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五项技能达标教案
初二上册第2课第三节
实验中学
张鑫淼
《黄河的治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黄河》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但是两条河流学习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但两节课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并应当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鉴于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如下几点:
1.知识目标:
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黄河现存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多沙的人为原因分析,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黄河的忧患及治理;黄河“地上河”的成因;治理黄河的关键。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出黄河自古多忧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学生能力分析与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也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先请学生谈谈关于黄河已了解多少,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对于部分内容只要教师再强调或练习巩固即可。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与否,只要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就行了。
故以本节课以探究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三、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平台(计算机、实物投影仪),黄河壶口瀑布、黄河中游三门峡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
四、板书设计
一、概况
二、黄河的贡献:
1.灌溉
2.水能
3.旅游
三、治理黄河
存在的忧患
产生的原因
解决的措施
上游
问题:1.荒漠化
2.凌汛
1.人为破坏2.部分河段自低纬流向高纬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炸冰
中游
问题:1.泥沙多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根本)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兴修水利
下游
问题
:1.地上河
2.断流3.污染
1.泥沙淤积2.人为不合理用水3.工业排放,城镇生活排污
加固堤坝,修水库,水土保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减少排污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黄河船夫曲》,边听歌曲边欣赏图片。使学生对黄河有一感性认识,然后引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师:没有那一条河流像黄河一样,让中华民族如此爱戴。她缔造了这个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黄河。请大家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框架进行教学,面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给自己和学生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来探究问题,所以,在教学上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黄河知识知多少?(自学,学案第一部分)
师:首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的第一部分,检测一下自己上节课的学习效果。3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同学们做完了吗?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本部分内容在第一课时已经介绍,这里只做复习性提问。]
学生回答的同时,同步展示课件上的相关图片和知识: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怎样划分的?
(3)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4)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师:同学们,你们的答案和她的答案一样吗?(一样)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非常认真,希望这节课大家继续保持。下面,我们来继续了解黄河的其他情况。我们先来了解黄河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巨大的贡献?关于这内容,老师准备了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黄河给我们带来了哪两个主要的贡献?(语速慢,声音大)
第二板块:歌颂黄河(贡献)
[展示]一段视屏(黄河的奉献),让学生回答黄河的主要贡献:
(1)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说明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
(2)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
(原因: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3)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的旅游资源。-壶口瀑布。。。)
第三板块:“忧黄河、救黄河”(忧患)
(小组合作学习)
师: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黄河不愧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黄河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有人说黄河也是一条害河,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说母亲河“病了”。今天就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医生”,给我们的“母亲河”治治病。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第二部分。
兵分三路,分别去上中下游,解决每个河段出现的问题。1-3组解决上游,4-5组解决中游,6-8组解决下游。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并将你们小组的探究成果写在小白板上。5分钟后,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展示。
1、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选择上、中、下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承包的形式)
2、说出黄河上、中、下游各段存在的问题。(各小组针对课本49~52页图片归纳整理)
3、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4、各组汇报,大家补充。
(组内形成演讲提纲,选派代表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组对这一问题的质疑。)
5、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出示幻灯片加以强化)
①荒漠化:
发病主要部位:上游
病因:气候干旱,过度放牧等
治理措施:1.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2.合理放牧
②水土流失:
发病主要部位:中游
病因: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等
治理措施:1.禁止破坏林草2.退耕还林、还草3.造林种草、打坝淤地
③凌汛:
发病主要部位:上游的宁夏、内蒙古和下游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
病因: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上游”开冻早。
治理措施:及时破冰,疏通河道等
④地上河:
发病主要部位:下游
病因: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泥沙堆积,夏季多暴雨等
治理措施:1.加固大堤2.引黄淤灌3.疏通河道
小结: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措施在于加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我相信有了这么多像我们同学们一样热爱母亲河的小卫士、小医生。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使黄河达到“人水和谐”。使母亲河重新展现她的风采。请我们大家一起大声的祝福----“祝母亲河健康快乐!”
第四板块:反馈检测,拓展认识(选做,在课外完成)
师:对黄河的学习本节课先告一段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完成学案第三部分的自我检测(达标检测)。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中“天上"和“海”分别是指 (
C )
A.唐古拉山、
东海
B.祁连山、黄海
C.巴颜喀拉山、渤海
D.横断山、南海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话反映了黄河中游的哪种特征(
B
)
A、水量大
B、含沙量大
C、有凌汛
D、汛期短
3.“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反映了下列哪个地方的情景 (
C )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长江下游
4.关于黄河凌汛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一年四季都能发生
B.主要发生在河水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C.发生在夏季
D.主要发生在河水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河段
5、黄河在下列哪个省区注入渤海
(
C
)A、内蒙古
B、河南
C、山东
D、河北
6、兼跨黄河中下游的省区是
(
D
)
A、山东
B、陕西 C、山西
D、河南
7、黄河90﹪的泥沙来自
(
A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8、导致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C )
A.土质疏松
B.夏季多暴雨
C.破坏植被
D.黄土广布
9、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
(
B
)
A、黄河多次改道
B、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不断上升
C、黄河下游河床本身很高
D、为了制造水的落差
10、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C
)
A、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B、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C、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D、炸冰坝
六、课后反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我在教材处理时,尝试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使用教材。我试着将本节知识进行整合并分成了三部分(概况、贡献、忧患治理),如此使本节知识内容更加有条理性。
在导课部分我用歌曲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到黄河的意境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讲授新课时,我用课件展示黄河贡献的视频和图片,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丰富课本知识,强化思想教育。在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黄河的忧患治理问题上,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希望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课堂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因将学案导学运用于内初班正处于尝试阶段,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