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9-23 08:0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名师讲堂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重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难点)
4.知道回声的有关知识.
【典例精讲】
如图所示,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
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你
听到音乐(填“能”或“不能”).
(2)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3)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听到声音.(填“能”或“不能”),但有时还是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是:

(4)该实验表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解析】解:(1)因为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所以在钟罩底部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后,音乐声仍然能通过钟罩软木塞和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人能听到音乐声;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3)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但有时还能听到声音,说明钟罩内的空气没有抽净.
(4)图中的实验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1)能;(2)变小;(3)不能;空气没有被全抽出;(4)真空.
【名师点拨】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本实验中采用了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课时内容
自主预习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在桌面上撒些碎纸屑并用力敲击桌面,我们看到纸屑在桌面上“跳舞”,同时能听到敲桌子发出的声音,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2.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在
中不能传播.
3.声速: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
,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4.回声及其应用:实验和经验告诉我们,当声音在空气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被
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被我们听到就成了回声.如果声速是340m/s,我们要想听到回声,障碍物据我们至少要
m.
预习后思考
一场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非常美丽.欣赏美景的同时,小明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请你帮小明解释原因.
课时训练
基础巩固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
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条件
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被悬吊起来的小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小球仍能被弹开,也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B.小球不能被弹开,也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C.小球不能被弹开,但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D.小球仍能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3.常听到的各种声音是由
传给人耳的;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逃,表明
能够传声;“土电话”能听到对方传来的说话声,表明
也能传声.
知识点3
声速
4.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表示1秒钟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
.某次下雷雨,小明看到闪电5秒后听到雷声,则发生雷击处离小明有
m.
知识点4
回声及其应用
5.小林同学在奶奶家发现一口枯井,不知道有多深,他对着井口大喊了一声,0.2s后听到回声,那么井的深度是
,如果井的深度为20m,他
听到回声(填“能”或”不能”).
能力提升
选择题
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小明列举了以下体验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把发声的音叉的叉股靠到水面,看到水花四溅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C.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上下跳动
D.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
2.在敲响大古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余音为止”,其主要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C.大钟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3.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在水中传播的是(  )
A.雨滴打在雨伞上会听到啪啪声
B.在岸上听到江水拍岸声
C.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
D.密封在塑料袋里的闹钟放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
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列顺序是(  )
A.空气、金属、水
B.金属、水、空气
C.金属、空气、水
D.水、空气、金属
5.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反射
B.增强声波反射
C.增加声音响度
D.使墙壁更美丽
二、填空题
6.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说明
能够传声.
7.星期一学校都要进行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同学们能听到老师讲话的声音是因为声音以
的形式,通过
传播到你的耳朵里引起
振动;每当老师讲完一句话后,都会从远处传来重复的声音,这其实是
现象.
8.假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0.1m/s,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写出一个合理的有关情景

9.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制直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15℃时,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人在另一端最多能听到
次敲击声.如果听到最末一次敲击声离敲击时间为1s,则这条直铁管长
m.
10.一汽车以10m/s的速度远离大山,鸣笛后4s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处距离大山
m.
三、实验探究题
11.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
(填“能”或“不能”)传声.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金属丝比棉线传声效果
(填“好”或“不好”).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4)如果在用“土电话”远距离通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5)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
(强/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三、计算题
12.一汽车在路上正对山崖匀速直线行驶,离山崖700m处鸣笛,在离山崖660m处时刚好听到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m/s).
培优选做
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是看见发令枪冒的白烟就开始计时,如果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运动员的成绩是好了还是差了?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比看见白烟开始计时偏差了多少秒?(声音在空气中速度记为340m/s).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自主预习
1.振动;振动.
2.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3.快;快;
340.4.反射;17.
预习后思考
答:雪疏松多孔,当有声音传入雪孔后,多数被吸收,有很少的部分反射出去,所以雪有很好的吸音作用,因此雪后特别宁静.
基础巩固
1.B
2.D
3.
空气;水和空气;固体.4.0;路程为340m;1700.
5.34m;能.
能力提升
D
2.C
3.D
4.B
5.A
6.振动,液体.
7.声波;空气;鼓膜;回声.
8.上课老师说句话要过很长时间学生才能听到(其他合理也可).9.三;340.
10.700.
11.(1)能;(2)好;(3)棉线振动停止了;(4)不能;(5)弱;D.
12.
解: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s1+s2=700m+660m=1360m,
由得,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汽车行驶的距离:
S车=s1-s2=700m-660m=40m,
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

答: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0m/s.
培优选做
解:因为声音传播需要时间,所以计时员听到枪声再计时,他所记录的时间已经晚了声音传播100m的时间;
由,可得声音传播100m所需时间:

因为所测时间比实际时间短,所以运动员的成绩是好了;
答:运动员的成绩是好了,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比看见白烟开始计时偏差了0.294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