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0 13: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咸阳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止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游戏和艺术的异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儿童游戏时常怕旁人看见,所以躲在成人的背后。他们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同情和赞赏。尽兴极欢,便已达到游戏的目的,不必有美丑的分别。儿童在游戏时,愈没有人看见,精神愈专注,幻想愈浓密,兴致也愈畅快淋漓。他抓住一个玩具,可以单独一个人接连玩上几点钟之久,不觉困倦。他没有把我和物分清楚,自己高兴时以为旁人和鸟兽草木器皿等也都和自己一样高兴,所以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儿童自然也有时欢喜成群作戏,但是每个人仍只顾到自己。他既然可以和猫狗玩,和玩具玩,自然也就可以和同年的小伴侣玩,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些小伴侣是旁观者或是同戏的伙伴,他把他们也不过着作玩具一样,借以实现自己的幻想罢了。他扮店主,他弟弟扮主顾时,他弟弟就只是主顾而不复是他弟弟,如果他弟弟不在时,他也可以拿傀儡做主顾。他玩得高兴时,他的伴侣头撞痛了在号啕大哭,他心里却若无其事地仍然继续玩他的。从此可知游戏的动机中很少有社会的成分。年龄渐长,游戏中或许逐渐杂入社会的成分,但是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就不能不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则除“表现”之外还要“传达”。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也能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得安顿,所以他才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旁人。传达欲是同情心的表现。人是社会的动物,到能看出自我和社会的分别和关联时,总想把自我的活动扩张为社会的活动。同情心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它是为群的,因为它要分享旁人的苦乐;它也是为我的,因为它要把自我伸张到社会一样大。
因为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冲动的要素却恰在社会性,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作品的目的就在把所表现的意象和情趣留传给旁人看。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说:“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游戏只要过剩精力已发泄,或是本能已得到暂时的练习,便算是达到目的。艺术的作用却不仅在造作的活动,凡是真正艺术的表现都必有一件东西做了出来,可以流传下去。”儿童在沙滩土堆砂为屋,随堆起,随推倒,既已即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往往用慈母保护婴儿的热爱去珍护它。这个分别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和游戏都要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自由活动,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成为具体的情境。这就是所谓“表现”,不过纯粹的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则有社会性,它的要务不仅在“表现”而尤在“传达”。艺术冲动是由游戏冲动发展出来的,不过艺术的活动却在游戏的活动之上下过进一步的功夫。游戏杂用金砾,无所取择;艺术则要从砂中炼出纯金来。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儿童游戏躲在成人的背后是怕旁人看见,儿童只图自己高兴,就算达到目的,没有要拿游戏来让旁人欣赏的想法,不必要有美丑的分别。
B.
儿童与同年的小伴侣玩,他把小伴侣不过只是看作猫狗、玩具一样,借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幻想,每个人仍然只顾到自己。
C.
儿童游戏有独自性,抓住一个玩具,一个人可玩上很久,不觉得困倦;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精神集中,幻想浓密,兴致勃勃。
D.
儿童游戏的动机中社会成分较少,之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游戏中或多或少会逐渐杂入一些社会的成分,不过这已经不是游戏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儿童个人高兴时认为鸟兽草木器皿等甚至是人也与自己一样高兴,因此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自然也就没有。
B.
艺术家的创作是有目的性的,他要将自己见到的意境或感受到的情绪传达给旁人,即使旁人没有接收到他所传达的意境或情趣,他的心里也是踏实的。
C.
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告诉人们,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所不同的是游戏只是消遣,达到目的即可,而艺术则要有东西流传。
D.
传达欲是同情心的一种表现,同情心既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因为同情心要分享旁人的痛苦与快乐,要把自我伸张得很大很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要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还要“传达”;游戏不必有作品,艺术必须有作品。
B.
对儿童来说,游戏的过程中制作出来的东西只是为了发泄精力,没有实际意义,可以随意毁掉;对艺术家来讲,得意的作品往往像婴儿一样,需要精心呵护。
C.
