能引导学生在不断地重组和反思中,完善细胞免疫的知识结构,突破教学难点,落实教学目标3和5。
教学环节四:B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媒体:情境5——体液免疫(动画并配以解说,分步展示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B细胞依靠什么识别?识别什么?
学生:受体,抗原。
教师:B细胞依靠什么清除?清除什么?
学生:抗体,抗原,但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刺激致敏的B细胞,B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教师:B细胞不能清除什么?
板书:细胞内的病原体。
板书:如图9。
教师:抗原和抗体结合后,病原体有没有最终被清除?怎么办?
学生:巨噬细胞再次吞噬、消化。
媒体:呈现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概念图。
教师:为什么把这种免疫方式叫体液免疫呢?
学生:抗体在体液中,抗原也是体液中的。
媒体:呈现体液免疫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将体液免疫的过程逐步展示出来,这是解构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检测学生的对动画的理解情况,并通过板书把学习结果得以强化,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概念图需要学生将直观的细胞模型转换为更为抽象的过程(文字)模型,进一步起到巩固、提炼、结构化的作用。最终形成正确的体液免疫的概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落实了教学目标3和5。
教学环节五:你学会了吗?(总结与拓展)
媒体: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画面(图片,有内环境、各种免疫细胞、病原体有位于体液中的也有组织细胞中的)
教师: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讨论人体可通过哪些途径消灭这些病原体。
学案:[合作学习二]
呈现情境1的图片,并呈现所有可能的途径,①
巨噬细胞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将病原体彻底分解。②
巨噬细胞识别、处理病原体,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在细胞表面。③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④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之失去活性。学生按要求4-6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讨论各种可能性。
师生互动: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互评。以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的各种免疫途径为中心,厘清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关系,说明免疫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的各种免疫反应机制。
教师:还有什么问题呢?
学生:学生可能提出各种问题,如,记忆细胞有何作用?人体能否对所有的病原体都能免疫?若人体能对所有病原体都能免疫,人为何会得病?等。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师答或生答。
媒体:呈现课外学习资源:免疫学信息网、37℃医学网、生物谷网:医学免疫学、绿谷生物网。
设计意图:学习一个复杂的系统,解构是种好方法,可集中力量各个突破,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使知识处于“点”状,知识间的联系尚未建立,这不利于知识的存储和运用。设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复杂的系统进行建构,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一节课的内容学完了,也有必要对学情进行检测。因此,再次回到新课导入的情境1,提出问题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在模拟的情境中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为了使讨论更充分更长久,选择了学案作为学习的载体。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进一步问学生是否还有问题的目的,是想暴露学生更多的问题,也是想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免疫不是万能的,珍爱生命,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是健康的基础。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较好评价本节课所有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向学生推介课外学习资源,一方面是想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一种理念:学习是无止境的,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更好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见设计流程(图2)。
2.终结性评价:课后的自我整理,反馈练习(略)。
谁来免疫(免疫细胞)
(免疫物质)
识别
谁来识别
识别对象
识别特点
谁来清除
清除对象
不能清除
说出
概述
通过观察细胞模型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免疫什么(免疫对象)
说出
用专业术语表述
说出
如何免疫(免疫过程)
清除
通过比较
通过观看动画和模型以及合作学习
用比较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表达
免疫有何特点(免疫特点)
说明
通过比较
正确表达
免疫有何意义(免疫意义)
解释
通过讨论
特异性免疫
图1
目标
教学
评价
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如何清除?
情境2:巨噬细胞如何识别和清除?
情境3:T细胞如何识别?
情境4:细胞免疫的过程
情境5:B细胞如何识别和清除?
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哪些免疫途径?
明确学习线索
阅读和思考:识别的物质基础、对象、特点
分析:巨噬细胞清除的工具和对象
思考:T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对象、特点
思考:T细胞清除的工具、过程、特点
合作学习一:建构细胞免疫的模型
思考:B细胞识别和清除的工具、过程、特点建模:体液免疫的过程
合作学习二:建构免疫调节的知识体系学习拓展:自由提问,完善知识结构
目标3、5


1、2、3、5


1、2、3、4、5
评价2:
阅读汇报
观看回答
自主提问
评价3:
学生回答
自主提问
评价5:
学生回答
模型建构
评价6:
学生回答
合作学习
自主提问
评价4:
合作学习
模型建构
学生回答
课程标准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设计流程
图2
评价1:
学生回答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3
如何识别
病原体?
图4
如何清除
病原体?
巨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5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6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7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T细胞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8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T细胞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细胞外病原体
抗原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9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T细胞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细胞外病原体
B细胞
受体
抗原
细胞内病原体
体液免疫
抗体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识别
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T细胞
B细胞
依靠?
识别?
依靠?
清除?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细胞外的病原体
受体
抗原
抗体
细胞外病原体
细胞内病原体
图10
^1
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2
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3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3
3.1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1.说出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2.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发展要求
说明
“小资料:白细胞”只作为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阅读课本“免疫系统的组成”,完成下列问题: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       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    、排除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可分为      和     。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2、免疫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系统
(位于:



  
免疫活性物质: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提示:
二、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
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1、免疫
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提示: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分析课本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讨论相关问题。
2、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抗体
抗原




