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打包3套)岳麓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秋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打包3套)岳麓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0 15:02:09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开国大典
1.背景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自主思考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提示:政治上,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基本结束,国民党军队已基本被消灭;理论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2.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3.意义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
保障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时间
1954年。
3.制定机关
第一届全国人大。
4.主要内容
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5.历史意义
(1)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自主思考有学者指出1954年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正义与理性的精神和过程”,这体现了1954年宪法有何特点?
提示: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建立与发展
(1)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知识点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
是新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发展历程
(1)确立:新中国成立之初。
(2)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
3.组织形式
政治协商会议。
4.意义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知识点三 教材解读阅读教材第94页图片《黄炎培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言》及图右侧文字,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极大地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法律依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2.主要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具体实施
(1)先后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还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知识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史料导入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互动探究(1)史料反映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是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
(2)近现代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制约权力的机制内核是什么?
提示:(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式: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原则、群众监督。
(2)民主法制。名师精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符合我国的国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以来人民受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否定了历史上专制独裁的统治方式,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举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监督权,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
(2)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的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3)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题目立意:本题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指导: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故选C项。
答案:C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史料导入
史料一 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
——《邓小平文选》
史料二 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构想为基础,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留下每代人智慧烙印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七确立”与“五不搞”描述中国特色政治文明》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2)史料二中所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的?
提示:(1)局限性: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相互争斗,意见难以统一,影响行政效率;进步性:三者之间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2)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就这样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不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但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1)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而议会制则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
(2)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调资本主义内部利益的工具,议员由选举产生,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探究点一探究点二(3)两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代议制一般按照权力制衡的原则组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题目立意:本题以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人员构成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题干信息充分表明:新中国人民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组成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立新中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由此判断B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所以A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共中央在1956年提出的,因此C项也应排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的,故D项也与题意不符。
答案:B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排除A项;当时国民党还有很多残余势力在西南地区,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才确立,D项错误。
答案:C2.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里的“制度”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A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答案:B4.歌曲《爱我中华》中唱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种和谐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答案:A5.阅读下列图片: 请完成:
(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实行的哪些政治制度?它们正式确立的基本前提有哪些?
(2)结合上述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参考答案:(1)政治制度:图1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2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3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巩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也是我国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课件22张PPT。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背景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林彪、江青等野心家推波助澜,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表现
(1)全国处于无政府状态,许多老干部、知名学者和普通知识分子被抄家、批斗。
(2)造反派“全面夺权”,全国各地出现一元化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了破坏。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4)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自主思考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哪些教训?
提示: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
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 首要环节。
2.改革政治体制
(1)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2)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确立“依法治国”方针
(1)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2)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完备法律体系
(1)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订。
(2)相继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
(3)先后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基层民主选举
1.地位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城市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或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
3.实施
到2003年初,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委会的换届选举。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意义
(1)乡村基层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2)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得到进一步普及,这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史料导入
史料 “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问(1986年)
互动探究(1)“‘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主要指的是什么?
(2)根据史料,回答经过党和政府的反思和努力,“好事”是指什么。
提示:(1)“坏事”: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经济建设受到破坏,思想文化、教育单一发展、停滞不前。
(2)“好事”:经过拨乱反正,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思考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党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是分不开的,同时又与中国的历史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多年以来存在着“左”倾错误,这种错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彻底清除,反而恶性膨胀,以至于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2)与中国历史的联系:经济上,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影响至深;政治、思想上,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很深的专制主义传统,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民主与法制观念;此外,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法制建设还不健全,以至于出现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使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探究点一探究点二(3)启示: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必须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
解题指导:“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主要是政治上忽视了民主和法制建设,所以选A项。
答案:A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史料导入
史料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等。
——摘编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特点:国家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2)原因: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综合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与完善。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
(2)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1978—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根据材料信息“1978—1992年”“重要法律230多部”,可知新时期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1949—1956年,故A项错误;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也是在过渡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故C项错误。
答案:D1.右图所示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中学课本教材封面(上方文字为:彻底埋葬帝修反!)。这一历史时期(  )
A.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得以奠定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中断
C.奠定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基层民主有一定扩大和加强
答案:B
2.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答案:D3.20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外电评论:“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是在(  )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
D.2002年中共“十六大”
解析: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答案:C4.右图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进步的一项重大成就。这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
解析:解读图片信息,并结合题干时间限制予以解答。A、B两项时间上不符合题意;C项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因此选D项。
答案:D5.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认识和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片。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邓小平(1)分析材料,体验历史
假设你经历了图片中那个“疯狂”的岁月,你会看到我国政治建设中的哪些不正常现象?
