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变化
基础巩固
1.(泰州中考)家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铁锅生锈
B.大米霉变
C.煤气燃烧
D.豆腐切块
2.在探究物质变化的活动中,可作为发生化学变化最可靠的证据的是(C)
A.有气体产生
B.有沉淀生成
C.有新物质生成
D.颜色改变
3.义乌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B)
A.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酿制红曲酒时发酵糯米
C.制作火腿时将成品切块包装
D.制作蜜枣时晒干水分
4.下列过程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能量的是(D)
A.利用炸药爆炸开山炸石
B.利用煤燃烧发电
C.利用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D.利用水力发电
5.(绍兴中考)酒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使细菌的蛋白质脱水、凝固、变性,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要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5%的消毒酒精,溶解时要用玻璃棒搅拌。
6.1806年,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为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请你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银白色固体。
(2)化学性质: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
7.如何判断一瓶在市场上销售的无水酒精中是否掺水?
【答】 在市场上销售的酒精中加入白色硫酸铜粉末,看是否变成蓝色。
综合提能
8.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 A涉及的是水的物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B中涉及火药燃烧,属于化学变化;C中焚烧石灰过程中,碳酸钙发生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D包含有蛋白质变性和蜡烛燃烧,两者都有新的物质生成,都是化学变化。
9.下列能证明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的是(D)
A.开灯时灯泡先通电后发光
B.做家具时木材先锯断后加工
C.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
D.蜡烛点燃时先熔化后燃烧
【解析】 在发生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蜡烛的熔化等物理变化。
10.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这句话是指:
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化学式为HgS)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汞和二氧化硫。
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
③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
(1)在上述三点对含义的描述中,有(填“有”或“没有”)物理变化。若有,序号是③,理由是因为③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颜色发生改变。
(2)在上述三点对含义的描述中,有(填“有”或“没有”)化学变化。若有,序号是①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gS+O2Hg+SO2,Hg+S===HgS。
【解析】 (1)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红色的硫化汞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这两个过程中都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冲刺高分
11.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第11题)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填“固态”或“气态”)
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所得信息如下表:
物质
熔点/
℃
沸点/
℃
燃烧时温度/
℃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表中数据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往往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火焰(合理均可)。
【解析】 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再做对照实验,将金属导管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的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会产生火焰。因此可知,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说明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据此可得出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钠的沸点低于其燃烧时温度,所以燃烧时有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