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2 22:0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6分)
(1)上野的樱花烂màn______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jié______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3)戴维说一口自然、流利的普通话,发音咬字准确自如,运用词汇贴切娴(   )熟。
(4)他的动作很慢,他好像半身不遂(   )地哆嗦着。
(5)他背后的苔藓和岩石上仍然留下了一路血渍(   )。
(6)的确,我并不能平稳地驾yù______船只。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除了从容散步,我还喜欢骑双人自行车四处兜风……迎风快骑使人感到轻快又有力量,飘飘然而心旷神怡。
B.小说《热爱生命》的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C.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D.毕业晚会即将举行,一向热衷集体活动的明明上蹿下跳,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3.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为贯彻落实“广阅读”行动计划,某中学开展了一次“我与经典”读书活动。①通过本次活动,使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②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修养,而且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修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藤野先生》是鲁迅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作者通过他在留学期间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深刻地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B.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探究一个优秀的犹太青年——戴维的成长原因,揭示了整个犹太民族虽历经苦难而能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
C.《热爱生命》通过一个克服饥饿、寒冷与病痛,在绝境中求生的人的传奇经历,表现人热爱生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斗争的意志,故事奇特,情节紧凑。
D.《享受生活》以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亲身经历启示我们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幸,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有意义的和美好的东西。
5.学习了“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专题后,班级决定开展“生活中的统筹方法”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6分)
(1)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学校团委准备开展“我为山区孩子献爱心”活动。活动主要有4个环节:①师生为山区孩子现场寄语(约30分钟) ②布置募捐会场(约1小时) ③撰写募捐活动总结报道(约30分钟) ④师生捐款捐物(约1小时)
请你安排好活动程序,在下图中填入环节序号。(2分)
KK
(2)李刚同学不明白你这样安排的原因,请你结合具体环节向他作解说。(4分)
二、阅读探究(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20分)
秋 夜①
巴 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伏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毕毕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他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合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伏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有改动)
【注释】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1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6.文章写“秋夜的梦”,突出了鲁迅先生哪些性格特点?(2分)
7.伴随“我”的梦境,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颗心,“我”感受到了(听到了、看到了)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空白处填写文字。(6分)
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所发生的变化
“我”所感受到(听到、看到)的
通红的心一直在燃烧


听见鲁迅一声响亮的回答,看见他向窗外挥手




8.梦境中,鲁迅先生激动的、带感情的一席话,表明了他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3分)
9.为什么梦醒后“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4分)
10.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练习。(18分)
后生可畏
刘斌立
①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事务所,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②我问事务所的李信律师,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事务所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打杂,同时让他看书备考。我们啥事也没给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天天待着呢。”
③“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
④“老实?你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头。
⑤后来我再去事务所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今天夹克上带钉,明天头发又换了一种颜色。
⑥那年律师考试前没几天,我去事务所办事,发现那桌子没了,常远也没了踪影。问老李,老李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的一个酒吧里演出去了。他爸气得差点背过气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⑦我又惊讶又好笑:“现在的年轻人啊……”
⑧一年以后的一天,我突然收到老李的微信:“还记得那个从我这儿跑了的摇滚男孩吗?他又回来了!这次他主动来求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
⑨“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带点调侃地回复。
⑩之后,因为工作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与鉴睿律师事务所和老李少了很多交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了头条新闻。矿务局部分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遇难矿工的家属,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他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慢慢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吸引了我: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让我震惊。
我立刻致电老李,他确认道:“没错,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就在茫崖!听他爸说,常远在那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后来他自己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道:“后生可畏!”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有删改)
11.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请按顺序补充完整。(3分)
______①______——被逼备考律师——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帮助穷人打官司
12.读文中画线句,完成题目。(6分)
(1)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3分)
(2)第段画线处为什么说“我”对常远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3分)
13.联系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4分)
14.小说的主人公是常远,本文却用大量篇幅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三、写作(60分)
15.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请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师生姓名。
答案:
一、1.(1)熳 (2)诘
(3)xián (4)suí
(5)zì (6)驭
2.A 点拨:B.“别有用心”的意思是“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是贬义词,用在此处明显不当;C.“浮光掠影”形容印象不深刻,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上蹿下跳”比喻人到处活动,含贬义,用于此处不恰当。
3.把“通过”或者“使”删去 将“提高人的修养”与“增长人的知识”互换位置
4.A 点拨:“通过他在留学期间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深刻地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说法错误。《藤野先生》一文是从多个角度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如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对自己和藤野先生交往片段的描写等。
5.(1)②③
(2)示例:李刚,你好!我按照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确定②③分别在首尾;其中①④两项活动可以同时开展,所以安排在中间的并列位置。这样安排运用了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活动效率。
二、(一)6.突出了鲁迅先生慈祥、开朗、平易近人、安静、恳切、热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7.①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 ②心仍在他胸膛里燃烧,发光 ③心在“毕毕剥剥”地燃烧 ④听见他激动、带感情的声音,看见他手压在胸前 ⑤燃烧的心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然后又变成先生慈祥的脸庞 ⑥看见先生愉快的笑脸
8.鲁迅先生期望活着的人:①管自己生活;②勇敢追求真理;③不在暴力面前低头;④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答出三点即可)
9.“我”领悟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温暖了“我”、鼓舞了“我”,让“我”找到勇气、获得力量。
10.文章构思奇特,通过梦境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二)11.①当摇滚乐队鼓手
②弃考去演出
③主动备考律师
12.(1)这个句子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看书备考的常远心不在焉,为下文“我”和老李对年轻人的感慨作铺垫。
(2)因为在报上看到常远的名字与事迹之前,“我”对他的爱好及经历已有所了解,所以说“熟悉”;但“我”所知道的常远是一个不务正业,叛逆,不愿做律师的青年,现在他不仅当上了律师,还自愿免费为穷人打官司,让“我”惊讶,所以说“陌生”。
13.①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的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自愿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14.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这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像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点拨: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本文的主人公是常远,“我”和老李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从全文内容的发展来看,“我”和老李起着见证故事发展、连接不同时间段的情节的作用,也就是说“我”和老李是全文的线索人物;从写作手法来看,作者写“我”和老李是为了对常远起到侧面描写的作用,用“我”和老李对常远的评价、态度,侧面表现常远的优秀品质,并以“我”和老李的态度转变,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的主旨。
三、15.思路点拨:从审题上看,必须准确理解“凝聚”一词的含义。作文中应体现且时时体现个体融入集体的立意。从选材上看,应选取具体的典型的材料入文,避免内容空洞无物。从结构上看,可以灵活多样,如采用小标题等。从语言上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