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打包4套)人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打包4套)人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19 20:44:52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
(1)国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_____________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国内:新中国奉行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社会主义阵营独立自主2.基本方针:平等半殖民地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帝国主义3.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第一个同中国建立了外
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家相继与中国
建交。
(2)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苏联政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国际:1953年_________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国内: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
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朝鲜停战2.历程:
(1)提出:1953年,_______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
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发展: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一致同意
以_______________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
本原则。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完善:在中印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
“_________”,在亚非会议上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_____
_________、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
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目的:和平解决_____和印度支那问题。
(2)时间、地点:_____年,日内瓦。
(3)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_________
___》。1954日内瓦协议朝鲜(4)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5)结果:中国在会议上发挥重要作用,使会议达成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2.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2)时间、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
发展问题。
(4)成果:在周恩来“_________”方针推动下,通过了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求同存异 【判断思考】
·判断
1.“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
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
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 )×提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另起炉灶”的含义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本题错误。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
政策的成熟。  ( )
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
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故本
题错误。×3.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重要国
际会议是万隆会议。  ( )
提示: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
一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故本题错误。×4.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
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 )
提示: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
隆举行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的亚非国际会议。√5.中苏建交、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都是新中国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 )
提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中苏建交是在1949年10
月。故本题说法错误。×·思考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三大基本方针有何关系?
提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外交的指导思想和总原则,而三大基本方针指明了新中国外交的方向。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有什么特点?
提示:(1)体现了独立自主原则。
(2)走向国际舞台,逐步走向成熟。
(3)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探究1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一目第一自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图”,
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外交形势?提示:(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以美苏两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峙;(3)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和封锁新中国。2.阅读课本第一目第二至五自然段,
思考:(1)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就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提示: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另起炉灶”,实际上表明新生的政权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的地位。(2)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由此想一想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意识形态;国际形势;政策是否符合实际等。3.阅读课本第一目第六自然段,
思考:当时中苏两国属于怎样的国家关系?这种关系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同盟关系。
意义: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新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探究总结】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1.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深化点拨】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消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探究训练】                      
(2017·黄冈高一检测)周恩来说:“我们对外交问题有
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的立场。”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是 (  )
A.“不结盟”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求同存异”方针【解析】选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材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相符,故C正确。 【备选习题】
1.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收回外国在华驻军权、兵营地产权、自由经营权、内河航行权、司法权等,并清理外国企业和文教事业,清除隐藏其中的外国间谍。其根本目的是 (  )
A.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B.便于在平等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C.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D.表明与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区别
【解析】选C。题干中采取的措施是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贯彻,A、B、D都是目的,但根本目的是巩固政权。2.“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
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
称为 (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边倒”【解析】选A。“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属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故选A。3.(2017·定州高一检测)下面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据表。
“屋子”打扫干净了,但“客人”迟迟不来的理由
是 (  )A.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B.中苏结盟严重威胁西方国家
C.西方国家采取封锁包围政策
D.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不够壮大【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我国的外交大门对西方国家基本是封闭的,A符合题意;B、D说法错误;C属于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探究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第二目及下列材料:
材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思考:材料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什么特点?
