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我们同学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作者简介 钱泳 1759-1844 清 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工诗,善于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履园丛话》。这本古代笔记以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而著称。全书分24卷,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风俗民情、警世格言、笑话梦幻、鬼神精怪等许多方面,堪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钱泳晚年潜居履园,“于灌园之暇,就耳目所睹闻,自为笺记”,自谦其为“遣愁索笑之笔”。他自序《履园丛话》,是清道光十八年七月,时年八十。相关人物 海瑞,明广东琼山人。明代嘉靖举人。曾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力主严惩贪污,病逝于任上。谥忠介。著有《海瑞集》。?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学习目标字词积累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
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课文理解 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非/相度/不得其情, 非/咨询/ 不穷 其致,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译文: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课文理解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功。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义,(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课文理解1、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用原文回答。 内容详解4、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从正反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正面)(反面)内容详解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好逸恶劳,见利忘义。内容详解应对文章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写了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两段的内容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治水必躬亲 内容详解 在你的心目中海瑞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 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课文中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内容详解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 事实(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海瑞
治水“事举”(正面)好逸恶劳
见利忘义
远嫌避怨(反面)对比论证 (假设)(举例论证)“事不举”
“水利不兴”——躬亲、清廉
中心论点:治水必躬亲内容详解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能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水,干任何事情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探究思考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海瑞其人其事;逐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水“躬亲”,做任何事情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课堂总结1、课后查阅有关海瑞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