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件(打包4套)人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件(打包4套)人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9 19:55:26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 美苏争锋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雅尔塔体制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
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
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_________的基本轮廓。两极格局(2)同盟关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
在社会制度和_________上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
(3)实力均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
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成为美国实现_________野
心的障碍。国家利益霸权主义2.过程:
(1)序幕:1946年3月,_______在美国发表了“铁幕”
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2)表现。丘吉尔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马歇尔计划西欧经济互助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3.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总体形势: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形成了
全面冷战与局部“_____”相交织的局面。
2.表现:
(1)全面冷战。热战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韩民国古巴导弹危机(2)局部“热战”。
①朝鲜战争:1950年爆发,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
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_________。
②越南战争:1961-1975年,结果是美国被迫撤出越
南,越南实现统一。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
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局部战争3.评价:
(1)消极影响:美苏冷战,导致了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2)积极影响。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
世纪里避免了新的_________的爆发。
②不同_________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互相吸取经验
和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整体发展。
③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___
_________,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_________由此
崛起。世界大战社会制度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 【判断思考】
·判断
1.雅尔塔体制确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 )
提示:雅尔塔体制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并
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
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故题干说
法错误。×2.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和美苏两个
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
总称。 ( )
提示: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遏制”共产主义的一切敌对行动。故题干说法正确。√3.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旨在帮助西欧复兴的经济援助计
划。 ( )
提示:马歇尔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而是带有政治目的的。美国对西欧实施援助计划是为了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进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以及控制西欧的目的。故题干说法错误。×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使世界消除了战争的威
胁。 ( )
提示: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发生。美国在欧洲进行冷战的大背景下,在亚洲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故题干说法错误。×5.美国在亚洲相继发动了侵略朝鲜和越南的“热战”,
表明美国放弃了冷战政策。 ( )
提示:美国在亚洲发动“热战”是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行动,其目的仍是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一种扩大。故题干说法错误。×·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的关系由“同盟”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在冷战下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一观点的?
提示:美苏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形成,使得国际局势紧张,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出现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但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所以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探究1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问题探究】
1.阅读本课第一目下第三自然段,
思考: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表明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何在?提示:变化:由联合苏联到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确定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已经被打败,美苏等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2.阅读本课第一目下第四、五自然段及“杜鲁门发表冷战演说”图片及下列材料:
材料 从1948—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它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思考:(1)材料中“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指的是什么?
提示:马歇尔计划。(2)如何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这句话?
提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探究总结】
比较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深化点拨】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之间的关系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集中体现。
(2)雅尔塔体制下,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3)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探究训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解析】选B。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进行冷战对峙的需要,因此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备选习题】
1.(2016·双鸭山高一检测)《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条目录:“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 (  )
A.输出资本和对抗苏联   B.遏制欧洲和称霸世界
C.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 D.复兴欧洲和干涉中国【解析】选C。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西欧从而遏制苏联,故选C。A中资本输出错误;B中遏制欧洲错误;D中干涉中国错误。2.之所以称右图中的人物为“冷战的
始作俑者”,是因为 (  )
A.“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发表
“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提出
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
C.“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提出建立“北约”
D.杜鲁门发表“铁幕演说”,马歇尔提出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析】选B。与杜鲁门有关的是“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提出了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A、C、D说法错误。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战争一触即发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由此开始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等信息可知,该条约是1955年签订的“华沙条约”,依据“华沙条约”苏联与东欧国家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故B正确。探究2 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
关系的影响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下第一、二自然段及“正在建造中的柏林墙”图片,
思考:(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德国分裂的根源在于雅尔塔体制。因为雅尔塔体制划定了美苏在德国各自的势力范围。②随着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双方矛盾激化,直接导致了德国的分裂。③此外,美国和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也是德国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2)你如何看待柏林墙的修筑?
