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战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事件;知道邓世昌、林永升等英勇抗敌的事迹;知道列强瓜分中国的基本形势。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朝。
3.通过台湾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使学生树立海峡两岸同胞骨肉情深、中国必将统一的信念。
[重点与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说明:
1.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故为重点。
2.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的签订,可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较难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历史影视片段《黄海海战》。
观看影视片段,了解黄海海战中的部分信息。
指出黄海海战是世界海军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海战。提问:在1894年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冲突呢?
录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稳定情绪,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新课的角色。
教科书p25: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
阅读引言,得出:侵略中国是日本的即定目标,他们早已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这一事件只是借口。
介绍日军突袭“高升”号。提问:这一事件产生什么影响?在事件中英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一事件甲午战争是否不会发生呢?
从引言入手,引出甲午中日战争,启发思考,揭示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必不可免。
黄海海战
教科书p25—26大小字内容。《1894年日军侵占旅顺屠杀百姓》图。《致远舰冲向敌舰》图。《致远舰及部分官兵》图。教科书p25《黄海海战中日兵力比较》表。
阅读教材:根据材料比较双方的实力及战争结果,讨论为什么黄海海战后中国军队会一败涂地?特别关注北洋海军将士的英勇事迹,并讲述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事。阅读p26小字部分内容,看图《1894年日军侵占旅顺屠杀百姓》。
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出示:中日双方兵力比较表(结果:中方损失惨重,日方先行撤出战场)。请学生结合教科书史实,联系影片的画面,讲述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事。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运用情境复现法让学生讲述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事,既可以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又能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强调日本侵略者在旅顺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憎恨日本军国主义,憎恨侵略战争,热爱和平,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情感。
马关条约
影视片段《马关条约》。教科书p27大小字内容。《时局图》。
1.观看影视片段,思考问题,得出有关历史信息: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刺激了列强的贪欲,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看图说史:列强的野心黑熊:沙俄老虎:英国蛤蟆:法国肠子:德国老鹰:美国太阳:日本中国官员:吃喝玩乐。
1.播放影视片段,提出问题:《马关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如何签订的?双方的全权代表是谁?签约的地点在哪里?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2.投影:《时局图》,提出问题:图中的象征物各代表哪些国家及他们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图中的清朝官员在做什么?这幅图是当时一位爱国者绘制的,看了这幅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险恶形势“不言而喻,一目了然”。这幅图即使今天看来也是触目惊心的,它告诉我们:勿忘国耻!
通过台湾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树立海峡两岸同胞骨肉情深、中国必将统一的信念。抓住《时局图》说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局,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制度落后,导致军事上的被动挨打,结果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那就是落后必然挨打。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瓜分危机,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猛然惊醒,纷纷行动起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板书设计]
黄海海战
邓世昌
日本蓄意挑起
甲午战争(1894年)
《马关条约》
瓜分中国
赔款
割地
设厂
通商
[训练设计]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为什么“颐和园又搭天棚”?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割让给日本。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