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A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2.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在坐标系中绘制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受精作用的过程。
2.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突破
通过受精作用的分析,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在坐标系中绘制染色体变化规律曲线,加深知识的理解,促进技能的形成。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讲述法、比较法、谈话和个别指导法。
学法:比较学习法、动手绘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制作或图片等。
学生准备:坐标系图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受精作用(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模型建构(二)受精作用
讨论一1.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2.4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2条。3.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双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4.2个。2个。讨论二1.每个配子都含有两种颜色的染色体。2.4种。3.8种。提问: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和卵细胞。那么,这些成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生物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答:通过受精作用形成。)提问:什么是受精作用?(答: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请学生看教材彩图2-7,设想受精的具体过程,并在教师引导下尝试描述。(答: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与此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提问: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的数目出现什么变化?(答: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提问: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同学们现在是否真正明白了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意思了?(答:从同源染色体的角度看,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成单存在,精子带有其中的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的另一条。受精后,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中,它们就成对存在了。所以,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学生用已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模型建构并思考回答“讨论”的问题。
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认同物质的规律性,
续上表
受精后,受精卵迅速地进行细胞分裂、分化,新生命由此开始了遗传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育过程。总结: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图解(教师从形成染色体开始边讲边板画逐步展示)。同学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通过受精作用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对于生物个体而言,父亲体内所有的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提问:那为什么同样双亲的后代会呈现多样性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新一代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所以必然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提问:这种多样性对于生物进化有什么作用?(答: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此外,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看出,生物的各种变化无论有多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技
能训
练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条)888168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细胞类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条)8844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
板书展示
一、受精作用
1.概念
2.过程
3.意义
二、技能训练
3.下图是细胞分裂过程图,下列有关图中
a~c
阶段(不含
a
、
c
两点)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
B.细胞中始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细胞中染色体数与
DNA
分子数的比由
1:2
变为
1:1
D.此期的染色体行为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4.动物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中DNA含量为P,染色体数为Q,则在形成精原细胞的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分别是
(
)
A.Q、P
B.2Q、2P
C.Q/2、P/2
D.Q、2P
教学反思
由于具备前两节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对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主要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结合教材的内容加强技能训练成为主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技能的形成。
教育格言
若在中小学内,并没有建筑好基础,等到自悟不够时,再要补习起来,那就很不容易了。
——蔡元培
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
——裴斯泰洛齐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B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讨论分析、表解、巩固练习等学习行为,使学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减数分裂实际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2.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3.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课时安排
3课时,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言: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以前学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哪三种?(要求学生答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二、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生答: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教师:这说明配子是如何产生的?(答:由体细胞分裂而来的。)
教师: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答:染色体复制、均分;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物亲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而配子的形成经过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
(一)减数分裂
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
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17图2-1。)
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在曲细精管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大量的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精原细胞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
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像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
旁栏思考题1(P18上)
提示: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不复制。
旁栏思考题2(P18中)
提示:初级精母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旁栏思考题3(P18下)
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
精子形成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建议将第二小节“模型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已有知识(有丝分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究体会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形成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直观印象。
进行“模型建构”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拿出红、黄橡皮泥(或染色的木棍、植物枝条等替代品)及白纸,依照“模型建构”的“活动准备”进行准备。
(2)教师辅导学生构建一个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
(3)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利用模型完成自己猜想的配子形成过程。期待学生经过思考和实践理解只有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如题图所示的配子。明确这是一种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新的细胞分裂方式。
(4)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题图中配子染色体组成的特点,然后请学生利用模型说明如何能形成如图所示的配子细胞。
(5)请学生尝试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
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一次
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
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出现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无
着丝点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后期
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
性细胞,精细胞4个或卵1个、极体3个
体细胞,2个
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
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变
子细胞间的遗传组成
不一定相同
相同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B3
(二)受精作用
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①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有2种。
②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卵细胞类型有1种。
③体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有2n种。
(2)四分体时期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模型建构(P23、24)
提示:
讨论一
①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②4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2条。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双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④2个。2个。
讨论二
①每个配子都含有两种颜色的染色体。
②4种。
③8种。
承接: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和卵细胞。那么,这些成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生物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答:通过受精作用形成。)
2.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卵细胞细胞膜外面出现了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二者的染色体会合。
(3)结果:受精卵的染色体数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技能训练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时期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色体数目(条)
8
8
8
16
8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
细胞类型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染色体数目(条)
8
8
4
4
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
三、典型例题
例题:某动物的精子细胞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存在染色体、四分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分别是(
