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中图版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1中图版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9-23 09: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疏导引导
一、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根据不同的时间尺度,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这三种尺度的气候变化如下图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地质时期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以总结如下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地质时期有三次大冰期:
第一次大冰期
间冰期
第二次大冰期
间冰期
第三次大冰期
6亿年前
距今2亿—3亿年
距今200万年
2.历史时期和近代
历史时期是指近1万年的气候,近代气候是指近一二百年中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如下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变化
特点
原因
历史时期
全球气温温暖期、寒冷期交替
自然因素为主,处在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
近代
气温波动上升
自然、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为主
思维拓展
气候变化的分析方法——树木年轮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全球变暖对作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因作物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和地区条件而异,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但不利影响大于有利影响,世界粮食总产量将会下降,如下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对工业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工业产生一定影响,如下图归纳: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夏季气温升高,会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会增加疾病发病率,会使疾病的传播范围增大。
4.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影响之一是使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带来极大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
5.对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思维拓展
雪线——全球变暖的风向标
雪线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目前研究全球变暖趋势的重要思想就是观察雪线高度的变化。全球变暖会使雪线上升,冰川融化。
雪线是指高山地区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雪线高度就是雪线的海拔高度,而不是雪线到山顶的高度。雪线位置如下图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见下表:
因素
影响
举例
气温
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雪线越高;气温越低,蒸发量越小,雪线越低
低纬度高山上的雪线高于高纬度
降水
降水越多,雪线越低;降水越少,雪线越高
天山北坡雪线低于南坡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背风坡气温低,雪线低
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天山南坡雪线高于北坡
三、全球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对策
1.全球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
温室气体(CO2、CH4)等大量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1)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2)人类大量毁坏原始森林,使植物吸收CO2的量减少。
2.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控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保护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活学巧用
1.读“元古代以来的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古代以来的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是以_______________时期和被称为冰期的_______________时期交替出现。
(3)图示的地质时期曾出现过_______________次大冰期气候,_______________次大间冰期气候。
(4)从图中可以看出,温暖期较_______________,寒冷期_______________,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_______________,但新生代以_______________期为主。
解析:从图中看出,地球上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候变化的总特点是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交替。地质时期曾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冰期之间为较温暖的间冰期。三次大冰期是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答案:(1)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温暖寒冷
(3)33
(4)长偏短交替湿润
2.读“近代气候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近代气候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近代气温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性气候变冷
B.20世纪40年代之后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温又稍有下降
D.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平均气温明显高于20世纪40年代
解析:第(1)题,近代气候指近一二百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有气象现象记录时期的气候,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第(2)题,20世纪
40年代曾出现世界范围的增暖现象,而后世界气候寒冷;进入80年代,全球又有增温变暖的趋势。
答案:(1)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
(2)D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据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考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阿德利亚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
℃,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致使企鹅数量剧减。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已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了目前的9
000对左右。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大气环境的什么问题?
(2)该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怎样的关系?
(3)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除材料中显示的内容外还有哪些方面?应如何缓解?
