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南郑县2017年高中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案(打包8套)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南郑县2017年高中生物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案(打包8套)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9-22 19:10:03

文档简介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3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呢?地球上的生物又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P124图7-11生物进化的历程示意图,阅读教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生物正在一点一点的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将生物进化的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接下来我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一下这几个阶段中生物有什么特点?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学生讨论、分析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特点:
前寒武纪:古细菌,蓝藻,细菌真核细胞。
古生代:寒武纪大暴发,无脊椎动物,藻类,蕨类。
中生代:恐龙出现到灭绝,哺乳动物,裸子植物。
新生代:哺乳动物,人,被子植物。
在进化的过程中,植物和动物是独立进化的吗?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比方说:在中生代,植物的进化方向是怎样的?动物的进化方向呢?他们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渗透共同进化的观点)
学生总结:植被越来越高,动物体形越来越小以适应环境。得出共同进化观点。
思考与讨论(P124)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
(4)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5)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出现的,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4)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5)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在了解生物进化历程后,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在生物进化历程中有哪几个比较关键的转折?
提示:
(1)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出现后,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2)寒武纪大暴发形成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有重要影响;
(3)原始两栖类出现,生物登陆并改变陆地环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陆地条件。
小结: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原核到真核;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物种的形成,也有物种的绝灭。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致使物种绝灭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干扰和破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26,找出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几个学说的主要思想。
方法:根据学情可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生物进化观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生物进化的依据也越来越多,除了主要依靠的化石之外,还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胚胎生物学等等,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也就更多了。
总结:中性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学说、骤变论和渐变论 。
现在我们所不能解释的进化之谜远远多于我们进化理论所能解释的。无论是中性学说还是自然选择学说,无论是聚变论还是渐变论,虽然有所区别,但也彼此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共同发展。
4.作业
教材P126-127“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1)√
(2)×
(3)×
2.C
3.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因而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拓展题
1.假如那样,生物界纷繁复杂的现象就很难用统一的观点和理论来解释,作为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的进化观点将难以建立,生物学就不可能形成现在这样一个科学的框架体系,学习生物学将缺少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和统领。
3.人类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A.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
B.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
C.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D.人类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
4.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的形成是(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突变,选择和遗传的综合作用
C.用进废退的结果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的综合作用
5.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A.地理隔离的结果
B.生殖隔离的结果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果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6.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B.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端进化和发展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参考答案:1.A
2.C
3.B
4.D
5.A
6.ABCD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2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教师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的进化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根据桦尺蠖的进化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为什么?
回答:没有产生新的物种,因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是一个种群,个体之间彼此可以自由交配,实现基因交流,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1.物种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物种?物种又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图、各岛屿的植被情况和不同特征的地雀。然后用地理知识估算岛与岛之间的距离,了解各岛屿的生存条件。最后让学生根据地雀的特征和岛屿生存条件将地雀安放在适宜的岛上。
讲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都起源于同一个物种,是南美雀类的后代。请同学们分析,它们形态特征形成显著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加拉帕戈斯群岛之间的水域起了什么作用。
回答:起到地理隔离的作用。
过渡:一个种群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被分割成了许多个小的种群——这种隔离称为地理隔离。被地理条件隔开的小种群的基因组成或基因频率起初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提问:根据基因突变的随机性的特点,长期的隔离对不同岛屿上地雀小种群的基因组成有什么影响?
回答:由于突变是随机的,被分割的小种群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突变。由于地理隔离,各种群间没有基因交流,因此一个种群中的突变自然不会引起另一种群的改变。
提问:根据不同岛屿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14种地雀形成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由于地理隔离,各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因而有不同的选择方向。即,不同种群选择保留下的基因不同,使分开的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和基因频率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就是14种地雀形态特征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
讲述:经过长期地理隔离,不同种群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上有了显著的差异,若再次相遇仍能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这样的不同种群称之为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不同的虎亚种。如果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个体之间形成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新物种就产生了,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因此说:物种形成的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新物种形成的过程进行的十分缓慢,往往需要成千上万代甚至更长。
资料分析(P120)
提示:(1)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不会。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3.小结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
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
新物种
4.旁栏思考题(P121)
最先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的植物往往是地衣,地衣的出现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5.技能训练(P122)
提示:
(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
(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
(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6.作业
教材P121“练习”一、二。
基础题
1.(1)√;(2)√;(3)√。
2.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发生了突变,由于突变的随机性,同样的突变没有发生在峡谷南侧的种群中。由于这两个种群被河流隔开,彼此没有交配的机会,也就是没有基因的交流,所以两个种群发生明显的分化,有可能演变成两个物种。
拓展题
提示:雄虎和雌狮杂交生出的后代是虎狮兽,雄狮和雌虎杂交生出的后代是狮虎兽。目前还没有虎狮兽和狮虎兽交配并生出可育后代的证据。
对人们让虎和狮杂交生出更具观赏价值后代的做法,学生可自由发表看法。
补充资料:1981年,世界首例狮虎兽诞生于法国,2001年病死。2002年8月22日,我国首例虎狮兽在南京红山动物园降生,仅7
天就夭折了。2002年9月2日,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动物乐园降生了3只虎狮兽,仅1只成活。2003年3月27日,在湖南长沙世界之窗降生了1只虎狮兽。国内还有从国外引进狮虎兽进行饲养、供游人观赏的事例。对于让虎和狮杂交的做法,有专家认为这在科学研究上价值不大,但是在商业上具有一定价值。有专家认为,对待野生珍稀动物,人类最应当做的是进行保护,让它们自然繁殖,而不是人为改变其自然繁殖体系。
地理
隔离
自然
选择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生殖
隔离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A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突破
使用教材引语引出物种的概念,并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的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可以由学生讨论隔离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并讨论其中的问题,进而明确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启发诱导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等。
学法:阅读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学生准备:预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2课时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概念: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3.隔离和物种形成:①
主要方式——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一个种群
新物种产生地质变迁
多个小种群
环境变化
两种群相遇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保留不同基因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继续改变
两种群相遇可能进行基因交流
亚种
多个亚种
续上表
资料分析
1.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2.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3.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4.不会。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旁栏思考题
最先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的植物往往是地衣,地衣的出现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技能训练
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课堂作业
1.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2.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3.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的形成
4.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亲代组别
1组(一对蝇)
2组(一对蝇)
……
n组(一对蝇)
子代分两份处理
A施DDT
B无DDT
A施DDT
B无DDT
A施DDT
B无DDT
结果
存活较少
全部存活
存活较多
全部存活
存活很少
全部存活
选择
淘汰
淘汰
淘汰
保留
淘汰
淘汰
A.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
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5.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回答(