讨论:
1、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起了什么作用?吞噬细胞属于哪道防线?
提示:处理并呈递抗原,第二、三防线。
2、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是在上图中加以体现。
提示:记忆抗原的特征,在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迅速增值分化来完成免疫。
3、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那里产生的?
提示: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1.
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
免疫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4.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5.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6.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五、布置作业
1.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A.侵染部位
B.致病机理
C.抗原决定簇
D.传播途径
2.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3.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浆细胞
B.记忆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
D.免疫反应
4.下列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
A.
白化病
B.
炭疽病
C.
结核病
D.
狂犬病
5.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6.“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骨髓库)的建立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彰显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患者与捐献者配型相合是骨髓移植的先决条件,否则所移植的细胞会被患者体内的“防御”系统当作“异己”成分进行攻击而造成移植失败,该系统是
A.神经系统
B.免疫系统
C.内分泌系统
D.血液循环系统
7.甲型N1H1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
A.
基因组变异过快
B.
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
C.
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
D.
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
8.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解释的是
A.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
B.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
C.
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
D.
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
9.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10.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D
6.B
7.D
8.A
9.B
10.Cw.w.w.k.s.5.u.c.o.m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过敏反应的概念、类型及致敏原的概念、种类。
(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疾病的类型。
(3)艾滋病的全称、英文缩写及艾滋病病毒的名称、英文缩写。
(4)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致病原因。
(5)HIV病毒的生命周期。
2.能力方面:
(1)通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等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运用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增强了学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2)通过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触动学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教材着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健康生活的主题,且安排了调查活动,这样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前两节的抽象知识中激发和调动起来,使学生体会生物科学与现代人类的生存及发展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本章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因此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融会贯通,并更好地理解前面所学的知识。
2、教学重点:
(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但过敏反应涉及到一些微观、抽象的知识,本案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总结的方法,客观地、科学地介绍这一过程,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实践、分析、综合等能力,及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能力、情感目标。
(2)艾滋病是本节课的重点。本案采用《生命是如此脆弱》的图片,使学生发生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再精心设疑,指导学生正论、反辩,多向交流,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形成主动、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难点分析:
艾滋病病毒(HIV)的生命周期。此过程涉及到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本案以边播放动画边总结的形式,加强直观性,降低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情分析:
1、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各媒体经常报导艾滋病的疫情情况、预防措施及最新科技动态,因此学生或多或少能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2、初中的自然科学已学过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及预防措施。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容易地总结出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3、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在高中的生物中学到内环境的稳态、营养与健康、免疫机制等方面。
四、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免疫有关的问题越来越多,有些是学生较熟悉的,如过敏反应、艾滋病等,有些则感到陌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免疫治疗、器官移植等,教材中只是对相关内容作了些简要介绍,如果教师只在课上局限于课本内容讲授,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本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成若干小组,收集更多的他们感兴趣的资料,在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智力参与,使他们学习到更加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艾滋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又是本节课的重点,本案在设计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经过教师精心设疑,引导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危害、致病原因、生命周期、传播途径、懂得预防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地去探究它的本质和规律。
本节课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课题,因此整个教学设计中把学知识与重修养、学做人有机结合,渗透“STS”的教育思想,以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范,使学生意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创设情境】播放2003年春,面对“非典”病魔的肆虐,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录象。【提出问题】:非典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能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播放】资料:据专家介绍,非典病毒侵入人体后,开始破坏器官正常的组织细胞。人体免疫体系发现外来的病毒,就开始紧急运作,产生大量的抗体。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人体自身的抗体能够有效地与病毒抗原结合,就可以引导白细胞将病毒杀死,患者症状就会逐渐减轻,直到痊愈。然而对于人体从未见过的非典病毒,抗体无法与病毒抗原有效结合,反而转向攻击其他的正常体细胞。按照科学家的说法,非典患者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破坏肺叶末端的微小肺泡,使组成肺泡结构的细胞坏死,就如同把一颗大树上的叶子都剥光,因此导致患者极度呼吸困难。【问题】:从资料中可得到那些结论?师生在自主学习的气氛中共同探究。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帮助、和启发学生。【过渡】
象非典就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发生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观察带有疑惑,积极思考,渴望解答。围绕主题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得出结论:1、通常情况下,白细胞能识别自身的MHC,不会攻击带有自身MHC的细胞。2、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巨噬细胞就会吞噬病原体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启动免疫应答,实现康复的目的。3、当外来抗原异常时,就可能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造成对自身的正常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导致疾病的产生。
联系生活,
启迪思考诱发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处理并寻找问题的认知环节。承上启下引出主题
一.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1.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概念2.致敏原3.类型
【交流、讨论】请学生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进行交流。(见附一、附二)【小结】在调查的各病例中有两种原因引起的: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及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其中过度反应常见的是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概念: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一些人对一种或多种物质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而这些物质对大多数人是无害的。【问题】调查结果中有哪些是过敏反应?这些反应分别是什么引起的?2.致敏原【小结】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致敏原。帮助学生总结出致敏原的种类。教师对学生调查的过敏反应进行分类:3.类型:过敏反应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速发型过敏反应是指当机体遇到过敏原刺激后的数秒钟或数分钟即刻发生的反应,在数小时后可能趋向缓解。但有些过敏反应强烈,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死亡。迟发型过敏反应:此型的过敏反应并非在接触抗原后立刻发生,而是要延迟至24-72小时。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结果并分析。其他同学积极补充、各抒己见。
归纳、整理、交流。总结出常见的致敏原大致可分为:吸入性致敏原:花粉、动物的毛发皮屑、室内尘土、尘螨、霉菌、羽毛等。食入性致敏原:某些药物、食物、特别是鱼、蛋、奶及坚果类等。接触性致敏原:羊毛、染料、化妆品、乳胶手套、镍
制品。注入性致敏原:昆虫叮咬毒液及某些药物。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能力,及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现象的复杂性
过渡
【过渡】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使机体产生各种疾病,而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将直接使人缺乏免疫应答能力,很容易因感染病原体而致病,甚至死亡。
承上启下
二.免疫系统功能减退(一)先天性免疫缺乏病(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如艾滋病1.名称2.病原体3.传播途径4.艾滋病患者的3个发展时期5.艾滋病病毒(HIV)的生命周期6.致病原因7.预防措施与正确态度
【创设情境】展示两幅图片
图1
图2总结免疫缺乏病分两类:(一)先天性免疫缺乏病:如图1,此类是与生俱来的,由于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很容易致病甚至死亡。(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常见的是艾滋病,如图2,他是由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1.名称:艾滋病是AIDS的音译,AIDS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病原体:HIV是艾滋病病毒的缩写。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见书P59的图,并总结。【提问】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3.传播途径教师帮助总结爱滋病的传播途径并解释:①性传播;②吸毒传播;③血液传播;④母婴传播。【置疑】与艾滋病人同在一个公共场所里,会感染艾滋病吗?为什么?【解释】HIV传播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①有大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②
排出的病毒要经过一定方式传递给他人。③
有足量的病毒进入体内。所以,下列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食物、饮水、空气;公共场所的一般日常生活接触。
礼节性亲吻和拥抱;
(4)双方手部皮肤完好时的握手;(5)公用马桶、浴缸;
(6)蚊虫叮咬;【置疑】一个艾滋病患者经感染后是否马上到死亡?4.艾滋病患者的3个发展时期(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3)艾滋病发病期: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置疑】艾滋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5.艾滋病病毒(HIV)的生命周期观看艾滋病病毒(HIV)的生命周期[动画]教师边播放边解释:【置疑】
根据艾滋病致病原因,分析为何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6.致病原因教师点拨、引导、鼓励、并概括7.预防措施与正确态度预防措施:根据防止传染病的方法,要求学生总结出防止艾滋病感染的预防措施。正确态度:艾滋病是一种传播性强、危害严重的疾病,但在不少中国人看来,它同时又是一种“很不光彩”的疾病,由此导致了人们对艾滋病的极端恐慌,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极度歧视,给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展示图片】截止2005年8月,卫生部公布的最新艾滋病疫情的图解。图中可看出:从2004年底到今年2005年8月共增加25555例,估计现存感染者84万,其中吸毒感染者占41.6%,经血液感染者23.5%,经性传播仅占9.1%。也就是说,许多人患上艾滋病都是无辜的,即便患者自身有过错,但他们已经如此不幸,社会岂可坐视病魔疯狂肆虐?因此要大力普及有关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帮助公众建立起对艾滋病的科学观念。社会各界也非常重视,如濮存昕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艾滋病义务宣传员。还有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2005年10月14日,卫生部公布了2005年12月1日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发生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带疑看图、识图、表达见解:
酶踊跃讨论分析、讨论、交流学生正论、反辩。多向交流,实现学生优势互补观看动画过程。(动画过程可参考http://www./)着重观察病毒内的RNA进入宿主细胞后的变化。分析讨论,得出结论1.艾滋病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2.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预防措施:1、注意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的性关系,使用避孕套。2、远离毒品,切勿共用针筒注射毒品。
3、减少血液接触,输血严格,
4、防止母婴感染看图,产生惊叹、怀疑、感慨、惋惜、深思等
创设一个学习情景,寓教学于生活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生物学知识、社会热点问题与生活有机结合,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变灌为导,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加强直观性,降低难度,提高教学效率。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周围的生理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进行道德观教育,把学知识与重修身、学做人有机结合。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范,对社会有一份的热心、爱心、宽容心。
【作业】
见本案练习
【小结】
现代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又是与人类休戚相关,它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的疾病作出卓越的贡献,因此,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许多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还不能被人们所了解,有待于在座每个同学的努力,希望同学们现在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为全人类作出贡献。
六.练习:
1.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B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2.下列物质不属于过敏原的是:

B

A.牛奶
B.结核杆菌
C.花粉
D.某些海鲜产品
3.下列疾病不是由于免疫反应过高过强引起的是…………(
D

A、支气管哮喘
B、荨麻疹
C、风湿性心脏病
D、癌症
4.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侵染T淋巴细胞并繁殖新一代病毒的过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图中①表示病毒正侵染淋巴细胞。进入寄细胞的是病毒的
RNA

(2)遗传学上将过程②称为
逆转录

(3)③和④的信息传递过程分别称为
转录和翻译

(4)HIV有Ⅰ和Ⅱ两种类型,其中Ⅰ型又有7个亚型。Ⅰ型的基因组中4个主
要基因的变异率最高可达22%,多达100种左右的HIV变异株是目前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IV众多变异类型是
基因突变
的结果,这种变异特点与一般生物的不同之处是突变频率高和突变多方向
,其原因是
单链RNA结构不稳定

(5)2008年12月1日是国际第18个
世界艾滋病
日。
(6)据最近研究认为,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可能是
SARS冠状病毒
。它和HIV一样,遗传信息是按照

的规律进行的(可以用简图表达)。

六.附一:(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外参与社会调查
5-10份,并完成附三的统计和分析)
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疾病问卷调查
性别
年龄
1.您是否曾患过免疫异常疾病?
A.是
B.否
2.免疫异常疾病名称

3.最初患病年龄?