解析:本题从浮动冰山大量积雪融化,企鹅数量减少,可知全球气候处于变暖过程中,究其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大量CO2等温室气体和大量毁坏森林植
被,然后联系实际,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及减轻变暖趋势的措施。
答案:(1)全球变暖。
(2)人为排放大量CO2等温室气体及大量地毁坏森林植被。
(3)引起积温变化,影响农业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起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措施: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一方面减少排放,另一方面植树造林;也可采取工程措施,加快沿海地区防护堤坝的建设,防止海水入侵;还可以有计划地培育、改良农作物的品种,以适应逐渐变化的气候环境。
4.读“10
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
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近5
000年来,两条曲线的变化大体。
(2)雪线是。挪威的现代雪线高度一般在1
600米左右,雪线高于1
600米的时期,气候比现代。
(3)从两条曲线反映的情况看,公元前5
00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到公元前1
500年是气候的期,当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5世纪以来是气候的期,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当时平均气温比现在低℃。
解析:挪威雪线用实线表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左边的纵坐标代表海拔高度;中国气温距平变化用虚线表示,右边纵坐标代表中国气温距平。两者共用一个横坐标,用雪线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和气温距平随时间的变化证明气候的变化。
答案:(1)一致
(2)常年积雪的下界温暖
(3)温暖3—4寒冷1—2
5.为避免第二个图瓦卢的出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
)
A.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
解析:制止海平面上升的重要途径就是扼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扼制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
答案:C
图表导读
1.10
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
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教材P97图4-2-8不同历史时期野象在中国的分布北界示意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精巧点拔
1.阅读该图,首先明确纵
( http: / / www.21cnjy.com )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从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1950年,左侧纵坐标表示挪威雪线海拔,右侧纵坐标表示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中实线表示挪威雪线升降变化,虚线表示中国气温的距平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挪威现代雪线高度一般在1
600米左右,雪线高于1
600米的时期气候比现代温暖,雪线低于1
600米的时期气候比现代寒冷。近5
000年以来,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该图说明:通过研究雪线高度可推知气温变化。
2.野象是生活在热带潮湿气候区的动物,完全可以把它作为热带潮湿环境的指示物。我国野象分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气候变化的过程。
时代
野象分布北界
气候变化
商周时期(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50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
春秋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
秦岭—淮河一线
唐代(公元618—907年)
长江以南并继续南移至北纬27°附近
宋代
仅分布在现在的西南地区暖冷
习题详解
一、教材P83“探索”启迪
1.中国气候变暖,会使一些农作物的种植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线北移,如三季稻的北界可突破南岭进入长江流域,会使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提高。但气候变暖的同时,我国有相当部分地区变干,例如当今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东北南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干旱会使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从总体上衡量,因变暖而获得的收益远抵不上干旱带来的损失。
2.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以西北增幅最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蒸发加剧会使西北土地的荒漠化加剧;气温升高导致冰川的退缩,会使人们失去更加宝贵的水资源,必将出现河流干涸、绿洲沙化的惨景。
3.我国东南沿海本来就台风频发,洪水时常发生,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量增加的话,必然造成涝灾不断。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沿海的低地。而沿海的平原区是我国城市和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若遭受灭顶之灾,将给我国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对中国弊大于利。
二、教材P89“复习题”点拨
1.研究古代气候主要有以下方法: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粉记录分析法、树木年轮分析法、氧同位素分析法和海洋沉积物分析法,此外还有河流活动调查法、历史法以及化石分析法。
(1)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花粉类型。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通过观察每个土层中的花粉,就能知道该地区以前生长什么植物,根据沉淀花粉经历的气候条件与现在相同植物生长的气候相似的原理,就能推断出该地区古代的气候特征,这就是花粉记录分析法。
(2)树木年轮分析法则是根据树木年轮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厚薄追溯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状况,薄的年轮表明这一年的天气寒冷或干旱,厚的年轮说明这一年的天气温暖或湿润。
(3)氧同位素分析法是根据水中氧16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氧18的比例关系,确定一个时期气候的冷暖,氧16比较轻,水中含量高说明气候寒冷;氧18比较重,水中含量高,说明气候温暖。
(4)海洋沉淀物分析法则是根据沉积物当时的沉积环境确定沉积时的气候冷暖。
2.地球上的气候一直呈波浪式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经历了第四纪冰期的寒冷期。第四纪冰期出现过数次,其间也有温暖的间冰期。冰川消退后,气候虽转暖,但有数次反复振动。我国在距今1万年前后气温还是比较低的。距今5
000年全球出现了人类史上最温暖的气候;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寒冷干旱;公元前800年到公元200年,气候相对暖湿,20世纪
40年代曾出现世界范围的增暖现象,而后世界气候寒冷;进入80年代,全球又有增温变暖的趋势。
3.提示:考虑问题应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从利和弊两方面进行全面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