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百家争鸣》
一、预习导学
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观点
二、学习目标:
1.说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概括其共同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3.初步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感受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重要意义。
三、重难点:
重点: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法家思想受到重视的原因。
四、精讲释疑:
(一)老子:1.简介: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学说:《
》,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
》被全世界奉为古代文化名人之一。
2.成就:(1)提出“
”的学说,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贴民意,反对苛政。
(2)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三)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
”
2.内容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
作
思想主张
战国
《孟子》
提出“
”,要求统治者用“
”治国,
。还主张自然资源
利用。
荀子
主张按
去办事
墨家
战国
主张“
”、“
”,支持正义战争。
战国
要顺其自然,“
”。
法家
战国末期
主张
,反对
,提倡
。提出建立
国家。(受秦国赏识)
3、含义: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图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
4.作用: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引导点拨
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六、反馈矫正: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阅读后,请回答:
这句话出自哪一部书?这部书记在了谁的言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使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七、知识拓展与随堂过关检测
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环保意识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3、战国末期,主张“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地位”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孙子
4、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5、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法治”
6、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140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A.《离骚》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7、以下是小丽同学对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
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繁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1)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及其思想的核心。古时候儿童入学堂都要先拜孔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列举各学派的名称及代表人物。(共43张PPT)
温故而知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他们的出现,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一群人,他们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社会生产力提高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由分裂走向统一
改革变法
新的地主阶级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老子
年代:
国籍:
姓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地位:
阅读书本P36,完成下面的表格。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家学派
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顺应自然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无为而治”
《道德经》
(道家的经典)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道德经》书影
老子
李耳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一、老子
(1)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
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
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一、老子
第8课
百家争鸣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
顺应自然,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主要著作:
《道德经》
老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晚年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作。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生平
孔
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政治主张
“马棚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仁、爱人、为政以德
“仁”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教育成就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注意因材施教。
教育成就
因材施教。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从前孔子拜七岁的项橐(tuó
)为老师,古代
圣贤尚且勤学如此,我们更应勤学好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育成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知新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文化成就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整理古籍、
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最早祭祀孔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鲁哀公令其子孙“岁时奉祀”,以表示对孔子的尊崇与怀念。汉朝时期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推崇孔子的思想,用最高的祭天大礼祭祀孔子。随着祭孔规格和礼仪的不断增加,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影响: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小知识:“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动漫标准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学院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学院是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截至2015年12月6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
韩国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
澳大利亚
北欧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8课
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政治主张:
“仁”
“爱人”
“为政以德”
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
《诗经》、《尚书》
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
顺应自然,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主要著作:
《道德经》
孔子
老子
三、百家争鸣
1、何谓“百家”?
“百家”指的是“诸子百家”,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即各种思想学派。
2、
“诸子百家”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3、
“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哪些派别?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荀子
战国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按自然规律办事
“兼爱”、“非攻”
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改革;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民贵君轻”;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孟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荀子》
三、百家争鸣
《墨子》书影
清光绪湖北崇文书刻本。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子及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
思想主张
著作
“兼爱”、“非攻”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墨子》
生平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三、百家争鸣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爱护自然资源。
《孟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孟
子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三、百家争鸣
《荀子》书影
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荀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荀
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三、百家争鸣
《庄子》书影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庄
子
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三、百家争鸣
《韩非子》书影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
三、百家争鸣
孙子(约公元前535-
)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孙子
约公元前535-
三、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5、
“诸子百家”为何而“争鸣”?
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地主阶级的兴起,周朝旧制度的崩溃等),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6、“诸子百家”如何“争鸣”?
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7、“诸子百家”
“争鸣”使当时社会出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三、百家争鸣
8、
什么是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当时,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即各种思想学派。
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9、“诸子百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各种主张和方略,并不断辩论,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对此,你有何感触?