艺术和游戏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有所谓“表现”,不过艺术有社会性,它的任务主要在“传达”。
D.
游戏离不开艺术,且关系紧密,艺术冲动是从游戏冲动中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游戏杂,不加选择,艺术却像从砂中提炼出的纯金。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曲解文意,“这已经不是游戏了”错误,原文只说“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另外,原文说“或许”,选项为“或多或少”。
2.
试题分析:“即使旁人没有接收到他所传达的意境或情趣,他的心里也是踏实的”错误,原文“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感到一种情趣,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也能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安顿”。
3.
试题分析:A项,“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有冲动产生的”说法错误;B项,“可以随意毁掉”错误,文中只是说举例说明儿童的游戏不需要有东西流传;D项,“游戏离不开艺术”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阳光路十七号
王虹莲
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觉得不苦。
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了。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
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
B.
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
女主人公勤劳质朴,看重爱情,她独自在家劳作,并赡养老人;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
D.
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5.
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
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答案】4.
D
5.
①本义:“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②结构:是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内容:“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
6.
①“阳光路十七号”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②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阳光路十七号”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③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我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这是她的秘密。
【解析】
4.
试题分析:D.
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不是小说的主题,小说重在赞美人性之美。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标题的作用类试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点作答,①本义:“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②结构:是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内容:“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划线句子含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理解,把句子放在文中去深入的分析,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卢煜明和他的灵感
黄永明
1997年,卢煜明和同事在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报道在孕妇的血浆里检测到胎儿的DNA。这篇文章到今天被引用已经超过了2200次。
卢煜明1963年出生于香港九龙,从小喜欢看《国家地理》,对与技术相关的事情更有兴趣,比如计算机和摄影。
1983年,卢煜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基础医学,他在上学的第一年就接触到了通过大量复制DNA序列来帮助生物学家进行分析的PCR技术,并迅速上手。
羊膜穿刺术技术,能够让医生在婴儿出生之前就确定孩子是否会患有遗传疾病,比如诊断出染色体数量异常所带来的唐氏综合征。然而,这项技术是侵入性的,会增加流产的风险。
卢煜明在妇产科实习时思考也许可以使用PCR技术来检测那些进入母体循环的胎儿有核细胞,这样一来,不做羊膜穿刺便可获知胎儿的DNA。
没有花费很大的功夫,卢煜明就在母体循环中找到了胎儿有核细胞。然而,当时的卢煜明并不知道,他正走进一条无法走通的死胡同。后面的八年里,他办法想尽,目标却始终遥不可及。
香港回归前夕,许多不错的研究职位在香港空缺了出来。卢煜明在此时谋划着回到自己的家乡。
与此同时,《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两篇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报道在癌症患者的血浆中检测到了肿瘤的DNA。这让卢煜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肿瘤在癌症患者体内生长,与胎儿在母体内生长,是多少有点相似性的;既然可以在癌症患者的血浆中找到肿瘤的DNA,那么在孕妇的血浆中找到胎儿的DNA也应是情理之中!