4.是否再次患有同种疾病?
A.是
B.

5.该疾病的抗原或致敏原是什么?
6.从接触到抗原或致敏原到开始患病的时间大致多少?
A.1-2小时
B.一天内
C.一天后
7.是否治愈?
A.已治愈,无后遗症;
B.已治愈,但有后遗症;
C.还不能彻底治愈。
附二:
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1.你调查到有哪些免疫异常疾病?
2.这些疾病分别是由于免疫功能发生怎样变化而引起的?
3.这些疾病分别有什么特点?
4.这些疾病和一般常见病相比,有什么特点?
七.相关链接:
红丝带—世界艾滋病防治的国际性标志
红丝带是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
后来,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咨询电话纷纷以“红丝带”命名。红丝带逐渐成为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性标志。
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象征着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等的渴望;象征着人们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世界艾滋病日历年主题
1988年: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1989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1990年:妇女与艾滋病
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
1992年: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
1993年: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1994年:艾滋病与家庭
1995年:共享权益,共担责任
1996年: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1997年: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儿童
1998年: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
1999年: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倾听、学习、尊重
2000年:预防艾滋病,男士责无旁贷

2001年: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2002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003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004年: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2005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对艾滋病有天生免疫力的人
加拿大科研人员最近发现艾滋病与天花在传染性方面有某些共同点,从而在解释为什么一些人对艾滋病具有免疫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也为人类最终找到阻止艾滋病蔓延有有效途径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病毒和天花病毒都是通过一个名叫“化学活性受体”的“生物锁”攻入人体免疫细胞的。这把保护人体防御机能的“生物锁”由附在免疫系统细胞表层的蛋白质构成。一旦有“外敌”入侵,这些蛋白质就会发出信号,调集白血球进行防御。但艾滋病病毒和天花病毒却都有破坏这把生物“锁”的非凡能力,它们都是在这些“锁不再发挥作用后长驱直入人体免疫系统的。
此前,科研人员已经发现约有1%的高加索人,其遗传基因中没有这样的生物“锁”,因此是世界上对艾滋病具有天生免疫力的幸运人群。如今天花已被人类攻克,加拿大科研人员的新发现又给人们增添了攻克艾滋病的希望。
英国一男子感染艾滋病不治自愈
创医学奇迹
现年25岁的英国小伙安德鲁·斯丁普森是名同性恋者。2002年5月,由于持续感到疲劳、虚弱和发烧,安德鲁来到了位于伦敦西区的维多利亚性健康诊所进行了3次血液检验,化验结果都显示为“阳性”。
于是他不停地服用维生素和其他保健药,当时他还不需要服用专门的抗艾滋病药,因为他血液中的HIV含量仍然很低。
 一年过去了,奇迹果真出现了。2003年10月,医生惊讶地发现安德鲁的血样中竟然完全查不出任何艾滋病毒。
为了彻底消除任何侥幸,他再度接受了一次检测,结果还是与上次一样。安德鲁说:“我当时非常困惑,我不知道人们怎么会自己治愈自己的艾滋病。我读过一些书,知道这种事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医学界寻找“抗艾机理”
抗艾滋病慈善组织“泰伦丝·希金斯信托”的发言人指出:“世界上此前还从未有人自行清除了体内的HIV病毒。发生在安德鲁身上的事情绝对是个医学奇迹。从统计学上来说,这种康复概率如同不乘坐宇宙飞船登上月球一般渺茫。
 安德鲁的奇迹康复让科学家们欣喜若狂。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彻底研究出安德鲁身上的“抗艾机理”,那么将其“移植”到其他患者身上,最终征服艾滋病魔便指日可待。
HIV病毒
识别并结合辅助性
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
进入细胞
逆转录酶作用
互补DNA(前病毒)
长期潜伏
辅助性T淋巴细胞激活
复制新的HIV病毒
循环往复,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
HIV病毒
蛋白质:如核心蛋白质、逆转录酶
两条病毒RNA3.2特异性反应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1.概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发展要求
1.举例说出免疫接种的应用。
说明
1.“细胞免疫”不作拓展。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细胞免疫过程
1、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细胞免疫对作用对象是什么?
3、细胞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4、细胞免疫过程图解
二次免疫
1.
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1.细胞免疫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2.归纳下表中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和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3.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4.
判断细胞识别作用的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已
5.
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联系
①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就必须通过细胞免疫将抗原暴露,再由抗体消灭和清除
6.
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7.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
(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
(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8.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2).根据抗原的种类:如果抗原只进入体液,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进入组织细胞内,则为细胞免疫。
五、布置作业
1.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 C )
A.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
C.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抗原形成的沉淀
2.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是( D )
A.图中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有b、c、e三种细胞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可发生部分该免疫作用
C.③代表细胞b产生的淋巴因子对细胞c的作用
D.该图是细胞免疫过程,Y是效应T细胞
3.(2014安庆一中一检)如图表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B )
A.a细胞具有吞噬、传递抗原的作用
B.b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直接清除抗原
C.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D.d细胞通过和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作用
4.当细胞癌变后,它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将肿瘤细胞消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D )
A.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
B.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细胞和乙细胞
C.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
D.抗原未能释放是部分癌变细胞逃过免疫系统监视的唯一原因
5.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
B.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C.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相应反应
D.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就反应强烈、很难消退、会引起组织损伤,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6.胸腺素是由胸腺分泌的一类多肽激素,可诱导造血干细胞发育为T淋巴细胞,增强T细胞的功能。据此分析胸腺素( C )
A.能与病原体特异结合
B.适宜给药方式是口服
C.适用于治疗细胞免疫缺陷病
D.适用于治疗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
7.(2014南充一诊)新生儿出生后保留其脐带血,是因为脐带血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它不仅能够增殖分化成血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调节。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B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核酸发生了改变
B.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作用,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8.人食用被诺如病毒(NV)污染的食物会导致呕吐与腹泻,而NV极易变异,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 )
A.胃酸能杀死部分NV属于特异性免疫
B.NV极易变异,人类很难研究相应的疫苗
C.人体有多种抗NV的抗体,可能是因为NV表面存在多种抗原蛋白
D.特异性的效应T细胞能促使被NV入侵的靶细胞裂解
9.如图表示人患某病毒性疾病时,感染和免疫发生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下列对免疫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在使机体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初次感染病毒后,只是通过细胞免疫使机体痊愈
C.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原因是记忆性淋巴细胞被激活,产生了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10.科学研究表明:HIV(艾滋病病毒)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艾滋病)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图丙表示人的成熟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据相关信息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和成分有关
B.T细胞为HIV的增殖提供了原料、酶和场所等条件
C.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D.若将图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则图中两种物质的跨膜运输都会受到影响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
呈递
识别并消灭
抗原
细胞毒T细胞
增殖分化
效应
细胞毒T细胞
记忆
细胞细胞毒T细胞
吞噬、处理
巨噬细胞(含抗原-MHC复合体)
辅助性T细胞
促进
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
识别
消灭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3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旧识回顾】
细胞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
【新知导学】
1、列表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项目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作用对象
产生效应的细胞
产生效应的方式
相互关系
什么叫免疫接种?
3、免疫方式包括哪两种?
4、什么叫过敏反应?