(2)我们应该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
(1)我们应该学习诸子先贤们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自己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8课
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政治主张:
“仁”
“爱人”
“为政以德”
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
《诗经》、《尚书》
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
顺应自然,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主要著作:
《道德经》
孔子
老子
第8课
百家争鸣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
“兼爱”“非攻”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仁政”治国,
轻徭薄赋,爱护自然资源。
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
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韩非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哪一个学派的主张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百家争鸣
法家!
第8课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孔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孙武
老子
韩非
改革变法
“爱人”
“无为而治”
“仁政”
“非攻”
“知己知彼”
朴素的辩证法
第8课
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楚国有个人随国君出战,征伐其他国家,可是多次当逃兵。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总当逃兵时,他言道:“家中有老父亲,我死了就没人养活他了。”
动
脑
筋
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
你最欣赏哪位思想家的哪个观点?你在当时会投入谁的门下?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
让我们拥有“仁”
(儒家:孔子)的美德,
抱一颗“兼爱”(墨家:墨翟)之心
,
用发展“辩证”
(道家:老子)的眼光,
为维护世界和平,呼吁“非攻”
(
墨家:墨翟)
,
树立“环保”
(儒家:孟子)意识,
为“改革”
(法家:韩非)开放的中国努力学习吧!
早日成为“一子”“一家”
,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生共勉: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
A.《春秋》
B.《尚书》C.《论语》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
A.春秋晚期
B.战国初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
A.《道德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
D.《论语》
6.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B
C
D
A
B
D
课堂练习
7.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C
8.提出“民贵君轻”观点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B
9.下列观点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
A.反对不义战争
B.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C.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
D.以法治国
A
课堂练习
10.商鞅实行变法是哪家思想的具体实践(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D
1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12.如果想了解孔子的言行,应查阅的书籍是(
)
A.《孔子》
B.《诗经》
C.《论语》
D.《春秋》
C
C
课堂练习
13.
“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C
14.人类希望和平安宁,温馨和谐。中国的《道德经》成为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此书记载了何人的言论(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15.如果是在现代,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最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C
B
16.下列诸子百家中,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持对立观点的是
(
)
A.儒家与道家
B.墨家与道家
C.儒家与兵家
D.儒家与法家
D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说,如果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互相帮助。
课堂练习
材料二:墨子认为,进行战争,春季破坏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了老百姓的收割……(这样一来),老百姓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1)两则材料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简要分析这些思想的积极意义。
(1)“兼爱”“非攻”。
(2)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平安定,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反对战争、批评战争破坏生产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
18.某电视台为了增加收视率,通过模拟时光隧道回到春秋战国时代,邀请孔子、孟子、韩非子、孙武四人作为嘉宾参加下列栏目: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
(1)按照他们各自的主张,你认为他们应分别参加哪个栏目?
教育观察:孔子;
法制园地:韩非;
军事天地:孙武;
自然与环境:孟子;
(2)如果你是教育观察栏目的主持人,请说出该嘉宾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名言。你如何评价该嘉宾?
课堂练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新学期刚刚开始,才升入初中的学生比较调皮。特别是某班的同学,上课说话,下课打闹,口出脏话,乱扔纸屑,顶撞老师,简直是无法无天。班主任召集班干部开会商量对策。
纪律委员说:“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必须采取措施,我建议实行重罚,违纪一次罚款十元,教室外罚站一天,再罚值日一周。”
班长说:“我主张以批评教育为主,我们可以制定班规,让每个人去遵守,谁违犯了,我们可以批评他,规劝他,帮助他,让他慢慢地改正过来。”
卫生委员说:“我们也不用罚,也不用管,随他去吧,慢慢地也许就会变好了。”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2)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2)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激发情感,深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有三个板块,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三个板块之间是存在着历史发展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而百家争鸣则是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步加剧,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对社会发展方向关注和担忧,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到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加上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图表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学准备]
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2015年全球祭孔”图片,教师解释: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也是全球祭孔日。在这一天临近之际,不少国家都开始自发祭典孔子。用祭典这种很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方式,在孔子诞辰之际来表达对孔子的追慕之情。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水平与250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世界还在怀念这位圣人贤者?
