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22课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为什么要开展土地改革
解放区是怎样开展土改运动的?
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1.实施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土改工作队员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农民分到了土地
2.结果
长期遭受地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的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到1948年底,大约1.5亿解放区人口完成了土地改革的任务,使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3.影响
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
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农民组成担架队积极支援前线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要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展开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1.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3.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8年秋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二、国共大决战
1.辽沈战役
(1)时间:1948.9—1948.11
(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3)作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
(4)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的军队。
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沈阳市民欢庆东北全境解放
锦州
营口
黑山
沈阳
长春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300
万人
290
万人
歼敌47万
2.淮海战役
(1)时间:1948.11—1949.1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3)作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双堆集
碾庄
陈官庄
徐州
淮海战役示意图
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全歼杜聿明部,至此淮海战役结束。图为战后场面。
(4)意义: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3.平津战役
(1)时间:1948.11—1949.1
(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3)作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华被解放军
前排右起: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
陈官庄
双堆集
碾庄
徐州
张家口
锦州
营口
黑山
沈阳
长春
新保安
歼敌55.5万
歼敌47万
北平
天津
(4)意义: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至此,华北全境解放。
北平国民党守军出城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
陈官庄
双堆集
碾庄
徐州
张家口
锦州
营口
黑山
沈阳
长春
新保安
歼敌55.5万
歼敌47万
北平
天津
歼灭和改编52万
解放军为什么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北平呢?这种和平解放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北平
3.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
蒋介石1949年元旦“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此次谈判的结局怎样?
借和谈拖延时间
没有达成《国内和平协议》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1.背景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领域濒于崩溃,美国也不愿意再提供军事援助。
2.经过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上海
江阴
湖口
南京
浙
江
安
徽
江
苏
江
西
渡江战役示意图
上海
江阴
湖口
南京
浙
江
安
徽
江
苏
江
西
渡江战役示意图
(3)结果及意义: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大势已去的国民党仓皇退据台湾,从此,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开来。
1.下列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上海
B.南京
C.武汉
D.北平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攻占(
)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上海
A
课
后
练
习
D
B第22课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土地改革: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影响:土地改革使长期遭受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农民翻身做了主人。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________和________的积极性。翻身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________的热潮。
知识点2 国共大决战
战役名称
开始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结果
影响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
_______、罗荣桓
东北解放军
解放了_______全境;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的军队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_______、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_______和_______地区
平津战役
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_______等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_______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知识点3 “百万雄师过大江”
经过: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千里战线上_______。
结果: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____________垮台。国民党仓皇退居台湾,从此,一道浅浅的海峡将宝岛_______与祖国大陆隔绝开来。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1.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决定解决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最期盼的土地问题,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从而颁布了哪一纲领性文件(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挺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土地改革
D.发动三大战役
知识点2 国共大决战
3.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战果
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4.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刘伯承、陈毅、林彪等人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5.三大战役是“一场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也是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政府赖以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知识点3 “百万雄师过大江”
6.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毛泽东吟诵的是(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7.翻开原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还能看到上面写有“中华民国卅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的字样(如图)。这一天寓意着( )
A.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B.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C.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能力提升】
8.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告旧时代的结束和主权的归属。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渡江战役、《南京条约》
B.淮海战役、《马关条约》
C.平津战役、《辛丑条约》
D.辽沈战役、《辛丑条约》
9.“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以下内容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 ③侵华日军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 ④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毛泽东
材料二: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三次战略大决战,这三次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154万余人。
材料三: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扬子晚报》
材料四:敌我力量对比表
交战双方
1946.6-1948.8军队人数的变化
机动兵力
士气
后方
共产党
130万→280万
多
高昂
巩固
国民党
430万→365万
少
低落
危机四伏
(1)材料一中蒋介石重点进攻的地区是哪里?“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三大战略大决战”指的是哪三次战役?这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描写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且人民解放军最终打败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直击中考】
11.(盐城中考)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明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第22课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知识管理
1.中国土地法大纲 革命 生产 支援前线 2.林彪 东北 刘伯承 华东 中原 聂荣臻 北平 3.强渡长江 南京国民党政权 台湾
基础过关
1.B 2.C 3.A 4.B 5.B 6.D 7.B
能力提升
8.C 9.D
10.(1)陕北和山东。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3)渡江战役。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4)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指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等。而国民党由于发动内战失了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政治腐败,内部不团结等。(言之有理即可)
直击中考
1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