5、AIDS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6、HIV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是如何复制的?
7、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反馈检测】
1、下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
大量形
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
的抗体效率低,保持时间较短
C.图中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
原2至3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中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2、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用HLA表示
B.主要侵犯人体T细胞
C.常用AIDS表示
D.先使体液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继而影响细胞免疫3
3.2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1.说出免疫功能的异常反应。2.说出引发艾滋病的病毒及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3.讨论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措施,养成正确对待艾滋病的科学态度,做到洁身自爱。
发展要求
说明
1.“小资料:自身免疫病”只作为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2.“活动: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不作要求。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一、免疫功能的失调及免疫学应用
1、免疫功能的失调
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示意图:
讨论:
(1)什么叫过敏反应?
提示: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2)过敏反应有哪些特点?
提示: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如何防治?
提示:避免过敏源等等。
(4)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有何区别?
比较项目
性质
分布
反应时机
反应结果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球蛋白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球蛋白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团
2、免疫学的应用
(1)
的发明和应用。
(2)用人工标记
对组织内的进行检测。(3)
也涉及免疫学的应用。
提示:疫苗,抗体,器官移植。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比较下表中的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比较项目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的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1)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液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是自身免疫病。
(2)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属于过敏反应,其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3)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2.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3.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引起的结果
功能
现象
自我稳定
结果
功能正常
抵抗抗原的入侵,防止疾病的产生
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功能过高
出现过敏反应,如对药物、食物、花粉的过敏
出现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出现排斥反应,如器官移植
功能过低
出现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肿瘤形成
4.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五、布置作业
1.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是
(  )
A.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B.艾滋病
C.过敏性鼻炎
        D.系统性红班狼疮
2.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最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是
(  )
A.与艾滋病人握手
B.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时,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D.补牙时,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
3.人体健康与免疫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接种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不能遗传给后代
B.感染病菌后发烧或发炎不属于免疫反应
C.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防御功能由后天获得
D.免疫系统不会清除自身的衰老或异常细胞
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5.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6.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
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7.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的前两道防线不具有特异性
B.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所以人体被病菌侵染后只要注射血清就可以治疗疾病
C.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B细胞,从而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D.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没有特异性,因此只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作用
8.关于免疫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实例中最科学的是
(  )
A.给患者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B.注射乙肝疫苗是为了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C.使用免疫抑制剂能降低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
D.服用抗过敏药可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参考答案:1.B 2.D
3.A
4.B
5.D
6.A
7.A
8.C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第1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科目
生物
教师
年级
高二
日期
课题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课型
单一
教学目标
知识:1.说出免疫的概念
2.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方式
3.识记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能力:1.通过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种人痘预防传染病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免疫的概念2.人体如何通过两道防线抵御病原体侵入机体
教学难点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述式与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
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示意图;多媒体
教学思路
1.注重引导学生对初中、高二相关知识的复习和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2.适当介绍免疫科学的应用,如通过血液检测鉴定是否吸毒,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3.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图表,组织学习小组合作自学,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为学生提供课本外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任务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1.免疫的概念与类型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4.淋巴细胞的分化
复习提问请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理解,讨论什么是免疫,回忆初中知识教师给出现在对免疫概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免疫系统是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及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教师承上启下引入新课人体的三道防线是什么?第一道防线:体表的屏障;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淋巴细胞的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在中心淋巴器官。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B细胞。
学生回答。学生看课本P47回答聆听,思考与笔记看课本P48思考与笔记
使学生理解免疫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识记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任务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5.抗原与抗体
抗原的概念是:可以引起机体
思考与笔记
知道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与抗体
抗体的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
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抗体是由哪里产生的呢?
小结
非特异型免疫、特异性免疫、T细胞、B细胞的起源和作用
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免疫的概念与类型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淋巴细胞的分化抗原与抗体
课后自评
领导签字
检测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内容:
(1)淋巴细胞的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2)分化:在中心淋巴器官。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B细胞。
(3)分布:在外周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3.2特异性反应
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由吴相钰和刘恩山主编的必修3《稳态与环境》
,教学内容属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中的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该节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接种。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规定教学时数为2课时。本学习内容的特点是:
(1)概念多。本课涉及到的免疫物质有:MHC、MHC分子、受体、抗原、抗原-MHC复合体、抗体、(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质、白细胞介素-2、抗原—抗体结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致敏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记忆B淋巴细胞等;涉及的免疫过程有: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等。可见,本学习内容涉及的概念繁多,体系庞杂。