(2)总结过去,反思历史
结合材料探究今后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发生。
参考答案:(1)对人的生命财产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陷于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2)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建设。课件22张PPT。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思想萌生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2.提出构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宪法保证
1982年新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4.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有利条件
(1)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2.主要事件
(1)香港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102页香港、澳门交接仪式图片,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开创了历史发展新纪元。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历史意义
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自主思考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解决港澳问题的前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关键;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为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停火
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交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加。
3.会谈
1992年,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达成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的共识。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提出主张
1995年,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5.法律保障
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6.发展趋势
目前,海峡两岸各领域的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祖国大陆和台湾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这些已成为两岸和平合作和祖国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自主思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提示:可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高整个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导入
史料 美国权威杂志《财富》(《Fortune》)于1995年一度预言,回归将令香港死亡。但香港回归十年后,《时代》周刊对此言论进行重新审视,以整整25页的篇幅承认其姊妹杂志《财富》当年报道错误,更承认香港比从前更有活力。
互动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在香港成功实践的意义。
提示:“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顺应了历史潮流和民心所向,它有利于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也为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原因
(1)“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实际。
(2)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
(3)“一国两制”既明确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及其制度的特殊性,又顾及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典例分析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
解题指导:“一国两制”方案的付诸实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A项结论与题干材料不符,B、C两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答案:D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史料导入
史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史料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两岸同胞都有利,大家都不希望目前的好局面逆转。为此,两岸双方要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基础,深化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1)史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适当方式”应该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从史料可以看出,中国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怎样的立场?
(2)史料二中,在台湾问题上,“大家都不希望目前的好局面逆转”,有哪些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
提示:(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2)“台独”势力,外国(西方)反华势力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正确认识台湾问题
(1)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不同:台湾问题属于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而港澳问题则是国家主权问题。作为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中央政府向港澳派驻军队;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
(2)和平统一的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也盼望和平统一;祖国大陆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祖国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两岸人民希望和平统一。
(3)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因:“台独”势力的猖獗和某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
题目立意:本题以1987年的传单材料为切入点,考查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是在2008年,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1.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解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在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上,邓小平不同意英方提出的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关于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排除A、C两项;在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问题上,除台湾可以保留军队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外交和国防事务上不享有自治权,排除B项。
答案:D2.“一句话,中央政府关于香港大政方针的宗旨,就是为了香港好、为了香港明天更好,就是为了香港同胞好、为了香港同胞明天更好。”特别行政区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
A.设立区域 B.实施目的
C.社会制度 D.时间期限
解析:特别行政区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所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少数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故选C项。
答案:C3.“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五星红旗飘,光照南疆塞北。高奏凯,主权恢复,侮辱今朝束。颂美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这首词当属(  )
A.《中国之歌》
B.《回归倒计时感赋》
C.《宝鼎现·庆香港回归》
D.《拥子入怀——澳门回归十周年》
解析:从材料信息“主权恢复”“遍地荆花”,可知是香港回归祖国,B项表述错误,选C项。
答案:C4.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
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统一是台湾全体民众的迫切要求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解析:原乡人的血流返原乡,体现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血脉相连,体现了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答案:A5.阅读下列图片: 请完成:
(1)三幅图片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发展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海峡两岸结束长期隔绝的局面,双方关系缓和且交流日益频繁。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