A
B
B
B
甲岛
C
BC
DC
乙岛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

(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1.D
2.C
3.B
4.C
5.(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C
物种自由交配。
教学反思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殖隔离



离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A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教学突破
通过具体实例,归纳种群的概念要点,进而提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重点指出基因频率是分析和描述基因库中基因组成的重要概念,并指导学生练习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通过计算基因频率分析影响其发生变化的因素,进而讨论自然界中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一定发生的,也就是说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学法:阅读分析法、计算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学生准备:预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1课时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问题探讨
引导组织学生回答〖提示〗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
思考讨论。
续上表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和物种基因库和基因频率计算基因频率思考与讨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该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下面的情境: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问〗1.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该绿色个体能被选择下来吗?2.如果该绿色基因能很好的生活下来,他体内的A基因怎样才能传递给后代?〖总结性讲述〗讨论发现,出现有利变异个体内的有利基因只有在群体中,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另外有利变异个体的后代不一定能真实遗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这个群体就是种群。(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占60%;a占40%。(4)填表略。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2.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3.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思考回答。只有通过有性生殖,能将基因传给子代,将基因A保留下来。物种可以分布在自然界不同的区域,只有在可以发生随机交配、繁衍,使基因能够世代传递的一定区域内的同种全部个体的集合才是一个种群。
体会对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是必然的。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生物的进化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及其变化。理解种群的概念。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续上表
(2)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1.回忆变异类型
_______变异
突变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吗?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3.突变和基因重组对于种群遗传组成的改变一样吗?为什么?因为只有________才能出现新基因,才能丰富基因库,改变基因频率。________可以增加基因型的种类。4.在自然情况下,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多数有害,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吗?例如:每个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请同学们计算出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多少?
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种群中每代产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是很大的,并通过繁殖得到积累,成为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而且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________。5.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有方向吗?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________、________,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________,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探究
〖提示〗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2.是表现型。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课堂作业
1.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0.64和0.36   B.0.36和0.64  C.0.50和0.50  D.0.82和0.18
2.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原因包括: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自然选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下表列出了A、B、C、D四种鸟的产卵、孵出和繁殖后代数,哪种鸟将会得到更多的进化优势?(


