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晚号半
山,抚州临川(今江西
抚州)人。21岁中进士,
当过十多年地方官,曾
于宋神宗时担任宰相推
行变法改革,是北宋著
名有名的政治家、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人简介
泊bópō停泊湖泊 停船靠岸。
把船停靠在瓜洲 的江岸上。
诗名题解瓜州:地名,长江北岸,扬州南面。泊:泊船瓜洲: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第一次变法失败了,他被迫辞官回南京。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当船停泊在瓜洲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洲就隔着一条长江,与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而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这时他不禁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遇到的种种困难,自觉前途迷惘,不由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七言绝句。 创作背景:泊船瓜洲
宋代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古诗赏析春风又绿江南,
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吹绿了还:huán 返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故乡。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时令已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出自己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愿望。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处“绿”字诗人曾想过用“到、过、入、满”,为什么诗人最后选“绿”?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一个“绿”字写活了初春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色。“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春风所到之处无不染绿,这就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被拟人化了,正是“绿”的妙处。
传说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总感觉诗歌不够鲜活,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又绿江南岸”则不仅叙述出春风已来到江南,而且描绘出绿草如茵的江南之春,这怎能不让游子长叹一声——“明月何时照我还”呢? “绿”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
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
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
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
的“明月何时照请我还”的强
烈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间:隔开 。瓜州在长江北岸,京口在南岸,两地相距不远。
数重山 :几座山。 只隔:体会到作者感觉距离很近 。古诗赏析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间:jiàn,间隔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并不遥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 从京口到瓜州仅是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水间”
“只”
“数重山”离家近很想还北南西东 长 江瓜 洲京口钟山间jiàn地形图解京口与瓜洲隔着一道长江,再翻过几重山才能到钟山,这段距离大约有60多公里。现在看来距离是不远,但古时候交通不便,可谓是山高路长,路途遥远。那为什么作者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形成巨大的反差,正好说明诗人身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思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诗句释意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呢?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并不遥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时令已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出自己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愿望。
同学们再见课件9张PPT。秋思张籍诗人简介 张籍,768~830,字文昌,唐朝人,祖居苏州,后居和州乌江(安徽和县乌江镇),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为诗手法活泼圆转,有《张司业集》。 朗诵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唐·张籍字词理解打开已封的家书,惟恐遗漏什么,一再补充。开封: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诗句释意诗意: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赏析诗句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
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诗意: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句释意赏析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思念亲人的情景。秋天到了,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打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诗人通过写信和“开封”这两个细节的描写,把客居他乡思念亲人的复杂的感情,传神地表达出来了。感受诗意课件12张PPT。长相思纳兰性德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兰——即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作者简介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画堂春》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 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 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消,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写作背景 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往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一夜未停,在耳边呼啸,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家乡,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程:道路,路途。“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极言跟随康熙出巡卫军的营帐之多。
风一更,雪一更:意为风雪一夜未停。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家乡,这里指北京。注释译文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这句话点到了此篇的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古奇观”。“夜深千帐灯”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吗?请简要分析。 此句写出作者经过白天跋山涉水的漫长旅程,旷野宿营,夜深不能寐,走出营房,只见上千营帐都亮着过夜的灯火,远接天边,显出恢宏壮阔的气势,壮阔中透露出苍凉、孤寂,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大漠”、“长河”的雄浑、壮阔正是与“孤烟”、“落日”的苍凉、孤寂融为一体。因此,它们意境接近。《长相思》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上阕: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
“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
“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此种况味表现了纳兰思乡的伤感、痛苦的深层内心世界。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下阕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
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总结同学们再见!