展示《孔子问道图》,提出问题:孔子向谁请教?
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老子(1)请同学们动手帮老子制作一份档案。
(2)动脑筋: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1)展示老子档案的成果:年代春秋晚期国籍楚国思想①“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准则;“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②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影响老子学说为先秦诸子百家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营养。其思想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2)讨论,回答问题: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软的东西未必脆弱,柔可以克刚。这体现老子的辩证看问题的思想。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转化的。貌似强大的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经过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通过图表,归纳记忆知识点。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辩证的思想和能力。锻炼语言能力。
2.孔子(1)孔子的生平活动:请同学们给孔子制作一张名片。(2)孔子的政治主张①展示文字材料,提出问题:下列两则故事,反映孔子哪些政治主张? 故事一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故事二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丈夫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感慨地说:“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②动脑筋:什么叫“仁”,怎么样才能做到“仁”?(3)孔子的教育思想①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②让学生演短剧,加深理解和记忆。(4)影响动脑筋①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提出问题:“曲阜三孔”说明孔子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
②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为什么?
(1)展示孔子名片的成果。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①故事一反映的是“仁”,“爱人”;故事二反映的是“为政以德”。②讨论、回答问题:“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3)回答问题: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②演短剧“因材施教”。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过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子路:(气喘吁吁地)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后行,考虑清楚再去。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徘徊)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老师,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你的答复却不同?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假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4)讨论,回答问题:①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②《论语》《春秋》《诗经》。
培养学生概述能力。激发兴趣,了解“论从史出”的原则。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理解“仁”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成就。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表演艺术的能力,深刻领悟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成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孔子的地位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百家争鸣(1)历史原因教师用生产力发展引起一系列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①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②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③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才。
(2)①填一填:看课本,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兵诸家代表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②猜一猜:下列句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兵诸家代表人物的名言,你们来猜猜它们分别是谁的名言?
(展示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韩非子)
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
活动与探究全班分为儒、道、法家三组,对“如何建立良好校风”问题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由各派的代表发言。
(1)归纳与理解。(2)①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学派名字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孟子战国《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用“仁政”治国,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荀子战国—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规律去办事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庄子战国《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兵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膑战国—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②回答问题。讨论,代表发言。
培养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通过图表,归纳记忆知识点。激发兴趣,了解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读史明智”的观点,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课堂总结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孟子战国《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用“仁政”治国,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荀子战国——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规律去办事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庄子战国《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法家韩非子战国——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膑战国——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归纳、梳理知识点。
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巩固练习
1.下图是我国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以下观点符合其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 C.“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D.“为政以德”
2.你的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想劝他(她)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你才及早发现问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这时,你可以引用以下哪家的思想作为论据?(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3.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学说?(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D2.B3.(1)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图三体现了儒家思想。(2)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对人要团结友爱;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爱好和平;保护环境等。(3)喜欢儒家思想。理由: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喜欢道家思想。理由: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齐物论,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喜欢法家思想。理由: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回答问题。
巩固基础知识,启发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中考链接
1.(2014年
青海西宁卷)在山东曲阜,有一处常年游人如织的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该古迹游人如织的场面说明了(
)A.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人民影响深远B.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符合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大势C.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被世人所敬仰D.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依然被当代国人所推崇2.(2014年
四川广元卷)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春秋》——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B.孟子——《道德经》——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C.孔子——《论语》——“仁”,“为政以德”D.韩非子——《孙子兵法》——“兼爱”“非攻”
3.(2014年
湖南怀化卷)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参考答案:1.D2.C3.C
回答问题。
熟悉中考题型。
课后作业
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内容是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学生讨论做作业。
理解“读史明智”的观点,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板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派
名字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孟子
战国
《孟子》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用“仁政”治国,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荀子
战国
——
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规律去办事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庄子
战国
《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