数目
产卵
孵出
繁殖后代
A
9
8
2
B
2
2
2
C
9
9
3
D
7
5
1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分析实验,将课下活动与课上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在讨论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体会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训练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过程。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研讨,亲身体验了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加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研讨活动中,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结果,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质疑,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态度、求新、求异精神的主旨。
4.教学效果良好。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育格言
无善教而天下无善士,无善士而天下无善俗。世俗之陋,其患岂微也哉!
——明·方孝儒
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苏霍姆林斯基
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觉活动,它包括学生对一定事物和过程的感知,听取教师的讲解,理解所学习的事实、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概括所感知的事实,按照教师指定的作业来巩固和运用知识等。
——达尼洛夫
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
——洛克《教育漫话》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隔离的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示: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
2.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10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灭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二、新课教学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设置情景: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基因型为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易被捕食。那么,昆虫的翅色将怎样变化?
过渡:绿色个体即使不被捕食,也可能因其他原因而夭折。只有通过有性生殖,才能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将基因A保留下来。也就是说,出现有利变异个体内的有利基因只有在群体中,
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另外有利变异个体的后代不一定能真实遗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
提问: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呢?种群的定义是什么?
讲述:请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出种群的概念。例如:
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②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③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
④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引导学生总结出(1)与(4)属于种群,因此,总结出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提问:种群的组成有什么特点?个体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回答:种群个体间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并不是机械的结合在一起。个体之间存在关系是: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讲述:因此说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达尔文清楚地知道只有能遗传的变异才对进化过程有意义。也就是说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或种群进化的基础。
(2)基因库
提问: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称为什么?
回答: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讲述:我们知道多指为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绝大多数人表现为正常。白化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但绝大多数人表现正常。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
③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我们已经知道了:(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3)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
提问:基因突变与基因频率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这是因为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等位基因),是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
提问: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回答:基因突变的特点有:(1)普遍存在的;(2)随机发生的;(3)突变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对生物体是有害的;(5)不定向的。
讲述: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突变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提问:为什么还能够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呢?
回答:这是因为种群都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虽然每个基因的突变率很低,但每个种群的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基因。
讲述:例如,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对于一个中等大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来说,每一代出现基因突变数是多少?
2×104×10-5×108﹦2×107(个)
说明种群中每一代产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是很大的,并通过繁殖得到积累是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突变有利有害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提问:基因重组与基因频率的改变有什么关系?
回答: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可产生相应的等位基因。假如人的23对同源染色体上都有一对等位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后代中则可产生6 107个以上基因重组类型,使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从而使突变基因频率扩增。由于这些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的,无法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P116-117)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问题,然后讨论回答。
提示:(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2)是表现型。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4.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2)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
(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①遗传平衡指在一个极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保持不变。遗传平衡的种群中,某一基因位点上各种不同的基因频率之和以及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都等于是1。
②遗传平衡定律公式应用
遗传平衡群体中一对等位基因A、a的遗传平衡定律公式。
设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
♂(pA+qa)×♀(pA+qa)=p2AA+2pqAa+q2aa=1
即AA的基因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
5.作业
教材118“练习”一、二。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教材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生物进化论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问题导入
以教材P110“问题探讨”导入,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示:见教学参考书P153。
2.情景导入
通过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那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
利用课件,展示由单细胞生物到人的生物进化过程的录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阅读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内容。归纳出其学说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其学说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系统的进化理论。
1.主要内容
①物种是可变的。
②生物由低的等级向较高的等级发展变化。
③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生物会由此改进其适应。
④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动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定向变异,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由于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终于使生物发生了进化。
2.进步意义:
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繁衍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论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3.历史局限性
①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②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过渡:既然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有这么多的漏洞,为什么教材还要引用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作为本节的内容?
教师讲述: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在原有进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材中重点阐述的现代综合进化理论,其核心仍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同时又弥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一些不足。第二,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拉马克的进化论提出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就连达尔文在开始他著名的5年航海旅程时,也还认为物种是不变,而且都是神创造的。后来他又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著名论著是《物种起源》。
1.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均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承受能力(资源有限),该能力表现为“过度”。
(2)生存斗争
①起因:因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而引发。
②斗争方式:种内斗争、种间竞争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如干旱、寒冷等)之间的斗争。
③斗争结果:大量死亡,少量生存。
(3)遗传变异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于(1)遗传和变异的本质,(2)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的问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这些都说明,即使像达尔文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其思想观点也会有历史的局限性。
分析拓展: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连续过程。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摈弃;
3.研究的对象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三、课堂练习
1.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A.进化废退学说 
B.自然选择学说
C.过度繁殖学说 
D.生存斗争学说
2.达尔文观察到格克伦岛上的昆虫,少数翅膀发达,大多数翅膀退化,他认为昆虫翅膀两极分化的原因是(

