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2 20:0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窒息(zhì)   巉岩(chán)  荣膺(yīn)  踱步(duó)
B.唿哨(hū)
狼嚎(háo)
骸骨(hái)
吮吸(yǔn)
C.戏谑(xuè)
颓唐(tuí)
纤夫(qiàn)
羼水(chàn)
D.阔绰(chuò)
名讳(huì)
捯气(dǎo)
腌臜(ā)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4分)
(1)吹毛求庛   (2)影影绰绰   (3)见风使舵
(4)如坐针毡
(5)望眼欲穿
(6)莺啼燕转
(7)老奸巨滑
(8)故弄玄虚
(9)大智若禺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歇斯底里。
B.近年来,贪官携巨额赃款外逃事件频发,面对巨款流失境外的现实,我国的诉讼制度目前还束手无策。
C.“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D.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4.下面句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成分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每每这时,(A)窗外的风,都会把阳光,搅拌成(B)五彩的微笑。宛若吃粽子时,母亲总会(C)给我们加点糖。这是生活必备的佐料,一如我们脸上,(D)甜甜的阳光。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做出批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B.我市低保条件为: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230元的居民,不论其年龄、职业、单位性质,都可以申请纳入低保范围。
C.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王者荣耀”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络虚拟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和课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是一出“残酷的求生悲剧”。淘金人独自置身于渺无人烟的苍茫荒野里,面临着种种生死考验,使人深切地体会到“人”的伟大。
C.《变色龙》《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D.古人将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以后,即零点左右。
7.读《蒲柳人家(节选)》中的两个句子:“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一丈青”是我国哪部古典名著中的哪个人物的绰号?你能写出该书中的另外三个人物及其绰号吗?
(2)“关公”是哪一位作家写的哪一部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你能概括写出两个关于“关公”的故事名称吗?
8.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请你参加。(8分)
(1)阅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2分)
5月6日晚,《朗读者》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节目历经3个月,12期,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的人生感悟,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它用优美文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继《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朗读者》节目再次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王波同学表现不佳,请你与他分享至少两种朗读技巧。(2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分)
材料1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句出自诗集《____________》。
材料2 “一跑,就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选段中他是________。
(4)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2分)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二、阅读探究(37分)
(一)(20分)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9.请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10.孔乙己和范进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牺牲品,但结局不同: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2)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12.【甲】【乙】两文的作者对孔乙己和范进分别是什么态度?(4分)
(二)(17分)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的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病。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惑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有删改)
13.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他们家住宿,了解了他们家的情况。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5.第⑧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6.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3分)
17.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3分)
三、作文(50分)
18.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C 点拨:A项“膺”应读yīng,B项“吮”应读shǔn,D项“捯”应读dáo。
2.
错别字




改 正




3.A 点拨:“歇斯底里”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不合语境,应当用“咬文嚼字”。
4.C 点拨:C项为介宾短语作状语,其他三项都作定语。
5.C 点拨:C项问号应放在后引号里面。
6.D
7.(1)《水浒传》中扈三娘的绰号。“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
(2)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
8.(1)示例:《朗读者》第一季收官
(2)示例:①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②要注重停顿,读出节奏;③要抑扬顿挫,读出语气语调;④要读出感情。 点拨:指出两种朗读技巧即可。
(3)繁星·春水 祥子
(4)示例一:飘飞的雪花是对秋天萧瑟的告别 亭亭的荷叶是对春天落花的告别
示例二:欢畅的河流是对礁石阻挡的告别 肥沃的土地是对沼泽荒芜的告别
二、(一)9.【甲】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乙】文: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10.封建科举制度 因屡试不中而穷困潦倒 因中举而发疯
11.(1)这句话属于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生活日益窘迫,而身体也已残疾,体现了他的悲惨经历,表明他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
(2)这两句运用细节描写,生动贴切地把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12.【甲】中作者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既批判又同情;【乙】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尖锐的讽刺。
(二)13.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病。
14.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的情节作铺垫;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
15.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16.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17.“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三、18.思路点拨:写好本文,①要避免选材平庸。这一点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写不一般的故事来实现;也可以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但对材料要进行独到的加工和挖掘,翻出新意。②要注意立意上摆脱平庸。针对本题而言,我们更要关注省略号后的那宕开的一笔:大自然或关爱我们的人给予我们的甚多,我们又拿什么回报?有时别人给予我们的良善我们也会把它给予更多的人,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温暖。这样突破单向构思的“给予”的立意才可能因有所超越而卓然不群。③用巧妙的构思讲述精彩的故事。我们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呈现故事:抒情性强的故事,用两到三个场景或者画面来表现,这样会更具体更感人;情节性强的故事,可以通过铺垫、波折、误解等方法让文章扣人心弦,更加耐读。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