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冷战”的兴起
1.背景
(1)雅尔塔体系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就战后世界安排达成一系列协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国际关系体系。
(2)美苏矛盾加剧:
①原因: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推行反共、反苏政策。
②表现: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企图遏制苏联;苏联在自己周边建立“安全带”,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表现
(1)“冷战”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之间从此进入“冷战”时期。
(2)经济对抗:1947年,马歇尔提出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自主思考杜鲁门曾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均是美国对苏发动“冷战”的具体表现,前者侧重于政治方面,而后者则侧重于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运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北约与华约
1.背景
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柏林危机爆发。
2.建立机构
(1)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约。
(2)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约。
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107页图片《北约和华约的对峙》,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影响
(1)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2)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3)美苏全面对抗,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
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受到重创。
(2)美国乘虚而入,发动越南战争。
(3)战争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美国。
自主思考“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提示:美国发动或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探究点一探究点二美苏“冷战”
史料导入
史料一 当今世界上有两大民族,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但好像在走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他们的起点不同,道路各异。然而,其中的每一民族都好像受到天意的密令指派,终有一天要各主世界一半的命运。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史料二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1)史料一中,托克维尔的预言在20世纪中期成为现实,指出美、苏“各主世界一半的命运”的含义。
(2)史料二中小阿瑟·施莱辛格对“冷战”的影响是什么样的看法?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含义: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2)看法:“冷战”威胁世界和平。
同意。“冷战”导致美苏两极对峙,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在人类心理、文化方面造成巨大阴影,并造成难以消除的“冷战”思维。双方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亚洲则出现了“热战”,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不同意。“冷战”保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与安全。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美苏“冷战”的影响
(1)美苏两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国际关系恶化。
(2)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冷战”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不利于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典例分析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解题指导: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A、B两项都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D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答案:C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
史料导入
史料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强调,如无大量额外的援助,欧洲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美国的责任“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个演说发表后,很快被舆论界称之为“马歇尔计划”。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并呼吁美、英、法三国联合起来。法国总统奥利奥尔向新闻界透露,法国准备“毫不迟疑”地参加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探究马歇尔推行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欧国家对此计划持何态度,原因是什么?
提示:(1)目的:帮助西欧复兴经济,借以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称霸世界。
(2)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普遍持欢迎态度。原因:西欧各国遭到大战的破坏,急于得到经济援助以医治战争创伤。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正确认识“马歇尔计划”
(1)含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
(2)“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关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为主的孤立主义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它企图通过帮助欧洲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同时,美国乘人之危实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十分明显。探究点一探究点二(3)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来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并控制西欧,进而对抗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服务于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
(4)影响:对西欧的经济恢复起了促进作用。美国以此对抗苏联和东欧的目的基本实现。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右图为欧洲众多宣传“马歇尔计划”海报中的一幅。其中参加国的国旗以风车叶片表示,而美国国旗则位于风车负责控制方向处,宣传标题为“无论在任何恶劣天气下,我们会共同向前走”。可见,“马歇尔计划”( )
A.是美国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开端
B.推动了“冷战”格局的最终形成
C.有助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D.标志着世界经济体系化的确立
题目立意:本题以图片为呈现方式,通过以新材料设置的新情境,考查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无论在任何恶劣天气下,我们会共同向前走”说明“马歇尔计划”有利于加强参加国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故C项正确。
答案:C1.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表明(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C.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D.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中“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的信息,可知C项最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C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把世界分为“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解析:注意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杜鲁门所说的“极权政体”指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自由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杜鲁门的划分标准是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故选B项。
答案:B3.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解析:“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突出的是“共产主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而A项正确;从杜鲁门的立场看,强调的是“扩张”,而不是苏联保障安全,故B项不正确;杜鲁门强调的是“回答”,是一种“被动”的反映,故C项不正确;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故不正确。
答案:A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指出:“和平是恐怖(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世界和平
B.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打破
C.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D.美苏核竞赛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之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两大军事集团由于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故选C项。
答案:C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材料二 《我们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
?