A.用进度退的结果
B.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3.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长颈鹿形成的原因是
A.变异→遗传→适者生存
B.变异→遗传→进化
C.变异→适者生存→生存斗争
D.遗传→自然选择→适应
4.沙漠中生长的植物一般根系特别发达、叶片变为刺,那些吸水、保水功能差的植物在沙漠中不能生存,达尔文对这种现象的解析是(

A.生物个体间存在的差异
B.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
C.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易生存
D.生物获得的变异性状对生存的不利的
5.以下叙述与拉马克进化学说观点不符的是(

A.生物是进化的 
B.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
C.变异是不定向的
D.生物获得的变异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6.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能解析的问题是(

A.生物的多样性
B.射干内外的保护色
C.变异的不定向和选择的定向
D.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7.如图表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曲线,请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6
12

(1)图中表明:用药后的前6年害虫逐渐______ ,而以后的年份中害虫则逐渐_____________。
(2)甲虫的________是不定向的,为抗药性形成提供原始材料。
(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4)_________是定向的,其结果是形成了甲虫的抗药性。
参考答案:
1.
B
2.
D
3.
A
4.
C
5.
C
6.
D
7.(1)减少 增多(2)变异(3)生存斗争(4)自然选择
四、小结
达尔文进化论的中心观点是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他通过对其进化论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等的描述,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提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有利变异的不断积累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它使人们认识到了自然界的万千生物并不是神灵创造的,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这一科学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五、作业
教材P113“练习”一、二。
提示:见教学参考书P153-154。
六、附录
1.达尔文一生中重要的著作
《物种起源》(1859年);《贝格尔舰所经各国的地质及博物调查日记》(1843年);《贝格尔舰航行动物志》(1840~1843年);三篇有关珊瑚岛、火山岛的地质报告(1842~1846年);四篇论述蔓足类的著作(1851~1854年);《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1868年);《人类起源和性选择》(1871年);《兰花诱虫授粉的各种策略》(1862年);《植物界中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的效果》(1876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1875年);《食虫植物》(1875年);《同种植物花的不同形态》(1877年);《植物的运动能力》(1880年);《植物壤土与蚯蚓》(1881年)。
2.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对达尔文的影响
达尔文读过许多中国的著作,在达尔文的重要著作中曾多次引述中国的材料,如:
(1)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一书中,谈到养猪时,达尔文说:“在中国……饲养猪的时期从现在起至少应追溯到4900年以前。……现在中国人在猪的饲养和管理上费了很多苦心……。因此,……这等猪显著地呈现了高度培养族所具有的那些性状,所以无可怀疑地他们在改进我们欧洲品种中是有高度价值的。”
(2)在同一部著作中谈到养蚕时,达尔文指出:“人们相信中国饲养家蚕是在公元前2700年。”“在中国种卵的生产是限定在某些适宜的地区内进行的;根据法律,种卵的生产者不得从事丝的生产,这样他们的全部注意力便必然要集中在这唯一的目的上了。”“在中国的上海附近,有两块小地区的居民拥有培育蚕卵供给周围地区的特权,这样他们便能专门地从事这种职业……。”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A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生物进化过程,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成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3课时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问题探讨导入
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生命的进化历程等图片,引导组织学生回答。
思考讨论。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一、共同进化
〖问〗什么是共同进化?1.共同进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为什么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2.什么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问〗生物圈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阅读教材,讨论交流观点,解决问题。
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科学观点和能力。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①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___________。②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最早的生物化石距今___________。〖提示〗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出现的,它们生活在海洋中。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4.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5.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看图分析,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学习生物进化的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续上表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或是非害即益的,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这些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经过长期的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因此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不是自然选择。2.更多的学者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不能否认     的作用。3.还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___________的过程,而是种群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交替出现的过程。总之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讨论各种观点,认可科学理论的发展性。
在交流中思想碰撞,产生共鸣,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课堂作业
1.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2.鹰和高山松鸡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