提示:体现了包容性及开放性的特点。【探究总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4.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间关系应当遵循的平等性原则。【深化点拨】从理论上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列宁主义关于不同制度国家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实践上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力指导并解决了中国同毗邻国家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增进睦邻友好,同时也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国际关系准则。【探究训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  )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解析】选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在同邻近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与印、缅等国共同倡导的,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C与题意相符。【备选习题】
1.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 (  )
A.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
B.中国推动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时间“1953年”可以直接排除D(20世纪70年代);而“一边倒”强调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与信息“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不符;B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解决的。故选C。2.“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恩来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  )
A.《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中的“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原则”“周恩来首先提出”,可以排除限于国内关系和多国关系的A、C、D,只有B最早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由周恩来提出。故选B。3.1960年1月28日签订的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的范例。这表明 (  )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解析】选D。材料表明中缅条约已经把相互友好、互不侵犯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相应条款,“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的范例”说明此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选A。联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封锁这一背景,该政策的提出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正确的选项是A。【课堂小结】
课件48张PPT。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
(1)国际力量对比:20世纪70年代,广大亚洲、非洲和
拉丁美洲___________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
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发展中国家(2)美国方面: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3)中国方面: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2.时间:_____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是中国_________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作为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1外交战线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
(1)美国方面: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遏制和孤
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与_____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2)中国方面: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
境,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苏联2.过程:基辛格中美联合公报1979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1)_________的缓和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2)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实现_______________,日
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2.过程:
(1)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_访华。中日双方签署
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陆续
签订一系列协定。田中角荣3.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判断思考】                      
·判断
1.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原因是美国
霸权地位的衰落。  ( )
×提示:主要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及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也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本题说法错误。2.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谋
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
是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 )
提示:导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在苏美争霸
中,美国由攻势变为守势,急于通过中国牵制苏联。故
本题说法错误。×3.中美之间邦交正常化的第一步是试探之旅,即“小
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它属于官方交往。
  ( )
提示:“乒乓外交”属于体育领域的交流,属于民间交
往。故本题说法错误。×4.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
关系重大突破,开始走向正常化并建交。 ( )
提示: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
化。尼克松总统访华只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未
正式建交。故本题说法错误。×5.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两国建
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 )
提示: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
外交关系的《中日联合声明》,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
外交关系。√·思考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
提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初期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中国外交成功主要源自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还与及时抓住战略机遇密切相关。探究1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第一目和题为《乔的笑》的图片及下列材料:
材料 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思考:(1)乔冠华因何大笑?他的笑那么潇洒豪放、痛快淋漓,他的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说明了什么?
提示:原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说明: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等孤立中国的政策宣告失败;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2)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提示:①国际局势有利:全球争霸拖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并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②中国国力上升: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3)应如何理解材料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上的转折点”?
提示: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动摇。【探究总结】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1)根本: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客观: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控制作用减弱;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3)直接:新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大上支持中国。
(4)历史:中国既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按照国际法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资格应顺理成章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替。 2.意义:
(1)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2)它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3)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深化点拨】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胜利,它成为新中国打破22年来西方外交封锁的决定性转折,它使新中国进入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历史新时期。【探究训练】                      
1.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这是指 (  )
A.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的提案被废置
B.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C.中国代表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大会的通过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解析】选D。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获得划时代的胜利是指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故D与题意相符。2.(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  )
A.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解析】选B。C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故D的时间不符;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故B与题意相符;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10月,这与尼克松访华时间不符,故A错误。【补偿训练】
“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B.美国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解析】选B。“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表明美国实际上承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故B正确。 探究2 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及下列材料:
材料 1969年,毛泽东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
点……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
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
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思考: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
提示:避免与美、苏两国同时对抗,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2.阅读第二目第四、五自然段,
思考: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怎样的?
提示:焦点问题:台湾问题。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阅读课本第三目第一至三自然段,
思考:《中日联合声明》中提到“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是指什么?你认为中日之间现在“不正常”的表现有哪些?你认为应当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提示:不正常状态:敌对状态。
不正常表现: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领土问题、台湾问题;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正确处理中日关系: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探究总结】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新中国成立后,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和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深化点拨】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对台湾问题有着明确的规定,但美国国会又于1979年4月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可见美国很难彻底放弃在台湾的战略利益与影响。【探究训练】                      
1.(2017·湖州高一检测)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关系有了重大突破。这一“突破”开始于 (  )
A.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美国乒乓球队受邀访问中国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解析】选B。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10月,美国乒乓球队受邀访华是在1971年4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1月1日,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是在1972年9月,故排除A、C、D,故选B。【补偿训练】
(2016·启东中学检测)老照片是历史
的见证。右图是1979年1月29日,邓小
平应邀访美,卡特总统主持欢迎仪式,
