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9-22 22:0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旗靡(mǐ) 卑鄙(bǐ)    怒号(háo) 一蹴而就(jiù)
B.玉帛(bó)
箕畚(běn)
崩殂(cú)
法家拂士(fú)
C.万仞(rèn)
匮乏(kuì)
驽钝(nú)
陟罚臧否(zhì)
D.期年(jī)
孀妻(shuāng)
布衾(jīn)
裨补阙漏(qu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
(1)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B.乡为身死而不受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而山不加增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6.下列加点词用法、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B.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C.饿其体肤(意动用法,以……为饿)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7.名句默写。(12分)
(1)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5)《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己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东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B.孟子,名轲,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一书记录了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C.《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该作品的体裁是神话故事,也是一篇有启示性的寓言。
D.表,是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章。
9.语文实践活动。(6分)
央视推出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朗读者》,该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嘉宾分享人生故事,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亭】
(1)“朗读亭”是节目的一个特别设计,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每位普通读者在亭中录制的内容,都有可能被节目组剪辑播出,分享给全国观众。如果朗读亭登陆你所在的地方,请你为活动的推广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简洁明了,能打动人,不超过20个字)(2分)
【经典屋】
4月2日,著名演员姚晨在节目中回忆了求学时给予她温暖的姑娘、帮助她照顾儿子的魏姐后,朗读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的节选内容,献给那些萍水相逢却给了我们温暖的人们,这样的朗读令人动容。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也有令人难忘的读书场面,请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2)【甲】文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选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甲】文中的“他”读书时陶醉其中,领悟到文字的美妙,达到忘我的境地;而【乙】文中的“我”却是无奈、痛苦,“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2分)
二、阅读探究(3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6分)
恨 别①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③。
【注释】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诗。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幽燕:760年,检校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10.请联系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11.联系诗中“四千里”“五六年”,品味“兵戈阻绝老江边”中的“老”字的表达效果。(3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子之居即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封之万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2分)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15.回答下面问题。(5分)
(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2分)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________________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________________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2)从【甲】【乙】两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举措有关?请概括作答。(3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分)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
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部长通道】
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宝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
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固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换,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
【代表建言】
今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教育进课堂。(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
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努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16.概括【两会镜头】的主要内容。(3分)
17.下面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B.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
D.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增加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
18.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3分)
19.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4分)
三、写作(50分)
20.“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
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C 点拨:A项“一蹴而就”的“蹴”应读作“cù”;B项“法家拂士”的“拂”应读作“bì”;D项“布衾”的“衾”应读作“qīn”。
2.(1)击鼓。
(2)奋起,指有所作为。
(3)交换。
(4)给予。
(5)渐近,将近。
3.C 点拨:例句中“于”引进作战的地点,可译为“在”;A、B、D三项中“于”引进的均是地点,可译为“在”;C项中“于”引进的是人,可译为“对”。
4.D 点拨:A.“见”同“现”,B.“乡”同“向”,C.“拂”同“弼”。
5.B 点拨:A.“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C.“痛恨”,古义:痛心和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D.“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增”的古今意义都是“增加”。
6.C 点拨:“饿”是使动用法,使……饥饿。
7.(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4)会挽雕弓如满月
(5)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6)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A 点拨:应为西汉。
9.(1)示例一:朗读亭,让朗读回归生活。
示例二:朗读亭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2)寿镜吾 五猖会
(3)“我”要去东关看五猖会,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我”对《鉴略》中的内容并不懂,完全死记硬背。这些让“我”感到无奈、痛苦。
二、(一)10.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
11.“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老”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久久不能返乡的无奈、悲凉的处境。
(二)12.(1)偏爱。
(2)间或、偶尔。
(3)主管,主政。
(4)封赏,赏赐。
13.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14.(1)能够在公众场所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2)这是你用丰厚礼品买通我的左右来称赞你啊!
15.(1)生活琐事 自己的受蒙蔽
(2)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赏罚分明。
附【乙】参考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诽谤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地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谋求内援的缘故啊!”便封赏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这是你用丰厚礼品买通我的左右来称赞你啊!”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近臣。于是群臣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作假,都尽力说明真实情况,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三)16.国人拥抱经典传统的热情与习近平的期望。
17.A
18.①做好“三大工程”“四件事”;②知识分子要敢于担当;③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体要善于创新;④全社会要在思想上纠正认识的偏差;⑤传统文化要让学生慢慢体验。
19.示例一:支持。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魅力与风范,学习传统文化能给自身打上靓丽的底色,能在国际上扩大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影响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示例二:反对。因为我们现在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如果传统文化都进入了校园,今天考中医,明天考武术,后天考周易,再加上数理化英和体育,不是都把我们考焦了吗?
三、20.思路点拨:“读懂”二字,包含了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对象及阅读感悟。我们可以从自然风景中去领略美,可以从身边人的言行中去感受爱,可以从诗词歌赋中去体会韵,可以从新闻时事中去明白社会责任,可以从发明创造中去了解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写作时,我们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感触较深的方面来写,才能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