(2)难度大。本学习内容难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深奥且有诸多未探明事项。免疫知识难度大,目前在学理上对免疫机制还并不完全清楚,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涉及了多种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如淋巴细胞的起源;程序性知识,如建构特异性免疫概念体系的方法;图式知识,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概念性知识,如抗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策略性知识,如学习免疫知识的知识线索。如此众多类型的知识一齐涌现,是难得一见的。三是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各种免疫概念(过程)、免疫细胞、免疫物质交织在一起,使本学习内容头绪繁多,要将这些知识结构化,难度是比较大的。四是生理过程抽象。不论是细胞识别,还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涉及了微观环境的多种物质变化及多种变化途径,加上课本静态的呈现方式,对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五是学科思想方法丰富。本教学内容涉及了系统分析的思想与方法,模型的思想与方法,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稳态的思想,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学习本教学内容的灵魂,对学生思维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与前后知识联系复杂。本学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着复杂的联系。与必修1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糖蛋白的种类与功能)、细胞质(溶酶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坏死与凋亡;与必修2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必修3的知识联系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功能异常。除免疫功能异常外,其它都是前备性知识。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教材2课时的教学任务分配如下,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细胞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第2课时学习内容为淋巴细胞的起源、免疫接种等其它内容。这种安排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1课时教学内容的。
二、学情分析
依据教材分析、教师经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情展开调查研究。以此明晰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指向、学习难点、学习期望,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切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化教学流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用专业术语概述特异性免疫对象,说出病原体与抗原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胞模型,用专业术语说出巨噬细胞、B细胞、效应细胞与记忆细胞的名称与作用,并区别MHC、MHC分子、抗原-MHC复合体、受体、抗体、抗原等物质及它们的功能。
3.通过观看动画、模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用比较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概述以巨噬细胞为核心的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以T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免疫过程,以B细胞为核心的体液免疫过程。
4.通过比较与讨论,准确说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意义。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的知识体系,认同特异性免疫知识体系的构建线索,体验合作、分享、尊重、互惠的学习意义。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各类免疫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对象和特点。
2.体液免疫的过程。
3.形成正确的免疫观和稳态观。
教学难点:
1.体液免疫的过程。
2.特异性免疫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课前准备
1.媒体。媒体是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手段。制作交互式动画,呈现细胞模型和过程模型,促进学生的理解。用实物展示仪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这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作用。
2.板书。板书是本课时的重要教学手段。板书起到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的总结、归纳、提炼的作用,对呈现并保持清晰的学习线索,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3.学案。学案是本课时的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是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提供图式信息和问题导引,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支架,对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我们今天要学什么?(新课导入)
媒体:情境1——病原体侵入内环境画面(图片,只有内环境、病原体)
学生:观看情境1。
教师:病原体突破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后进入了人体的内环境,人体若不能及时将它们清除,人体的内环境的稳态将被破坏而发生疾病。人体是如何清除这些侵入内环境中的病原体呢?
学生:靠免疫系统。
教师:你知道主要有哪些免疫细胞吗?
学生: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媒体:在情境中呈现巨噬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
教师:这些细胞都能清除病原体,但清除之前要完成什么过程?
学生:识别。
板书:如图3。
媒体: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如图4。
设计意图: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导入,意在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如何识别与清除?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再通过板书和媒体呈现,达到学习目标的强调与巩固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学习目标统领自己的学习,并据此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二:巨噬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媒体:情境2——巨噬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动画,巨噬细胞、自身细胞、无抗原的病原体、有抗原的病原体,将巨噬细胞与另三种细胞的识别与清除过程做成动画,并配以音乐和轻松诙谐的解说)。
学生:观看情境2。
教师:指令学生阅读课本中有关MHC分子标志的简介。阅读提导:①MHC分子的名称?②化学本质?③位置?④作用?
学生:阅读课本。
师生互动:师生就上述4个问题进行交流,检测自主阅读的成果。
教师:巨噬细胞是如何识别病原体的?
学生:依靠自己的MHC识别对方的MHC。
教师:MHC还是MHC分子?对方都有MHC分子吗?
学生:观看屏幕(巨噬细胞识别与清除)模型,自己的MHC分子,对方不一定有MHC分子。
教师:MHC是基因,MHC分子是糖蛋白,有些病原体没有MHC分子。MHC与MHC分子有区别。
板书:如图5。
教师:巨噬细胞识别病原体后,靠什么清除病原体?都清除了吗?
学生:溶酶体中的酶,有些清除不了。
教师:清除不了的,巨噬细胞有没有处理?产生了什么?这有什么意义?
师生互动:围绕上述问题师生展示互动,明确呈示了抗原的概念,呈现了抗原-MHC复合体,明确巨噬细胞把它呈现在细胞膜上的意义。
板书:如图6。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将静态的复杂的识别与清除过程,直观又略带搞笑地呈现出来,意在引起兴趣,抛出问题,解决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本,能带着问题阅读,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师生互动以及板书的结构化和强化,落实教学目标2。
教学环节三:B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媒体:情境5——体液免疫(动画并配以解说,分步展示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B细胞依靠什么识别?识别什么?
学生:受体,抗原。
教师:B细胞依靠什么清除?清除什么?
学生:抗体,抗原,但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刺激致敏的B细胞,B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教师:B细胞不能清除什么?
板书:细胞内的病原体。
板书:如图9。
教师:抗原和抗体结合后,病原体有没有最终被清除?怎么办?
学生:巨噬细胞再次吞噬、消化。
媒体:呈现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概念图。
教师:为什么把这种免疫方式叫体液免疫呢?
学生:抗体在体液中,抗原也是体液中的。
媒体:呈现体液免疫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将体液免疫的过程逐步展示出来,这是解构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检测学生的对动画的理解情况,并通过板书把学习结果得以强化,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概念图需要学生将直观的细胞模型转换为更为抽象的过程(文字)模型,进一步起到巩固、提炼、结构化的作用。最终形成正确的体液免疫的概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落实了教学目标3和5。
七、板书设计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3
如何识别
病原体?
图4
如何清除
病原体?
巨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5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6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抗原
识别
清除
依靠?
识别?
清除?
依靠?
图9
巨噬细胞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T细胞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细胞外病原体
B细胞
受体
抗原
细胞内病原体
体液免疫
抗体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识别
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T细胞
B细胞
依靠?
识别?
依靠?
清除?
MHC分子(自己)
MHC分子(对方)
溶酶体
一般病原体
不能清除
抗原
受体
抗原-MHC复合体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宿主细胞
细胞外的病原体
受体
抗原
抗体
细胞外病原体
细胞内病原体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反应(免疫应答)
【旧识回顾】
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2.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物质?
3.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新知导学】
1、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细胞免疫对作用对象是什么?
3、细胞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4、抗体是什么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5、体液免疫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6、细胞免疫过程图解
7、体液免疫过程图解
呈递
识别并消灭
抗原
细胞毒T细胞
增殖分化
效应
细胞毒T细胞
记忆
细胞细胞毒T细胞
吞噬、处理
巨噬细胞(含抗原-MHC复合体)
辅助性T细胞
促进
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
识别
消灭
呈递
识别并消灭
抗原
辅助性T细胞
增殖分化
效应
B细胞
记忆
B细胞
吞噬、处理
巨噬细胞
(含抗原-MHC复合体)
B细胞
呈递
分泌
抗体与抗原结合3.2特异性反应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1.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树立正确的免疫观。2.辨别抗原与抗体、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3.概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4.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发展要求
举例说出免疫接种的应用。
说明
1.“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体液免疫”不作拓展。2.“小资料:单克隆抗体”只作为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一、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抗体
抗原




