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三单元 至爱亲情 十三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三单元 至爱亲情 十三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0 10:31: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父母的心》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
2、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体会至爱亲情,并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
2、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
2、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资料宝袋:
1、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我会读:

佣 
 褴褛 酬谢 舱
2、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4、课文围绕送与不送,写了这对夫妇作出的几种决定?每次做出决定的理由是什么呢?
时间
决定
表情
理由
当天傍晚
送走大儿子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可以过好日子、继承家业、一百元酬金
第二天早上
二儿换大儿
无精打采
长子是接班人
第二天傍晚
女儿换二儿
失魂落魄
长得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
第三天上午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太小 冷酷无情
四、妙点揣摩,多角度评析:
1、你认为他们换孩子、要孩子的理由充分吗?
明确:三次理由前后之间很矛盾,基本上是借口。但是这些理由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2、你能体会课文中父母的心吗 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用笔为这颗心涂上颜色,你会涂上哪种色彩,为什么?
3、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如果一开始就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爱子之情。
这样写的好处:
(1)符合生活的真实;
(2)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使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3)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文的详略安排如何?为什么?
首先:从故事双方的人物来说,四次调换的过程,其时正是矛盾双方曲折复杂的心理历程。对穷夫妻来说,送子女给别人即可以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自己又能有所回报,从而改变一下目前窘迫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所以他们“商量”后将大儿子送给了贵妇女。但是那种难以割舍的爱子之情又让他们寝食难安,于是他们又三番五次的调换子女。毕竟“毁约”是难为情的,于是他们分别去跟贵妇女说,并且找出各种理由。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斗争过程,感动人们的正是那最纯洁、最无私、最令人感动的父母的心啊!
其次:从表达方法上看,前三次是略写,最后一次是详写。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令简单的故事情节摇曳生姿,产生一波三折的效果。让读者随着作者的叙述而感动,为故事情节的铺展而感染,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2、本文为什么起名“父母的心”?“心”在文中有何含义,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他们的心理变化展开的;父母最后的决定可以真切地反映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眷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1. 小组讨论:你认为是把孩子送出去好还是不送好?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送与不送都是爱。最后,“爱子女之心”战胜了“优越的条件”,主题得到了表现。
2. 文章结尾写到“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我们为他们的团聚感到高兴,大家设想这一家六口的生活。
明确:比如担心主人公的命运;他们能否度过艰难的岁月;他们会不会真的“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等等。
过渡:其实大家的担心也正是作者的担心,我们读这篇小说时,似乎能嗅到一丝淡淡的感伤,这是为什么呢?
四、本课小结: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比如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对他们说一些话……
五、作业布置:
为自己的父母做一点事情或对他们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六、板书设计:
要求送孩子时
 
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
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一波三折,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跌宕起伏
要回女儿时
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