这个时候,泡面为卢煜明带来了灵感。
“在我第一次操作检测游离的胎儿DNA时,我把血浆煮了煮,然后取用很少量的‘汤’来做PCR。这跟我煮泡面的过程是相似的。”卢煜明说。
当然,他并不是真的用火去煮。那个时候,DNA提取的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卢煜明的做法是,先把血浆或血清加热,使蛋白灭活,因为这些蛋白如果有活性的话可能会降解DNA或者影响PCR的活性。接下来,最高速度离心,把变性的蛋白沉淀下来。最后,直接吸取上清,用里面的DNA做PCR。
2009年的一天,卢煜明跟太太Alice去IMAX
3D影院观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那个时候,他正在思考如何使用母体血液对整个胎儿基因组进行测序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他有一段时间了。当银幕上一个巨大的“H”(哈利波特的logo)飞向卢煜明的时候,它在卢煜明的脑海中幻化成了同源染色体。他思考良久的问题突然有了答案。
唐氏综合征并不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它是因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童,其21号染色体包含了三条染色体,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对。这给他们的发育和健康带来许许多多的严重问题。
卢煜明的血浆DNA检测方法2011年起开始用于检测唐氏综合征和其他染色体异常。这项检测在今天已经可以在超过90个国家获得,有超过百万妇女从中受益。
现在,卢煜明的实验室有一半的精力用于研究产前检测,另外一半则用在癌症检测上。后者的思路与产前检测是相似的:癌细胞死亡时会向血液中释放DNA,而卢煜明想要通过找到这些DNA来实现癌症的早期检测。
他这种做癌症早期检测的路径被称为“液体活检”。“最终,我希望通过验血,利用循环DNA来筛查多种类型的癌症。”他说。
2016年,汤森路透将在科学界颇有知名度的“引文桂冠奖”授予了卢煜明,他由此也被广泛认为是诺贝尔化学奖的热门人物。
(摘自2017年1月14日“财新网”,有删节)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卢煜明和同事在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内容为“在孕妇的血浆里检测到胎儿的DNA”文章,因这篇文章被多次引用,所有被称作其“成名之作”。
B.
卢煜明从小就对与技术相关的事情有兴趣,上学的第一年就接触到了PCR技术,这为他日后研究出血浆DNA检测方法打下了基础。
C.
羊膜穿刺术技术,能够让医生在婴儿出生之前就确定孩子是否会患有遗传疾病,但这项技术是侵入性的,有一定风险。
D.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看似坦途,实际上是绝路,卢煜明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没有花费很大的功夫,就在母体循环中找到了胎儿有核细胞,实际上这是一条死胡同。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香港回归前夕,在香港许多不错的研究职位出现空缺,卢煜明此时回到自己的家乡,体现出对家乡的热爱。
B.
卢煜明发现唐氏综合征是由第21号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正常情况下染色体都是一对,而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童的21号染色体包含三条染色体。
C.
卢煜明的血浆DNA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唐氏综合征和其他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在产前检测和癌症的早期检测中取得较高的成就。
D.
卢煜明的血浆DNA检测方法使超过百万妇女受益,因此卢煜明被广泛认为是诺贝尔化学奖的热门人物。
E.
全文多处引用卢煜明的话语,这些话语既表现出传主的优良品质,同时又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9.
文章的标题为“卢煜明和他的灵感”,请结合全文分析卢煜明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曾产生哪些灵感。
【答案】7.
A
8.
DE
9.
①也许可以使用PCR技术来检测那些进入母体循环的胎儿有核细胞,不做羊膜穿刺便可获知胎儿的DNA;②既然可以在癌症患者的血浆中找到肿瘤的DNA,那么在孕妇的血浆中也应该找到胎儿的DNA;③从泡面中获得灵感,把血浆或血清加热,用里面的DNA做PCR;④从观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感悟到如何使用母体血液对整个胎儿基因进行测序的问题;⑤把产前检测的成果应用到癌症的早期检测中,实现癌症的早期检测。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因果倒置,应该是“先成名”,然后文章多次被引用。而且卢煜明成名的原因是在孕妇的血浆里检测到胎儿的DNA。
8.
试题分析:A项,“此时回到自己的家乡”混淆范围,原文是“在此时谋划回到自己的家乡”;B项,“卢煜明发现”错误,“唐氏综合症是由第21号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C项,“在……癌症的早期检查中检测中取得较高的成就”错误,原文是“想要”和“希望”,并没有成为事实。
9.
试题分析:注意从“使用PCR技术”“在癌症患者的血浆中找到肿瘤的DNA”“从泡面中获得灵感”“产前检测”。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位。
B.
太牢,是古代祭祀等级的一种,古代祭祀宴会时,若牛、羊、豕三牲具备则为太牢,若少一牲,则为少牢。
C.
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D.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优孟投其所好,建议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使楚庄王认识错误,最终收回成命。
B.
