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提示:夏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国王。说明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内外服制度: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2)统治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自主思考《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反映出商朝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提示:商朝人崇信鬼神,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其政治制度弥漫着神权色彩。封邦建国
1.目的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2.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国既有功臣、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周人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
教材图解阅读教材第3页《西周分封形势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1)分封对象:既有同姓亲族,又有功臣,还有先代贵族的后裔。
(2)重点突出: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
(3)目的明确:周王亲族占据富庶及战略要地,直观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作用
(1)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度。
3.关系
(1)嫡长子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2)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意义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5.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自主思考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看宗族世谱印证刘备所言,自此人皆称刘备为“刘皇叔”。宗族世谱所记录的内容源自古代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作用?
提示: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史料导入
史料 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而获得第一步的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的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
——罗香林《中国民族史》
互动探究(1)结合史料,分析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3)根据史料,探究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的后代。
(2)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的义务。
(3)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对商朝遗族的防范;扩大了统治区域。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实现了政治隶属关系和宗族血缘关系的紧密结合。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王以嫡长子承位,其余诸子由周王将土地、庶民、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里,依然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成为卿大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内部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政治的稳定。典例分析
《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材料所说“周之制”的主要特点是(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天子直接控制诸侯国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引入有关分封制的材料,考查提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做出正确的阐释。
解题指导:材料关键信息,“天子班贡”“列尊贡重”,体现了周天子有较大的权威,诸侯须听命并纳贡,据此可判断“周之制”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主要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故选A项。
答案:A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史料导入
史料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史记·周本纪》
互动探究(1)“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哪一项政治制度?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综合上述信息,分析为什么太史伯阳发出“祸成矣,无可奈何”的感叹。
提示:(1)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因此,太史伯阳发出“祸成矣”的感叹。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商王也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利用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使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3)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序列。探究点一探究点二(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分封制中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及其实力的增强易发展成割据势力。这也表明此时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宗小宗之间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有关宗法制的材料,考查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谓“宗”本义指宗庙,宗法即宗庙之法,而宗庙之法所反映的是现实的宗族组织关系。因此,宗法制度就是规定宗族组织关系的一项制度。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制定宗法制的目的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政权统治。故选C项。
答案:C1.山东省常被世人称为“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 )
A.商朝的甲骨文记载 B.商朝的内外服制
C.西周的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解析:根据西周的分封制,吕尚封国齐,周公长子伯禽封国鲁,这两个诸侯国都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这就是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的来历。
答案:C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 )
A.等级关系森严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实行世袭制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被分封的七十一个诸侯国中,同姓的亲族有五十三个,可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B3.“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宗法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
A.规范宗教仪式 B.传承中华传统
C.禁锢人们思想 D.阻碍社会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强调尊祖敬宗,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
答案:B4.据《史记》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继承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先秦时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故C项正确。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 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的措施,与王位继承无关,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主要是规定不同等级贵族所享有的权利,与王位继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请完成:
(1)上述材料描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诸侯的主要义务,指出诸侯与天子的关系。
参考答案:(1)分封制。
(2)主要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关系:诸侯服从于天子。课件23张PPT。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
集权制度的确立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春秋时期
(1)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2.战国时期
(1)分封制崩溃:诸侯国君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2)诸国变法:各诸侯国纷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3.秦的统一
经过100多年的角逐,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教材图解阅读教材第6页《秦朝疆域图》,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秦朝疆域辽阔,在全国许多地方设郡;秦在北方修筑长城,有效地保卫了中原地区,防止匈奴的南下侵扰。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确立皇帝制度
(1)皇权至上:秦王嬴政改称“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
(2)皇位继承制: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教材解读阅读教材第7页小字部分,嬴政最终选择“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有何特殊用意?
提示:一方面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以及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将这一名号赋予神圣色彩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确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职权: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事务。
(2)关系: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图说历史阳陵虎符为秦朝皇帝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虎符,虎符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思考:阳陵虎符的设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秦朝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代开始形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确立行政区划——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1)由来:起源于春秋后期;秦统一后,秦始皇坚持在全国实行。
(2)设置: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皇帝的命令可以直达百姓。
(3)特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自主思考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为什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提示:分封制下,诸侯有世袭统治权,在自己的封地内有极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下,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在地方上无特权,缺少独立性。
4.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朝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2)制定秦律: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并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实质是维护统治的工具。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意义
1.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2.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3.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4.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史料导入
史料一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2)结合史料二,探究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提示:(1)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
(1)中央决策方式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
(2)国家结构形式是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其特点一是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2016江苏南通一模)“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对秦朝中央和地方官员职责的叙述,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材料中关键信息为“守”“尉”“监”,结合材料上下文关系可判断是地方官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材料并不涉及贵族政治问题,故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没有官员人数与效率的信息,无从判断机构臃肿,故排除D项。
答案:B探究点一探究点二秦朝废分封,置郡县
史料导入
史料 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互动探究(1)结合史料,概括柳宗元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秦朝政制的意义。
提示:(1)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2)意义: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引用相关材料,考查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分封制下“世卿世禄”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也是后世长期沿用该制度的根源所在。
解题指导:材料前半句中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秦以前的分封制度,后半句指的是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公元前221年,中国出现了亘古未有的政治局面。“亘古未有”主要是指( )
A.中国出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秦统一后的全部制度都是首创的
C.地方上的政权开始听命于中央
D.中央机构的设置比前代更加完备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答案:A2.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两侧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
A.皇位世袭 B.皇权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皇帝制度中皇权独尊的特点,并未涉及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家天下”等特点。
答案:B
3.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的困局,而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
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B.统一货币、度量衡
C.制定各种礼乐制度 D.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答案:D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朝(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了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解析: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D5.“千古一帝秦始皇”
?
