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1张PPT。出师表 诸葛亮作者介绍
作者是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背景资料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了解文体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为“章、奏、表、议”四类。表的内容一般有叙有议。刘勰说“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有抒情的色彩。因此,“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但表并不属于抒情文体。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托孤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关于刘禅第一自然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死,去世。
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疲弊:困苦穷乏,指国力薄弱。
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地区困苦穷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实在。
秋:时刻,时期。
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内:朝廷内。
然而在朝中侍卫大臣毫不懈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忠志:忠诚有志。
忘身: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外:朝廷外。
在外面忠诚的将士舍身忘死,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盖:副词,表解说原因,原来是。
殊遇:特别厚待。
这是因为他们追怀先帝对他们有特殊的恩遇,想将此恩报答给陛下啊。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开张:扩大。
光:发扬光大。
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
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听闻,广开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恢弘:振奋。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菲薄:小看,轻视。
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义,适宜,恰当。
塞:堵塞,阻塞。
谏:直言规劝。
说话不当,因而堵塞忠诚劝谏的道路。第二自然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宫:皇宫。
府:朝廷。
宫廷中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罚臧否:提升、处分、表扬、批评。
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若:如果。
作奸犯科:做奸邪之事。
为:做。
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付:交给。
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论:评定、判定。
刑:惩罚。
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表明,显示。
平明:公正严明。
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私:偏瘫,徇私情。
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宫内和朝廷法度不一。第三自然段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贤良诚实。
志虑:志向和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这都是贤良诚实、志向心思忠诚纯正的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因此。
简拔:选拔。简,同“拣”。
遗:给予。
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自称谦词,我。
悉:全,都。
咨:询问。
我认为宫廷里的事,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量,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裨补阙漏: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裨补,补救。阙,同“缺”,缺点。
然后再去办,这样一定能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更大的好处。第四自然段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性行淑均:性情品的善良平正。行,品德。淑,善。均,平。
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昔日:从前,过去。
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是以:因此。
因此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军营中。
我认为军中的事,都同他商量,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阵:军队。
得所:各得其所。
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第五自然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亲近。
远:疏远。
(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倾颓:衰败
(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不感到非常可叹,对桓、灵二帝深为
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贤能,能以死殉节的忠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希望陛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第六自然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平民。
躬:亲自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出大名,做大官
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以:因为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猥:降低身份。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学识鄙陋,而降尊屈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顾:到……去,拜访。
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
因此我甚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后来遭逢战败,在战事失利之际我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我领受了使命,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那时以来。
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第七自然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政务托付给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早。
领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效:见效果,实现。
以:以至,因而。
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武器;甲,装备。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军备已经充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应当勉励并率领大军进兵北方,平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庶:但愿,希望。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自谦的话。
攘除:排出,铲除。
我希望能竭尽自己驽钝之才,铲除邪恶势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的办法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
的本分。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至于考虑兴利除弊,进献忠言,那就是攸之、祎、允的责任了。第八自然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效果,引申为任务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的任务交给我,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效:见效果,实现
告:告慰
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英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兴德:发扬道德
慢:怠慢,疏忽。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
如果没有发扬盛德的言辞,那就责罚攸之、祎、允等人的轻忽职守,来显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咨诹善道:询问好道理。诹,询问。
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雅言:正言。
明察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
的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不胜:禁不住忍不住。
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泪
零:落
现在该远行了,面对奏表我眼泪落下,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文章主题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 诸葛亮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君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