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案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案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9-22 06:16:52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知识回顾
1
、我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何时 已发现的遗址是?
原始社会后期.
2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代表是 地位
①司母戊鼎
②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何时起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是 最早发现者是 这种文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 最为进步的是哪种
①商朝。
②甲骨文。
③王懿荣。
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⑤形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思考:
东周是哪一年建立的?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后,历史进入了什么时期?说出它们的大致时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
表现:
1、农业:春秋后期,

出现,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
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不断扩大.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

,
被使用.
铁制农具
牛耕
规模
金属货币
商品交换市场
二、王室衰微
表现:
①诸侯不再分封土地;职位不世袭。
逐步瓦解。

东迁后,
地位下降;大的
势力崛起、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分封制
周平王
周王室
诸侯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展开争斗;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以“
”的名义征战,争夺霸位.
2.霸主:



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末期,

先后北上争霸(注:
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3.争霸的影响:有的
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
,出现了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吴国
越国
诸侯国
疆域不断扩展
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齐桓公
尊王攘夷
春秋列国图
小结:







经济发展
政治动荡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1.
当堂达标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

A、商朝
B、夏朝
C、春秋后期
D、春秋前期
C
春秋时期,诸侯们为争霸取得优势,打出的口号是:(

A、退避三舍
B、问鼎中原
C、卧薪尝胆
D、尊王攘夷
2.
D
3.春秋末期,长江流域北上争霸的两个诸侯国是(
)A.晋国、楚国
B.吴国、越国
C.齐国、晋国
D.楚国、秦国
4.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
)A.铁农具、牛耕的出现、推广
B.分封制的瓦解C.战争的频繁
D.兴修水利
5.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钱财好办丧事。此时说明(
)A.周天子经济上依附强大的诸侯
B.周天子已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对天子不存在纳贡义务
B
A
A
6.“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出了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7.“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8.现在要拍一部反映春秋历史的电视剧,下列那个历史人物是不合适的(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D
A
A
9.看课本28页,“材料研读”,回答问题:
(1)周平王迁都是在哪年?
(2)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局势?
(3)”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分别是指哪些中原霸主?
(4)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诸侯强并弱”这一现象?
公元前770年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争霸
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
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经济的发展,但诸侯国数量减少,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以后的统一.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学习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学习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
,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

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意义:

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是:

主要的霸主有:
;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二、巩固训练
1.犬戎之乱后的镐京残破狼藉,而且靠近西戎,于是新继位的周平王决定迁都,历史上的东周开始了。为了便于研究这段历史,史学家将它划分为两个时期,即(
)
A.东周与西周
B.西周与春秋
C.东周与战国
D.春秋与战国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农产品品种的日益丰富
C.水利工程的大力修建
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3.从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条件来看,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
B.统治者的个人能力
C.改革促进国家发展
D.战争确立霸业
4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与齐晋结好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D.周王室地位衰微
5.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等,这些成语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兼并争霸
B.奴隶制的瓦解
C.生产力的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材料三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了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了。
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春秋争霸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外阅读】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他们早年曾共同经商,在分钱时管仲常常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他家境贫寒,需要钱花,不以为贪;管仲曾做过三次小官,但都被辞退,鲍叔牙认为这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国君不贤明;管仲打仗总在中途逃回,鲍叔牙并不认为管仲胆小,而是他家有老母,需要奉养。
春秋初年,齐襄公荒淫无道,弟兄们为避难纷纷逃往国外。其中,公子纠由管仲辅佐,奔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闻讯后,都奔回齐国。为了争夺君位,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上。小白就势倒下,假装死去。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就放慢了回国的行程。小白却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当上了国君,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打算任用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极力推荐自己的好友管仲,并说:“如果是治理齐国,用我为相就足够了;如果要想称霸天下,却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虽然难忘一箭之仇,但为了建立霸业,最终采纳了鲍叔牙的意见,任命管仲为相。对于鲍叔牙的知己情谊和让贤品格,管仲十分感动,赞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治齐四十年,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自主学习
1.洛邑、春秋、战国。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争夺土地、人民及霸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同时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局部统一。
二、巩固训练
1.D
2.A
3.C
4.D
5.A
6.(1)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并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2)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同时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局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