漫画生动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关系。美国对代表联合国的瘦弱的女士用命令的语气说:“你试试这个,姐妹!”四个人物正在试图打开“铁幕”,采取了经济、政治等多种手段,累得汗如雨下,但是却一筹莫展。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探究“冷战”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究“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1)战后美苏两国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缺乏合作的基础,双方互不信任,片面夸大对方给予自身的威胁。
(2)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破坏了世界和平;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课件22张PPT。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2)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
(3)法国、联邦德国等国领导人对欧洲联合的必要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
2.形成
(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它们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发展
欧共体国家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
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1)“冷战”爆发后,美国转而扶植日本。
(2)美国占领期间推行的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日本残存的封建因素。
(3)日本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2.表现
1956—1972年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3.影响
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对美国霸权形成挑战,也对两极格局形成冲击。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教材图解阅读教材第112页“各国经济增长率(%)比较”表格,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1952—1970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位列第一位;随着日本和欧洲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2.发展历程
(1)兴起:
①兴起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②政治主张: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③主要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2)发展:到1996年,成员已达113个国家(地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史料导入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互动探究(1)你如何理解“新的力量在萌动”促使“世界两极开始消失”?
(2)结合史料,探究20世纪50—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提示:(1)理解: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了两极格局。
(2)趋势:在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美国及其他大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的合作考查多极化的表现。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材料反映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二是在解决重大问题时,美国需要和其他大国合作,由此可知,选A项;B、D两项没有体现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故错误;C项没有体现各大国的地位,故错误。
答案:A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史料导入
史料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世界冲突的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变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史料二 1969年12月结束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已被称为“小国会议”。各种协议尽管遭到一两个核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反对,但还是被通过了。如立即暂停大国间的核武器竞赛,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开发海底资源,取缔所有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互动探究(1)概括史料一的主要观点。
(2)结合史料二,探究这一现象说明的问题。
提示:(1)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不干涉他国内政;实行和平共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不结盟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不结盟运动
(1)条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中大量亚非拉独立国家的诞生,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团结起来,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共同要求与斗争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20世纪50年代在亚非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反对集团政治的中立主义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殖民主义的衰落以及美苏的相互对立,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内容: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成立后初期,不结盟国家把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作为自己共同努力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3)特点:队伍和影响扩大十分迅速;矛头由初期指向新老殖民主义转向霸权主义;斗争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内部存在分歧和一些消极因素。
(4)影响:不结盟运动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的新秩序,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引用不结盟运动兴起等相关材料,考查运用史实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1964年不结盟运动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而1973年不结盟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实行霸权的国家,故C项正确。当时推行霸权主义的不只是美国,故A项不正确。B项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故不正确。材料“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未体现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故D项不正确。
答案:C1.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1 100多年中,它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
A.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法德和解是欧洲开始一体化的关键,故C项正确。
答案:C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20世纪80年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联邦德国 D.日本
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崛起的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故选D项。
答案:D
3.某组织规定,参加它的国家会议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那么“它”最有可能是( )
A.联合国 B.华约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欧洲共同体
答案:C4.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解析:《七十七国联合宣言》的发表,表明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说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故选A项;七十七国集团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故B项错误;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不能表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故C项错误;1964年正处于“冷战”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A5.“欧洲人的欧洲”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自《世界史》探究: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
(2)上面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联邦德国人正在讨论,他们最后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参考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我们太小,实在无奈。赶快联合,求得生存。课件25张PPT。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方针政策
(1)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政策:
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114页图片《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上》,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这幅图片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资料。它说明当时新中国实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时间:20世纪50年代前期。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2.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3)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会后,中国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
(1)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2)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3)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显著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2.标志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改善
(1)关系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上海公报》。
(2)建交: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自主思考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提示: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在国际事务中日益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美国经济发展缓慢,侵越战争使美国不能自拔,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2.中日建交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3.建交热潮
中美、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我国建交。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知识点三 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
遵循“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四项原则。
2.活动
(1)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2002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4)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四知识点五 知识点三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方针
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活动
(1)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等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积极开展“反恐”外交:2001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史料导入
史料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互动探究(1)史料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2)根据史料,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政策及意义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上面临三大问题: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毛泽东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另起炉灶”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当时主要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
(3)三大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三大政策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屈辱外交。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这一举措的内涵是( )
A.构建和谐世界的策略 B.“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无敌国外交”的策略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题指导: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D项正确。
答案:D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史料导入
史料一 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在当晚的宴会上,尼克松宣称:“这是改变的一周。”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万里和22年的敌对情绪的桥。”
——《谈判大师周恩来》
史料二 上海公报的发表,是尼克松主义代替杜鲁门主义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他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对整个国际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中美公报的发表到1974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27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一“建造一座跨越1.6万里和22年的敌对情绪的桥”的理解。
(2)尼克松所说的建“桥”过程中,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双方存在哪些矛盾和分歧?