提示:柏林墙的修筑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是冷战局面加剧的产物。它人为地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城市分为相互隔绝的两部分,这是冷战背景下东西方关系的真实写照。它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2.阅读课本第二目第六自然段,
思考: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相互借鉴,不断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整体崛起。【探究总结】
  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
1.既威胁了世界和平,也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3.使世界分裂为两部分,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与复杂,整个世界“冷战”与“热战”交织在一起。
4.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深化点拨】多角度分析两极冷战格局的影响
(1)与直接的战争方式相比,维护了和平,避免了战争;
(2)从其采用的手段上分析,客观上有利于冷战双方的发展和改革;
(3)从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脱离美苏两大国的控制,从而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探究训练】
(2017·郑州高一检测)1947—1948年间,西方国家决定在德国的占领区发行新货币。苏联针锋相对,也发行了新货币并封锁了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从而引发第一次“柏林危机”。苏联这一做法 (  )A.表明苏联掌握战略优势
B.造成了北约与华约的全面对峙
C.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解析】选C。依据题干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这一做法加速了德国的分裂,故C正确;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苏联掌握战略优势,故A错误;华约的成立是在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揭开了美苏冷战序幕的是1946年的“铁幕”演说,故D错误。【备选习题】
1.(2016·海淀高一检测)从下列图片中提炼一个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  )A.美苏冷战加剧
B.局部热战升温
C.多极趋势出现
D.冷战热战交织
【解析】选D。柏林墙的修筑是美苏冷战的表现,越南战争是局部热战的表现,故选D。2.右图漫画绘制于20世纪60年代,赫鲁
晓夫(牙医)对卡斯特罗(病人)说:“我
比你更觉得疼。”该漫画所包含的正
确信息是 (  )
A.苏联解除了对古巴的军事威胁
B.苏联放弃了与美国的冷战对抗
C.苏联与美国对抗暂时居于劣势
D.苏联将军事对抗转为经济对抗【解析】选C。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被迫从古巴撤走军事设施说明其在美苏对抗中暂时处于劣势,故选C。3.下列关于冷战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 (  )
①给世界带来了安宁
②制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
④制止了新的世界力量的产生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解析】选C。冷战的影响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考虑。冷战是以美苏两国为核心,展开激烈的争夺,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局势,故①错误。冷战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基础上,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局势,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②必选。冷战又有利于新的世界力量的产生和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故③正确,④错误。【课堂小结】课件63张PPT。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一、“欧洲人的欧洲”
1.背景: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2.进程:
(1)欧共体的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自由交流(2)政治一体化进程。
①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
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
个声音说话”,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_________”
成立。
③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加强,防
务合作加快。欧洲议会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原因:
(1)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把发展经济
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
战略。
(2)外交上:坚持以_________为基轴,依赖美国保护,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日美关系(3)科教上:重视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力发展
___________。高科技产业2.表现: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_____的资本
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美国(3)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在海外的纯资产
居世界第一位,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
对外援助大国。
3.影响: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推动谋求政治大国目
标,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债权国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1.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①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②到1966年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遇到过一定的挫折,但依然取得了较大发展。(2)“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极大的损失。(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①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_________,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②2007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经
济体。改革开放2.国际影响:
(1)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始终奉行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
和平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独立自主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发展
中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保持和平中立。
2.兴起:_____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宗旨和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和_______的宗旨和原则。1961非集团4.目标: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
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_________
_______。
5.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极格局。国际经济新秩序【判断思考】
·判断
1.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国家为摆脱美国的控
制。 ( )×提示: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动了政治一体化,促使欧洲各国欲摆脱美国的控制。故题干说法错误。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压制了日本经济的
恢复与发展。 ( )
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军事占领使得日本可以做到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把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经济建设上;朝鲜战争中美国的军事订货使日本工业迅速复苏,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使日本迅速崛起。故题干说法错误。×3.欧洲共同体就是欧洲经济共同体。 ( )
提示:欧洲共同体不等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所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故题干说法错误。×4.不结盟运动是指参加国不和任何一个国家结盟。 
( )
提示: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而结成的一种联盟。故题干说法错误。×5.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于两极格局的发展。
( )
提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故题干说法错误。×·思考
1.欧共体的建立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欧共体的建立和日本的崛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严重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2)西欧和日本自主性日益增强和外交上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美苏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欧洲一体化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日本经济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政治力量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重要。探究1 走向联合的欧洲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第一目及下列材料,
材料 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它们当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无法与强大的美国和苏联相比,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思考:(1)西欧为什么走向联合?
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各国的实力大大削弱;西欧各国恢复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控制和苏联威胁。(2)欧洲是怎样走向联合的?
提示: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3)结合第一目下第三自然段,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及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变化: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影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探究总结】
欧共体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失去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唯一的出路在于“联合”。 (2)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人民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发展经济。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 2.可能性:
(1)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2)西欧各国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3)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4)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深化点拨】欧洲一体化的三大特点
(1)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由经济一体化发展到经济政治一体化。【探究训练】
1.“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这说明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安全
B.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解析】选B。据材料“冷战”“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可知,欧洲走向联合是为了自身安全和经济共同发展,故选B。A、C仅反映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D未体现。【补偿训练】
“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但是)历史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两个国家是 (  )
A.英国、比利时      B.意大利、荷兰
C.联邦德国、民主德国 D.法国、联邦德国【解析】选D。据材料中“战后欧洲合作”“宿怨深厚的邻居”等信息可知,这两个国家为法德。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这表明 (  )
A.西欧经济实现一体化
B.西欧实现政治一体化
C.欧洲联盟成立
D.美国开始调整对欧政策【解析】选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遭受了重创,处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控制之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欧共体的成立和迅速发展及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故由控制变为平等的伙伴关系,故D正确。
探究2 日本的崛起及不结盟运动兴起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至三自然段及“学习思考”,
思考:(1)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战后日本确立了经济立国的方针,根据国情发展经济;以低姿态处理国际事务,外交上以日美关系为基轴;重视教育发展。此外,还包括美国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充分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有利时机等。(2)战后美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提示:变化:由依附美国,受美国控制到追求独立外交,摆脱美国控制。原因: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美日实力对比发生变化。2.阅读课本第四目及下列材料,
材料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1961年9月)思考:根据材料,不结盟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美苏对峙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新兴独立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积极谋求自身的独立与安全、和平与发展。3.阅读课本第一至四目,思考:新兴力量崛起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有何影响?