A.能量交流
B.相互竞争
C.相同进化
D.相互选择
3.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厌氧→需氧
B.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C.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
4.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右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5.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龟种群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D
4.D
5.(1)基因库;64%;
(2)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
(3)发生了进化,因为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就是在进化;
(4)没有产生新物种,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教学反思
关注生物学科思想发展对人类思想的影响,生物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应包括两个方面: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人文关怀就是对人事的关心、关怀,主要落实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科学理性则主要落实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在生物学教育中,我们向学生讲人与自然,讲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自身,应该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发展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这种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要适当挖掘。
教育格言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林格伦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A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教学突破
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介绍进化学说,经学生议论后,以教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为参照,扼要解说该学说的基本要点。要补充实例,体现出事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再结合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该学说的局限性。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等。
学法:阅读分析法、讨论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枯叶蝶和翅色艳丽的蝴蝶及食蚁兽进化的挂图、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带。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
通过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
(点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答案:①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生物进化原因: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但是对于
“获得性遗传”这个名词理解不透彻,所以教师要单独讲解。)
2.举例说明此观点:课件展示长颈鹿,设置问题: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实录: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进化是因为草地退化后要吃树叶,当然颈长的有优势,它们想要长颈,于是天天使劲地将颈伸长,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其他的学生也是表示赞同。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屏幕展示达尔文的图像,航海途径以及有关达尔文相关内容。
1.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并提出相关的问题:①每一段录像各说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什么内容?②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条件?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内因?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结果?③生存斗争中包括几方面?哪种最为剧烈?
(点评: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渡繁殖是生物生存的条件,生存斗争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遗传变异为基础,适者生存为生物生存的结果。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实录:学生很少见到带有录像的课件,所以个个精神抖擞,兴致盎然,从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每一段录像都诱导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争执,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回答大多数也是正确的,教师加以指点订正。)
2.课件再次展示远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的对比照片。设置问题: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点评: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说给予不同的解释,相互比较。为下文拉马克与达尔文两者观点的比较作下铺垫。)
(实录: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其中以一位女同学幽默而又洪亮的回答“长颈鹿,对开始它们不叫长颈鹿,叫鹿。它们过度繁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树叶不够吃,势必加剧种内之间的斗争这叫生存斗争;而对于现在的鹿有脖子短的有脖子长的这叫遗传变异;脖子长的鹿有优势,而脖子短的因为够不着树叶而最终饿死淘汰,这叫适者生存。”结束了这次讨论。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给予正确的答案: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
3.再次设置思考讨论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得答案。
(点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实录: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1)①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承认变异是可以遗传的;②他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生物内在的自我改进的力量”的观点,在解释适应性的形成时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2)肯定:①较好的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②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局限:①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教师再次通过课件展示上述答案。)
【链接】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过去100多年,在这100多年期间,生物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哪些修改呢?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本知识点内容很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看书,相互讨论得出答案。问题: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实录:学生通过1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书直接而又准确的得出答案:
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摈弃;
研究的对象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教师加以点拨,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通过课件的形式,将这节课的基本框架展现到屏幕上,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
2.某植物单株年产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成株,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一现象说明(

A.物种是可变的
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C.选择的不定向性
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3.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
4.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他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5.下列哪一项符合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过程的论述(

A.变异——生存斗争——有利变异的积累——适者生存
B.生存斗争——生物变异——有利变异的积累——适者生存
C.环境变化——生物变异——适者生存——有利变异积累
D.生物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有利变异积累
6.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其缺陷(

A.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B.认为生物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D.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
7.自然选择是指(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8.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存斗争导致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参考答案:1.B
2.B
3.D
4.C
5.D
6.D
7.C
8.B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
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格言
最好的一种教学,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乌申斯基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也。
——孟子
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布鲁纳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之领之,方能中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为药误。我有禅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亦师。
——清·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