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0 13:20:44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教学设计
课题 戊戌变法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多媒体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结千余人向光绪帝上书,请求变法革新。 视频能直接反映本课的主题,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身边发生的变化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维新派教师:1895年春,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络各省参加科考的举人共同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反对议和,历史上称这次行动为“公车上书”。思考:公车上书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教师:维新派上书变革的时间是?学生:1895年春教师:维新派上书变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签订《马关条约》教师:变法图强的发起人是谁?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教师:此次上书的内容是什么?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教师:有什么影响?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教师: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朝野上下群情激愤。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发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因汉代用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公车”就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名词,故这一事件被称为 “公车上书”。教师:康有为(1857—1927),广东南海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通过阅读一些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书籍,他认识到俄国、日本等都是经过变法迅速强盛起来的,于是渐渐产生了要求学习西方变法改革的思想。1888年他曾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但是这次上书没有结果。后来他回到广州之后,创立了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教师: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17岁时考中举人,18岁时接受了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并且拜康有为做老师。梁启超思想敏锐,学识渊博,使他迅速成为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最有力的助手,积极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被人们合称为“康梁”。图片展示强学会遗址图片展示《时务报》、《湘学报》、《国闻报》书影思考:19世纪末积极关心和讨论国家大事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我国的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发挥自己的才智,希望以此恢复我国的政治、经济等。维新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启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形成一种新的时代气象。二、百日维新教师:光绪帝(1871—1908),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而实际上光绪帝仍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图片展示教师: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图表展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教师: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太后”总共26字,为有史以来皇后生后哀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教师:实际掌控权力的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她个人的权力和满洲亲贵权益受损,开始反对变法,多方阻挠,局面变得紧张起来。孤立无助的光绪帝赶紧密诏谭嗣同等,要他们火速筹划对策。 讨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学生: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和执行。学生:慈禧免去翁同龢的职务,任命荣禄统率北洋军队。学生: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图片展示教师: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图片展示光绪帝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远楼图片展示戊戌六君子被杀时的新闻报道图片展示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1898年8月讨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性质。(1)意义学生: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阻挠破坏(顽固派势力强大)2.主观原因:(1)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2)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三、京师大学堂图片展示京师大学堂遗址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 通过视频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互助学习。 教师出示相关的资料开拓让学生的知识面。 设置问题锻炼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当时的场景画面教师的问答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并从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史料探询答案。训练学生善于从复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巩固提升 1.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B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2.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 B )A.西方军事技术 B.西方政治制度 C.西方经济技术 D.西方自然科学3.康有为等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D )A.废除科举制度 B.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C.建立了北洋海军 D.促进了思想启蒙4.强学会属于( C )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具呈举人康祖诏等,为要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受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材料二: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缴械、献俘、迁民之说,……材料三:不揣狂愚,统筹大计,近之为可战可和,而必不致割地弃民之策,远之为可富可强,而必无敌国外患之来,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均引自同一历史文献。请写出该文献作者。这一文献曾引起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康有为,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材料二提及“与日本议和”的背景是什么?签订了什么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材料三中皇上指的是谁?以作者为代表的派别叫什么?主张变法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光绪帝;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谭嗣同等。
课堂小结
板书 维新派1.背景2.序幕3.发展二、百日维新1.时间2.内容3.戊戌六君子4.结果三、京师大学堂1.方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戊戌变法》练习
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
A.新思潮萌发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3.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  )
A.西方军事技术
B.西方政治制度
C.西方经济技术
D.西方自然科学
4.“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
D.“练兵强天下之势”
5.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6.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8.“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
D.“练兵强天下之势”
8.“戊戌六君子”除“军机四卿”外还有( )
①康有为 ②梁启超 ③康广仁 ④杨深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9.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10.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二、简答题
11.阐释百日维新的内容是什么?