讨论:
1、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起了什么作用?吞噬细胞属于哪道防线?
提示:处理并呈递抗原,第二、三防线。
2、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是在上图中加以体现。
提示:记忆抗原的特征,在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迅速增值分化来完成免疫。
3、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那里产生的?
提示: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二、
1、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抗体是什么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3、体液免疫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4、体液免疫过程图解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1.体液免疫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
抗原与抗体的比较
(1)成分: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3)分布
(4)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
(5)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3.归纳下表中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和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五、布置作业
1.
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有a、b、d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2.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3.下列免疫细胞中,不能进一步分化的是(  )
A.T细胞
B.B细胞
C.记忆细胞
D.吞噬细胞
4.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分组



处理
不做任
何处理
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14天后,皮肤结痂脱落
切除胸腺
两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
A.乙、甲
B.乙、丙
C.甲、丙
D.丙、甲
5.最近,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卷土重来,成千上万只鸟,包括家禽和野鸟,或病死或被宰杀。病毒还对人类造成了感染,导致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51人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会导致(  )
A.淋巴细胞周期变长
B.浆细胞高尔基体活动加强
C.记忆B细胞迅速分化
D.最终被效应T细胞消除
6.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及相关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a、b分别指的是子代H5N1和抗体
B.c的作用是进入靶细胞内,释放淋巴因子使靶细胞裂解
C.据图可知,H5N1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中不涉及逆转录酶
D.合成H5N1蛋白质的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原料都是人体细胞提供的
7.下图表示A、B两妇女在1~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
A.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疫苗,妇女B没有
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C.妇女A免疫系统可以清除病毒并能长期产生保护作用
D.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8.某同学的手被割伤后去医院诊治,在医院接触了流感病毒。如图为该同学体内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1)图中表示的是该同学体内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免疫过程。实际上,流感病毒还会引发________免疫。如果要证明该同学体内产生了抗体,则可用________进行检测。
(2)图中b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B细胞表面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3)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则能被图中________细胞特异性识别(填图中代号)。
(4)手被割伤后,一般容易导致破伤风杆菌在伤口深处繁殖,由此推断它的呼吸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破伤风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它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入机体的毒素丧失毒性主要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________免疫发挥作用,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________细胞、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等。
考考答案:1.C
2.B
3.D
4.B
5.B
6.B
7.C
8.(1)体液 细胞 抗原 (2)浆细胞 糖蛋白 (3)c
(4)无氧呼吸 体液 吞噬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
呈递
识别并消灭
抗原
辅助性T细胞
增殖分化
效应
B细胞
记忆
B细胞
吞噬、处理
巨噬细胞
(含抗原-MHC复合体)
B细胞
呈递
分泌
抗体与抗原结合3.1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一、教材分析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都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可借助战争的比喻,理解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同时明确这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否进入人体的体液。可结合一些具体例子来判断,如唾液的杀菌,常常误认为是第二道防线,对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区别的方法。从皮肤破损后的炎症反应,说明其中一些变化,由于这种现象是学生经常碰见的,可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表达。
二、学情分析
1.注重引导学生对初中、高二相关知识的复习和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适当介绍免疫科学的应用,如通过血液检测鉴定是否吸毒,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3.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图表,组织学习小组合作自学,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为学生提供课本外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1.说出免疫的概念
2.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方式
3.识记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能力:1.通过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的概念
2.难点:人体如何通过两道防线抵御病原体侵入机体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的变化
五、课前准备
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示意图;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任务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1.免疫的概念与类型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4.淋巴细胞的分化
复习提问请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理解,讨论什么是免疫,回忆初中知识教师给出现在对免疫概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免疫系统是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及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教师承上启下引入新课人体的三道防线是什么?第一道防线:体表的屏障;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淋巴细胞的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在中心淋巴器官。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B细胞。
学生回答。学生看课本P47回答聆听,思考与笔记看课本P48思考与笔记
使学生理解免疫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识记
5.抗原与抗体
抗原的概念是:可以引起机体
思考与笔记
知道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与抗体
抗体的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
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抗体是由哪里产生的呢?
小结
非特异型免疫、特异性免疫、T细胞、B细胞的起源和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内容:
(1)淋巴细胞的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2)分化:在中心淋巴器官。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B细胞。
(3)分布:在外周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七、板书设计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1.免疫的概念与类型
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3.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
4.淋巴细胞的分化
5.抗原与抗体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3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旧识回顾】
细胞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
【新知导学】
1、列表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项目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作用对象
产生效应的细胞
产生效应的方式
相互关系
什么叫免疫接种?
3、免疫方式包括哪两种?
4、什么叫过敏反应?
5、AIDS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6、HIV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是如何复制的?
7、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反馈检测】
1、下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
大量形
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
的抗体效率低,保持时间较短
C.图中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
原2至3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中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2、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用HLA表示
B.主要侵犯人体T细胞
C.常用AIDS表示
D.先使体液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继而影响细胞免疫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导学诱思
1.过敏反应
(1)概念:一些人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应答。这种情况就是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是致敏原。
(2)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思考:你在花丛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可能有的人会在花丛中晕倒,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是由于此人的免疫功能过于弱小造成的吗?
提示:这可能是一种过敏反应,是对花粉过敏引起的过敏反应。这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
2.自身免疫病
(1)原因:自身的某结构物质与某抗原物质相似。
(2)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
(1)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或缺陷引起的疾病。
(2)例: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HIV引起的。
①抗原:HIV。
②存在:血液、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③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④HIV的结构:遗传物质两条RNA,有逆转录酶。
⑤侵染特性:主要侵入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衰退。
思考:你知道有一种“借刀杀人”的病毒是什么吗?
提示:是艾滋病病毒HIV。HIV摧毁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力。这时,各种病原体的侵入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人却无法抵抗,导致死亡。
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类型
特点
基本原理
过敏反应
免疫功能过高
将一些不是大分子的物质或正常机体不识别为抗原的物质识别为抗原导致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将正常细胞视为抗原而加以排斥,从而发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功能过低
(1)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先天性免疫缺陷(2)HIV侵入T细胞,T细胞大量死亡,使抗原的识别、呈递发生障碍,病人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
探究二:理解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免疫预防
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免疫治疗
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题例领悟
【例题1】2008全国理综卷Ⅱ,4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
B.流感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外面的囊膜上
C.肠道病毒可在经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解析:
病毒的增殖离不开活的生物细胞,其遗传物质位于病毒的内部,由衣壳包被着;不能在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增殖,必须在活体培养基上才能生存;外源细菌或病毒感染(如酿脓链球菌)可引起自身免疾病。
答案:D
领悟
免疫功能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是过敏原二次刺激引起的反应;自身免疫病是自身结构与抗原决定簇结构相似;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例题2】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
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免疫失调引起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是在过敏原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可发生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处。
答案:B
课堂反馈
1.(经典回放)(多选)酿脓链球菌反复感染人体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其主要原因是(

A.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
B.外来抗原直接作用于机体某些组织
C.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D.外来抗原与自身某些组织细胞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解析: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原因是由于酿脓链球菌与正常心肌细胞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类似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并不是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抗原作用于机体组织造成的。
答案:CD
2.2008海南卷,12
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解析: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同时起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使该抗原凝集失去感染力,被吞噬细胞消化。当该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过敏反应是过敏原二次刺激时产生反应。
答案:C
3.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解析:免疫失调症是免疫功能过强或过低造成的,不是遗传病。
答案:B
4.某人因骨折需植入一颗钢钉固定断骨,正确的叙述是(

A.抗体将会和它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将其腐蚀
B.人体内相应的吞噬细胞会将它吞噬掉
C.此钢钉不能成为抗原
D.钢钉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会引起机体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钢钉不是大分子物质,不具抗原特异性。
答案:C第1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提高免疫力的食品
美国营养学家在《侨报》上载文称,橙汁、胡萝卜、大蒜等含有的营养成分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工作、增强人体免疫力,如果缺乏这些重要的营养成分,身体免疫机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营养素中维生素C、维生素B6、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与免疫力关系密切。比如维生素C能刺激身体制造干扰素来破坏病毒以减少白血球与病毒的结合,保持白血球的数目。因此,感冒期间必须大量补充维生素C,以增强免疫力;青辣椒和橙汁都富含维生素C;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有鸡肉、鱼、肝、马铃薯、鳄梨和葵花子;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包括杏仁、榛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全麦食品等。另外,营养素中还有叶酸、维生素B12、烟碱、泛酸和铁、锌等矿物质,它们都和免疫力有关。人体缺乏这些营养素都会影响到免疫机能。