)
A.32、16、64、64
B.32、8、32、64
C.16、
8、32、32
D.16、0、32、32
解析:
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四分体、染色单体、DNA分子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变化特点可知,有出现四分体的细胞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期细胞),染色体、四分体、染色单体、DNA分子的个数比是2:1:4:4。根据题干信息,精子细胞中有染色体16条,可判断初级精母细胞中有染色体32条,根据上述比例可推知题干所问各项数值依次为32、16、64、64,所以本题选A。
四、作业
教材P26“练习”一、二。
基础题
1.(1)√;(2)√;(3)√。
2.提示:配子形成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互换部分遗传物质;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配子中染色体组成是多样的。受精作用又是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因此,后代的性状表现是多样的。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3
伴性遗传A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教学突破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情况下,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学法:调查研究、分析比较、讨论归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色盲症的发现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
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
续上表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提问学生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导入新课:伴性遗传。理解概念。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1.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2.常见实例:(1)人类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等。(2)果蝇:眼色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1.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课件显示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认识图谱,分析图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1)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2)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写学案中相关内容。2.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根据遗传图解,写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推测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他们的遗传图解(这里难度较大,教师可先作示范)!Ⅰ-1与Ⅰ-2。
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填学案。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
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
提出依据释疑
→
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续上表
新课讲授
5.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 6.课件显示巩固联系,提问学生(教师可稍作引导)。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1.基因位置。2.遗传特点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知识拓展: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1.伴Y遗传:(1)特点: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②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3)典型系谱图
(如下图)
2.伴X显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③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
黑板练写。 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聆听。 学生思考分析作答。 填学案理解各种伴性遗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续上表
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系谱图(如下图)3.伴X隐性遗传(1)特点: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2)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3)典型系谱图(如下图)
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呼应。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巩固练习
(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A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学生演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点。
续上表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B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作业
见学案
学生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展示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课堂作业
1.血友病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血友病基因在该家庭中传递的顺序是(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4.人的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既患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机率是(
)
A.9/16
B.3/16
C.1/4
D.3/4
5.一对正常的夫妇,他们的父母正常,其中妻子的弟弟是色盲患者,预测,他们的儿子是色盲的概率为(
)
A.100%
B.50%
C.25%
D.12.5%
参考答案:1.
B
2.
C
3.
A
4.
D
5.
C
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
——苏霍姆林斯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巴特尔
教育植根于爱。
——鲁迅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B2
提问:请同学们将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
答: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
指示课本P20图2-6中减数分裂图解相应处,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旁栏思考题4
提示: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一个卵原细胞会分裂成一个较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较小的极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会分裂成一个含细胞质多的卵细胞和一个含细胞质少的极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极体也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成为两个含细胞质少的极体。最后三个极体退化消失,只剩一个卵细胞。
实验:(P21)
提示:
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作业
教材P22“练习”一、二。
基础题
1.(1)√;(2)×;(3)×;(4)×。
2.B。
3.D。
4.(1)①
这个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为该细胞中出现了四分体。
②
该细胞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③
该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染色体A与C,
A与D,B与C,B与D是非同源染色体。
④
细胞中a与a′,b与b′,c与c′,d与d′是姐妹染色单体。
⑤
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
⑥参见教科书图2-2。
(2)①
4条。
②
B,D;B,C。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A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辨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
二、过程与方法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2.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教学难点
1.
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2.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教学突破
通过绘制卵细胞形成过程图、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等多种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自主阅读分析法、动手绘图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实验用具等。
学生准备:预习、绘图纸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并回答。
比较分析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温故知新。
续上表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提问:请同学们将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答: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指示课本中减数分裂图解相应处,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思考讨论并回答。
判断分裂图像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染
不
有丝
色
有
配对体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无
减Ⅱ
总结对比,得出规则。
实验:P21
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实验,思考讨论回答。
培养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板书展示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三、实验要点:
课堂作业
1.在进行减数分裂实验时,确认同源染色体的主要依据是(
)
A.1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2条染色体
B.能联会的2条染色体
C.1条来自父方,1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染色体
2.从显微镜中看到一个正在分裂的二倍体动物细胞(如右图所示),试问此动物的初级卵母细胞核中四分体个数,染色体个数及DNA分子数分别依次是(
)
A.3、3、6
B.3、6、6
C.3、6、12
D.6、6、12
3.右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B.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正在进行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每个子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仅1个具有生殖功能
4.人体内某一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此细胞不可能是(
)
①初级精母细胞
②次级卵母细胞
③初级卵母细胞
④次级精母细胞
⑤卵细
胞
⑥精细胞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⑤
5.下图是某生物细胞处于分裂过程中某时期染色体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4条染色体,4个四分体
B.该生物精巢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4、8、16条三种可能性。
C.若1号染色体上有基因R,则2号染色体的对应位点上必定是r
D.若1号和3染色体上分别有基因A和B,则理论上该生物可能形成基因型为AB、ab、Ab、aB的四种配子
参考答案:1.B
2.C
3.D
4.A
5.D
教学反思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减数分裂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一课时主要通过分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比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整体理解减数分裂概念、过程、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分配规律等,再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A
a
B
B
1
2
3
4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A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突破
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尝试定义减数分裂。然后通过课件、挂图或板画等方式,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包括染色体在内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各个时期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谈话法、讲述法、比较法。
学法:阅读讨论学习,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制作课件等。
学生准备:预习、绘图纸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章引言