图中的秦始皇,踌躇满志。秦始皇即位后,率雄师横扫中原大地,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在没有多少招架之力的情况下,就被永远地从地图上抹去了,它们留下的空间,变成一种颜色,写上了一个巨大的“秦”字。随后秦始皇又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行之有效地治理了这样一个空前辽阔的国家。探究:
(1)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主要肯定了秦始皇的哪一项重大举措?
(2)秦始皇是如何“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行之有效地治理”国家的?
参考答案:(1)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皇帝制度,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管理军事事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负责地方行政。课件22张PPT。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3)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4)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教材图解阅读教材第10页《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决策、审议、执行机构权力分解;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最终集权于皇帝。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演变
(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选官制度
1.军功爵制度:战国时期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2.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
3.科举制
(1)背景: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来历:隋朝实行的分科举人制度。
(3)完善: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发展:宋代重视科举;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5)评价: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2)汉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2.谏议制度
(1)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2)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3)明清:取消专门的谏议机构。
3.评价
(1)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三省六部制
史料导入
史料 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做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行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说明唐代三省制是如何继承三公制的。
(2)根据史料,探究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提示:(1)三省长官都是皇帝的助手,具有议政权。
(2)三省是政府机关或宰相集体;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三省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三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出现了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明确行政分工,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3)三省之下的分权体制和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本质的区别,三省之上还有独裁专断的皇帝,不可能真正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引入相关材料,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是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六部制下,相权虽然一分为三,但相互之间有合作,不是独立施政,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项错误;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D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皇权独尊,故C项为最佳答案。
答案:C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导入
史料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2)根据史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2)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3)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名师精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的演变。世官制是贵族的世袭制,察举制是由官员推荐任官的制度,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1)世官制:世官制是官制世袭的制度。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主要盛行于西周时期。
(2)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推荐人才当官的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为德行和才能。汉武帝时,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3)科举制: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但是到明清时期,科举制日益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唐代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常设进士、明经两科。人们普遍重视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列队走出端门,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进士科仕途优于明经
B.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追逐名利
C.科举考试扩大了政权基础
D.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引用有关科举制的材料,考查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根据材料信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可以使有才能的庶族地主参与国家政权,这就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故选C项。
答案:C1.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解析:A项是地方行政制度,其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分权的特征,排除;B项是通过分割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C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解析: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
答案:B3.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均田制
解析:科举制下,以考试成绩作为录用官员的依据,科举士子来自社会各阶层,这造成了各阶层之间流动性大,从而使社会的开放程度较高,故选B项。
答案:B4.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官职的作用时指出:“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以下官职的作用与之类似的是( )
A.监察御史、丞相 B.御史大夫、刺史
C.参知政事、通判 D.刺史、通判
解析:题干中顾炎武谈论的是中国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参知政事、丞相不属于监察官员,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与“官小”不符合,故A、B、C三项均错误;刺史、通判虽然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高官,因此“官小而权之重”,“小大相制”,故D项正确。
答案:D5.“宋人殿试图”
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改革了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出身贫贱的人只要有才学,也能通过考试做官。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探究:
(1)结合图文信息,分析科举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打击了士族势力;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依据才能而不是出身选拔官吏。课件20张PPT。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起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2)“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其他六国发动叛乱。
(3)集权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藩镇割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材图解阅读教材第14页《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唐代后期,藩镇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
(2)五代十国的分裂实质是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与扩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着手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
(2)措施:
①收精兵:将禁军分别划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③制钱谷:将地方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政事。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自主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提示:(1)根本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直接原因:胡惟庸的骄横跋扈,骄恣擅权。
(3)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2)设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2.清朝:设置军机处
(1)背景:清初设置内阁处理日常事务、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
(2)设置: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3)职责:只能跪奏笔录,没有决策权。
(4)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史料导入
史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史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1)结合史料一,探究汉初分封诸侯的原因,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
(2)结合史料二,探究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1)初定天下,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
(2)置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转运使,分别管理地方行政、监察和财政。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但也造成人浮于事和北宋中期的“三冗”“两积”局面。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及启示
(1)措施及效果: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至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后期,地方方镇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增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并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置通判,设转运使,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
(2)启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但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容易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人浮于事,分化事权也容易导致官僚机构庞大等问题的出现。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名称的变迁,考查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从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答案:A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料导入
史料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互动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有效地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强化;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行体制并影响后世;埋下宦官专权等腐败政治现象的隐患。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同时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最终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为近代的民族危机埋下了隐患。典例分析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于是他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
A.丞相 B.殿阁大学士 C.尚书令 D.军机大臣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有关明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材料,考查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明太祖在废除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其实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体现。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洪武皇帝”“特别的政府部门”和所学史实,可知朱元璋为了解决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带来的繁重的工作量,设立了殿阁大学士,故选B项。
答案:B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基于这种认识,汉朝实行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材料中的“汉”指西汉;“秦之枉”指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以至天下大乱无人勤王;“徇周之制”指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部分地恢复封国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2.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该做法的目的是( )
A.重视文教 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
C.推广科举制 D.缓解“冗兵”问题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措施即重视文官,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其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威胁皇权,故B项正确。
答案:B3.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1日,皇宫收到奏章1 160件,共计3 291件事情。“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皇帝下令( )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
解析: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每天要处理大量奏章,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因此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C4.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走向衰退
B.工业革命的完成
C.外来势力入侵中国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解析:中国在18世纪“滑向衰世凄凉”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5.“军机处内景”
军机大臣位极人臣,但办公室却非常简陋。靠墙是炕床,还有若干桌椅。屋顶装有天花板,更显得房间低矮,与高大神秘空旷的宫廷殿宇恰成明显反差。探究:
(1)根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军机处的作用。
参考答案:(1)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2)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但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