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八上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八上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2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0 09:41:27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是什么?
3、战争结束后签订了什么条约?基本内容有哪些?
4、结合前两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内容,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5、列强之间为什么会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6、美国在瓜分狂潮中提出了什么政策?基本内容?反映出了怎样的现象?1、背景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
霸世界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一、甲午中日战争朝鲜李氏政权统治腐朽,社会矛盾激
化。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金樽
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落泪,歌声高处怨声高。”1885——1894年,记录在案的民乱达到38起。1894年春,以“东学道”为名组织起来的起义军节节胜利,占领了朝鲜五分之三的国土,李氏政权急忙向宗主国大清求救。而虎视眈眈的日本趁机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朝鲜。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分别于甲午中日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明治天皇慈禧太后说:“光绪1875年登极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 。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 节省开支,扩充军备挪用军费,建颐和园中日对比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 经营天下,安抚汝等亿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宸翰》(御笔信)解释:明治天皇在即位当年宣布的“御笔信”,即提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总方针。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一个捍卫主权线,二个防护利益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是也。何谓“利益线”?即同我国主权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
——1890年12月,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的“施政演说” 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大陆
政策被迫宣战: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兵船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
辽东战争: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一、甲午中日战争2、过程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从令海战” ,更不愿“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因而命令北洋海军聚泊于威海卫军港,实行所谓“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使日本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洋务运动画上了句号☆中国战败,1895年春,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致远舰部分官兵致远舰直冲敌舰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邓 世 昌 军舰被鱼雷击中沉没时,邓世昌坠落海中,其随从刘忠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按犬首入水,自己亦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黄海海战一、甲午中日战争◆据英国人艾伦的《龙旗翻卷之下》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
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
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
观看"。◆据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描述:"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刀插入其头于地,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据《旅大史话》记载:(两万具)尸体抬了一个月才抬完。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二亿: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一、甲午中日战争3、《马关条约》影响: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商品输出→资本输出《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二、瓜分中国狂潮1、背景《马关条约》条约签订6天后,俄、法、德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在三国的干涉和反对下,日本被迫放弃割让辽东半岛。1896年11月8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在北京正式签订条约,规定: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清政府偿付日本三千万两作为"酬报";交款后三个月内日本从辽东撤兵。该区和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从此成为俄、日争夺的主要地带。提出者:美国
对象:英、俄、德、日、意、法
提出时间:1899年
政策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2、“门户开放”二、瓜分中国狂潮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宜今醒,
莫待国土裂似瓜。根据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对各国进行的统计结果显示:1971年至1996年,拥有军舰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1997年至2006年是美国,2008年以后,中国跃居第一。
2016年,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给出的资料则显示,美国海军舰艇总吨位为300万吨,俄罗斯舰艇总吨位为110万吨,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为80万吨,位列世界第三。
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苏联未完成航母瓦良格号续建而成)正式入役。2015年有消息称中国正在自主建造第二艘航母。课堂小结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背景(导火线)过程结果影响背景表现:“门户开放”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岳飞 D.关天培
2.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CB3、《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不利的是( )
A.割让台澎地区 B.允许开办工厂
C.赔偿巨额军费 D.增开四口通商B 4、《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时代经济侵略的特点的是( )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C.开辟内河航线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D5.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造成最严重危害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列强在中国( )
A.开埠通商 B.索取赔款
C.割占土地 D.开办工厂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