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整合提升
知识梳理
实验再现
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
.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理实验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物理量的测量.为提高测量精度,常需要采用合适的放大方法,选用相应的测量装置将被测量进行放大后再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叫放大法.常用的放大法有累计放大法、形变放大法、光学放大法等.
(2)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3)(4)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重难点点拨
1.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中考中常围绕“振动”两个字出填空题,近几年以转换法较为热点,如扬声器纸屑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等,考查体现振动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纸屑和乒乓球的作用等.
2.真空罩内放入闹铃的实验常是出题热点,重点是考查理想实验法的推理思维.其他知识点常以填空题为主,重点记住关键的词语;也有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真空玻璃、空心砖的声学优点等.
挑战中考
选择题
1.(成都中考)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2.(荆门中考)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3.(梅州中考)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4.(南通中考)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5.(锦州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6.(广州中考)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7.(长沙中考)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图所示,该设施长175m,高7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8.(兰州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西湖立交桥上安装的隔音墙,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B.接听电话时根据音色分辨对方
C.声音的频率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D.水面舰艇可以通过超声波探测海洋的深度和礁石
填空题
9.(南充中考)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能够传递 和能量.
10.(株洲中考)笛子是通过从吹孔向管内灌气引起空气柱 而发声的,演奏时,通过分别开闭六个音孔,笛子就能发出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的声音.
11.(徐州中考)据5月29日《扬子晚报》报道,江苏省拟推出和谐配乐版广场舞.广场舞的音乐声是由音箱中的纸盆 产生,经 传播到人耳.音乐声过大会形成噪声,有关人士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受信号.关掉音箱是在
处控制噪声.
12.(丹东中考)南美洲热带雨林中有一种鸟能抓住一根木棍打击树干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可谓是鸟界的“打击乐高手”.这声音是由树干的 产生的,人们能区分鸟叫声和树干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
13.(东营中考)“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
14.(河南中考)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 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
15.(济宁中考)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
三.简答题
16.(漳州中考)车展的特技表演会场里,看台上的观众看到一辆蓝色汽车缓慢行驶,平稳地通过单边桥.紧接着,一辆红色汽车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快速驶向单边桥,路旁扬起的灰尘被吸向汽车,车一侧的轮子经过单边桥时突然离开地面,靠另一侧轮子“侧立”行驶,随着汽车减速,离地的轮子重新回到地面.请问:观众听到汽车轰鸣声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7.(宁夏中考)如图所示,往暖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中水位的高低.请你简要说明其中的道理.
第三章整合提升
实验再现
乒乓球被弹开;物体振动;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空气;不能;(4)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挑战中考
1.A.2.D.3.A.4.D.5.D.6.A.7.B.8.C.
9.介质;信息.10.振动;音调.11.振动;空气;声源.12.振动;音色.
13.产生;传播.14.响度;声源.15.音调;响度.
16.观众听到汽车轰鸣声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和观众距离汽车的远近有关.
17.往暖瓶里灌开水,是根据音调不来判断水位高低的;往暖瓶里灌开水时,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随着瓶内水面上升,瓶内空气柱变短,其振动频率加快,发出的声音音调变高.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产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靠介质向外传播的.
3、声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气体
中最小,在固体中最大;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传播
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介质(空气)----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定义: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
特征: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
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远,响度小.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尖、低沉);
与发声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单位:赫兹,用符号Hz表示.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决定.
声的世界
乐音
声音的分类
例:“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低”是指音调;
“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
中的“高”、“低”是指响度.
定义: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
来源:工业噪声,生活噪声,交通噪声等.
噪声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防治: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
2、超声:
定义:频率高于2000Hz的声音叫超声.
在生活中应用:探测海里鱼群的位置;探测海底深度、海中暗礁等.
3、次声:
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
来源:海上风暴、火山爆发、大陨石落地、海啸、电闪雷鸣、核爆炸等.
超声与次声
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传递信息:声纳、雷达、B超、彩超、听诊器.
传递能量:破碎力强
(破碎结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