提示:体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的崛起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影响:这些力量的不断发展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探究总结】  
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世界经济发展的多极化决定了政治发展的多极化。 2.具体原因: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其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着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深化点拨】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充分体现了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探究训练】
1.(2017·沈阳高一检测)历史课上,某同学以流行歌曲的形式诠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美两国关系的演变:“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该总结其实反映了 (  )A.日本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从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
C.美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
D.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罪行的深刻反省【解析】选A。材料信息“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反映了日本对美国由依赖到自主的过程,反映了日本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心态,故A正确。【补偿训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日本外交政策所呈现出的趋势是 (  )
A.竞争→竞争→扶植  
B.扶植→扶植→竞争、合作
C.控制→控制→扶植
D.控制→扶植→竞争、合作【解析】选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对日本加以控制;冷战爆发后,美国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桥头堡,转而扶植日本;日本经过恢复和调整,到20世纪60年代末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美国与日本由原来的不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变为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开始竞争与合作。2.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为此他们倡导了 (  )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与发展
C.不结盟运动 D.反霸权运动【解析】选C。依据题干信息“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不结盟思想的形成和不结盟运动的酝酿,因此他们倡导了不结盟运动,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拓展延伸】不结盟运动的特点
(1)政治上,从和平中立到反帝、反殖,进而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2)越来越重视和强调经济领域的斗争,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3)队伍不断壮大,并在组织上走向制度化。3.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解析】选D。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状况;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益成为国际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课堂小结】课件58张PPT。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别了,雅尔塔”
1.东欧剧变:
(1)原因:东欧国家自身政治和经济困难积重难返;戈尔
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2)概况:_____、民主德国、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相继发
生剧变。波兰(3)影响:东欧剧变使东欧国家纷纷向西方靠拢;经互会
解体,_____解散,使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
事体系全线崩溃。华约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背景:苏联国内政治体制僵化,造成经济机制活力
衰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丛生;___________
改革失败。戈尔巴乔夫(2)经过。
①1991年8月,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___________大大改变了
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
的改变。
②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
签署《_____________》,苏联完全解体。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3)影响: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二、鼎足之势话西方
1.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1)目标:以_________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
“民主”和“人权”为旗帜,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
界”的意愿。经济实力(2)表现。
①1998年底,美英未经_______批准,空中打击伊拉克。
②1999年,美国撇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③后来又相继对_______和伊拉克发动战争。安理会阿富汗2.欧洲一体化加速:
(1)表现。
①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签订《_____________》,
简称《马约》。
②_____年,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③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_____正式启用。
④努力建立独立的防务体系,结束在区域安全问题上
完全依赖美国和北约的状况。欧洲联盟条约1993欧元(2)影响:欧盟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举足轻重。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1)举措。
①加强_____关系,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
工与合作关系,在欧美面前以“亚洲代表”自居。
②1992年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
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日美(2)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武器装备现代化和
_________发展迅速,全部实现了指挥控制自动化、信
息化,军事实力的膨胀,引起亚洲各国的担忧和疑惑。高技术化三、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1.背景:国家存在着分裂的威胁,民族冲突严重的车臣战火不断。生产大幅下降,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危机冲击着整个俄罗斯。2.措施:
(1)叶利钦政府推行___________,确保大国地位。
①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但反对_________。
②采取强硬措施对付国内的分裂主义势力。
③保持在_______中的地位和影响。
④积极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扩大地区影响。全方位外交北约东扩独联体(2)普京总统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果断应对车臣
问题。
3.地位: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仍对_____的全球支配
地位构成挑战。美国四、风云际会看东方
1.第三世界发展:
(1)1992年9月,在雅加达召开了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
脑会议,中国被接纳为观察员国。
(2)1990-1997年,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下,中国连
续七次挫败西方国家在_________上的反华提案。人权问题(3)20世纪90年代以来,_____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
济中的重要一极。
2.中国地位提高:
(1)中国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又相继加入亚太经合
组织和_____________。
(2)1997年,面对东南亚金融风暴,竭力保持人民币汇
率的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做出了贡献。东亚世界贸易组织3.世界格局特点:
(1)目前:暂时形成“_________”局面。
①“一超”:_____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多强”: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等国家
和国家联盟是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2)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正向_______方向发展。一超多强美国多极化【判断思考】
·判断
1.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 )
提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则是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题干说法错误。×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失败。
( )
提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能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健康成长。故题干说法错误。×3.苏联解体后,世界逐步形成多极化格局。 ( )
提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它只是一种趋势,并未最终形成,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故题干说法错误。×4.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
定。 ( )
提示:从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多个力量中心。各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故题干说法正确。√·思考
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的演变过程。
提示:(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制确立,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2)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振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趋势。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
提示: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等。
探究1 两极格局的瓦解
【问题探究】
1.阅读第一目下第一、二自然段及“东欧剧变图”,
思考:东欧的政局发生了什么变动,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东欧剧变。实质: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阅读第一目下第一、三、四自然段及下列材料:
材料思考:(1)你能说出材料中图一漫画的寓意吗?图二漫画中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人应该是谁?为什么?