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先把马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最后火化。
C.
优孟重情重义,孙步敖生前善待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果然帮助了他。
D.
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以假乱真,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2)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答案】10.
B
11.
B
12.
B
13.
(1)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凭着楚国的地大物博,寻求什么东西会得不到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
(2)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赃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康耻。
【解析】
10.
试题分析:
“楚庄王之时”“华屋之下”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不要断开,“衣以文绣”固定句式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楚庄王之时”“华屋之下”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不要断开,“衣以文绣”固定句式不要断开。
11.
试题分析:少牢是羊、猪,相比太牢少牛。
12.
试题分析:原文“葬之于人腹肠”,意思是被人吃掉,而不是火化。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礼”“薄”“贪鄙”“顾”和判断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乐工。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以谈笑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楚庄王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楚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想要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安葬马。左右大臣谏诤这件事,认为不能这样做。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对葬马的事进谏的,一律处死。”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楚国地大物博,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安葬呢?”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用雕了花纹的梓木做椁室,用上好的楩、枫、樟木做题凑,差遣甲士为死马挖掘墓穴,老弱人丁背土筑坟,齐赵等国的使者侍坐在前,韩魏等国的使者护卫在后,为死马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封以万户之邑给它守墓。这样,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庄王说:“难道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该怎么办才行?”优孟说:“请大王将它作为六畜来安葬。用土灶做椁室,用铜锅做内棺,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膻,用粮食稻谷来祭祀,用火光来做它的衣服,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于是庄王便将马交给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地议论这件事。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4.
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
“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
“无书”应首句的“别后”,主人公无从知晓亲人的消息,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
D.
五六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子的景象,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E.
“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已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和灯花一样凄迷、黯淡。
15.
“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主人公“恨”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4.
CD
15.
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
14.
试题分析:C项,“无书”应首句的“不知”;D项,五六句没有视觉描写。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不知道行踪”“书信渐渐减少”“梦又不成”。
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铁骑突出马枪鸣
(2).
(2)佛狸祠下
(3).
一片神鸦社鼓
(4).
(3)谈笑间
(5).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佛狸祠”“樯橹”的写法。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分析人士认为,如今的国际局势危机四伏,不容乐观。
②这些年,他追亡逐北,风餐露宿,就是为了让妻儿过上安稳日子。
③在本次国剧盛典上,某女星顶着一头乱而竖直的红发,这种怒发冲冠的造型,普通人实在欣赏不来。
④眼下,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似乎成了景区涨价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景区申遗成功了,门票要涨价;景区准备申遗了,门票也要涨价。
⑤这片海岛远离内陆,岛上遍植各种花树,春秋鼎盛,在这两个季节去游玩是再好不过了。
⑥周大福珠宝在国内珠宝行业来说,是屈指可数的存在,它每年的销售额都是遥遥领先,不仅国内,周大福在整个华人地区,口碑都非常的不错。
A.
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①②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危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追亡逐北:追击败走的敌军。望文生义。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对象错配。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望文生义。
点睛: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B.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还大众一片清新的精神空间,是管理部门的义务,是网络行业从业者的纪律,也是每一位网民的职责。
C.
片面追求标准答案,既无法体现客观世界本应有的参差多态,也阻绝了发现另一种精彩的可能。
D.
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介词结构作主语;B项,语序不当,逻辑照应语序不当,“是管理部门的义务,是网络行业从业者的纪律“调换顺序;D项,语序不当,应为“切实保障并改善”。
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BD属于定语语序不当,注意跟例句对照分析。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的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




。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则刚。”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
①即便有了丰富的知识
②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
③临时也会用不着
④临时也会变了卦
⑤即便有了优美的情操
A.
②①④⑤③
B.
②⑤④①③
C.
②①③⑤④
D.
