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三中东校高一评选教案
课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现代文新授课
备课人
单位
枣庄三中东校
教具
多媒体、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反复研读,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能力点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家是人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意。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对家的情感。
教育点
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重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露出物与场景的个性化.体验作者的感情。
2、把握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手法。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完成讲义“预习作业”。
激情导入,检查预习在新疆那块遥远的土地上,有一群大隐之人。他们的身份可能是一名裁缝,可能是一名猎人,也可能是一名农夫,他们昂扬地出行,悄悄地写书,于是成为了“住居新疆”丛书的某一个作者。刘亮程就是这众多隐士中的一个。
对于新疆、新疆作家和刘亮程本人,因为地域的阻隔或者是他们本身的性情所致,始终不被更为广大的人群所重视。他们的口碑不是在报纸和电视上建立的,而是在读者中静静流传直至今日。可以说在缘起之时,是读者找到了他们,而不是他们诱惑了读者。在今天这样“出名都要趁早”的时代氛围里,他们的缓慢和无动于衷,却让人看到了某种真实的希望。
刘亮程说:“不易被人看见的一些文字所呈现的,是这块被猎掠无数遍的西域大地上最可靠的生存真实。”而对于一个人来讲,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言语并不被外界所熟知的人,他距离矫情和做秀也更远一些。
刘亮程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呢 他又写出了怎样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走进刘亮程的情感世界。
预习检测:1、据汉字写拼音或据拼音写汉字打夯 一缕 瘸腿 抹杀 转弯抹角 抹布
hāng
lǚ
qué
mǒ
mò
mā
2、作家作品
请同学介绍一下作者生平。
(请学生介绍自己通过其他手段了解到的作者的情况,学生介绍不全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家刘亮程的照片,照片内容:荒凉的大漠中刘亮程独自站在蓝天下。解说:大漠中蓝天下站立着的就是刘亮程,他脚下坚实的土地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大漠上特有的广漠天空给了他深邃的思想。第二张照片,照片内容:刘亮程以一个破旧地小屋为背景的照片。解说:看他身后的背景,这是他的家园,那样的质朴而真实。他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并走向我们的。这样的刘亮程走入了我们的视野,成为了被很多人推崇的作家,人们给了他极高的评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这位乡村哲学家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从中体会一下我们的作者对家有怎样的看法。二、目标导航,整体阅读Ppt展示教学目标1、这也是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同学们,请思考一下:这篇散文和上几篇散文的写作角度一样吗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
——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2、刘亮程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村的细腻抒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1.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注意课文旁边的“对话栏”。读课文的同时要试着和文本对话,并将对话的内容写在对话栏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关键字词的理解。(2)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的理解。(3)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感悟。(要求10分钟内独立完成)2.请学生小组之内交流,自己不同的见解。3.请学生起来说交流的情况。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刚开始只会集中在文章的整体写作风格上,以及对文章的总体感受上,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研究的焦点会放在对具体的文本的含意的理解上。4.学生质疑。大多会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1).第4小节中作者说“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他为什么会对自己的过去产生怀疑?明确:产生怀疑的原因是失去了自己生活在这里的证据。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联系课文谈一谈,什么是“证据”?学生应该可以找出具体的证据是什么,曾经生活过的院落,“院墙”“圈棚”“炉灶”等等。教师借机小结:这些都是承载着作者亲身经历的种种事情的证据,而它们却消失了这样使得作者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怀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园废失的痛心。引出下面的问题“证据”除了指“院落”“圈棚”“炉灶”有形的事物外等,还有没有其它的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生命的“证据”?这一问题初听似乎很难,但如果学生注意题目中的“有形的事物”这一词马上会联想起无形的事物。再一深入思考,就会想象到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学生可以联想自己生活,有些事物消失了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记忆想起以前的自己的生活经历。可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经历。直接可以引出对第9段的理解(2)第9小节说:“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①“家园”指什么?②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①学生可以讨论“家园”的意义,根据上面的题目涉及到的东西,学生们可以归纳出家园是指人的物质家园和精神上的家园。②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章的写作思路,再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这一问题引出对课文整体写作思路的整理,当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思路都清楚了之后,回答这一问题就不会太困难了。另外这一问题应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去理解,可以问学生有关他们儿时生活的一些情况,有的人记得有的人也许已经忘记了,不过有一些事物能不能重新让我们想起以前的生活呢?这些就是我们曾经生活的证据,当证据消失,而我们又忘记了曾经的生活时,那么我们就会感觉到虚无,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明确写作思路:前3节写出作者还不懂得珍惜生活中的证据。第4小节作者对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产生了怀疑。课文剩下的部分表现了自己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自己的责备,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反思。明确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万物都在消亡之中,如果我们不去珍惜它,它就会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作为我们成长之地的家园应该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源泉,如果它们消失了,我们的精神就会变得空虚,没有依附。