12.阐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
材料一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材料二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三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四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四位思想家的哪本著作(或译著)( )
A.《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B.《仁学》《变法通议》《天演论》《孔子改制考》
C.《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D.《变法通议》《仁学》《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2)上述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又各有什么特点
《戊戌变法》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解析:材料中上、天指的是皇帝。“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即人人都可以向朝廷上书言事,故选B
3.B
4.C 解析:康有为《公车上书》所写,内容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根据维新派的根本主张是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的基本特点,此题很容易选对B项,ACD项都是康有为所提出来的对策,都是权宜之计。
5.D
6.C 解析:C项使一部分顽固派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触及其利益。
7.C
8.C
9.B
二、简答题
11.阐释百日维新的内容是什么?
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上: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发展,奖励创造发明。
文化上:该科举、废八股。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炼陆军,扩建海军
12.阐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阻挠破坏(顽固派势力强大)
主观原因:
(1)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2)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三、材料分析
13.材料分析
(1)C
(2)共同点:都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权威,托古改制;
梁启超:力倡“民权”,认识到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谭嗣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念,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严复:宜传西方思想,介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戊戌变法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日本逼签《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结千余人向光绪帝上书,请求变法革新。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895年春,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络各省参加科考的举人共同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反对议和,历史上称这次行动为“公车上书”。
一、维新派
思考:公车上书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时间:1895年春
原因:签订《马关条约》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朝野上下群情激愤。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发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因汉代用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公车”就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名词,故这一事件被称为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康有为(1857—1927),广东南海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通过阅读一些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书籍,他认识到俄国、日本等都是经过变法迅速强盛起来的,于是渐渐产生了要求学习西方变法改革的思想。1888年他曾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但是这次上书没有结果。后来他回到广州之后,创立了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17岁时考中举人,18岁时接受了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并且拜康有为做老师。梁启超思想敏锐,学识渊博,使他迅速成为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最有力的助手,积极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被人们合称为“康梁”。
北京强学会遗址
《强学报》书影
《时务报》、《湘学报》、《国闻报》书影
思考:19世纪末积极关心和讨论国家大事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国的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发挥自己的才智,希望以此恢复我国的政治、经济等。维新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启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形成一种新的时代气象。
  光绪帝(1871—1908),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而实际上光绪帝仍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
二、百日维新
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在总理衙门西花厅,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荣禄气的中途退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类别 主要内容
政治上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方面
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发展,奖励创造发明。
文化上
该科举、废八股。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军事上
裁汰旧军,精炼陆军,扩建海军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太后”总共26字,为有史以来皇后生后哀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实际掌控权力的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她个人的权力和满洲亲贵权益受损,开始反对变法,多方阻挠,局面变得紧张起来。孤立无助的光绪帝赶紧密诏谭嗣同等,要他们火速筹划对策。
讨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1.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和执行。
2.慈禧免去翁同龢的职务,任命荣禄
统率北洋军队。
3.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
派、废除变法诏令。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帝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远楼
戊戌六君子被杀时的新闻报道
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1898年8月
康广仁
林旭
杨深秀
谭嗣同
刘光第
杨锐
讨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性质。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意义: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性质:
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阻挠破坏(顽固派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
(1)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2)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三、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原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
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
在京师大学堂的带动下,许多省份也积极筹办设置新式学堂,如湖南、湖北、广东等。变法失败以后,清廷虽明令废止各省学堂,然而新式学堂的兴起成为大势所趋。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1.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B
2.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  )
A.西方军事技术
B.西方政治制度
C.西方经济技术
D.西方自然科学
B
3.康有为等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废除科举制度
B.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C.建立了北洋海军
D.促进了思想启蒙
D
4.强学会属于(  )
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
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具呈举人康祖诏等,为要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受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
材料二: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缴械、献俘、迁民之说,……
材料三:不揣狂愚,统筹大计,近之为可战可和,而必不致割地弃民之策,远之为可富可强,而必无敌国外患之来,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1)以上三则材料均引自同一历史文献。请写出该文献作者。这一文献曾引起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二提及“与日本议和”的背景是什么?签订了什么条约?
康有为,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3)材料三中皇上指的是谁?以作者为代表的派别叫什么?主张变法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
光绪帝;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谭嗣同等。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戊戌变法,通过改变政治制度以此来使我国变强大,变得富裕。铭记古人在我国的政治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背景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揭开序幕
公车上书
推动运动发展
《时务报》
达到高潮
百日维新
结局
戊戌六君子就义
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方针
戊戌变法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