宾主在白宫向欢迎者挥手致意。在这次访问中,邓小平与卡特就签署贸易协定进行了谈话。该照片反映的历史背景最贴切的是 (  )A.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选C。邓小平访问美国的时间是1979年1月29日,而在1979年1月1日,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故选C。2.有学者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真正起决定性、直接作用的是中国政府和国际环境。对“国际环境”理解正确的是 (  )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大国身份的确立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日本国际地位的下降【解析】选C。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于1972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始于1954年,与中日关系正常化时间不符,故B错误;中美关系改善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日本在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越顶外交”中受到冲击,日本首相访华,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故C正确;20世纪7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故D错误。【课堂小结】
课件46张PPT。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一、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国内对外开放、进行_____
_________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2.表现:
(1)奉行_______政策,这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不结盟(2)实行对外开放,坚持_________________是建立和
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决维护《___________》
的宗旨和原则,开展多边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2.成果:
(1)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0年9月,江泽民主席出席
_______________会议,在中国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
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2)中国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积极开展多边外交。联合国千年首脑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1)1993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
席_________________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国际
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_______领导人非正式会
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2.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过程。
①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等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
确立了上海五国机制。
②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元首签署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意义。
①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
要的外交实践。
②丰富了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③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结伴而不结盟④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判断思考】                      
·判断
1.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奉行
不结盟政策。 ( )
提示: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反
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其具体体现是奉行
不结盟外交。√2.不结盟就是同所有国家不结盟,发展建立外交关系。
  ( )
提示:不结盟就是不参与以美苏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
不以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作为划分“敌我”的标准。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之间
的外交关系。×3.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与大国的合作及
独立发挥作用。  ( )
提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联合国,
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本题说法错误。×4.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区域经济集团。 ( )
提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之初是一个讨论和解决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与裁军的元首会晤机制。2001年6月,它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本题说法错误。×·思考
1.简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作出调整的基本依据及其具体实践。
提示:根据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科学论断,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中国更加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即不与任何国家缔结同盟关系。2.上海合作组织与上海五国机制相比有哪些新变化?
提示:结伴而不结盟;合作模式上是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探究1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第一目第一至三自然段,
思考:(1)中国调整外交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提示:①国际局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
②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需要。(2)中国过去打过“苏联牌”,有哪些具体表现?中国为
什么在新时期奉行不结盟政策?
提示:具体表现:新中国成立初的“一边倒”、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原因:与大国结盟可能受制于人(或与苏联结盟的经验
教训);中国力量的上升,一旦同任何大国结盟,都有可
能影响世界战略平衡,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探究总结】
全面认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不结盟政策
1.提出:20世纪80年代。
2.含义: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
本利益出发,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地决定自己
的态度和对策,具体体现为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
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其核心是不结盟。 3.实质:“不结盟”是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 4.意义:
(1)不结盟政策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外交活动中
更加具有灵活性,外交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2)在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的同时,中苏两国也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3)中国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国际威望得到了极大提高。【探究训练】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是 (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求同存异” D.不结盟【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是“不结盟”,以此为基础,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符合题意。【补偿训练】
邓小平曾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表现为 (  )A.实行“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D.实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上采取了联合美欧应对苏联的战略,现在的外交战略转变了,指的是在新时期推行不结盟政策。故选D。【深化点拨】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并不是闭关自守、自我封闭、孤军作战,而是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2.下列关于我国政府对外推行不结盟政策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不加入东西方两大阵营
B.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C.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重视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解析】选B。不结盟政策是我国政府针对“一边倒”等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对外交政策做出的重大调整,不是不与其他国家交往,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从中国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探究2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及下列材料:
  邓小平说:“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且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思考:材料中体现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具体方针有哪些?
提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方针:不结盟;不称霸。2.阅读课本第三目、课本“知识链接”中的“中国维和部队”及下列材料: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思考:(1)结合材料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主要涉及的领域。
提示:①我国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②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③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影响中国外交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提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是决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因素。【探究总结】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认为,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间的纠纷和争端,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4.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愿意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5.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探究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主要有 (  )
①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创建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选A。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创建上海合作组织是加强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排除③④,故选A。【拓展延伸】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
(1)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亚欧广大地区出现许多新兴的人民民主国家,美国敌视、孤立新中国。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崛起,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3)改革开放后: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内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备选习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这反映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  )A.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解析】选C。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是改革开放后,A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故A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B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维护地区稳定的组织,因此体现的是积极开展新的区域合作模式,故C正确;亚太经合组织不仅仅包括中国的周边国家,故D错误。2.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解析】选A。①是1971年,②是1972年,③发生于1955年,④是2001年。故选A。【课堂小结】课件11张PPT。阶段复习课
专题五史料一 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史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史料三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史料四 1990—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2年6月6日至7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史料解读】【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提示:政策:“一边倒”。成就: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2)结合史料二、三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的转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由仇视到友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根据史料一、三,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提示: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展外交关系。(4)根据史料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提示: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