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阳关雪》(苏教2017)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练习】《阳关雪》(苏教2017)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0 15:38: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阳关雪》同步练习
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惊骇(
)行囊(
)执袂(
)谪官(

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下塌  鞠躬褶皱  紧扎扎枯瘦萧条(
)(2)山脊 诀别  柳荫  烽火台疑惑半响(
)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迎接晨(xī),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太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人的一轮(A搏击
B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亚细(nì)、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桩被照(yào)和沐浴的仪式,它赋(yǔ)生命以新的索引、知觉,新的闪念、(A启示
B启迪)与发现……
(摘自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晨(xī)______
②细(nì)______
③照(yào)_____
④赋(yǔ)_____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
4.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4)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
(毛泽东《七律
长征》)
(5)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
《_______》)
(6)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橘生淮南则为橘,_________________。
《晏子使楚》)
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
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远处
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⑩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5.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简要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下文,说说第 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第①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b.第②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开阳关。
  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
  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
  9.
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
“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hài
náng
mèi
zhé
(1)塌改为榻
(2)响改为晌
3.(1)①曦
②腻
③耀
④予
(2)B
A
4.略
课后能力提升
5.
开头两段,作者由己及人,写到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
 6.
作者此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三组排比再现了沙场征战和亲人们的思念,内涵丰富,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
 7.
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艺术只是为了制造娱乐;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
 8.
a
c
 9.文中不止一次写雪,在不断点题的同时,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增添了阳关的沧桑之感。
 10.
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的阳关没能继续享用温醇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
基础知识达标
课后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