最后一节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全文主题的升华。当故乡的一切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个人的过去就没有了证据,一个人的精神就会走向虚无。证据是人精神的皈依之所。(3)第5节第2句话说“风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是什么意思?提示:对此问题学生很难回答,可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生物课上所学的人的生长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骨头也在长大,那么骨缝也在变化,这样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明确:就是指人的一生。“慢慢松开的骨缝”是指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而这种松开是我们看不见的,虽然看不见变化却是真实的,物和人都在变化,它是一个慢慢消亡的过程。(4)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明确:土从土坑里出来变成了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墙在漫漫地磨蚀,终有一天它不再风光,还要回归到土坑里,土坑就这样默默地等待它的回归。这就像游子要离乡却最终又要归乡一样。我们的思想也终究要有皈依之处。5.教师提问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想告诉世人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学生会谈到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家园,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可能会不谈精神家园,教师可以提示。明确: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更应该重视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了精神家园,人真的会无家可归。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1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
其实,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分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文章中说,“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2现在请同学们精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
(2)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3)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4)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5)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练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
——(2)这是本篇的关键词。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所以作者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3)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4)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5)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3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自由地谈一谈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对场景细腻的描写中浸透了作者的感觉。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刘亮程:好语言从来就不是炼出来的。她是自然流淌的,像泉水一样。心中有泉,才会流水汩汩。让我联想起曾经被王小波盛赞的文字,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的开头: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面容。”王道乾先生的译笔极其沉痛。刘亮程:没有生产文字垃圾,他曾说:
词不达意是古今作家都难免的。有时在词,胸有万千气象而无语可表,语言本身有缺失。有时在人,万千词语在心中不知如何用,用哪个。 语言本身也有一种惯性,像一种编排好的程序,当你打出一个字,它会瞬间不假思索地冒出一行或一大段。别把这种东西当成才思泉涌。即使才思泉涌的时候也要警觉涌出来的是泉水还是垃圾。 有人把写作说成是放牧语言。那是像放羊一样去写文章,让语言跑在前面,思想在后面。语言拖着思想跑。写作应该像溜狗,人在前面,狗跟在后面。思想牵着语言走。而不是相反。 我的文字中很少用现成的不可靠的词语,不用成语,我怀疑它们。我的语言大致是话语组成的,而不是词语组成的。我只相信字,不相信词。刘亮程;我对‘美文’不以为然。文字有什么美不美的,
只是工具,如果有,美文也是文章的底线。我们说一个人的文字好,那是最差的表扬了。现在的小学生就能把文字写的很好。追求美文是件迂腐而可笑的事情,所谓舞文,拿文字做表演,最拙劣的东西了。让文字安安静静去接近,让文字变成所呈现事物本身。最好的文字是让人感觉不到文字存在。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学习课文后有没有想到如何精心构筑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灵魂领地”、“精神家园”呢
你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
日记、用过的物品、老照片、故居、传家宝、爸妈用孩子的胎毛做的笔或印有孩子出生脚印的泥塑、重要纪念日的精彩录相等都可以作为人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
六、作业以“精神家园”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要写出一定的生活体验,要有一定的真情实感。也可以结合课堂上从网上检索出来的资料,整理成文。教后记这是一篇难度很大的文章,我在刚刚阅读这篇文章时,感觉文章很难理解。所以在备课时也花去了我很长的时间,后来经过反复的阅读和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到自己曾经的生活,我终于理解了文章。从而也明白了要想让学生理解文章,也必须得注重学生的读。除了读还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另外,在阅读过程中,再利用起文本旁边的对话栏,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记载对话栏中,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要高于我们,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就决定多听听学生对文章的看法,于是在设计时有一个学生自由畅谈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惊奇的发现学生的理解很透彻,并且充满了想象力,毕竟学生还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但是他们却很善于从平时的生活中找到和作者相同的感受,这是很可贵的。另外通过教学我感觉很有必要在课文学习结束之后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课文并畅谈对文章的理解,这样我们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 设计亮点这是一篇现代散文,其作者刘亮程是一位文风独特的作家。所以这篇作品同一般的相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作者的情感深藏不露,没有直白的表现出来,感觉作者是用自己的理智去创作。《今生今世的证据》没有那些过多的思念故乡的话,而是进一步去探究思乡的感情是怎么产生的,自己和故乡有什么样的关系,故乡对一个人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只是高一的学生没有远离故乡的经历。所以在设计之时邱涛准备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学会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总结如下: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②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