提示:寓意:苏联解体。人物:戈尔巴乔夫。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直接导致苏联解体,葬送了苏联。(2)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这句话的含义是苏联解体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模式上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是其历史原因;经济困难和政局动荡是其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入误区是其直接原因。【探究总结】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从原因看,苏联、东欧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促使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化点拨】苏东剧变教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独立自主,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探究训练】
1.(2017·邢台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末,曾经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纪的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这场危机突出表现在 (  )
A.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B.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C.文化观念发生变化 D.民族构成发生变化【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故B正确。2.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  )
A.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政治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执政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解析】选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到八九十年代各国普遍出现经济困难,然后引发政治动乱和民族矛盾,民主和法制的破坏使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B、C、D不是根本原因。3.“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矗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下列有关“红色帝国大厦倒塌”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有 (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苏联国力削弱,民族矛盾尖锐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局陷入动荡混乱的僵局
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机还不够成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①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②民族矛盾尖锐也是解体的原因之一;③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④表述不正确。【补偿训练】
苏联发行的最后一套邮票俗称“关门票”,内容为俄罗斯历史上的四位著名历史学家。“关门票”在这里的含义是 (  )
A.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B.冷战结束
C.苏联在历史上不复存在 D.美苏关系趋于紧张【解析】选C。“关门”意味着苏联的解体,因此答案为C。探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二自然段,思考:欧洲联合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提示:由经济联合逐步到政治统一。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思考: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材料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加强,存在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等多个力量中心,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世界多极化只是一个趋势,尚未完全形成。【探究总结】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1.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2.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3.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4.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俄罗斯经济的振兴及大国地位的恢复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深化点拨】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
(1)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以此提高国际地位。
(2)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3)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探究训练】
1.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时代。”“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  )
A.苏联成为世界性强国 B.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霸权地位的加强【解析】选C。“第三次权力转变”“群雄竞起”说明一些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崛起,世界局势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后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故C正确;A、B、D错误。2.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该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①美、日、俄、欧、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②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
③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选D。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而不是多极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其确立还需要一个过程。故排除①②。【补偿训练】
美国政论家、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认为:
“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
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
程中的最后一步。”如果要反驳这一观点,依据有 
(  )①俄罗斯近年来经济形势逐步好转,致力于恢复大国地位
②欧盟的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不断取得新进展
③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历史地位一去不复返
④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致力于建立和谐世界
A.①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A。布热津斯基的话实质是要说明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事实,反驳的依据应该是目前世界多个力量中心对美国的制约,其中包括①②④;③的说法不符合当前世界局势的特点,排除③,故选A。
【课堂小结】课件15张PPT。阶段复习课
专题九史料一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并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据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
的讲话整理史料二 面对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戴高乐认为,“如果不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欧洲,欧洲就将成为美苏窥伺的地方,成为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战场。”……戴高乐说:“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戴高乐决定抛弃前嫌,以舒曼计划为契机,法国开始由限制德国转而釆取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西欧联合政策。1963年,两国政府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
 ——《试析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史料三 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党名(不称共产党),改国名(取消国家的社会主义或人民共和国字样),在外交上向西方倾斜;政权先后落入“自由派”和“民主派”之手。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史料解读】【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提示: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2)根据史料二,概括戴高乐在欧洲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并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史实,简要说明该主张的落实效果。提示:主张:建立欧洲一体化组织,有利于重振法国大国地位,有利于在美苏争霸格局下维护欧洲利益;法德和解是欧洲一体化的前提和关键。
落实效果:1951年法、意、卢等六国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7年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1958年生效;1965年建立欧洲共同体的条约签订,1967年生效。(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提示:变化:两极格局解体;形成“一超多强”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影响: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受挫折使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面临考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