营养专家还提出应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香菇、蒜等。尽量少吃扼杀免疫力的食物,如高脂肪食物、糖、烟酒、咖啡、毒品。还要注意适量摄入糖。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多糖在抗炎、抗病毒、调整血糖血脂以及增强肌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期健康食品:茶,木瓜汁,番茄,桔子,橙子,胡萝卜
喝茶能增强对细菌的抵抗力
喝茶会让你远离医生。一项新研究认为,茶里含有的一种茶氨酸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其效果为咖啡所不具备。
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的研究说,美国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实验中发现茶里含有一种物质,可以使免疫系统攻击入侵的细菌、病毒和霉菌等。
木瓜汁可增强免疫力
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防治基金会主席吕克·蒙塔尼耶说,从发酵木瓜中提取的汁液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抗包括非典在内的一些病毒,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蒙塔尼耶说:“木瓜汁中含有一些可以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物质。尽管我们没有对非典病人的氧化力进行研究,但我认为这是可行的。”蒙塔尼耶说,他已经向同行推荐这种提取液治疗法国的非典病人。
吃橘橙番茄可防病
提高自身免疫力是有效预防非典的方法之一,最近几天,一些药店的维生素、西洋参销量大增。但医学专家提醒,服用这些补品都不会立竿见影,至少要在一周后才可见效。
专家介绍,适当补充维生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身体健康的人最好通过吃水果、蔬菜来吸收维生素,现在市场上销量较大的西红柿、草莓、胡萝卜、橘橙等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春天吃胡萝卜增强免疫力
有关资料表明,儿童体内缺乏维生素A是患呼吸道疾病的一大诱因。专家强调,缺乏维生素A就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一旦感冒或腹泻,体内维生素A的水平又会进一步下降。维生素A缺乏还会降低人体的抗体反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维生素A对呼吸道及胃肠道粘膜的保护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证实。
从食物中补充维生素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在众多食物中,最能补充维生素A的当数胡萝卜。要充分吸收其中的胡萝卜素,科学合理的食用方法是:胡萝卜应烹煮后食用,要保持其营养的最佳烹调方法有两点:一是将胡萝卜切成块状,加入调味品后,用足量的油炒;二是将胡萝卜切成块状,加入调味品后,与猪肉、牛肉、羊肉等一起用压力锅炖15-20分钟。胡萝卜素容易被氧化,烹调时采用压力锅炖,可减少胡萝卜与空气的接触,胡萝卜素的保存率可高达97%。
第二期:动物肝脏,海鲜,蘑菇,平菇,大蒜,酸奶,菠菜
在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抗争中,提升自身免疫力的意义十分重大。一般说来,人体免疫功能越强,遭受病毒侵害的几率就越小,即使不幸受感染,也能将病毒的侵害程度降至最低。
均衡饮食、合理营养有助于改善人体的免疫力。下面介绍一些能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疗法:
适当吃点动物肝
加拿大营养学家安恩·马肯基认为,动物肝富含多种有助促进免疫功能的物质,如微量元素硒、锌、铜、镁、铁及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
吃些海鲜
牡蛎、扇贝、蛏子、海鱼等食物富含锌,能促进T细胞和抗体的产生。美国斯佩克特博士研究发现,锌有助于恢复正被损害的免疫系统功能。
吃些蘑菇
香菇、灰树花、平菇、猴头菇等含有抗病毒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吃点大蒜
大蒜能刺激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能提升免疫力。
喝点酸奶
最新研究发现,酸奶能刺激机体产生γ-干扰素,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促进抗体产生。
多吃蔬果
应多吃菠菜、胡萝卜、花椰菜等富含β胡萝卜素的能促进免疫细胞增多的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有一定抗病毒感染作用的水果。例如,每天吃两只橙子或橘子等。
多喝茶
据哈佛医学院杰克·布科夫斯基博士研究,每天饮5杯茶能增强身体抗病能力。理由是:茶所含的L-茶氨酸经肝脏分解为乙胺,能增强免疫系统中γ-δT细胞反应
第三期:山楂,沙棘,螺旋澡,芦荟,生姜,蜂胶,牛奶,黄豆
谈到预防疾病时,不少专家提醒人们要增强免疫力。人身体健康与否,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耍增强体质.除了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以外,合理的饮食也很重要。下面介绍几种能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食品。
山楂:山楂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功能主要是助消化、保护心血管、降低血脂血压、抗菌、减肥、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力。
大蒜:大蒜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保护肝脏、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抗高血脂和动脉硬化,抗血小板凝集。营养学专家发现,大蒜提取液有抗肿瘤的作用,建议每日生吃大蒜3—5克。
沙棘:沙棘生长在半丘陵地带,维生素c含量丰富,对造血系统有促进作用,可抗疲劳、保护消化道、清除自由基、改善血管系统和增强免疫力。
螺旋藻: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高达印%一70%,生物价值为68%。螺旋藻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其他维生素,可提高体液的PH值,纠正酸性体质,使人体处于略碱性,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具有抗肿瘤、抗艾滋病的作用。
芦荟:芦荟与金香、大蒜、洋葱、野百合一样属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干燥炎热的地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清热排毒、缓泻、消炎抗菌,增强免疫力,还可护胃保肝和护肤美容。
生姜:既是调味品又是营养品,主要作用是抗凝血、降血脂、预防脑中风.切成薄片生吃效果最好。
香菇:从古到今,香菇一直被称为“长生不老药”。它对病毒体有极好的过滤作用,云南的“香菇火锅宴”是强身壮体的药膳。
蜂胶:蜂胶能提高人体巨噬细菌吞噬病毒和细菌的能力,使机体免疫处于动态平衡的最佳状态,被称为“天然的免疫增强剂”。
牛奶和黄豆:牛奶和黄豆都属于高蛋白食品,瑞典伦德大学安德斯-黑肯森研究小组发现.牛奶中的酪蛋白和卵清蛋白可增强呼吸道和内脏器官抗感染的能力,防止病毒和细菌粘到呼吸道上。黄豆中的大豆蛋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极高.它和乳蛋白同样可以构成体内的抗体。第三章
第2节特异性反应(第一课时)
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浙科版必修3的第三章第二节“特异性反应”的第一课时,是高二的新课。
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习任务。
本课涉及了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三大内容。该内容的特点是:
第一,概念多达23个,体系庞杂。
第二,难度大。特别是,涉及了多种知识类型。一节课中涉及这么多种知识类型,在高中生物中是少见的。还有,学科思想方法丰富,涉及了系统分析、模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稳态等思想方法,思维水平要求很高。
第三,与前后知识联系复杂。
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知道学生的现有情况和学习需求。
我主要采用了访谈法探明学习者情况。
先精心设计访谈问题,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找有代表性的学生实施访谈,这是片段。(视频)
通过访谈,我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以及学习需求,有了较深的了解。
分析信息,探明的学情如下:
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比如,从能力来看,学生感到知识杂乱,理不出线索,从情感来看,学生对免疫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希望老师提供直观的学习情境。
这就为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
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依据内容标准。
然而,内容标准并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因为它难以评价、难以据此作为教学流程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需对内容标准进行合理的分解。如何拆解呢?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特异性免疫,分解成哪些概念要素呢?我认为,谁来免疫,免疫了谁,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意义,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分解成概念体系。每个概念要素适用怎样的行为动词呢?根据概念要素的作用和地位,我确立了对应的行为动词。通过什么条件来实现呢?依据学情和教学条件,我制定了行为条件。我期望学生达到怎样的水平呢?用行为程度来界定。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采用格兰伦的“ABCD表述法”叙写表现性教学目标。
这是本节学生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
达成知识目标,主要通过这些学习过程和方法:
在获取知识、运用方法的过程中,派生出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见,通过这样的分解,我制定出了可观察、可测量的表现性教学目标。
依据概念要素的作用与地位,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依据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已有起点能力和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结合杜威的教育思想,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问题教学法。
这是基于学习任务分析,概念多、体系庞杂、难度大,我需要有线索串起来,也是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学生也希望老师帮他们整理知识结构。我认为,通过问题链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本课的问题线索是什么呢?我认为免疫就是识别和清除,就是分别以三类细胞为核心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所以这节课的大的问题链就是,巨噬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T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B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大问题之下我还有小问题,以T细胞为例,T细胞依靠什么识别?识别什么?识别有什么特点?识别后依靠什么清除?清除什么?不能清除什么?三类细胞都按照“识别、清除”的线索,使每一块知识结构化。
问题不光是教师抛出的,我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成问题。事实上,这节课学生提出了很多有思维水平的问题。这就是我的问题教学法。
免疫内容抽象,所以我还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这也是学生的要求。浙科版教材也很难找到相匹配的教学资源,我们教研组自己制作了动画,这也更符合我的教学意图。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在导入环节,我创设了病原体侵入内环境的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再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归纳提炼,并通过板书进行强化。
有了学习线索,接下来,就可以学习第一个问题“巨噬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了。
先看动画。(动画)
我自己制作的动画,加上同组老师的搞笑配音,我有三个目的:一是吸引兴趣,激发动机;二是为学生搭建直观的学习平台;三是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深度思考。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整理巨噬细胞识别和清除的过程,也用问题驱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巨噬细胞不能彻底清除的病原体,怎么办?很自然过渡到了第二大问题“T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先看T细胞的识别。这是本课的重难点,又非常抽象,因此我又创设了动画情境。(视频)
