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课
题
前方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
能力点
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立意
教育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
重难点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体会文章的立意
教学过程1、导入:(一)导入新课:由《前方》照片导入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到了什么?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下。(请生自由发言)
曹文轩看到这幅画面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解题、作者简介、文体简介:1、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2、摄影散文2、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字词)迁徙(xǐ)
袭(xí)击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惶(huáng)惑
温馨(xīn)(一)目标导航: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2、过程与方法: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立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二)自主阅读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说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找好后,小组商量讨论一下,回头派代表回答。(自由发言)
师小结: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的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投影)
探讨三个问题
1.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投影)
为什么说这句是核心观点?
明确:因为这句有很强的统摄性。它统摄了下面若干个段落,比如离家走向前方人类古老的习性,外面世界广大而且精彩,家对自己身心的压抑,还有前方对人的召唤。所以这是核心观点。
2.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①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在原文中有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明确:“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中,所以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②“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流浪”是什么意思?
明确: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的状态③“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实质上”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上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3.
人的悲剧性实质
①“人的悲剧性实质”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话回答。(投影)
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的或已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②齐读,体会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
4.我们前面学的几篇课文都是思念家乡的,而曹文轩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却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明确: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时刻刻召唤着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着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四、分析课文文中的关键句1、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作者由一副画面写起,从他们的一路旅途劳顿作出判断:“他们正在路上”。这是一群也许是归家的,也许是远行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出去行走在路上呢?作者开头用连续发问的方式引起了读者对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原来“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紧承上文,用这句话另起一段,作了郑重的回答。2、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然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上句中的
“家”可以理解为人自身的生存境遇。当周围的生存境遇妨碍了人的自由成长,阻碍了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它就必须摆脱这种“家”的束缚。文章中所谓“逃离家园,结伴上路”,就是摆脱束缚自己发展的清规戒律,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觅得幸福和自由。3、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人生有如画面上的人们一样也在做一场艰苦的的旅行。从这里开始作者由画面联想转而思考“人生之旅”。这里与佛教教义“人生是一场苦行”相契合。“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命题。古往今来,成千上万的哲学家苦苦思索探寻其答案。“想到达目的地”表明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人发展的动力,但人的超载现实,追求理想的本性,决定了人对现存状况拥有永不满足的价值理想(总不能到达目的地)。生命只要存在就要进行实践活动(旅行),在实践活动中人超越了现实,超越了既有,永远也不会有满足的一天(悲剧)。4、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这句话,与其说是个选择问句不如说是个设问句,它含蓄蕴藉,照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前方即使是家,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仍然在“无边的旷野”上远行。通过阅读全文,我们明白:人生是“走”出来的,人永远活在希望之中,永不满足,上下求索,人如果停滞在既有的现实中而不是突破,或者说安于现实而不思进取,那就是死亡,而不是人生。哲学家弗洛姆曾说:“人除了通过发展其力量,通过生产性生活发展其生命意义外,生命没有意义。”人啊,永在路上。这样思考,文末的问题不是很好回答吗?五、交流评点
昨天我已布置你们对每一段中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最后三段。先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你们组最好的我们全班一起来欣赏。六、小结本文
本文是从照片切入,然后展开联想,最后又回到照片。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七、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
与评价〉上相应题目附:板书设计前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教后记:本节课围绕“三为主五环节”进行教学,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立意,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设计亮点:面对这样一篇有深刻蕴含的散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分层次教学,品味句子的含义,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一是与文本对话,二是抓住文本,体会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