②①⑤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注意①③、⑤④衔接紧密不能分开,因此选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手扶电梯与直梯是通往高层楼房的主要工具。那么乘手电梯与乘直梯哪个方式更快?相信这个问题大家都想过。__________,直梯是比较快的,但需要加上等待的时间。通过调查发现,__________。如果从1楼到6楼,乘手扶电梯是比较快的,因为__________;如果是从1楼到9楼,那么二者用时相当;到10楼以上,则乘直梯速度较快。
【答案】
(1).
①以速度本身来说
(2).
②到不同楼层二者快慢有分别
(3).
③无需等待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乘手扶电梯”,第②空注意后面的“从1楼到6楼”,第③空注意前文“加上等待的时间”。
21.
下面是三种应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其中的不得体之处并给出修改意见。
(1)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将于2017年10月15日截稿,请各位同学尽快将你们的文章交给老师,过时不候。(竞赛通知)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已过,云南即将迎来旅游的旺季。在这里,我谨代表单位向鄙省发来贺电,预祝新的一年云南旅游业节节攀升,再创佳绩。(祝福信息)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报道,2016年共有362位民警在工作中丧命,4913人负伤。对此,公安部表示,警察的执法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支持。(时事新闻)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过时不候”改为“以免错过比赛”;
(2).
(2)“鄙省”改为“贵省”;
(3).
(3)“丧命”改为“牺牲”。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题干中答题关键“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其中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中“过时不候”语气过于生硬改为“以免错过比赛”;(2)“鄙省”是对自己的谦虚称呼,称呼对方应该改为“贵省”;(3)“民警在工作中”应该用“牺牲”表示尊敬。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生活之中,适当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自我的完善。
——汪国真
材料二: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
——让·保尔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你就是一道风景
  生于世界上,存于宇宙间,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心智不缺,心力不乏。只要你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及风采,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去仰视别人。
  你,就是一道风景!
  不要隐于云海峰峦之后,不必藏于青竹绿林之中,你就是巍巍山峦的一石,就是莽莽林海中的一株。所以,你没有必要敬畏名山大川,没有必要去赞叹大漠孤烟,你的存在,其本身就在解释世上所有的景致;你的存在,正注释着时代的一种风情!
  不必去拥挤了,你就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不断地展示你内心世界的丰富内涵,给苍白的四周一绮丽,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闷的空气以清新,每日拭亮一个太阳,用大自然的琴弦,奏响自己喜爱的心曲。
  自然美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性,梅花自有梅花的风韵,红杏自有红杏的丽姿,如今认清自己往往比注视别人更为重要。没有必要一味褒扬别人贬低自己,应该果敢地站起,与最佳景观比肩,只要你不懈追求,相信你,不必别人差。真的,你行!
  翠竹之秀丽,青松之壮美,杨柳之潇洒,兰草之温柔,自然赋予各异风情,都在各自的一片土地上展示生命的光辉。如今所需的不是自谦,而是自信。很久很久了,虚假的谦逊毁掉个性的展露,模仿、装扮、整容,使人无法认清你的真面目,不知哪个是你自己,那情景似古代砖窑烧出的风格相同的陶俑。
  风景这边独好!妙在独好。
  我们太忽视这个“独”了。
  世上被人们公认的景点都是独特的:埃及金字塔,中国古长城,法国凯旋门,罗马斗兽场……世上被人赞美的景点也别具风采:泰山日出,威尼斯水城,热带雨林,撒哈拉沙漠……
  大凡能被我们记住的人都富有个性特征:阿Q的“快乐”,鲁滨孙的坚毅,王熙凤的笑里藏刀,奥赛罗的嫉妒杀人……
  让个性伴你,站着该是一座山,倒下便是路基;完整时给人启示,粉碎时使人惊醒……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你不必注视别人的目光便知道,你在阳光下用身影发表宣言:
  你就是一道风景!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注意材料的中心是“个性”,材料一的重点说明追求“个性”的目的是“自我的完善”,材料二是说明“个性”的作用,可以由此立意追求个性的“目的”。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通同的两个方面,注意抓住“个性”立意行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