显然这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对T细胞的识别有了初步印象,然后,再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整理T细胞识别的知识线索。
有了这些知识基础,接下来就可以学习细胞免疫的过程了。(动画)
访谈时学生就提出,对课本上细胞免疫过程的图,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用动画对此过程进行解构,帮助学生逐步地理解。
再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整理T细胞清除的知识线索。
但是,学生对细胞免疫的过程还只是大致理解,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构建细胞免疫的过程和概念,设计了构建概念图的学生活动。(视频)
学生初次接触其中这么多细胞和过程,感到困难,我让学生通过对小纸片的辨别、选择,将它们一一区别。通过小组一起动手、动口、动脑,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巡视中,我收集了几个小组制作的概念图,用摄像头拍下来,作为生成的学习资源,组织小组间互评,在思辨中完成了对细胞免疫过程的深刻理解和体系构建。
细胞免疫清除宿主细胞后,释放出来的病原体怎么办?我又顺利地过渡到第三大问题“B细胞如何识别、如何清除”。
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有了细胞免疫的学习经验,直接来看体液免疫的动画。(动画)
先通过自制动画,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解构。再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整理B细胞识别和清除的知识线索,并通过板书强化。为了在短时间内检测学生对体液免疫的掌握情况,再设计了填写概念图的活动,让学生在图文转换的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突破重难点。
至此,特异性免疫的知识点都学习完了,但完整的知识体系可能还没有形成。因此,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反馈和拓展。此前,突破各个重难点,主要通过解构,而形成知识体系,则要靠建构。
回到本课最初的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梳理消灭病原体可能的免疫途径。该活动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求很高,因此设计了小组讨论。(视频)
通过讨论、汇报、交流,学生提出了各种免疫途径,说明他们对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构建了较好的知识结构,还从中学到了系统分析和模型方法,有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然后我用4分钟的自由提问,来进行课堂总结。(视频)
这个问题学生提出来,我又抛给了其他学生,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思维激活的过程中来。
这个学生对课本提出了质疑,我们一起回归课本,解决了问题。
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将知识联系到了生活实际中。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现实生活,形成正确的免疫观。我设计了黑板报、这一学生熟悉的、可操作的学习途径,并为他们提供身边可以获得的课外资源。不仅有效地拓展了知识,也拓展了学习空间。
在实施上述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了我的板书。通过板书结构化,起到了提示学习线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我想,这是对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补充。
谢谢!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过敏反应
(1)概念:一些人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应答。这种情况就是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是致敏原。
(2)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思考:你在花丛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可能有的人会在花丛中晕倒,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是由于此人的免疫功能过于弱小造成的吗?
提示:这可能是一种过敏反应,是对花粉过敏引起的过敏反应。这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
2.自身免疫病
(1)原因:自身的某结构物质与某抗原物质相似。
(2)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
(1)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或缺陷引起的疾病。
(2)例: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HIV引起的。
①抗原:HIV。
②存在:血液、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③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④HIV的结构:遗传物质两条RNA,有逆转录酶。
⑤侵染特性:主要侵入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衰退。
思考:你知道有一种“借刀杀人”的病毒是什么吗?
提示:是艾滋病病毒HIV。HIV摧毁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力。这时,各种病原体的侵入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人却无法抵抗,导致死亡。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过敏反应
(1)概念:一些人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应答。这种情况就是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是致敏原。
(2)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思考:你在花丛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可能有的人会在花丛中晕倒,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是由于此人的免疫功能过于弱小造成的吗?
提示:这可能是一种过敏反应,是对花粉过敏引起的过敏反应。这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
2.自身免疫病
(1)原因:自身的某结构物质与某抗原物质相似。
(2)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
(1)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或缺陷引起的疾病。
(2)例: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HIV引起的。
①抗原:HIV。
②存在:血液、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③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④HIV的结构:遗传物质两条RNA,有逆转录酶。
⑤侵染特性:主要侵入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衰退。
思考:你知道有一种“借刀杀人”的病毒是什么吗?
提示:是艾滋病病毒HIV。HIV摧毁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力。这时,各种病原体的侵入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人却无法抵抗,导致死亡。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1.概述免疫应答的分类和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基本过程:
病原体入侵,固有免疫启动,通过APC激活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过程主要分为:抗原识别,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发挥效应清除抗原。
固有免疫有哪些识别方式?何谓PRR?何谓PAMP?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方式;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方式;对丧失自我的识别方式。
PRR: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机体经过长期进化和选择后锁定的PAMP。
PAMP:病原体相关分子识别模式,识别的配体是许多病原体共有的、进化上保守的分子结构,在正常的宿主细胞表面不表达。
何谓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加工递呈有几条途径?它们有何异同?
具有抗原加工与递呈作用的细胞即为抗原呈递细胞,包括APC,非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和靶细胞。
2条途径:内源性抗原加工递呈的MHCⅠ类途径;外源性抗原加工递呈的MHCⅡ类途径。
MHCⅠ:细胞中的蛋白质,在泛素帮助下,通过蛋白酶体降解成短肽,通过TAP选择性转运到内质网,MHCⅠ与抗原肽结合,高尔基体胞吐空泡,表达于细胞表面。
MHCⅡ:通过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摄入外源性抗原,在内体中降解。MHCⅡ在粗面内质网装配,在CLIP的帮助下通过高尔基系统融入内体,在HLA-DM的帮助下荷肽,通过胞吐空泡形式与细胞膜结合,表达于细胞膜表面。
T、B淋巴细胞需要哪两个信号?由哪些细胞上的哪些分子提供?
T细胞:第一信号,识别抗原肽-MHC复合体后产生,通过CD3传入;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APC表面B7与T细胞表面CD28,以及黏附分子参与第二信号。
B细胞: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第二信号,Th提供,主要是Th2。B细胞表面CD40与活化Th表面CD40L结合,提供第二信号。一些黏附分子参与第二信号。
简述Th细胞的分化和免疫效应。
CD4+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为Th0,在IL-12下为Th1,在IL-4下为Th2。
Th募集以巨噬细胞为主的吞噬细胞。激活巨噬细胞。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杀伤病原体。
Tc细胞是如何识别和杀伤靶细胞的?思考一下可能会有哪些靶细胞?
到达抗原所在部位,通过TCR识别MHCⅠ递呈的抗原肽,诱导Tc表达黏附分子(LFA-1)转为高亲和力状态,与靶细胞紧密接触,通过胞吐颗粒、表达FasL、分泌细胞因子诱导细胞凋亡。递呈异常抗原的机体细胞,大部分有核细胞。
何谓抗体类别转换?何为Ig亲和力成熟?它们跟再次应答有什么关系?
B细胞产生的抗体从IgM转变成IgG、IgA或IgE,成为Ig类别转换。
经过分化后最终形成的后代B细胞,对抗原的平均亲和力得到提升,称为亲和力成熟。
由于上述机制,二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要高,同时,不同类别的抗体有利于发挥不同的免疫功能,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机体免受外来抗原的再次侵袭。
试述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及其机制。
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产生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通过抗体直接之别抗原,从而清除自身细胞外面的各种抗原。
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有哪些特点和意义?
对TI抗原的初次应答一般比TD抗原要弱一些。TI抗原通常不会像TD抗原导致Ig类别转换和亲和力成熟,记忆能力几乎没有,所以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差别不大。但其不依赖于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作用,故能在TD应答之前迅速发挥作用。
对于TI-2抗原的应答,可迅速产生抗荚膜多糖抗体,包被这些细菌,使之易被吞噬消化。
何谓免疫耐受?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主要有哪些机制?
免疫耐受是机体对某些特异性抗原的刺激呈现免疫不应答得状态,一般是在特定情况下由该抗原物质诱导产生的,也可称为负免疫应答。
T细胞:
中枢耐受:阴性选择去除了针对自身抗原的T细胞克隆。
外周耐受:免疫豁免;克隆无能;免疫忽视;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树突状细胞诱导。
B细胞:
B细胞受体编辑、阴性选择、克隆无能、被阻止进入淋巴滤泡。
何谓免疫豁免与免疫忽视?它们与自身免疫病有何关系?
脑、眼前房、胎盘、睾丸等部位的抗原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移植到这些部位的同种异型抗原组织亦不会诱导免疫应答,故将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豁免部位。
自身应答性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不引起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状态,称为免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