〖章引言〗大家请认真看P15的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引言。
阅读
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言
〖问〗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问〗首先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问〗:这说明配子是如何产生的?(答:由体细胞分裂而来的。)〖问〗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答:染色体复制、均分;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物亲
〖答〗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答〗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
续上表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言
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而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
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思考“问题探讨”的问题并回答。答如左。
一、减数分裂
〖问〗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强调:(1)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阅读教材,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找出其特点。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
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讲述: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在曲细精管中,通过分裂产生大量的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精原细胞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复制的结果,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单体。
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是细丝状染色质状态,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间期复制完成后,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期,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阅读P16~P17答:有丝分裂。答:间期。答:四个。
23个。
续上表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强调: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DNA)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人呢?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像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提示〗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上述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布在纺锤体的中央,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细胞,减数分裂完成。提问:把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
思考:联会与四分体时期染色体的区别是什么?思考完成〖旁栏思考题3〗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精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
续上表
减数第二次分裂
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展示
一、减数分离
1.概念
2.特点
3.结果
4.意义
二、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
1.间期
2.分裂期
①前期
②中期
③后期
④末期
课堂作业
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B.有丝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C.配子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D.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2.人体下列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是(
)
A.肌细胞
B.精原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
3.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依次为(
)
A.4、8、4
B.2、4、8
C.8、16、16
D.8、0、8
4.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是指(
)
A.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 B.细胞中有四个配对染色体
C.体细胞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 D.细胞中有四对染色体
5.如果发现一个动物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两两配对的情况,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细胞的染色体上具有染色单体
B.这种组织可能来自肝脏
C.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与母细胞保持一致
D.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是体细胞的一倍
参考答案:1.A
2.D
3.D
4.A
5.A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3
伴性遗传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遗传物质基础。
2.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3.举例说出人类伴性遗传的遗传原理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类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图的对比、观察,对XY型性别决定图解、红绿色盲遗传图解的分析,获得一些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等伴性遗传特点的推导归纳,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形成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懂得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不应人为选择人类性别。
2.参与探究红绿色盲症等伴性遗传的信息传递规律,学会交流合作,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XY型性别决定。
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原理和特点。
教学难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原理和特点。
2.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现象与遗传基本规律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为主。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学案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3“问题探讨”,讨论后回答。
提示:(该问题只有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因此,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只要求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
1.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盲基因为隐性基因,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不相同,红绿色盲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
二、新课教学
什么是伴性遗传?
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一)人类红绿色盲症
问: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并让学生完成“资料分析”。
问: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教师板画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P34),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
(1)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答案:男性。与性别有关。)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答案:3号和5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答案:没有。因为Ⅰ代1号传给Ⅱ代2号的是Y染色体,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Ⅱ代2号肯定是色盲患者。)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答案:因为Ⅱ代
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5)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教师展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表格,供学生填表(表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由学生填写)——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列表: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6)从表中分析,为什么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答案: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必须两条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现为色盲患者。
(7)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形态上有差别,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依据上表教师列出六种婚配方式,引导学生画出遗传图,并引导学生说出隐性遗传的特点。如,教材P35图2-13是图2-12的延续,把这两个图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男性患者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他的女儿,再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了他的外孙。这就是交叉遗传。
总结:红绿色盲(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即男性(色盲)→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男性的女儿)→男性(色盲,男性的外孙,女性的儿子)。
(3)一般为隔代遗传。即第一代和第三代有病,第二代一般为色盲基因携带者。
(4)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DXD
XDXd
XdXd
XDY
XdY
表现型
得病
得病
正常
得病
正常
依上表列出六种婚配方式,引导学生画出遗传图,并引导学生说出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的特点。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的特点:
(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2)具有时代连续的现象。
(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三)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1.伴Y遗传
如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
(1)患者全为男性。
(2)遗传规律是父传子,子传孙。(全男)
口诀总结: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男”为患病女的父亲或儿子)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女”为患病男的母亲或女儿)
Y病传男不传女。
ZW型:这类动物与上述情况相反,雄性个体中有两条相同的性染色体,雌性个体中有两条不同的性染色体。因此,这类动物又称为雌异配型动物。为了与雄异配型动物相区别,这类动物的性染色体记为ZW型,雌性ZW,雄性ZZ。属于这一类型的动物有鸟类、鳞翅目昆虫、部分两栖类、爬行类及某些鱼类。在这类动物中,也有和雄异配型动物中类似的情况,雌性个体中不存在W染色体,这类雌异配型个体的性染色体记为ZO型。
无论属于哪种性染色体类型的动物,凡是异配性别个体(包括XY和ZW个体)均产生两种等比例的性染色体的配子,对于XY雄性而言,产生带X和Y染色体的两类精子,对于ZW雌性而言,产生带Z和W染色体的两类卵细胞;凡是同配性别的个体(包括XX和ZZ)只产生一种性染色体的配子。当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时,形成异配性别和同配性别子代的机会相等,因而,动物群体中两性比例总是趋于1∶1。
3.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第一步: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可根据:
双亲正常子代有病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双亲有病子代出现正常为显性遗传(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隐性遗传中,父亲正常女儿患病或母亲患病儿子正常,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在显性遗传,父亲患病女儿正常或母亲正常儿子患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不管显隐性遗传,如果父亲正常儿子患病或父亲患病儿子正常,都不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题目中已告知的遗传病或课本上讲过的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多指、色盲或血友病等可直接确定。
三、作业
教材P37、38“练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