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诗两首 课件+教案+学案+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诗两首 课件+教案+学案+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3 15:59:55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1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故乡的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刚才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唱得也很投入,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我们都知道香港和澳门分别于97、99年回归祖国,现在还有一个地区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那就是台湾。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抒发的是怎样的浓愁呢?
点击播放歌曲
故乡的云
(重点)
(难点)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的感情。
(重点)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
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咸阳。到了晚年,于右任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余光中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余光中返回大陆20多次,
于右任与余光中的思乡之路
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紧紧地握手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
嘶哑
腐烂
悲愤
假如
假期
魔法记忆:语境记音法,假如现在给我一个长长的假期就好好了。

读一读字音


fèn
jiǎ
jià

记一记词义
1.嘶哑:
声音沙哑。
2.悲愤:
悲痛愤怒。
悲愤、激愤辨析:同:两词都有极为生气、恼怒的意思。异:“悲愤”侧重于悲痛愤慨。“激愤”侧重于激动愤怒。例:(1)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的眼里流露出悲愤。
(2)他杀人放火的恶行引起了群众的激愤。
3.激怒:
刺激使发怒。
Hóu(
)咙
坟mù(

lí(
)明

写一写字形



导思1.本诗选取了哪些表现游子的意象
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游子意象
导思2.诗人选用了哪些词语来
修饰意象?各起到什么
效果?
修饰语
美好意象
关键词:
爱国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乡愁》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
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答案】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
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2.诗中的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共同突出了这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
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
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
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答案】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
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重难点小结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乡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答案】
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
【难点探究】《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
“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盼望祖国
早日统一
盼望亲人
早日团聚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母子情
夫妻情
生死别
家国恋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以及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1.借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新颖独特的意象,让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完美的形式,富于建筑的美。
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诗节句式整齐;变化就是注意了长短句的变化调节,使诗的整齐外形中有参差之美。同时,作者采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是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句式,这样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故乡、故土是长说不衰话题。我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一纸家书,
一句乡音,
往往让我们激动不已。不论你走多久,不论你走多远,请记住回家的路。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 高适《除夜作》)
【译文】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夜里,一盏孤灯照着我,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异乡人的心情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共25张PPT)

我爱这土地
1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重点)
(难点)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思乡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32年初回国后,
在上海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创作诗歌,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
名。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等。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艾青原名蒋海澄。“九 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据说有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的工作人员询问他的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以为是“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因“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故在住宿登记时他填上了“艾青”这两个字。从此,他就一直用这个名字。
艾青笔名的来历
嘶哑
腐烂
悲愤
假如
假期
魔法记忆:语境记音法,假如现在给我一个长长的假期就好好了。

读一读字音


fèn
jiǎ
jià
Hóu(
)咙
lí(
)明

写一写字形



记一记词义
1.嘶哑:
声音沙哑。
2.悲愤:
悲痛愤怒。
悲愤、激愤辨析:同:两词都有极为生气、恼怒的意思。异:“悲愤”侧重于悲痛愤慨。“激愤”侧重于激动愤怒。例:(1)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的眼里流露出悲愤。
(2)他杀人放火的恶行引起了群众的激愤。
导思1.作者自比为鸟有何用意?文中还选择了哪些意象?有何意义?

导思2.
作者表达
对土地的眷恋有何用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土地
美好意象
关键词:
爱国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我爱这土地》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答案】“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阅读方法解密
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关键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关键动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等。答题思路:第一,分析词性、感彩等;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涵的感情。答题模式一般是:如是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如是形容词、副词,按照“……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情态),表达(反映)了人(物)……的心情(特点)”的模式回答。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
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
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
【答案】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
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案】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重难点小结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诗人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答案】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难点探究】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我爱这土地
第1节
第2节
鸟儿生死眷恋土地
直抒胸臆,表达“我”
对祖国深沉的爱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之中的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诗人)。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如“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2.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还不断地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叫声,这是第二层强化;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的句子,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1
诗两首
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爱这土地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笔名

、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
》《
》《
》《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自主预习2
一、导语新课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

。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
》、《
》、《
》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
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 http: / / www.21cnjy.com )”,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 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1
诗两首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
( http: / / www.21cnjy.com )(1910~1996),原名蒋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 http: / / www.21cnjy.com ),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 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赏析舒兰(台湾)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圃
乡愁也满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