(3)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1)理解:美国改变了不承认新中国的顽固立场,结束了与中国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台湾问题和社会制度问题。
(3)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结束了中美之间的敌对状态,双方走上了合作道路;减轻了两个超级大国威胁中国的不利局面;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认识
(1)演变:中美关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2)基本态势:30多年来,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合作是主要特征。
(3)意义: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
(4)认识:我们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把握合作大趋势,对于破坏合作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典例分析
对于《中美上海公报》,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的篇章。”对“新的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中美两国建交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D.中美关系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引用《中美上海公报》的相关材料,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指导: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中美发表了联合公报,结束了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治上不承认中国,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中国的局面,故选B项。
答案:B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1953年,中印握手而产生的外交成果是( )
A.西藏问题的和平解决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求同存异”方针的产生
D.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
解析:1953年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正确。
答案:B2.史学界认为,“日内瓦会议开创了我国外交活动的新天地”。“新天地”主要是指( )
A.以发展中国家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B.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D.迫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故B项正确。
答案:B3.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外交关系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解冻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新突破的关键因素”,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更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
答案:C4.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解析:从材料中“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可知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
答案:C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
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1971年4月26日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中美双方从乒乓外交开始了一个新的“Game”,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小球转动了大球”,乒乓外交推动了世界形势的发展。材料二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上海公报》(1972年)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8年)
请完成:
(1)材料一中,“乒乓外交”谱写了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简述“乒乓外交”发生的背景和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相比《中美上海公报》有何重大发展。
参考答案:(1)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意义: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2)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课件17张PPT。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背景
(1)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没有取得成效。
②外交: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寻求缓和。
③政治: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取消了共产党的 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2)国内政局失控:
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东欧发生剧变:
东欧新政权与昔日盟主分道扬镳。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相继解散。
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120页图片《拆除柏林墙》,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拆除柏林墙是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是以民主德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为代价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
(4)苏共高层斗争:
1991年发生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标志
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告苏联停止存在。缓和与动荡并存
1.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流
(1)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2)一些地区冲突得到解决或缓解。
(3)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2.动荡局面时有发生
(1)两极格局瓦解后,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
(2)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威胁着世界和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自主思考“9·11”事件反映了当前世界局势的什么特点?
提示: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多极化趋势加强
1.表现
(1)美国政策变化: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但面对全球化和 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
(2)多极逐渐发展: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
2.影响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探究点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史料导入
史料一 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而且越来越奉行更倾向于单边主义的政策,甚至一些美国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单极世界。
——倪峰《关于多极化的一些思考》
史料二 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八国集团的作用逐渐被二十国集团取代,多极化论再受重视。
——俞邃《当今世界格局仍呈多极化》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较好的发展势头”的表现,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世界格局的认识。
提示:(1)表现:欧盟成立;中国的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原因: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认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多极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综合国力决定了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名师精讲
正确看待多极化趋势
(1)原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是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具体原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大批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2)现状:两极格局瓦解以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发生新的分化和组合,其中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中心力量,对各个地区、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有重大影响力,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
(3)意义: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典例分析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 )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相关材料的引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
解题指导:材料表明,中国、德国、印度等国家正在崛起,这反映出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故选D项。
答案:D1.“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欧元地位确立
B.民族意识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两极格局瓦解
解析:欧元地位的确立加强了欧洲经济领域的联合,故A项错误;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政治军事领域的联盟无关,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政治军事领域的联合无关,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的瓦解使西欧各国更加侧重于经济领域的联盟,故D项正确。
答案:D2.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谈道:“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
A.国际力量失衡引发冲突
B.恐怖主义猖獗
C.跨国犯罪增多
D.金融安全受到威胁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苏联解体对于美国的负面影响是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解体后导致国际力量失衡,故选A项。
答案:A3.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解析:从两组数据看,亚洲的发达国家日本和发展中国家比重明显上升,其他地区和国家变化不大,甚至萎缩,很明显,世界经济重心在向亚洲转移。
答案:C4.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今天,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中( )
A.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
B.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C.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的一切事务
D.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解析: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A、C、D三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答案为B项。
答案:B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
中国送联合国60华诞的贺礼“世界和谐钟”,钟面雕刻和平鸽、和平树及祥云,下方镌刻联合国六国文字表达的“和谐”一词,钟体的下口的两个撞击点设计为地球图案,象征着爱好和平的绝大多数人共同生活在“地球村”。
请完成:
材料中的“世界和谐钟”反映了怎样的世界主题?
参考答案: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